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讲录-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丙四、如来开示(分三)
丁一、开示降住(分三)
戊一、降心之方(分三)
己一、标示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金刚经’正宗分,分四大科都是谈降伏妄心,安住真心,是以‘降住’两字来分的。第一科略明降住,简略的说明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方法。但是须菩提问的是:‘云何应住真心’在前面,‘云何降伏妄心’在后面。为何释迦如来不先答覆前面安住真心的问题,反而先答覆后面降伏妄心的问题呢?为何释迦如来把他的问题颠倒过来答覆?因为释迦如来的智慧比须菩提的智慧更高深,他洞悉我们众生,所谓真心不能安住,就因为妄心不能降伏,你把妄心降伏了,那真心自然安住。所以他先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因他知道众生的病在那里,是以针对病源下药,所以第三分完全开示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这一段经文,若是不讲解会很难懂,何以故?因前面须菩提尊者是替‘善男子,善女人’请问的,照理这地方世尊答覆他应该说:‘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降伏其心’这就够明白了。佛没有说:‘善男子,善女人’,而说了‘菩萨摩诃萨’这就难懂了。关键就在这里,要把他听清楚,要把他的意思弄明白。今先解释经文,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略称,完全翻译过来,应该是菩提萨埵,中国话叫觉有情。按自利利他的解释,这个‘菩萨’应该是个怎样的众生呢?他是一个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人,我们在人就在本位上说是人。这个‘菩萨’他还没有成佛的觉道,他还得求,上求觉道(觉道即佛的道),可是他不是二乘人,二乘人也上求觉道,但不下化有情,所以叫他做小乘。这个‘菩萨’是大乘的弟子,大乘的众生,也就是大乘的人,他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觉有情。‘新眼疏’有三种解释,第一自利,第二利他,第三自他两利。我解释就按自他两利的第三种,因为前面那两种不必解释,耽误时间。这就是你看注解不要死到注解里面去了,不要死于名言句下。现在时间宝贵,要人家懂得什么叫‘菩萨’就好了,用不著讲太多的解释,反而听不懂。‘摩诃萨’是梵语,‘摩诃’翻成中国话叫大,就是大菩萨。按平常他所证的果位上讲,三贤位的菩萨叫菩萨,登了地以后的十地菩萨叫‘摩诃萨’,这是一种解释。再进一步解释,这十地菩萨叫菩萨,等觉菩萨叫‘摩诃萨’,等觉菩萨他还不是佛,但他是大菩萨,故称‘摩诃萨’。按判教的解释。三乘教的菩萨叫菩萨,实教一乘的菩萨才叫‘摩诃萨’。我们现在依著「金刚经’的意思解,就是依著判教的解释,他是个权教大乘叫‘菩萨’,实教大乘叫做‘摩诃萨’,现在已把经文的名词解释明白了。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刚刚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真心没有降伏,他怎么都证到了圣果呢?这地方不指证果讲,而是指发心讲,也就是等于前面说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翻成中国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是佛的果位。现在他刚刚发这个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地方还有‘发心的解释’,他发的是大乘心就叫做‘菩萨’,即是‘权教菩萨’。他发的是最上乘的心,叫做‘摩诃萨’,即是‘实教菩萨’。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因为这‘金刚经’下面已经有两句名文,佛说‘金刚经’是为谁说的呢?为这个大乘人说的,为最上乘人说的。这两句怎样解释呢?大乘就是大乘,怎么还有一个最上乘呢?大乘即权教里边的大乘,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里边的大乘,他不是小乘,你不能说他不大,但是他是权巧方便的大乘,叫做‘权教大乘’。