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讲录-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刚经来印心,四祖到五祖,五祖传到六祖惠能大师,都是用金刚经印心的。初祖,二祖,三祖,四祖都是用楞伽经印心的。你说你已经明心见性开悟了,但是还要经过真正的善知识拿经典来给你印证才行,如果发现不合经义,与佛经不相对,那就表示你不是真正开悟的人。例如五祖拿金刚经来给六祖印心,知道六祖所悟的与经典相符,完全是一点都没有偏差,于是五祖才传衣钵给六祖。五祖把初祖达摩祖师所传下来的衣钵给了六祖惠能大师以后,就从后门把他送出去,对他说:你弘法的因缘还未成熟,你先隐藏一个时期,等因缘成熟了再出来,现在很多人想要得到祖师的衣钵,你在这里对你很不利,你现在就马上偷偷的离开这里,好好的珍重。因此惠能大师就从此离开了五祖的会下,一直往南方走去,因为他是岭南人,南方的人情风俗他熟悉得多一点。六祖离去以后,五祖就不上堂了。五祖二、三天都不上堂说法,大家就问五祖的侍者说:五祖是否病了?侍者回答:不是。大家就再问:前天和尚说过,要是有人明心见性,他要把祖位传给他,这样五祖就可以休息,可以不用再说法。大家都在猜想五祖是不是会把祖师位传给教授和尚,但是教授和尚到现在为止,手中并没有祖师的衣钵呀!于是大家就怀疑卢行者所作的那首偈子,可能与这个传祖师位有关系,很可能是这个人得到了。而且这二、三天都没有见到卢行者,决定是五祖已把祖师位传给他了,他偷跑了。这下子大家就要去追卢行者,把衣钵夺回来,因为谁有这个衣钵,谁就能当祖师。大家就这么地去追赶卢行者,在大众中有一个人名叫惠明他会武艺,因为他有武术在身,所以走得比别人快,眼看著就要追上六祖惠能大师了,六祖一看后面有人追赶他,他心里知道这个人是为追赶衣钵而来的。他就把衣钵摆在路中心,他自己藏到芦苇丛里面去。后面追赶他的人看得很清楚,跑到了衣钵的地方,一手想要把衣钵提著就走,没想到手一拿,却拿不动,这衣钵的份量是很轻的,而且他又是会武术的人,拿这个衣钵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奇怪为什会拿不动呢?’他这么想,他算是一个有善根的人,心里一回光返照,心中马上生起惭愧心,用心一想,这衣钵是历代祖师传下来的法宝信物,不是用武力就可强夺的。生了惭愧心以后,就开口大声说;‘卢行者啊!我叫惠明,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卢行者听了就从芦苇中走出来,就说:既然你明上座是为法而来,我就说法开示接引你,因为你跑得很急,心中一定还很慌乱,你先把心静下来,我才向你开示说法。坐了一会儿的时刻,惠能大师就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六祖称呼他为‘上座’,是因为尊敬他是老前辈。‘本来面目’就是在没有流转生死以前的那个面目,那就是我们的真如妙性,也可称为佛性。现在我们这个心叫妄想心,妄想心思虑不停,不是思想善,就是思念恶,你这个时候放下思虑善恶的念头,用你明明了了的智慧回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位惠明上座就依著六祖这个话头一参,突然间大彻大悟,明白过来,就站起来万分诚恳的礼谢惠能大师的接引。在卢行者惠能大师还没有出家以前,就先开了一个参话头的法门,以后禅宗的‘参话头’,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的话头,也就是从这个地方起的。所以我们中国顿教禅宗不叫‘坐禅’,叫‘参禅’。坐禅是渐宗的禅,你想学禅,要先学打坐,这叫‘坐禅’。顿教的禅宗,不执著「坐’只要‘参’,‘六祖坛经’上有一个偈子呵斥坐的,他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处立功过。’意思是说:你活的时候,白天你打坐,晚上你也打坐,不卧著睡觉,这叫做‘不倒单’,睡觉时你也不卧下去睡,这叫‘生来坐不卧’;可是有朝一日,你命终了,你两脚一伸直,又卧下去了,这时再叫你打坐,你也不会坐了,这叫‘死去卧不坐’。无论是你活的时候在那里坐,或是死了伸直脚在那里卧,都是‘一具臭骨头’。‘何处立功过’,功过在那里立呢?还是叫你‘参’,所以古来大德才说:参禅是全凭心地用功的。为什么中国禅宗叫‘参禅’不叫‘坐禅’呢?你要是内行人,你就会了解这个‘参禅’的因缘,是从六祖惠能大师当初在接引惠明上座所用的法门,即这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正那个时候,你回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本来面目。’从这句话头开始,才会有‘参禅’法门的流通。这句话头的重心点就是要你自己去明白,如何是自己的真如佛性,你找到了真如佛性,就是明心见性了,依金刚经来说,应该是‘如何是我的实相般若?’,你在‘参’的时候,就是‘观照般若’,你在念这几句词的时候,就叫做‘文字般若’。后来禅宗又换了一句话头,‘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来的面目。’,意即父母生我以后,才有我这个人,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这个话头也是从六祖的这个因缘而来的。

六祖接引惠明上座分别离开以后,六祖就躲入猎人队里有十五年之久,时常随缘给猎人讲说佛法。后来到了广东,才正式出家,正式受戒,从出家以后,他才开始大转法轮,把禅宗大兴于中国。中国顿教禅宗就是从六祖这里大兴,六祖的开悟是从五祖那里印证出来的,他才传承了祖师的衣钵。没有见五祖以前,六祖就开悟了,他在那里开悟?就是卖柴时听那一位居士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经文,当下就大彻大悟。金刚经的经文有一段说:‘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这一段的经文,我们更能证明,金刚经接引众生明心见性,是真实不虚的。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从这经文的八个字,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是金刚经的经眼,是金刚经的经心。

