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讲录-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责任推到如来那一方面去了,因为他恐怕世尊说他著相,我是顺著你如来说的,如来你问若人拥有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在布施上,有没有功德,你一定说福德多,所以我顺如来而答覆的,我并没有著相,是故如来你说福德多,你前面明明说福德多,所以我说福德多,不加逗点也可以解释得通。

戊二、所较量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被。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这段经文是少了一句‘佛言’两个字,因此可在此经文加上‘佛言:若复有人。。。。。。’或是加个须菩提,这样就通顺了,‘新眼疏’上有这样的说明。

‘佛言若复有人’佛说假如再有这么一个人,‘于此经中受持’,在此‘金刚经’中对‘金刚经’的经文能读熟,能领纳于心曰‘受’,对‘金刚经’经文内所含的义理,能忆念不忘曰‘持’,就是说他自己领受行持此‘金刚经’,自己得了自利,‘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他不但受持全部‘金刚经’,乃至半部,乃至一分,最少‘乃至四句偈’,他又可以利他‘为他人说’全部‘金刚经’,半部,一分,最少乃至仅四句偈的‘金刚经’,‘其福德胜彼’,这‘受持’‘为他人说’的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前面拥有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在布施上的那个人,这就是较量福德。

以下有两个疑点要了解,第一个疑点是:‘于此经中’,这部‘金刚经’三十二分才说到第八分,正宗分分四大科,才说到第一科,才讲了四分之一,这部‘金刚经’还没有说完,此处就说全部‘金刚经’,此经究竟是指什么经呢?这是指第五分和第六分,已经说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深奥的道理,能够一念生净信,就已经把‘金刚经’圆满的道理讲了。因为这个信心就怕生不起来,若清净的信心生起来,没有不修行,没有不开悟,也没有不证果的。‘华严经’上有一句偈:‘信为道源功德母’,这个‘信’是‘佛道’的‘源’,一切功德之母,完全打从心里生起来的,所以会生起清净信心,就一定会开悟。前面第七分是解释怀疑心,第八分是讲较量福德,也就是全部‘金刚经’的道理。下面第九分起还有四分之三的经文,已没有什么新的道理,只是把‘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道理,推广来讲一讲而已。实际上,讲到第八分,较量福德,可说是把全部‘金刚经’要讲的道理已讲完。所以文中‘于此经中’,‘此经’就是指全部‘金刚经’,这个疑点要把它抹掉。

第二个疑点是:就是文中指的‘四句偈’,是那‘四句偈’呢?整部‘金刚经’上只有两个地方有四句偈子,就是二十六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及三十二分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讲到第八分根本还没有说到一个‘四句偈’,这要怎样解释呢?就是你不要死板板的执著那‘四句偈’,顺便先解释什么叫‘偈’,‘偈’者就是偈颂,是五字或七字一句,像中国的诗一样,但没有押韵,无韵的诗叫做‘偈’。这和印度所说的偈不同,印度的偈是三十二个字为一偈。龙树菩萨从龙宫背出来的‘华严经’是十万句偈颂,翻译到中国来,成为十万五千句偈颂,这是连长文算在内,共三十二字为一偈。是故,这样来解释这‘四句偈’就解释得通,就是指长行文的偈,不是无韵的诗偈,这样子来解释这个偈,就不会解得死板板,钻牛角尖,越钻越窄,尤其是讲到‘金刚经’的第八分,根本一个‘四句偈’都没有,五言、七言,什么偈都没有,完全是长文,那有什么偈呢?那么文中‘乃至四句偈等’的‘四句偈’又做何解释呢?就是指长行文,不是无韵的诗偈,但也别死板板解释为三十二字的偈,注解上说三句也好,二句也好,一句也好,只要是‘金刚经’,只要你解释得不错,乃至为他人说任何一小段经文,受持任何一小段经文,这个福德就胜过前面布施七宝者的福德了。