最上乘即最上实教一乘,超出三乘的菩萨,叫‘实教一乘’的摩诃萨。按五教家来讲,始教的菩萨就叫菩萨,终教、顿教、圆教的菩萨就叫摩诃萨。不同点在于最初的发心不同,有发‘权教大乘菩萨’的心叫‘菩萨’,有发‘实教大乘’最上的心,叫‘摩诃萨’。这要合到金刚经上的本义,这就是‘发心’的解释。下面才开示:‘应如是降伏其心’,先开示降伏妄心,他虽然发心发得很大,但是他还是个凡夫,他有妄心生障碍。那么要怎样才能降伏其妄心呢?佛就告诉菩萨摩诃萨一个降伏妄心的方法。这‘如是’两字,分开来解释就错了,若约显理解释,约指著前文那就错了,完全是指著下文,这叫指法之词,以指下文故,下面经文上说的,就是‘如是’两个字,往下就是如来开口说金刚经。前面说如来穿衣吃饭,出入往返在那儿说金刚经,那是‘离言般若’,‘无说而说’。这向下则由须菩提尊者看出消息以后,自己开悟了,替我们众生请问,如来慈悲答应他,许可他,给他说法。许可给他说,这叫‘依言般若’,这就开口说法了,打从那儿说起呢?就打这个地方说起,又‘如是降伏其心’,这只标出来,还没有开示,所以下面才开口说金刚经。

己二、正明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要一口气念到这儿,这是经文的整句。今解释经文名相。你要发心,你就是菩萨,菩萨就得度众生,你发心你是个摩诃萨,那你更要度众生,所以正文一开口就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是总说,下面再说别名,这一切众生之类是些怎样的众生呢?这下面的众生因受业不同,受生不同,有所谓胎、卵、湿、化四种。令分别说明,‘若卵生’,‘若’是假若,是假设之词,像那些卵生的众生,‘卵’我们平常讲鸡蛋、鸭蛋的那个蛋,它是放个蛋出来,放就是生了,生了蛋出来,才能孵出小鸡小鸭,因此鸡子鸭子是卵生,一切雀鸟都属卵生。‘若胎生’,胎生必须在母亲的肚子里怀胎一个时期,才生出一个小众生出来。我们人属于胎生,牛、马、猪、羊这些畜生也都是胎生,只是怀胎的时间有长短。我们人一定要母亲怀胎十个月才能生出来。牛、马、猪、羊果报不一样,怀胎的时间也不一样,但是胎生则一样。‘若湿生’,湿就是水里面有湿气,离开水就生不出来的众生,比方水里湿生的众生,如鱼、虾、螃蟹等很多种类,还有些小动物,它不在水里,但是它需要湿气,若没有水湿的地方,那小虫,小动物就生不出来,这叫湿生。‘若化生’是从无而有变化出来的,比方按三界来讲,上二界都属于化生,但在人间,到了热天我们可以看见的,就是在树上叫得很大声的蝉,它就是化生的。它的母亲不是蝉,而是土里爬行的虫,它到了时间把壳脱下来后,带有翅膀会飞,在树上叫得很大声,这是属于化生。还有蚊子也是化生,它的母亲不是蚊子而是湿生的,即水里的小虫,它到了时间,该它变化为蚊子的时候,就一直往水外边转,转得很有劲,直到把皮脱下,转出一个会飞的蚊子来,这都属于化生。‘若有色、若无色’,按身体上讲,记得分别,这三界众生分成两大类。欲界的众生都有色身,色界的众生也有色身,到无色界的众生,他修‘空无边处定’,把色身给空掉了,叫无色界,这个样子三界分成二类。按身体有色和无色来分,欲界、色身叫有色,无色界叫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按心理思想来分,‘若有想’是指欲界的众生、色界的众生,这两界的众生都有心想,心里都有念头,平常打妄想,就是妄想心。但是外道的‘无想天’是在色界的‘第四禅天’,那儿有一个单一的天叫‘无想天’,外道把思想像搬石头压草似的,把思想压下去,也是一念不生,但是,他生到那里去了呢?生到了‘第四禅天’‘无想天’。除了外道色界的‘第四禅天’,其他的色界众生有想,其他欲界的众生更有想。这个‘若无想’就配到无色界,无色界有四个天叫‘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个‘若无想’配到那个‘空无边处’。越高级的配,也按著「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配上去。‘若有想’就配到‘识无边处’,他修的是‘空无边处’,他已没有思想了,没有思想,他又觉得不对,因此他不观空又回头来观识,叫‘识无边处’。‘识无边处’有了思想,‘若有想’就配到‘识无边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配到‘无色界天’之第四处。为三界之最顶处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按心里面有想、无想来分别三界的众生。但是有一些经文上在‘若非有想非无想’上面,中间加了一个‘若’字,即成为‘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是因为他不懂得那个‘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名词,他以为按中国文句顺著念,好像少了这个‘若’,因此自作聪明加上一个‘若’字,他不晓得乱改经文罪过是很大的。如果你看到别的‘金刚经’上有加‘若’字,要明白这是错误的。