我们依文解义懂了,还要再去深究,怎样才能生出‘应无所住’的这个心。生了心还是无所住,这是什么心?这就是经上所说的‘生清净心’。你有所住,就会住于六尘,会被六尘把你染污。你有住著,你说你证入最高深境界,还是个法尘,总而言之,你离不开六尘。心一有住著,就被六尘污染,就不能生清净心,这叫‘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所以要‘应无所住’。心无所住著,这个心就是清净心。这是推广无住的道理,推广那里呢?就是推广前面第四分‘妙行无住’的这一分里面,‘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虽然心无所住,你还是要去行六度万行,庄严因地,那个布施包括六度在内,不教你住著色来行六度,应该无所住著而行六度,由这地方把它推广开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叫你住到虚空里,你还要去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行六度万行,财施、法施、无畏施,随缘随份的去广修功德,庄严自己的因地。但是不要著相,这样你的清净菩提心就会生起来,而永不退转。你把这个道理研究清楚以后,你自己就知道,怎样来修行佛道了。其实所谓‘修行’,就全在修我们的心,你的心修清净了,就是真心,你的心染污了,就是妄想心,修行的功夫就是要把妄想心转成真心。一动妄想心,贪嗔痴慢就炽燃不停,这就是养无明,无明越养越深厚,你就越不能脱离凡夫位。你现在发菩提心要修行佛道,你必须勇猛精进的,去广修六度万行来养这个清净心。清净心越养,你的智慧会越开,福德会越来越深厚,这样子永不退转的修下去,最后决定会圆满的成就佛道。你这样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远离六尘,一念不生,才不致落入断灭空,而能在‘心无所住’之下,很自在的行六度万行,无所障碍。现在再把前面第四分与这里合起来,就晓得这里是推广前面第四分的道理。前面第六分,‘正信希有’,叫我们要生信解,由那个信心才能开悟。由什么信心呢?由那个清净的信心,就是一念清净心生出来,你才能开悟。信心很重要,你相信三宝的功德,你才会来皈依佛法僧。你对三宝有正信了,就永远的不会去皈依天魔外道。这里是更深一层叫你‘净信’。清净的信心是怎样去信呢?‘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不落于常,不落于断’。你执著有,有变了一个常见的外道邪见,你说什么都没有,偏于空,就落入了断灭空的外道邪见。外道的六十二种邪见,就是以这个断常二见为根本。这种外道邪见,不是落于常,就是落于断。这里要你生‘净信’不偏于空,‘生其心’不偏于有,而‘无所住’,这叫做‘净信’之心。由‘净信’开悟,悟到清净无住的道理。这样子去学佛法,才能学到佛法的真实处,不会走到错路上去。不偏于空,不偏于有,而无所住,这才叫做‘中道第一义谛。’。这个中道第一义谛,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净心。讲到这里为止已把‘总以结示’,为什么‘授记无住’,‘严土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心中才不会生起我、人、众生、寿者相,这样才可称为‘菩萨’,才可称为‘摩诃萨’的道理解释清楚。下面就讲到第二科得果无住。

己二、得果无住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里说了一个譬喻,是说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么高。梵语‘须弥’,翻成中国话叫做‘妙高’,他是四宝所成叫做‘妙’,出水八万四千由旬叫做‘高’,高出了七金山叫做‘王’。意即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这么高,你说这个人的身体算是大还是不大呢?须菩提说:‘很大啊!世尊。’这是须菩提顺著世俗的譬喻,在一问一答之间而说的。其实须菩提也知道佛所问的用意,并不在这个像须弥山王,这么大的‘大身’叫做‘大’。下面须菩提自已加以解释,因为‘佛说非身’,才是名为‘大身’。‘非身’是什么身呢?是无相之身。‘无相之身’又是什么身呢?无相之身就是法身。前面说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指报身。报身最大,但是他还有数目,譬如他高得像须弥山王,八万四千由旬这么高,但是如果又有一个人,他的身体是八万五千由旬而超过了他,这样一来,他就算是比后者的他小了。所以说,凡是有个数目字可数的,这个不叫‘甚大’。真正的大身,是非身,是无相之身的法身,是没有数目字的。法身无相,你要怎样才能证得这个法身呢?在‘得果无住’这个科文上会告诉你,你得了法身,就是证得了佛果。证得了佛果你就得到了这个‘非身’的大身。但是你还是不可以住著,何以故?因为你一住著,又落到‘相’上去,一落到相上了,你那个大身就不是大身,你所证的法身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法身是无相的,你怎么会有个相在呢!所以说,证了果也不许住著,讲到这里,已把戊二‘推广住心之法’这一科讲完。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丁二、略示周足(分三)
戊一、校量持福(分二)
己一、能校量(分一)
庚一、极显恒河沙多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条大河,最宽的地方有四十里,恒河翻到中国话叫‘天堂来’,因为他的水源很高,从雪山流下来的,就像从天上下来一样,这与我们中国赞誉形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思是一样的。释迦佛时常在恒河两岸说法,每逢讲到数目字大的地方,就用恒河沙来做譬喻,而且印度的恒河沙很细,细得像面粉一样。

佛说:‘须菩提!如果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条恒河,你意下以为怎样呢?那么所有恒河内的沙数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为一恒河,恒河尚且就有无数,何况是所有恒河中的所有沙数呢!’这段经文是极显恒河沙数目之多。

庚二、极显宝施福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我现在真实的告诉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他所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