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讲录-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同样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里补充说明,这经文中的‘忍辱仙人’,这‘仙人’不指外道讲,还是指修佛的道,那时佛没有出世,故世人尊称为‘忍辱仙人’。

戊二、总结一切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这里释迦世尊,引证他前面说过的离相修行,以种种事迹来证明,‘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种心非常难发,也非常宝贵;一发出来,你就走在正觉的道路上;但是你发了以后,要离去一切相的执著,去行正觉的六度万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科总结文很重要,你们要特别注意。前面讲到‘第一波罗密要离相’,恐怕我们又会偏到空理的一方面去,而忽略事相的修持,因此再类明其余的五度中,先说‘忍辱度’的修行境界。何以故?因为‘忍辱度’要靠脚踏实地的功夫,光谈空理是不行的。这也空,那也空,一切都空了,遇见歌利王割截身体,看你空不空呢?所以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的用功夫。你研究金刚经,一偏到空理上,这就会变成口但说‘空’,行在‘有’中。金刚经不是教你只在道理上讲空理,而是要你在事实的事相上也能空掉执著;空无所住,不被诸相绑住。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他怎么能做到不生心,不动念的功夫呢?因为他没有我等四相;他已经离了这个我等四相,如果没有离,他就会动嗔恨。但是他并没有动过嗔恨心,就证明他没有我等四相。再推广到过去劫中,曾经五百世做过忍辱仙人,也离了这个我等四相,可见这个离相的功夫,他很早就成就了。所以才告诉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离一切相’,就是离这个我等四相,如前面讲过的‘我执’四相、‘法执’四相、‘空执’四相,通通要远离开。‘离一切相’,不是教你落到偏空那一方面,而是教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不住相。发出正等正觉这个成佛的心,要上求佛道,法门无量誓愿学;下化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发了心后,要怎样来上求下化众生呢?你必须要去修行六度万行,来自度度他,同成正觉。下面再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我们凡夫的心,对境都会生起‘贪爱’的心,一攀住六尘,无住真心就会走动,就会不得自在。古来大德说:‘圣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来无所粘,去无踪迹。’就是告诉我们,修行六度,要以‘般若度’为体,前五度为用,这样子修,才不会执著,如镜子体无所住,用却纷然自在。那么,我们发心去度众生,要怎样去行持呢?‘应生无所住心’这里与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经心,这个经眼,只换了文字,没有换义理。发菩提心,很难发,发起来后,为什么不可住呢?为什么度众生也不可住著呢?我们发了布施心,这个心也很难发,要去行布施为什么不可以住著呢?因为‘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你若有所住,这个真心已经走动了,不再是安住真心的本位上;一有所住,你的心就会落入分别取舍的对待,就不能回归如如不动,不受相的无住本位,这样真心就不能安住在无碍自在的无住本位。修行大乘佛法,是站在‘智悲双运’,六度相摄的立场去行持的。因为有大智慧,才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生执著。有同体大慈悲,才会发心去广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这样才是真正的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你若有所住,就是妄想心,妄想心他取相作缘,忆想分别,取舍不停,与离相无住的般若空慧不能起相应。这样真心就不能坦然自在、无挂无碍,随缘任运的修持下去;这样就不能安住真心了。所以说‘若心有住’就是妄想心;‘即为非住’就不能使真心安住下来。前面你须菩提也问过:‘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安住其真心?’要怎样才能安住真心呢?你去布施,不要住相,不去执著布施之相;虽行布施,而心中无所住,无住而生心,这样子你就修对了。这个‘应生无所住心’他的义理归趣,就是要我们能‘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就是发起,‘离一切相’就是‘无住’。这是总结前文‘住心无住’。我们学大乘佛法,尤其学金刚经的般若法门,应该依这个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的方法去行持。布施不住相,度众生也不住相,这样子的修下去,妄心也降伏了,真心也能够安住了。不这样的去行持呢?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真心不能安住,就是妄心不能降伏,菩萨道就不能修圆满。是故,下面佛才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丁四、会合前语(分二)
戊一、正与会合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凡夫心都是住相布施的。你是个菩萨,菩萨心就应超越了凡夫的住相布施,‘不应住色布施’。行布施时,心不要‘住’,也就是不去‘执著’这个布施相。这是总结前文第四分上,‘不应住色布施’。这里的‘不应住色布施’连那个‘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也包括进去了。

