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讲录-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再加以解释把他总结起来。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里推众生的杂念心,没有个真实可得。为什么说众生的心‘即为非心’呢?因为众生的心是个妄想心,这个妄想心,他念念不停,轮转于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分别这三个时际。但在这三个时际中,要去找这个众生分别心,真正停留的处所都找不到。因此才说:‘三际求心,不可得。’‘心印疏’上有‘三际求心,不可得’的偈颂:‘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我们把这偈颂念熟了,还要去思惟;要闻、要思、要修,才能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意思。‘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际’就是时间。这三个时间,‘过去心不可得’,因为‘过去’已‘灭’,这个‘过去心’就是我们的妄念,已经过去的一切,你再对他起种种分别,这叫‘过去心’,‘过去心’他已‘灭’了,没有了,你要上那儿去得到这个过去心呢?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他不停,也叫‘不住’,他不停住;这一念中具足九十刹那,一刹那具足九百个生灭。众生的心念,他念念不停,不会停住,你想得个‘现在心’,他已经过去了,你有个念头,想要得到他,他又过去了,非常的快。因为‘现在心’不停,所以说:‘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又怎样呢?‘未来心’他还没生出来,才叫‘未来心’。因为他还没生出来,所以说:‘未来心不可得’。

现在先解释:‘三际求心,心不有。’过去心已灭,心不有;现在心不停,心不有;未来心未生,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我们众生是个攀缘的心,有能缘就有所缘;能缘的是我们的妄想心,所缘的是虚妄的境界。能缘所缘都叫‘妄缘’,都是虚妄不实在。你这个时候‘三际求心心不有’,如果到了‘心不有处,’你观想到‘心不有了’,妄缘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妄缘无’。你要把能攀缘的妄想心给他观空,妄想心观空了,他还能去攀缘心外面的妄想境界吗?所以能缘的妄缘没有了,所缘的妄缘也跟著没有了,这就称为‘妄缘无’。这个‘妄缘无’,就是已把‘妄缘’‘观空’了,妄缘没有了;因此也不打妄想了,也没有执著心外面的境界了;已经把妄缘通通抛舍得干干净净,这叫‘妄缘无’。到了这个时候,他并没有落入‘断灭’。‘妄缘无处即菩提’,烦恼妄缘虽然灭了,但是‘菩提智慧’永恒存在的;这个时候,‘菩提智慧’发生了,‘菩提智慧’是人人本具有,各各不无,并不是从外面来的,也不是释迦佛给我们的,那么,我们的‘菩提智慧’怎么不现前呢?就是给‘妄想心’障碍了,覆盖了。释迦佛初成正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说过这样的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你现在把‘妄缘之心’‘空掉’了,‘菩提智慧’就生出来了。这个‘菩提智’是从那儿生的呢?‘菩提智’是众生本来具有的。‘菩提智’一生,就是证了‘菩提智果’。成佛有二个果,一个叫‘菩提果’,证‘菩提智果’是个怎样的境界呢?‘菩提智慧’他所缘的是‘平等’境界。因为‘生死涅槃本平等’。佛法最难了解就是大乘佛法,尤其是最上乘佛法。而我们众生不明自己的生死之苦,佛说法度生先说‘四谛法’,先说‘苦谛’要我们知道苦,让我们知道六道轮回的生死大苦,你知道了生死大苦,就会害怕生死之苦。你要出离生死之苦,你就得去修行用功,去求证‘涅槃’。‘涅槃’是梵语,此云:‘寂灭’,意思就是把烦恼断尽生死都‘寂灭’了,就会证得了‘涅槃’。这是对小乘人说的。对大乘权教菩萨来说,虽然他了解生死‘涅槃’本空,但是他想到我有个‘大乘涅槃’可证。我所了的生死,比二乘人还了得、究竟。我不但要了脱分段生死,也要了脱变异生死。因此权教菩萨他还是有个著相在。但是到了最上乘法,他认为生死跟涅槃只是对待的假相。这是因为你有个妄想心,所以才能分别知道有生死。你怎么知道有涅槃呢?因为你的妄想心执著,认为有个生死之苦,必须要入‘涅槃’才能解脱这个生死之苦。所以你才执著有个‘涅槃’可得。但是你这个认为还是‘妄想’的功能。你现在‘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那个能攀缘的妄想心没有了,‘菩提智’就发生了,在‘菩提智’中无有生死去来可得,因为在‘菩提智’中生死本空,对著「生死’才说‘涅槃’。生死都空了,那儿来个‘涅槃’可得呢?所以才说:‘生死涅槃本平等’。你懂得了这个深奥的妙理,你就懂得最上乘的大乘佛法了。但是你可不要粗心大意,一粗心大意,你又会落入‘豁达空’。假使你认为‘生死’本空,就认为没有生死可了,‘涅槃’本空,又何必修行用功去求证‘涅槃’呢!你以为这样就是了解最上乘的佛法,其实你已经落入了‘豁达空’,古人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祸殃。’你虽然在‘理’上‘悟’到‘生死涅槃平等’,但是你还没有达到真实的‘涅槃生死平等’的境界,所以你还要脚踏实地去修行,去求证。须菩提尊者已‘深解义趣’,他是真实的开悟。开悟了,他还要起修,不修行又怎么能证得‘佛果’呢?所以佛法难学就难在这里,因为一时说‘有’,一时说‘空’,所要研究的就是这些道理。既然讲到‘三心不可得’的偈颂,现在我引证一个公案来讲。