‘何以故?’佛自己征问,为什么说受持‘金刚经’,为他说一小段‘金刚经’就胜过前面布施七宝的那个人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你要知道,这部‘金刚经’,它不是‘文字相’,它是‘文字般若’,‘般若’是诸佛之母。一切诸佛皆从‘金刚经’里生出来的,一切诸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也是打从‘金刚经’里生出来的。出了一个佛,功德已很大,要是出了一切诸佛,那功德不是更大,大到不可思议吗!所以前面说只要你受持一小段的‘金刚经’或为他人说,就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一句就够了,你就能从这么一句‘文字般若’悟到法身佛,见到法身佛,由悟道进修到证道,成道,你亲自证得成了佛,你这尊沸就是从‘金刚经’里生出来的,‘金刚经’不就是你这尊佛的母亲吗?是故,‘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原因就在此。

戊三、释伏疑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要解这段经文,这就说到‘有’上,这‘有’是‘妙有’,出生诸佛,出生菩提法,有了佛果,又有了菩提法,但是要晓得,佛说的有佛、有法即非佛法,这是由于佛没有著相的缘故,这是‘金刚经’最早讲的‘二谛’道理。所谓‘二谛’者,真谛、俗谛也。按俗谛相中,有迷悟染净凡圣之异,故说佛法从此经出,有个佛的相,有个菩提法的相。按真谛说,是离于迷悟染净凡圣之相,一切皆空,即非佛,即非法。故文殊菩萨云:‘菩萨于诸佛,都无染著,亦不舍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自然清净,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这跟前面所讲的并没有矛盾,前面是讲较量福有多少相,这都是按世俗谛讲的,按真谛讲,这皆非佛法,下面都是三句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是按‘三谛’的道理讲。这‘金刚经’开始讲‘二谛’,再讲‘三谛’,讲到这里已把第八分讲完,总结大科,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竟。
一相无相分第九
乙二、推广降住开解分(分三)
丙一、推广降住(分三)
丁一、正与推广(分二)
戊一、推广降心之法(分四)

‘一相’就是实相,无二之相,这个实相是无相的。通理大师把它科判为推广离相之法,也就是推广降心之法。降心就必须要离相,在那里推广离相呢?就是讲到后头,不要忘掉前头略明降心之方,就是前面第三分讲过度生要离相,那得果要不要离相?一切相都要离,得果照样要离相。行菩萨道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下化众生要离相,上求佛道也要离相。在般若会上回小向大的二乘圣人就说:这个度众生离相的功夫很难,如果度众生著了相,妄心就降伏不了,这个降伏其心的功夫真难。佛说不难,你们二乘人都证过四果了,你们证果时,是不是都动了念头,说我证了果,有没有动过这个念头。答曰:‘没有’。既然没有,那不叫离相是叫什么呢?你证果能离相,你度众生照这个离相功夫用上去,不就对了吗。‘一相’是在推广度化众生,心要离相,得果也要离相,互相应用的道理。度众生离相怎样离呢?不离相妄心就降伏不住,这妄心多难降呀!不难降,你拿证果的离相功夫用上去就对了,此科大义如此。现在讲经文。

