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传庭心底叹息不已,这是何等的事,这个妹夫却能令老父如此轻易就作出决断。默然片刻,他道:“爹,妹夫非常了不起,儿子望尘莫及,而且妹夫为人也极好,挑不出一点毛病,但有一点我非常不安。”

孙国清道:“伯雅,是什么让你不安?”

孙传庭道:“妹夫训练了那么多女子,以及刚刚对娇儿说的话,这是什么意思?”

孙国清道:“海平这个人做事每每出人意表,他想让些女孩子做点事也没什么奇怪的。”

摇了摇头,孙传庭道:“爹,没这么简单,我感到妹夫是认真的。”

“什么?”孙国清的嘴巴张了张,道:“你是说海平真要女子当官?”

“怕是真的。”

愣了片刻,孙国清哈哈大笑,然后大声赞道:“好,不愧是我的女婿!我不让女儿缠足就不知受了多少嘲讽,这下看看将来这些混蛋怎么说?”

孙传庭苦笑,他道:“爹,如果海平一意孤行,仅仅因为这个,您老人家知道得有多少读书人人头落地?”

一百零二章高歌

如果女婿让女人做官,那就会平生波折,会使许多原本可以投效的人因而拼死反对。这不仅仅是多少人人头落地的事儿,更是关乎大事成败,关乎陈家和孙家是否家破人亡的大事。

孙国清急道:“伯雅,你不要犹豫了,你只有参加进去才可以劝阻海平。”

又摇了摇头,孙传庭道:“爹,您还没有发现么,这种事海平是不会听劝的。”

孙国清更急,道:“既然不听劝,那就帮他,我们还有别的路吗?”

孙传庭长叹了一口气。

孙国清冷静下来,他道:“大唐之后,看到那些史书爹就愤懑不已,重现汉唐之盛是最重要的,只要海平有希望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帮他。”

孙传庭道:“爹,再等等,等我想通了再说。”

第二天,吃过早饭,巳时刚过,孙家一家人都去城外送行。

商队已经整装待发。

如同出关时一样,商队入关后又已化整为零,分批回家。这一支人算多的,有四百多人,骆驼三百峰。

到了近处,孙传庭惊讶地发现,商队里还有数十个蒙古姑娘。

除了蒙古姑娘,还有蒙古小伙子,不论男女,他们都是汉人的打扮。

尽管是汉人打扮,但她们的气质还是很有些不同的,一般人不注意可能忽略过去,但以孙传庭的眼力,自然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如果不是知道底细,旁人一定以为这个妹夫不定怎么荒淫呢。

见孙传庭的目光看向那些蒙古姑娘,陈海平笑道:“大哥,千万别小看这些蒙古姑娘,有她们在,小伙子们三天就能学会蒙语。”

孙传庭悚然动容,他这既是为陈海平经略蒙古的深远用心而动容,更是因为他意识到了陈海平是怎样练兵的。

众人依依惜别,孙娇和母亲哭成了泪人。

商队渐渐远去,陈海平邀请道:“大哥,再送小弟一程如何?”

两人骑在马上,缓缓前行,陈海平抬起左手,用马鞭指着远方的青山,慨然叹道:“如此江山,幅员万里,无物不产,百姓吃苦耐劳,仅求一日三餐果腹而已,却每每哀鸿四海,饿殍遍野。大哥,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最后一问有难言的激愤之意,孙传庭心头一惊,道:“为什么?”

轻蔑地一笑,陈海平道:“大哥,人言朝廷之害,必言阉党,但以小弟观之,阉党之害不过癣疥之疾。”

“阉党是癣疥之疾?”孙传庭惊讶地问道:“海平,如果阉党是癣疥之疾,那谁才是心腹大害?”

“东林之徒才是天下之大害,不除之,天下无宁日。”

陈海平的语气平淡,却寒意森森,孙传庭听得心惊肉跳。虽然他也不满东林党徒的作为,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把他们视为比阉党还严重的天下大害。

“为什么?”孙传庭沉声问道。

淡淡一笑,陈海平道:“大哥,魏忠贤权倾天下,势焰熏天,捕杀东林之徒无所不用其极,但他敢加商税吗?敢加那些豪绅勋臣的地税吗?”

