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讲录-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说什么是‘六度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为‘六度波罗密’。

‘第一波罗密’就是修行六度,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行,这样的波罗密,叫做‘第一波罗密’。在六度波罗密中,前五度如盲,‘般若度’如导;前五度的修行,就像瞎子走路一样,要有个明眼的导师来引导他,他才能走到正路上。在修行的道路上,假如你只修前五度,不修‘般若度’,那你所修的福德,都会落在人天福报中,那你就到不了究竟的‘波罗密’彼岸上。何以故?因为你所修行的一切,没有‘般若度’为前导,所修的福报,都变成有漏的福报。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般若度’给你做引导,这样才能修成,无漏的成佛果实,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所以在六度万行中,‘般若度’被称为‘第一波罗密’。

外道的法门,也有类似佛门六度中的前五度,但是外道,他没有‘般若度’。外道也讲布施,也行法施;讲他的外道经论,行外道法;他也很精进,只用一只脚站在地上不摇动,站了老半天,借此来精进苦行。外道也有外道戒,如持牛戒,持忌讳戒,受持一些不是趣向于正觉与解脱的戒。外道他也行忍辱,整天泡在冷水里,或是卧在荆棘刺上,忍受身体被折磨的痛苦。外道也修禅定,也打坐,甚至到达了非想非非想的外道定。可是外道的五度里头,因为没有‘般若度’为引导,所以才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修错了,修到偏差的路上去了。佛门中的五度,因为有‘般若度’做为引导,就不会落到像外道那样的愚痴、盲目的修行;就不会像外道盲修、瞎炼一场。外道修到最后,还是落在‘束缚’里面,这是因为在因地中,就把方向搞错了。所以‘般若度’对修行人是很重要的;失去了‘般若度’,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好像失去了明亮眼睛一样,究竟走不上解脱的行程。外道他也求智慧,但是所求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的‘般若智慧’。为什么外道的修行,不能趣向正路呢?原因就是他缺乏了像我们佛门中的‘般若智慧’做为引导。

佛在这里又告诉须菩提:‘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为什么佛会说这句话呢?前面经文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为什么‘得闻是经’的人,会不惊、不怖、不畏呢?就是他对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这个究竟的‘义趣’,已完全的通达、明白,而且信受不疑,所以他才会不惊、不怖、不畏。‘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如来的意思是,要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证,使之成为无漏的成佛之因,这样的‘波罗密’就叫做‘第一波罗密’。什么叫做‘波罗密’呢?‘波罗密’就是究竟圆满成就的意思。修行要怎样才能究竟圆满成就呢?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行,修证这无漏成佛之因,这就是最圆满的修证,所以才称为‘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诸法因缘所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无有自性,当体即空,无有一法可得,‘第一波罗密’也是名假施设,法假施设,引导前五度,趣入‘实相般若’的修证;‘实相般若’是无生境界;无生境界,非取相证得,所以‘第一波罗密’也不应取相住著,故说‘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这样一来,就名副其实,诚如世尊所印证‘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离相妙行来降伏其心,安住真心,这就是‘第一波罗密’的究竟义趣。下面要讲的,就是再推广到余度上的忍度。

丁三、类明余度(分二)
戊一、类明忍度(分二)
己一、正以类明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这科是修‘忍辱度’的引证,与修‘般若度’是一样的修法。‘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之境。人家骂我、打我、嫉妒障碍我,这都是污辱我的境,我能忍辱下来。按世俗谛说‘忍辱波罗密’,是有个忍辱的相。按真谛上说:‘即非忍辱波罗密’,忍辱之法,是因缘所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无有自性,当体即空,故说‘即非忍辱波罗密’,不应执著这个‘忍辱度’。我们修六度都要‘三轮体空’,修‘忍辱度’时,要内没有能忍之心,外没有所忍之境,中间也不住著打我、骂我、辱我的这些相,这样就是‘三轮体空’,这样才合中道第一义谛上,所谓即空,即假,即中的‘忍辱度’,‘是名忍辱波罗密’,这就是‘忍辱度’的圆满成就。下面释迦世尊再引证,他修‘忍辱度’的事实来证明,先引证他最近的事。