己一、初果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入流’,也叫‘预流’。‘预’就是参预,参加的意思。‘流’是流类,已经入了圣人之流类了,所以叫做‘入流’。他已经参预圣人流类,所以叫‘预流’。小乘有四圣果,须陀洹是初果,他已经断尽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所以才能参预圣人之流。这段经文为什么会从这个地方问起呢?因为须菩提是当机者,是个证过四果的过来人,既然是个过来人,在会之中回小向大的二乘圣人,一听这个话,如数家珍,这就好像算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自己通通知道。这个度众生离相的功夫,你们二乘声闻人都已具足,只是你过去没有发心去度化众生,你发心去度众生,这个离相的功夫很好用,就像你证过初果的时候那个不著相一样。佛在这里是提醒他们已经用过的功夫,要他们拿这个亲证过的功夫来证明离相,所以这才叫做推广降心之法。但是妄心要怎样才能降伏呢?离相就能降服。因此这里才说:‘须菩提!在你心意之下以为怎样?那个证圣果的须陀洹他能否作是念——也就是生心动念,说我今天可了不得了,证了须陀洹的圣果之位了。须菩提以你的经验又认为怎样呢?他初果人是否会有作这个念头呢?’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初果圣人怎么能动这个念头。’须菩提是过来人,他心里知道,他证初果就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下面就是须菩提解释这个道理,是什么原因我敢答覆世尊说,须陀洹证初果时,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因为须陀洹,是初果圣人,证得了入圣人的流类,不是凡夫位了,已经脱离了凡夫的层次。凡夫和圣人又怎样去分别呢?凡夫他流转生死,无穷无际,不能脱离,所以才叫凡夫。圣人他的生死已经解脱了,所以才叫圣人。但是佛教所讲的圣人与世间上所讲的圣人,名字虽然是一样,意义却大不相同。佛教所讲的圣人是能了生脱死,出三界,才能叫做圣人。但是初果他还未出三界,欲界都还未出去,初果只是把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分别生起的粗惑,也就是三界见惑断掉而已。能断掉了见惑,才属见道位,也就是证得初果须陀洹了。初果虽断了见惑,但是思惑还未断,所以还有七番生死。但是他的生死流转已经有限度了,再没有第八番的生死了。时间一到,仍是很自然的把生死了脱。小乘初果圣人算是已经入了顺流之水了,不会再流转于第八番的生死,从此顺流的断,断一番,断二番。。。。。。断七番。断了最后的第七番,从此以后就永远跳出生死的束缚了。由于证了初果的圣位以后,他一定会出三界的,所以叫他为圣人,不再是凡夫。以上是解释初果叫圣人的原由,再下来就解释须陀洹为何叫‘入流’,‘入流’就是入了圣人之流。为什么他会入了圣人之流呢?因为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境界,他对六尘的境界不起分别,所以他不入六尘境界,已经不再生新的烦恼。我们凡夫受生死轮回,为何会无穷际呢?就因为我们前生贪著于六尘境界,而生起烦恼。生起了烦恼以后,就顺著这个烦恼去造生死之业,造了业就随业流转生死去了。今生受生死的果报是来自前生所造的生死之业因。今生受过了生死果报,这一报过之后,不是就可完结了吗?生死就可了脱了吗?答案是:还不一定会了脱的。何以故?因为你今生得了凡夫的果报,对色声香味触法又起了强烈贪著,又被六尘境界粘住了,又再生起了新的烦恼来,这个新的烦恼还是生死之因!来生还得受生死。正是因为这样才生死无穷无际!须陀洹他叫初果圣人,他的生死只有七番,为什么只有七番而没有第八番呢?因为他对六尘境界,从此不再涉入,不再加入进去,不再生起新的烦恼,他的六根已不入于六尘。因为根尘是相对的,中间才会生出六个识。他的六根对六尘不发生关系,不涉入六尘,不生六个识,就可以不起分别心。所以他把分别心断了。详细的讲,三界之内的分别烦恼,也就是见惑,共有八十八使,六根对六尘才起了六识的分别,这个六识就是从六尘上生起的分别。六识是从六尘上生起的,生起了以后再去贪著他而不放。你们听了大概会觉得很抽象吧!我今打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一个画家很会作画,他把画作得很好,因此他又去贪著这幅画,其实这幅画是他自己画的,自己又去贪著自己画的画,越贪著越利害,心里不断赞叹,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识’就是跟这个画家一样,‘识’是搭著六尘上生起来的,反过来再去贪著六尘,再生新的烦恼。这个须陀洹他已不入六尘,他不起分别心。这见思二惑有分别起,有俱生起的。俱生起的叫思惑,这很难断,这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