戊二、兼释伏疑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我们行布施,为什么要不住相呢?这里先解释‘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去利益一切众生,但是要怎样去利益众生呢?你就得行布施,以财施、法施、无畏施,‘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行布施,就不能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应发广大心和长远心;你要是住相布施,你这个心就不会广大起来,而且你发的菩提心也不会长远,所以必须要无住行施。为什么说住相布施,就不会起广大心呢?因为你住相布施,你对众生一定会起分别,认为这个众生很有善根,布施他多一点,那个众生善根差,就不愿意布施给他,这就是住相而起的分别心。在度众生时,一起分别心,就会有的度,有的不度,这就不是广大心了。于是你自己就起了憎爱的烦恼,这个众生好就喜欢他。那个众生不好就讨厌他,这样反而为自己增加困恼,这不但不能度众生了生死,反过来与众生结了爱憎的生死之缘。你情想不舍,来生来世转为父母子女,夫妻眷属,落入生死的爱缠里面。要是你对众生起了讨厌的嗔恚心,就跟众生结上了怨结之缘?你讨厌这个人,心中就会动嗔恨心,来生来世就跟众生结冤仇。这些道理并不太高深,举个眼前的例子就可晓得,就可证明。例如我们碰到一个以前并没有见过面的人,一见到心里就很喜欢,就好像以前‘曾相识’,根熟悉一样。为什么你一见到他,就生欢喜呢?以佛法来说,这就是你前生前世与他结过好缘的缘故。可是有的人,看见不认识的人,一见面就觉得很讨厌他。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这是因为你前生前世就没有跟他结过好缘,你前生前世就嗔恶过他,所以这才会跟众生结些生死之恶缘。这段经文,佛才教我们‘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要我们布施时,不能著布施的相,这样才不会起分别心。我行财布施时,怨亲平等,普同供养,我把他们都当成未来诸佛供养。我行法布施时,你要听佛法,不管你是谁,我一定很乐意的讲给你听,我不会对你少讲二句,对他多说二句,要是我这样做,那就是对法布施不平等,就是有分别心了。我行无畏布施时,为救众生的苦难也是一样,不能起分别心。站在菩萨道的立场,人家遭到了苦难,你不能说他跟我没有缘,我就不去救他,不去帮助他脱离苦难;他有了病,不能因为你对他的印象不好,就不去看他,慰问他,照顾他,你有这样的心。这就是凡夫心,不是菩萨心了;你一有这样的心,就是你救苦救难,无畏布施的心不平等,对众生著了相,起了分别心。这样子你还能普度众生吗?所以菩萨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一定不可以住相,‘不住相’你才能以平等心去利益一切众生。

再看经文:‘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为什么利益一切众生,又要不住相呢?因为一切相,缘生相生,缘灭相灭,当体即空,‘即是非相’这只是因缘和合,暂起的幻相而已,这个相不是常住不变不异的相。‘众生相’,他是‘一切相’的一种,度众生也是从因缘而起,‘即非众生’,你所度的众生,也只是个假相的众生而已。这段经文是要我们不去执著这个假相的众生。既然是假相的众生,我们又何必去度呢?因为众生自己并不知道这是假相,我们行法布施,就是要说给众生知道,他这个‘众生相’是因缘生法,是假而不实,要他不要起‘我执’,不要起‘法执’,这样他才能够得到解脱,脱离执著的苦恼。这个道理你不去讲,众生又怎么会知道呢?但是你是个菩萨,你应该先知道这个道理呀!这样你去度众生,才不会著众生相,要是你一著相,自己反而先起执著了,那你又怎能去度人呢?

丁五、遮疑助解(分二)
戊一、以语遮疑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这段经文是以如来五种殊胜清净语业,来作保证,遮止你这个疑心。疑心是什么呢?如来您要我们度众生,又说没有众生可度;要我们行布施,又要不住相。为什么一时说‘有’,一时说‘空’呢?这里就是要告诉你,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如法所说,是真实不虚的。如来说到那里,你可以安心的相信到那里。‘如来是真语者’如来所说出的言语是真而不妄。‘如来是实语者’如来的言语是实而不虚。如来所说的法都是真语实语,绝不是妄言,绝不是虚语。‘如来是如语者’如来是如所证而说,如来是一位大澈大悟的觉者,一切法都是他亲证过,才说出来的。我们凡夫依文解义,有时候会错解,如来是不会的。如来所说的道理,都是他亲证过后,才来跟你讲的,他是如所证而说。‘不诳语者’如来把人天乘、二乘、权教大乘的方便施设,最后导归于般若大乘的究竟法,这些话都是真实的,绝对没有欺骗众生的。如来说金刚经,完全是真语、实语、如语而说,绝不是诳骗众生的。如来永远不会从金口中,说出一句欺诳众生的话。‘不异语者’‘异’是差别,前后变动。如来按真实的道理而说,如来虽然一时说‘有’,一时说‘空’,这是如来大智慧所应用出来的权巧方便,为度不同根机的众生而说的,但是绝不会自相矛盾的。你要相信如来有这五种殊胜清净的语业。这五种语是源自前面经文第十一分有一句:‘我今实言告汝’如来说这句话,是恐怕你对如来赞叹金刚经,有无量无边功德,还不相信,而生怀疑,所以要告诉你,如来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从‘实言’这里就分开五种语,这五种语也都是真实之语。

我们现在还没有‘深解义趣’,还没有到开悟的阶段,就要如前文佛所说的‘但应如所教住’,依如来的言教来安住你的真心。如经文所说:要修成佛果,必须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庄严因地。你就这样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任运的修下去,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功果圆满。佛教你行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不要住相,你就不要住相,这就修对了。在你没有开悟之前,你一定要完全依著佛所说的经典教理来起信。如果你不相信,就会因疑生障,障碍你修行的信心,这里就是教我们不要生疑。‘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如来怎么一时说‘有’一时又说‘空’呢?因为如来所得的这个法,既没有实,也没有虚。‘无实’所以要‘远离一切相’,无所执著,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也‘无虚’因为一切都有因缘果报的,因此你还得发心行六度万行,还得去度众生,庄严你菩萨道的因地,这样修最后才能得成佛果。如来所得的法,就是这个样子。‘得’——就是‘所证得’的这个法。如来以如所证而说,以‘无实’故‘不住有’;以‘无虚’故‘不住空’。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如来所得的这个法,是真空含妙有,妙有即真空;真空则离相无住,妙有则广修善法。这样互摄互含,无所障碍,般若无住的妙用,于此可谓彰显无余矣!这下面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