中国大乘的顿教禅宗,最初由达摩祖师把他带入中国。因此达摩祖师便成为东土禅宗初祖。他游化到了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就在那里落脚安居下来。后来遇到慧可大师来亲近他,他看出慧可大师是可成就的法将,心中欢喜此禅宗顿门心法有所承传。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名神光。神光由达摩传法后才改名为慧可。慧可二字含有‘智慧足够了,善根可以了。’神光本是讲经法师,深通教理,求法的精神,甚为精进。他听说有位从印度来的达摩祖师在传‘禅宗顿门心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他就立刻去亲近达摩祖师,学习此法门。这个公案的内容是:禅宗二祖慧可禅师,侍初祖达摩,因立雪断臂,求初祖安心。初祖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初祖曰:‘与汝安心竟。’慧可遂彻悟,嗣二祖位。现在将此公案解释一下。

二祖求达摩祖师安心说:‘我是真心为求法而来,我修道修了这么多年,我的心还是不能安定下来,求老和尚慈悲,给我一个安心法门。’达摩祖师慈悲怜愍,就说了一句法语:‘将心来,与汝安’意思是说,把你的心拿来给我,我才能帮你将心安好。神光便去找自己的心,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向内一观,就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那个不安的心,我寻觅了整个内心,竟然找不到那个不安定的心。达摩祖师又说了一句法语:‘我已安汝心竟。’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神光当下豁然大悟,心中就明白过来,心也就安下来了,而得到了初祖的传法。

从这个公案,我们可以把他合到金刚经的‘三般若’来研究。金刚经他是教我们要先去‘悟到’:‘实相般若’的道理,再去‘证入’:‘实相般若’的境界。你要怎样去‘悟’,怎样去‘证’这‘实相般若’呢?你要依著「观照般若’,从闻、思、修的‘观照’上先把‘般若’的道理研究通,这样才能依‘文字般若’去起‘观照般若’。中国的顿教禅宗,他不跟你讲一些解释道理的文字上的理论,怕你只在文字上分别而不去实修,他有他的一套接引众生的方法。如初祖度化二祖,他就说:‘你将心来与汝安。’这一句话就是‘文字般若’,一句话虽只有一句,他也是个语言相,写到书本上还是文字,那就是‘文字般若’,因为初祖说这一句话是应机而说的,不是为了说明‘事理’,解释道理的文字,而是接引二祖入‘实相般若’的‘文字般若’。这个时候,神光慧可大师在他的‘观照般若’上就‘觅心了不可得。’这在宗门下叫做‘回光返照’,一般人都‘往心外看’,尽著心外的尘境,不能把心收回来。应用‘回光返照’来照自己的内心。慧可大师这时候,他能‘回光返照’去寻觅他自己的心,这个‘回光返照’的功夫,就是‘观照般若’现前了。依著这个‘观照般若’的‘妙慧,返照’这个‘妄想心’,念头过去的已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的心,他不停住,‘现在心不可得’,未来的心还没生出来,‘未来心不可得’。‘三际求心,心不有’,慧可大师就回答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这就是应用‘观照般若’,‘观照’到‘觅心了不可得’这里。这时达摩祖师就说:‘我已安汝心竟’,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慧可大师言下大悟,这就是他亲自悟到‘实相般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就是‘慧可大师悟道’的公案。

