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讲录-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三心既然都不可得,那么法师,你今天要买点心,你要点那一个心呢?’

这一问把德山禅师问得开不了口。因为他这一百二十卷‘青龙疏钞’里头,没有解释到‘实相般若’真实境界上,他只是‘依文解义’的在文字上分别而已,他自己没有亲证过‘实相般若’的境界,因为你‘依文解义’都是人家的,所以被明眼人一问就问倒了。他做梦没想到,老太婆会问出这一句,就被难倒了。所以说‘依文解义’都是人家的,抄人家的注解,都是过去古人的,不是自己的。这就是为什么,宗门下要你自己去‘明心见性’,要你自己去开悟,原因就在此。也只有这样经过‘观照’而‘悟’到的,这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德山禅师被老太婆这一问,答不出来,当下惭愧了。就说:‘你真是了不起!你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你问的问题,我答不出来,我很佩服你,我自己感到很惭愧,老太太!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跟那一位善知识学的呢?’老太婆说:‘我们这里附近,有一间龙潭寺,里面有一位龙潭禅师,我是向他学了一点点的道理。’于是德山就去找龙潭禅师。龙潭禅师是宗门下‘明心见性’的善知识,比‘依文解义’的法师高明得多了。一交谈之下,德山他越谈越有趣,就住下来向龙潭禅师这位善知识亲近。有一天,他去龙潭禅师的方丈室请开示,谈到已经天黑了,龙潭禅师就说,今天太晚了,回去休息吧,德山就告辞。一出门,天黑看不见,龙潭禅师说,我给你一个纸灯,好让你照路,点燃了以后,德山禅师刚刚接过来,龙潭禅师突然间,向纸灯一吹,‘噗’一声,灯熄了,这下一吹灭,德山禅师当下‘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为什么吹灭纸灯就‘明心见性’呢?这个公案是要你去‘参’。如果用文字的道理来解释,恐怕会误了别人,你用解释来‘解’他,你以为你开悟了,其实不是。‘解’还是‘依文解义’,只有到‘文字般若’这地方而已。我们学教的人,都是拿一个纸灯,用他来照照路,纸灯在心外头,心里面本来有光嘛!你把你心里的光放出来看看,放不来所以要吹灭纸灯,目的就是要你放下‘文字障’,不要执著。你以为‘依文解义’解得好,就认为你懂得佛法,实际上那些都是佛的,不是你自己的。吹灭了纸灯德山法师就大彻大悟,后来,才出了一个德山禅师,大宏禅宗顿教,成了一代的大禅师。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丁二、住心无住(分二)
戊一、略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读诵了十九分的经文后,首先,你要注意的是,这段经文不是用来较量持经功德的文。这段的经文不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来与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乃至为他人说的功德,相较量的文。这里所讲的是‘持金刚经’而‘行布施’的这个人,这是第一点,你要注意的地方。第二点,你要注意‘以是因缘’这四个字。这个地方释迦佛问,拿那么多的七宝以用布施,‘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就答说,‘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问的是‘以是因缘’得福多不?答的是,‘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这上面的‘以是因缘’这四个字要注意到。还有第三点要注意的,就是这第十九分是再发挥前面第四分‘无住行施’的道理。先把经文的来源找到了,弄清楚了,这样才好解释。现在解释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若有人’是指‘无住行施’的这个人,他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多呢?这段经文跟前面第十一分那段‘较量福德’,‘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经文,多了‘以是因缘’这一句。以什么‘因’,以什么‘缘’呢?这里昭明太子的分科是把他割开了,其实经文还是连著前面第十八分过来的。就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以这个‘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作‘缘’。是以这样的因缘去行布施的,他虽然行布施,但他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所以,他没有著相。这是‘略明’‘住心无住’的道理。你在‘事相’上修行,要怎么样才能安住真心呢?当你去行布施时没有住相,真心就能够安住。讲到第十八分已澈底的把内心的相空掉了;‘三心’既然‘不可得’,就不要以‘有所住著的心’去行布施,不去‘住著布施相’,这才是‘实相布施’的福德。这里是‘略明’‘住心无住’的智慧。这个‘无住行施’的众生,他以‘三心不可得’为‘因’,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为‘缘’,而去行布施,这个人得福多不多呢?‘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是的,世尊!这个人,他以如是‘因’,以如是‘缘’而行布施,得福实在太多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再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这个‘缘’来布施,而成就了‘无住行施’的圆满功德;‘因’不可思议,‘缘’更是殊胜,所以他所得的福德,实在太多了。下面释迦佛,再跟著解释这个道理。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上段文所问的以‘七宝布施福德多不?’须菩提尊者回答说:‘如是,世尊!’佛了解须菩提已经是‘深解义趣’了。又恐怕后来的众生听不懂,所以再加以解释。在前面第十一分的经文‘较量福德’上,先讲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著相布施’的那个人所得的功德与‘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人说’那个法施的人所得的功德,较量结果是后者所得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因为你以宝施所得的福德,是著相,是属于有漏福德相,而‘受持读诵’金刚经,又‘为他人说’是法布施,这是无漏的功德,这是无为的功德,这种功德就如虚空,不可限量。