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定了强攻青岛的军事计划。
不管出现何种情况,中国都必须做好与日本一战的准备,对于不可理喻的日本人来说,什么国际公约中国所要做的,只是不违反国际公约避免协约国的联合行动,只单独对付日本这一个敌人。
日本本身在一战前欠账压力很大,财政濒临崩溃,糨的财政情况不允许它进行长时间的战争。而欧洲诸国身陷战争泥潭,也不会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支持日本打一场不必要的、无理的战争。美国一向和日本不和,到时即便不能出兵,也会在其他方面支持中国。俄国想找中国报仇,落井下石,也因为军力被德国牵制而无能为力。
一对一的战争,中国尽量避免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作战,这是基本的原则。战争初期就对德宣战,硬啃青岛,这样做的利益不会大会无视中国,坚持出兵吗?肖志华觉得很有可能,但这时中国处于上升期的新政府统治下。和日本顶牛乃至擦枪走火,那日本这时能动员多少军队来中国?日本除了海军强大外,常备陆军只有二十个师团,五十多万人,能够倾巢出动吗?不太可能。
即便金部出动,又能怎样,中国还会比历史上的抗日战争打得更惨烈吗?现在的日军的战斗力还没有达到当时的那种变态程度,而中**队的力量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却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肖志华看来,战争初期,如果日军倾尽全力,由于中国海岸线漫长。他们有可能取得几次战斗的胜利,但最后战争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付出的代价也会比历史上轻微许多。
当然,这个时候并不是与日本人决一死战的时候,如果能将战事局限于青岛,使日本人知难而退,也是非常理想的结果。这就要通过外交努力,利用英法美等国压迫日本。协约国邀请日本参战,可不是要日本独霸中国,甚至是独霸亚洲的。日本不派兵入欧作战,却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这肯定会引起英法等国的不满。甚至是警惧和抵制。孤掌难鸣的日本,必然不能与中国长期对抗下去。
在肖志华的设想中,中日围绕青岛必然发生战事,不管是德国人主动交还,还是中**队强行夺取,日本肯定不会善罢干休。这场战事因为中国准备充分而相持不下,双方都会有较大的损失。最后,英法美等国进行外交调停,中日两国罢战,青岛战事遂告一段落。
虽然这只是设想,但肖志华可是综合了各方面的考虑,并且结合了历史上的种种因素而得出的。
对于肖志华提出的秘密协议条款,德国政府很快便给法金汉和驻华公使发来了电报,要他们仔细评估中国方面所拿出的交换条件的价值,并提交一份详细的报告。虽然德国方面认为中国的担忧有些无聊,但还是就英国参战后的远东局势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与中国政府相似的结论。那就是英国如果参加欧战,在远东为了围堵德国胶州湾舰队,就肯定要借助日本联合舰队,那么拉日本参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政府假设的前提条件存在,中国方面的担忧便不无道理。
当然,威廉二世此时并不认为这个前提条件会真的实现,所以,对于中国提出的有关青岛的要求,他很是不以为然。相反,对于中国的承诺,他倒是欣喜异常,认为事实上已经将中国拉上了德国的战车。中国加入同盟国集团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德国代表团在肖志华的陪同下,参观了几家中德合资的大工厂,访问了济南、青岛、天津,最后抵达北京。在北京,德国人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宋大总统不仅在第品时间予以接见,还设国宴以示欢迎。
在现在比较敏感的时刻。中德双方的高调外交,引起了协约国方面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英国,对于中德可能结盟。抱有极大的警惕。
“公使先生,与德国的战争会发生吗?。朱尔典公使的秘书很担心地问道:“您,您知道,我手里握有很多股票。如果战争爆发,价格肯定会巴落千丈的。”
朱尔典望着车窗外的景色,头也没转过来,缓缓说道:“买些黄金吧!”
秘书沉默了片刻,试探着说道:“即使爆发战争,肯定也会很快结束,不是吗?”
