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动,‘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因为他深深地感激佛陀教化的法恩,感叹这部经典,含有很深奥的实相义理,而且自己又在今天,能够大开解悟。才从心里感激出来,眼中充满热泪,以抒发内在纯洁的悲仰。因为这是发自真情的流露,所以只有无声之泣。要是大嚎大哭,就不能说出话来了。他这时就开口赞叹一声,‘希有!世尊’。在第二分也赞叹过,‘希有!世尊’,名字虽是相同,但意义上却不同。在第二分是赞叹世尊,能把般若的妙用,表现在日用寻常的穿衣吃饭,出入往返里面。真是希有微妙!这第十四分所赞叹的‘希有!世尊’这句,却是须菩提赞叹他自己的。赞叹他自已,已得了很深很深入的解悟,佛说金刚经的义理与归趣,这是他以前没有解悟过的,今天解悟了。所以他很感叹的说‘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小乘经叫浅的经典,权教所说的经典叫做深的经典,而不叫做‘甚深经典’。这个地方说:‘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就是由权教大乘的义理,而解悟到实教大乘的归趣,所以才说‘甚深’。怎么知道呢?因为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了。上面有个‘深’字,所以这底下再加个‘甚深’,这是表示他‘甚深’的解悟,是悟到实教大乘。他怎样赞叹自己‘希有!’呢?‘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自从我证得阿罗汉果以来;阿罗汉是得到了‘我空’的道理,得到了‘我空’的智慧眼,得了智慧眼,应该是了解一切法了,可是还没有得闻,像这部经典所说的法,那么深奥。我今天既然得闻这个深奥‘希有’之法,闻到了我还能够深深的解悟到他的义理与归趣,所以这是甚为‘希有’的,这个‘希有’是须菩提感叹他自已的。
戊二、赞叹信解功德(分二)
己一、现前信解功德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是先赞叹,现前同一法会里的大众。‘若复有人’除了我须菩提外,假使另外有人,‘得闻是经’,也能闻到这部金刚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前面第六分的经文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这段经文是强调说,对金刚经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的净信,这个功德就超过了承事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功德。为什么那个一念净信之心,有那么多的功德呢?因为由这一念的净信,‘能生实相’。‘实相’就是‘实相般若’。这个‘实相般若’是怎样生起来的呢?是由你的清净信心生出来的。所以第一大科要你生信,就是生这个清净信心。第二大科才开解,而悟入了‘实相’之理。怎么会解悟出这个‘实相’之理呢?就是由你信心清净,才生出来的。
‘实相’本来无生无灭,本来具有的,因为被无明烦恼所盖覆住了。今天你的信心清净了,由这一念清净信心,对般若妙法就有了相应作用,所以把‘实相’显发出来了。我们学金刚经,释迦如来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意思就是要我们依著「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起‘观照般若’就是要求我们的信心清净。这个信心一清净,‘实相般若’就会显出来。所谓信圆果满,就是这个意思。须菩提尊者,他感叹自己‘希有’,能够在今天,‘大开圆解’,解悟到此经甚深的义理与归趣。同时又赞叹别人,闻到这个经典的功德‘希有’。能够‘得闻是经’这是他前生前世种了善根,今生今世,才会碰到,得闻般若法门的殊胜因缘。他闻了经就是闻慧,他能信心清净就是思慧。‘即生实相’这就入于修慧。他修行什么呢?就是修行‘实相般若’的这个法身。‘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前面讲的七宝布施,乃至身命布施,都是得福多,这叫福德,是培养福报。这里的‘功德’与前面的福德有何不同呢?功德就是用功修行,完全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闻了经,信心清净,就依文解义,随义入了观想,这种用功修行的功德,才叫功德,这功德不是普通的功德,是‘第一希有’的功德,因为这种用功,能生‘实相’。‘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顾名思义,称为‘实相’者,它就是‘真实之相’。‘真实之相’就一定不是虚妄之相。我们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实相般若’是离一切相的真如妙性,是个真空理体之相,他不是虚妄之相,才说‘即是非相’不是虚妄之相。能知非相则不住于相、不取著于相、不执著于相。以此因缘而得入‘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如来为了要拣别不是那个虚妄之相,才给他取个名,叫‘真实之相’。
己二、当来信解功德(分二)
庚一、正以赞叹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现在是讲到第二小科上,这是赞叹未来的众生所得的功德。须菩提拿自己做譬喻说:‘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为什么呢?第一、我善根深厚,能与佛同时出世,第二、我能依著我的善根修行,大家证了阿罗汉果,我也证了阿罗汉果;而且我是解空第一的阿罗汉,在小乘法上,我是解空第一,因为有这个基础,对于大乘法的解空,就很容易领悟,这是我宿世的善根所致。在我自己用功修行来说,不算很难,为什么呢?因我是亲自听佛金口说法,佛的身口意三业殊胜,会加被我须菩提。我因能闻佛说法,当时就得到利益。所以我须菩提‘信解受持’也还‘不足为难’。可是到最后‘后五百岁’的时候,也就是法运到了末法时代最后的五百年,‘其有众生得闻是经’这时候有善根的众生,还是能得闻金刚经。‘信解受持’他不但对此经深信不疑,而且信心清净;对此深奥的经典也能有甚深的解悟,他又能受持这个金刚经的义理。‘是人即为第一希有’这样的人,在末法时代,在凡夫中,他不但能被称为‘第一希有’,就是在一般的佛弟子中,也算是‘第一希有’。何以故?因为他,生到末法时代的‘后五百岁’,离佛出世已经很远了,但是他居然还能闻到金刚经,而且又能‘信解受持’,这不是非常的‘第一希有’吗?因此他也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