现在回到我们讲的经文上;这段经文叫我们要‘无住行施’,教我们要以‘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这一来,就会有人问:既然‘三心不可得’的‘心相’都‘空’了,‘能行布施’的‘心’当然也‘空’,‘所行’的‘布施相’当然也是‘空’了,怎么又能得到那么多的福德呢?针对这一点,如来就解释说:因为他‘三心不可得’,他悟到‘一切法空’的道理,所以布施时,就不会生出执著,才说:‘得福甚多’。‘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假使‘福德有实’,这个‘实’就是有一个实在的数目可以计算的话,你行布施,就会执著于‘福德果报’上,这样的福德是一个有限的数目字范围而已,这是著相布施所得有漏的福德相,所以‘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要注意‘以福德无故’的‘无’字,就是空的,没有实实在在的福德之相。因缘生法,无有自性,那里有个实实在在的福德之相?有数目字著相布施福德的‘多’,不叫多。如来所说的‘多’,都是按无相之法所说的,就是说你布施时‘无所执著’,你行布施,不会去执著「布施’的‘福德相’,这样的福德,当然就尽虚空,遍法界,这样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这是无为的法性功德,所以是不可限量的,是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现在我们回头再来看前面第四分的这段‘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的经文。他是教我们对一切法都不应当执著,这叫做‘住心无住’。一定要‘应无所住’才能‘安住真心’。教你去行布施不要住相,对一切法都不要住相。这‘一切法’不出于‘六尘’境界。所以才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六尘而行布施’。这样的去行布施,就修对了,所得的福德就多了。第四分如来再说譬喻,‘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由这段经文,我们知道,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大得跟十方虚空那样不可思量,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他遍满了尽虚空,遍法界。你读诵第十九分的经文时,把第四分的经文,一对照,你就容易懂了。懂了以后,还要再深进一步去了解,第四分,他是不住著「心外’的‘六尘’境界,‘空掉心外之相’,第十九分他是不住著「心内之相’,经文中‘以是因缘’,就是‘三心不可得’的‘心’,‘三心不可得’把‘心内住著之相’给‘空掉’。‘空掉’了‘心内的住著’后,再去行布施,这样子就与整个法界合在一起了。所以功德就等于尽虚空,遍满整个法界那样的不可思议。

前面已讲过,我们在读诵金刚经第十九分时,要注意三点,现在做个总结。第一点,就是要我们,用‘住心无住’的功夫,去修行去用功。现在依金刚经上的般若妙理,要怎么来起修呢?昭明太子所分的‘妙行无住分四’就讲过,你想要入‘不可思议’的‘行门’,你一定‘不要住相’。你去修行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在你行布施时不要住相,你的真心就安住了,妄心也就降伏了。这第十九分的经文,不是用来较量福德,而是说明布施时,要应用‘住心无住’的功夫。你这样去修,你就是‘大菩萨行者’你就是‘摩诃萨行者’,所得的福德才会无可限量的。第二点,就是如来问‘以是因缘’,须菩提回答也是‘以是因缘’。你一定要特别注意‘以是因缘’这四个字,要把他的‘妙处’,深入的去研究,不要随便把他忽略了过去,一定要剖出他的用意。到底以什么‘因’什么‘缘’呢?这段文是承接第十八分来的,就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以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作‘缘’,这么样的去行布施,所得的福德才是真正的无尽,无可限量的多。第三点,就是这第十九分的经文要跟前面第四分‘妙行无住’的经文对照,就容易了解。‘住心无住’要怎样的‘住心无住’呢?你在行布施时,不要住相,这就对了。第四分是教我们不要住境界相,经文上说得很明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六尘’,他是‘心外的境界’,这第十九分,并没有说出‘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但是他以什么心‘不住相’呢?他是以‘三心不可得’的‘心’成就了‘不住’的功夫。以‘三心不可得’的智慧为用,就能把‘内心之相’给‘空掉’,而去行布施,这就与法界的整体相合了,功德就多了,就遍满整个法界了。这三点你把他研究清楚了,道理就会明朗过来,这个‘略明’‘住心无住’的功夫就得到了。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戊二、详示(分四)
己一、见佛无住(分二)
庚一、见身无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住心无住’这一科分二小科,戊一、略明就是第十九分,经文说:行布施而不住相,就是‘住心无住’,与前面第四分者同。戊二、详示,就是详细的开示。‘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身相叫做‘色身’,他是属于色法,属于色尘,是眼睛能看得见的。眼睛所对的境界叫做‘色尘’,故名之为‘色身’。这个地方有‘具足’这二个字,他就是完全圆满的意思。完全的色身,圆满的色身,就是指佛的报身。前面经文上‘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那是指应化身,还有一句‘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那还是指应化身,那个身相就是丈六金身。到了第二十分,这个‘色身’是个‘总相’。‘色身具足’就是很圆满,这是指报身佛的身相。佛有三身,应身、报身、法身。现在解释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这段经文的‘如来’是指法身佛。释迦佛问:‘须菩提!你意下以为怎样?你想要见到法身佛,是否可以依著具足圆满身相的报身佛见到呢?’。‘不也,世尊!’须菩提回答说:‘那是不可以的,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这个‘如来’,是指法身如来。法身如来,他是无相,不能依著报身佛的‘具足色身’上见,报身佛的身相虽圆满具足,但他还是个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又怎能在报身佛圆满的身相上见到‘真如理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