“很快结束?”朱尔典转过头,嘲弄地反问道:“我们打败布尔人。用了多少时间?你认为德国人容易对付些?。
秘书张了张嘴,讷讷地说不出话来,把宝押在打一场短期战争这一点上,确实过于冒险。而且他从朱尔典的建议中确定了欧战爆发有极大的可能性,战事一起,就不会是短期内能够结束的。,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有。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一卷第一第十一章朱尔典的试探
北京泣座首都城市在徐锡麟的丰持下,第期的基本逝知口让基本告一段落。马路开辟了,城市的排水系统也终于建设了起来,虽然因为资金问题,大兴土木的地方并不多,但却已经渐渐有了些近代化大都市的风采。街上跑的都是东洋车和汽车,原来充斥在整个城市的骡车、马车越来越被排挤出内城了。这种繁忙的景象,让这个城市又多了一种政治中心的气度。
袁世凯将目光从车窗外收回。心里不由得一个警惕。新朝气象早已经显露出来了,复兴党有钱有枪,又有势力强大的却看不见的国安部和调查局,政权稳固是谁都能看出来的。与复兴党作对的,有,但都被打压了下去。复兴党可不是善心菩萨,表面看起来是宽容大度,海纳百川,但对敌人不下手则已,下起手来又狠又快又准,而且师出有名,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也不得不让人提高警惕,时时自戒。
特别是同盟会的改组,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只有按照规则来玩。才能在国内有立足之地。否则。至于军队,在大把的金钱拉拢下,在民族大义的号召下,在新鲜血液的补充下,在不断的人事调配下。已经完全成了政府的工具。别说是什么师长、军长,就算是军区司令,现在想割据一方,也是异想天开的事情。没有军饷,没有弹药。没有粮秣,再加上政府不断向士兵们灌输的政治思想,犯上作乱就是自取灭亡。
袁世凯摇了摇头,将心中乱七八糟的念头抛在一旁,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已经是这般情形,自怨自艾又有何用?
车在家门口前停下,袁世凯一眼便看见门前停着的汽车,汽车挂着外交牌照,这对他并不陌生。
袁世凯慢慢走到客厅门口,朱尔典已经笑容满面地走了出来,当然,这段路已经够袁世饥转动脑筋,思考着如何应付这个英国的老朋友了。寒喧和废话对于这种场合是很必要的,袁世凯绝口不问朱尔典的来意。话里话外只把这当成是朋友间的礼尚往来,朱尔典也笑着与他闲聊。
喝过了一杯茶后。朱尔典才将话题引向了国际形势。
“贵国的国际局势研究小组小对目前的以及将来的局势,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作为老朋友,能否透露一二。”朱尔典的语气郑重,让袁世凯不由得看了他一眼。
“现在怎样的判断还不都是假设,公使先生,何必看重此事?”袁世凯笑道。
朱尔典淡淡一笑,说道:“贵国的国务卿先生病愈复出后,便主持成立了国际局势研究小组,外界普遍猜测是为中国的外交政策作导向作用。而且,最近的舆论也有了很多。我国政府对此深表关注。”
朱尔典口中所谓的舆论变化,确实是中国政府提前为之,意图就是告知国民,未来出现的欧洲大战,对于中国来说,置身事外是消极的。这其中有很多的机遇,要提前为这个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世界大变做好准备。
袁世凯点了点头,沉默着暂时没有说话,对于国际局势的变化,研究小组的意见并不统一,他在犹豫着是否应该把这些告诉朱尔典。
“按照中国现在的地位,如果欧战爆发,加入哪一方,反对哪一方。都是不太可行,还是严说道:“等到欧战结束,再选择投靠胜利的一方,也是一件很便宜的事情。”
“如果万一在中国境内行么战事呢?”袁世凯冉道。
朱尔典笑了笑,说道:“当初日俄战争时期,清朝政府采取的局
袁世凯抿了抿嘴角,说道:“公使先生这话可是不宜在外面说。”话虽这么说,但袁世凯的想法却基本上与朱尔典是一致的。
“当然。”朱尔典说道:“因为我们是老朋友,我才坦诚相告。目前,贵国与德国走得太近,这是一件后果非常严重的事情,希望贵国政府能谨慎考虑。”
“德国给予了中国大量的支持和援助。”袁世凯解释道:“对于再国之间的正常交往,公使先生是不是过于敏感了。”
朱尔典摇头道:“肖国务卿很精明,但他想在胜负双方当中转手,借用欧战的机会,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无异于玩火。协约国与月盟国的实力对比,明眼中都看得很清楚。贵国也可以采取另外一种行动,那就是站在协约国一方,这样在战后才能争取到实在的权益,不然就还不是中国的权益。”
这是邀请吗?袁世凯盯着朱尔典的脸色,他对英国为首的协约国还是很看好的。虽然在研究小组的讨论中,他谨慎地没有提具体应该支持哪方,但是话外却大大地对协约国拥有绝对的制海权赞誉了一番,认为同盟国至少对英国是无能为力的,内中意思何属,也明白得很啦。
“实在的权益,具体的说呢?”袁世凯笑着说道:“公使先生和肖国务卿也打过几回交道了,他是怎样的人,呵呵,我们都是清楚的。现在争论很激烈,公使先生还是尽早摊牌为好啊!”