己二、引事证释(分二)
庚一、详引近事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前面说过‘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要我们修行‘般若空慧’时,能远离一切相,而不去执著,因为一切相的执著,都是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面建立起来的;远离一切相,就是要我们远离这个四相的建立。要是我们,心不远离四相,这个‘忍辱度’就修不来;在修行‘般若度’上,更不能得到‘实相般若’的真实妙用。这里释迦世尊,拿自己来作个证明:‘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极恶的王’。释迦世尊过去世,在因地修行时,遇见了这位极恶的国王。有一天,正是天气晴朗,百花开放的日子,这位国王带了很多宫女,出城到山上游玩,游玩了一段时间,这个国王玩累了,竟坐在地上睡著了。宫女们看见国王睡著了,大家可以自由了,就不去惊醒他,各自散开,各人各找自己玩耍的地方。有一个宫女发现在一个山洞里,住著一个修行人,就手一招呼,大家都围过去看。一看之下,里面是一个年轻的修行者。这些宫女就好奇的问修行者许多问题。修行人发现这些宫女,善根很深,于是就很仔细的开示了修行的道理给她们听,说:这个世间是无常苦空的,世间充满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迷惑的人,天天都在烦恼的煎熬逼迫中打滚,不知出离;假使你能明白世间的苦恼,你就会发心修行,去追求解脱之道。有智慧的人,绝不会迷失在只为追求虚幻不实的荣华富贵,而去造就无边的罪业,牵引未来受到无量的苦报。不管你们在宫中是怎样的享福快乐,但是总有一天,这一切不实的快乐,也会随著无常的运转,而改变迁移的,最后都会消失在无情的岁月里。你们不要放逸,只追求五欲的快乐,应该知道,外在的苦乐,无非是虚幻,不能长久的。所以你们应该去找内心本来就属于自己真正解脱的心,这才是真实、永恒的自在。宫女们很诚恳的听,听得非常的入神。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国王也醒了。噫!他发现宫女都不在,就气冲冲的到处找,终于发现宫女们,围绕著一个修行人在听法,就跑过去,正要破口大骂,刚好看见这位修行者,在给宫女们说法。国王一看,这位修行者年纪很轻,心里更气,大声说:‘你是什么人?你怎么把我的宫女引诱到这里来?你心中可有什么企图?你是否起了贪欲心想要拐骗我的宫女?你一定心存不轨。’年轻的修行者用很平静的语气告诉国王:‘我是一位修行人,我已经淡薄了世间的五欲,富贵荣华对我来说,我只把他当成是一个虚幻的影子而已,我的心已经平静下来,不再去贪恋世间的一切,我又怎么会去引诱你的宫女到这里来呢?我没有骗你,我所讲的话都是真的。’国王听了就哈哈的冷笑一声,说:‘你说你没有贪欲心,现在我问你,你是否已证得阿罗汉果?’‘我没有证得阿罗汉果。’‘那么你是否已得阿那含果?’‘我还没有证得阿那含果。’国王听了很生气说:‘你既未证得四果、三果,显然是一个没有离欲的人,你敢说你没有贪欲心,你不要骗我,我看过很多修行的仙人,他们不食人间烟火,天天在那里炼气吐纳,但是遇到了贪欲的境界,见色尚且还是照常动了贪欲的心。你又年轻,又没有证果,又没有离欲,你怎敢说你没有贪欲的心呢?见色不起贪念呢?’修行者又很平静的告诉国王:‘要断贪女色这个欲心,并不只靠著炼气吐纳,不吃人间烟火,吃吃水果,就能够把贪欲心降伏下来的。要降伏贪欲心,完全在于修无常观,修不净观。’国王本来是带著怒气来的,所以修行者的开示,他完全听不进去。国王心中原本就存著报复的心理,又见自己理亏,脸红耳赤,嗔惭交加,恶心中更增加了嗔恚,于是把心一横,说出非理的话:‘你怎敢批评仙人的修行方法?你一定是嫉妒他们,你一定是起了嗔恚心,才会说出诽谤别人的话。’修行者又说:‘我是一个持戒的人,绝对不会打妄语,别人诽谤我,我尚且能忍辱,何况忍辱是我的戒,我又怎会去毁谤人家呢?’国王这时就抓到了下手的把柄,说:‘好一个“忍辱就是你的戒”好!我现在割下你的耳朵来试验你,看你是否能忍还是不能忍,如果你能忍,那才证明你是个持戒的人。’说完就抽出身上所带的宝剑,‘涮’的一声,把修行者的二个耳朵割下来,一看,他还是面不改色。于是大家就劝著说:‘唉呀!不得了!伤害到圣人啦!这是位大士!是大菩萨呀!是不应加以伤害的呀!’这时国王的理智已经失掉了,变成了一个人面兽心的人,更起了凶恶的心,他狂怒的说:‘我可看不出他像个大士,我倒还要试试他,不但要割他的鼻子,还要支解他的手足及整个身体。’说了就动手,把修行者的鼻子也割掉,再更加狠心的把修行者的手脚四支都砍掉了,节节的支解,一节一节的给他斩断。这时修行者,起慈悲智观,心中不住一切相,心中没有动一念的嗔恚心,他原谅了这位恶王这种愚痴的举动。这位修行者,他是因地的菩萨,四大天王为他的护法护持他修行,看见恶王这种残忍的行为,发脾气了。于是就飞沙走石,天地变色。国王这时可害怕起来了,他以为修行者起了嗔恨,不知用什么法术,天地才会为之变色。世间的恶人,是最怕比他还要横恶的人,于是国王就跪下来求忏悔说:‘唉呀!我做错事了,我太愚痴,我太残忍无道,请你饶了我这条命吧!’修行者就告诉国王:‘你对我的耳鼻、手足节节支解,一切我都原谅你,我并没有动过一念的嗔恨心,我也没有引诱你的宫女。我现在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我并没有打妄语。’可是恶王仍是不相信说:‘你说你内心不起嗔恚,不起嗔恨,能不能证明给我看呢?’修行者因此发誓愿说:‘如果我的一切都是清白,我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我被你所斩断的这些手足、耳鼻,马上都复原。’更发愿说:‘我于来世成佛时,首先度你;我绝不对你起嗔恨心,绝不会跟你结冤仇,我还是很愿意的跟你结善缘,我会原谅你的,你安心吧!’发了愿以后,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修行者已被斩断的手足、耳鼻都马上复原了。在佛法上来说,这就是不可思议的愿力所感所致。这位恶王就是后来佛在鹿野苑初度五比丘中的憍陈如,他就是这位极恶残暴的歌利王来转生的。这是释迦佛引证他过去生中,修‘忍辱度’的境界,遇见了歌利王,遭到他割截身体的公案。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歌利王割截我的身体的时候,我没有我等四相。因为无我才没有受害的我。无人相才没有害我的人。无众生相才没这些差别之相。无寿者相,才没有执著不舍之相。所以在被节节支解时,才能离嗔念。下面再证明说:‘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假使那时,我有我等四相在,一定会动嗔恨心的。我尚且要度他,所以我才能以怨亲平等的心,来对待他;那我又怎么会起嗔恨心呢?由此当知道,那时我是没有起我等四相的。

庚二、略引远事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修忍辱,不只修一世而已,回忆过去劫中,我的前生前世中,曾经作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那时修‘忍辱度’的时候,也同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