庚二、展转征释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是什么原因这个人能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呢?‘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这个人,他信心清净了,对金刚经有了甚深解悟,因此他四相都空了,他已经没有我等四相的执著。是因为他依著般若空慧,舍离我等四相的执著,所以才说他也能得到这个‘第一希有的功德’。‘所以者何?’这是为什么呢?我怎会说‘后五百岁’这个人,他没有我等四相呢?因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因为我等四相在真谛法上说,当体都是空的。何以故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能‘离一切诸相’,是那一切诸相呢?包括了前文所说的,我执四相、法执四相、空执四相。这三种四相,也就包括了,一切虚妄之相,通通远离了,‘即是诸佛’这个人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他所悟的理,跟佛无二无别。
戊三、如来印许证释(分二)
己一、正与印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是如是’这是佛给须菩提印证的话。须菩提说得对,佛才给他印证‘如是如是’;印证佛说的法与须菩提说的法一样,佛说什么法,须菩提就解悟到什么地方,上一个‘如是’,是佛说自己也‘如是’。下一个‘如是’就是赞叹须菩提你也‘如是’。
这一段经文,是从第六分上过来的,须菩提听到第五分结词上‘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尊说这话时,他还恍恍惚惚的勉强相信这句话,因为这是出自佛的金口所说,可是他还没有开悟,没有‘深解义趣’;又担心别人听了这个道理,不容易相信。所以他下面就开口说:‘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这个‘颇有’二个字,就是他的疑心,表示他没有真正的信入,才会用‘颇有’二个字问。所以那时候如来就告诉他,你说得不对。如来呵斥他说:‘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不随便赞叹人家的,你说得对,他才赞叹你‘如是如是’;你说得不对,就叫你‘莫作是说’。如来纠正须菩提的错误说:你不要疑惑,现在有人闻是章句,能生信心,就是到了法运的‘最后五百岁’,还是有‘持戒修福’的人,‘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就从这个地方起,须菩提受了一顿开示后,就小心谨慎的听法,听到了现在,是‘深解义趣’了,一点疑惑也没有了。现在他敢肯定地说:不但他自己‘深解义趣’‘不足为难’,就是现在法会里面,也还有人能得到这个‘第一希有功德’,就是到了末法时代,也还有人对金刚经会得到‘深解义趣’,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现在他不说‘颇有众生’了,这就表示他这个时候,已没有一点的疑惑了。现在须菩提自己‘深解义趣’,解悟到跟佛说的法一样无差别。
须菩提在第十四分的结词上,肯定的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为‘若见诸相非相’不也就是‘离一切诸相’吗?‘即见如来’,不也就是‘即名诸佛’吗?因此须菩提这一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对的,佛就赞叹他,为他印证说:‘如是如是’。佛前面说:‘即见如来’,他这里说:‘即名诸佛’,文字虽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这就是佛也‘如是’,须菩提也‘如是’。这句‘如是如是’在禅宗下叫做‘以心印心’。前面的‘即见如来’,那是佛心;这地方‘即名诸佛’是须菩提的心。以佛心印证须菩提的心,所以下句佛就说:‘如是如是’。
我们研究金刚经,一定要文熟义熟,不然看到后头忘失前头,这样一来,义理就很难贯串了。要怎样才能文熟义熟呢?这就要不断的去受持读诵。受持其义,才能义理熟;读诵其文,才能经文熟。学佛法没有讨便宜的事,不用功,你怎么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呢?这是劝诸位,要多去研究,这样才能把道理研究清楚,同时你还须要去多多的受持读诵,才能学到那里,悟到那里。如释迦世尊所开示:‘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就是告诉我们,受持读诵者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受持其义,读诵其文都熟悉了以后,这样你看到后头,你才会连想到前头,才会知道这经文是打从那儿来的。释迦如来说法,不是说到后头就忘了前头,他说法说到这个地方,一定有一个来源的。由此我们知道,佛经上的经文都是有脉络的;这脉络就像我们身上的血管一样,血管在那里,血液就流通循环到那里。你讲经讲到后头,忘了前头,这就好像那血管的脉络被阻塞不通一样。再说我们读诵受持金刚经,主要是求般若智慧。可是有些人诵经,却只求诵经的福报;当然,诵经有诵经的福报。如果你能更进一步的去通达经文的义理脉络,懂得道理后,你再去读诵经文,这样你就可以任运自在的去随文作观,那就是‘观照般若’;你能用这种方法去读诵修持金刚经,这样所得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功德。释迦如来赞叹须菩提‘如是如是’,意思就是说:我讲的道理与你讲的道理,是一样的。下面是释迦如来再把他推广开来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假使有后来的众生,听闻了金刚经的道理,他对金刚经上所说的‘我空’、‘法空’、‘空空’的道理,不起惊骇、不恐怖、不畏惧,对经上的道理,完全相信,完全接受,那么这个人真正是‘甚为希有’了。
己二、征起转释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先说什么是‘六度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为‘六度波罗密’。
‘第一波罗密’就是修行六度,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行,这样的波罗密,叫做‘第一波罗密’。在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