朱尔典的试探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答复,争论激烈,也就是中国政府的外交走向还没有最后定局,英国或者说协约国方面,还有机会。
至于说拉拢中国参战,英国并没有指望中国的军队能远赴欧州作战。但中国的资源和劳工却是可以利用的。而且中国是弱国,所能提出的要求必然不高,不会危及到英国在远东的利益。这不同于日本,英国惧怕日本势力在远东一家独大。所以在是否邀请日本参战的问题上,还是有很大的分歧和迟疑。但要将远东的德国海陆军清除干净,眼见着又必须依靠日本海军的力量。当然。如果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是最好的事情。
让中国和日本互相牵制,让他们都需要大英帝国的支持,这是朱尔典的如意算盘。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英国都不希望他们的实力膨胀
。
“谢谢你,老朋友。”朱尔典起身告辞,与袁世凯握手告别。,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
第一卷第二第十二章英国的拉拢
二二华现在有种当江湖骗子的感觉,嗯,不应该众么贬懈甘在社会上叫骗子,在世界外交领域上,那就得叫纵横挥阖,灵活外交。骗完了德国人。英国人又送上门来,你说,不骗还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朱尔典脸上带着无可挑剔的笑容,可心里却有些发痛。对于中国。他是看得很清楚的,虽然表面上对列强显得很顺从,并未推翻满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此来换取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但这只是表面,中国政府骨子里一直憋着股劲,闷头苦干,积蓄实力。目的,当然想都不用去想就知道。
有时候,朱尔典不得不感慨中国新政府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国际形势的紧张,欧战阴影的笼罩,列强国家的矛盾,使得中国在不得不有所放松的众列强的压迫下,挣脱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当然,中国新政府的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也是功不可没。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用利益作诱饵。区别对待,拉上了美德两国,也算是有了靠山和支持。现在。竟然也有了利用的价值,成为两大军事集团拉拢的对象。
“大英帝国对中国的关系一直是友好的。虽然国际风云变幻,但我国政府依然希望两国间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友好的关系。”朱尔典决定先抛出个小诱饵。试探下肖志华的态度,以及中国政府的胃口,“我国拟将贵国的庚子赔款暂行缓付。期限呢,暂定为三年。这是一种诚意的表示,也是促进英国对贵国的影响,发展中英贸易,增进两国的亲密关系。”
只是缓付,肖志华有些不屑地撇了撇嘴,这个动作很明显,当然也就落在了朱尔典的眼中。
“感谢贵国政府的善意之举。”肖志华不咸不淡地说道:“保持中英两国的亲密关系,也是我国政府非常愿意看到的。”
朱尔典停顿了一下,决定加大筹码,并将条件列出来,这么一点一点挤牙膏似的游说,似乎实在难以勾起肖志华的兴趣。
“大英帝国对贵国这两三年来取得的建设成就感到很是欣慰,决定加大对贵国的资金帮助。”
肖志华眨了眨眼睛,淡淡地说道:“公使先生,这么说话是不是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