你受持读金刚经,一定要起‘观照般若’,要从闻、思、修,下手;这个‘思’就是‘观照’。你不去起‘观照’,光是会讲会说,也只是在文字上分别而已,根本就没有讲到心里去。一定要用功,用到心里去,这才是真正用心,因为‘心不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即菩提。’释迦佛的心就是‘菩提智慧’,‘菩提智’现前,叫做‘佛心’,‘佛心’‘悉知’‘三心不可得’,所以一定要脚踏实地去用功修行,在‘观照般若’上,道理要先去悟到,再去证入,你连悟都没有悟,又怎么能证入呢?所以要先有个悟处,再去证入。在宗下的顿教禅宗,他是以悟为期,你要了生死,必须要先求开悟;了脱生死的门路都没有悟清楚,又怎么去了生死呢?‘开悟’这回事不是‘依文解义’可以解释清楚的。下面还有一个公案,可以给我们作一个参考。就是你‘依文解义’,解得再好,如果碰到真实境界,还是用不上。就是‘德山吃点心’的公案。德山禅师他是四川人,他研究金刚经研究得最好,也讲得很好,而且自己注了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金刚经疏钞’,也叫做‘金刚经青龙疏钞’,有一百二十卷那么多。他在四川讲经说法,大转法轮的时候,听说中国南方有顿教禅宗出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德山禅师听了大光火,认为这还得了,这一定是,狂妄之徒来扰乱佛门的正法。于是他动起护法之念,就发了一个大愿,要去降伏他们。他把自己注解的‘金刚经疏钞’一百二十卷,一下子,就担起一大担来,离开四川,要到中国的南方去降伏他们。那时候交通不便利,都用步行的,肩上挑起了疏钞,就上路了。在路途中,正好遇见一个卖油滋点心的老太婆。油滋点心是什么点心呢?就是用粘米作成的饼子,搁在油锅里面煎,再抹一点糖,这么就可以吃了。德山赶路,肚子也饿了,正好有这个点心可以充饥一下。他就把担子放下来,要去买这个油滋点心。这可说是他因缘好,碰见了善知识,这个老太婆来历不简单,就问德山说:‘你这位出家师父啊!你担这一大担,是什么东西呢?’德山回答说:‘这是佛经的注解,叫做“金刚经疏钞”。是解释金刚经的注解。’老太婆说:‘这样说起来,你一定是一位法师了,依我看来,金刚经的注解有这样多,那么,这位注解的人,一定是饱学佛法,请问法师,这是什么人注解的呢?’德山说:‘这是我自己注解的。’老太婆说:‘那更了不得,看来你对金刚经一定很有研究,我对金刚经有一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如果法师答得出来,我的油滋点心,免费供养法师,要是法师答不出来,你给我钱,我也不卖。’这个德山禅师一想,我今天应该受你的供养了,你问别的经,我可能答不出来,现在你问的是金刚经,我是研究金刚经的专家,经上的道理,我已摸了很久了,那有答不出来的道理呢!德山就开口说:‘你问吧!’老太婆就说:

‘金刚经上,是不是有这么的三句,叫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经上是有这么的三句,这叫做“三心不可得”啊!’

‘这三心既然都不可得,那么法师,你今天要买点心,你要点那一个心呢?’

这一问把德山禅师问得开不了口。因为他这一百二十卷‘青龙疏钞’里头,没有解释到‘实相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