三界以内的众生共分为十大类,按他出生受生不同,有胎、卵、湿、化四种,按他身体有色、无色分出两种,就有六种,按他心里有想、无想来分,这再分为四种,这一共分十大类。说了这十大类的众生干什么呢?下面就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度众生,要度几个众生呢?普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多少种类呢?一共有十大类,我全部要度,全部就是这个‘皆’字。‘我皆令入’就是叫他悟入,叫他证入,叫一切众生都证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换句话说,就是我是发了心要度一切众生都成佛。这是菩萨的发心,摩诃萨的发心,他发了这个心,所以佛就赞叹他,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赞叹是‘菩萨摩诃萨’。今先解释‘我皆令入’,‘我’就是这个‘菩萨摩诃萨’自称,是佛代他们自称,是释迦佛在说法代表这个发心的菩萨摩诃萨称‘我’。‘皆令入’就是全部令使他们证入之意。‘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是大乘的涅槃,但是‘心印疏’虽然解释这是大乘涅槃,但因为在佛经论上没有大乘的‘无余涅槃’这个名词,因此他解释涅槃有四种,第三种叫做‘无余依涅槃’‘还是小乘的涅槃’,这一指反而指错了。所以我们看注解要有抉择的智慧。要知道一切众生本来就有个涅槃,本来就有个圆满寂灭,这叫自性涅槃,自性佛性。这是按理性上讲。小乘的‘有余涅槃’,‘无余依涅槃’,因为有了一个‘依’,所以不能称为‘无余涅槃’。我在参考资料上,我按它的文义上给它解释这个‘无余’,就是小乘他证了阿罗汉果,证了‘无余依涅槃’,他还是有余,因为三界以内的见惑、思惑,他断掉了,三界以外的尘沙惑、无明惑,他还没有断,烦恼有余,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他了脱了,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他没有了脱,在生死,他还有余。所以在他本位上讲,他证的是‘无余依涅槃’,与大乘的比较,他还是有余。那么大乘的‘无余涅槃’又怎样呢?他的四种惑全部断尽。惑就是烦恼,烦恼无余,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全部断尽,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了脱,再没有余,所以才叫做‘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今再解‘涅槃’,‘涅槃’是梵语,按文字翻成中国话叫圆寂,为‘圆满寂灭’。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换句话说,就是一切功德圆满具备,一切烦恼障断尽,这就是大乘的‘涅槃’,翻成圆寂。小乘的‘涅槃’翻成‘灭度’。下面的‘灭度’就是依著中国话翻译过来称为‘涅槃’的意思。但是不要讲到小乘的‘灭度’,何以故?因你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你是个菩萨摩诃萨,你要普度一切众生。但你把这些众生度到什么地方呢?全部度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灭’是灭除烦恼,‘度’是度脱生死,这是指著大乘讲的,以慈悲去灭掉他的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四种烦恼,度他的生死,两种生死都度脱,这样才与大乘精神相合。

现在我重提一下,为什么释迦如来对这个发心的人赞叹为菩萨摩诃萨呢?因为这个发心不容易发起来。我们讲经、学佛法,要能讲到那里,学到那里,你学大乘佛法,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