孙传庭对这方面不是很懂,他听的是一头雾水。

陈海平接着道:“大哥,神宗皇帝为什么要派矿监税使?实际上,派矿监税使不过是变相的加商税。那神宗皇帝为什么不直接加商税,反而派矿监税使弄得天怒人怨呢?无他,神宗皇帝加不了,所以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大哥,大明王朝表面上是皇帝大权在握,想杀谁就杀谁,像贬谁就贬谁,但实际上,除了开国之初的几位皇帝,大明朝真正当家作主的从来就不是什么皇帝,而是官,现在是官天下。”

孙传庭的脑袋嗡嗡地,他隐隐知道陈海平说的有道理,但一时又消化不了,也接受不了。

陈海平又道:“大哥应该不会忘记,矿监税使虽然肆虐天下,但也往往如过街老鼠。谁能想到,堂堂皇帝的钦差被人打死了,却能不了了之。又如那个名臣李三才,竟敢诬陷皇帝钦差,将其下狱,最后非但无事,反而成为一代名臣。”

孙传庭问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陈海平道:“这没什么不对,而是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它说明了皇帝怎么做都行,但就是不能损害‘官’的整体利益。”

“大哥,堂堂华夏,亿万子民,一年税入竟然不过四百万两,而小弟这一趟蒙古之行,少说也能挣一百万两银子。大哥,这不可笑,不荒唐吗?再以小弟为例,推而广之,大哥自然不难想象天下的商业贸易规模是如何庞大,如果稍微加一些商税,又何止这区区四百万两银子。”

嗡嗡之后,孙传庭的脑袋又开始发晕。

陈海平道:“大哥,如果仅此而已,‘官’之害尚不足以害天下,但贪婪之性又如何会止于此?他们几乎都坐拥良田,却不仅不上缴赋税,而且肆意欺榨百姓,地租少者五六成,多者七八成。他们哪一点的光鲜,不是百姓的血汗所聚!”

“大哥,天地要变了,近几十年天候反常,灾变不断,如果灾害有几年连续出现,那必然是遍地烽火,到时必将是内忧外患之局,如果我们不早作打算,万里神州必然将有一场空前浩劫。”

孙传庭脸色数变。

“我知大哥一时还难以转圜,但希望大哥能早作决断,如果大哥做了决断,那蒙古之事就要全仰仗大哥了。”

长长吁了一口气,孙传庭道:“海平,我会好好考虑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忽然,如刀剑铿锵,陈海平拍马而出,放声高歌。

而后,又猛地一勒马头,转头对孙传庭道:“大哥,汉家儿郎失去这等豪迈之情已经多久了?”然后,不等孙传庭回答,便又纵马而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大地之上,高歌再起,紧接着,衔着陈海平苍凉豪迈的尾音,数百人突然同声高歌唱和。

大地无风,却似有风雷滚滚。

远处,送行的人都惊异地转头望过来,而孙国清,老眼中闪动着隐隐的泪光。

一百零三章典史

通州西门里有个碎石头街,靠西头有十几棵老槐树,树下有五六户人家。

靠右边第三家姓阎,阎家刚刚有人过世不久,门上还挂着白色的丧幔,透着家人的哀戚和悲凉。

刚刚故去的人叫阎子丰,早年做过锦衣卫,但混得不好,退役后在大运南仓谋了个差事,一直到月前突然得病故去。

阎子丰膝下有一儿一女,儿子阎应元,今天十九岁,女儿阎丽珠,今年十三岁。

阎应元痴迷练武,因为练武,连婚事都耽误了。以前,家里的生计都由阎子丰支撑,倒也衣食不愁,阎应元可以一心习武,不管家里的事,但父亲病故之后,他就得顶门立户了。

顶门立户并不是个容易的事儿,忙过父亲的丧事,阎应元就傻眼了。怎么挣钱奉养母亲,照顾幼妹?以前根本不理会这些事,那现在就是两眼一麻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

做买卖不会,下苦力挣钱似乎还不到那个份上,最后阎母拜托丈夫的同事老张,看能不能也在官仓给儿子某个事。

官府里不可能都是官儿,做各种杂事的人更多,这些人高级一些的叫吏,低一等的叫役,比如县衙里的捕快就是吏,而给老爷抬轿子的则是役。

役是强制的,是老百姓必须负担的,而吏则是自由的。

官府取吏的法子有两个,一个是考录,一个是招募。显然,考录进来的人干的是俏活,招募进来的干的大都是苦力。

阎子丰以前做的就是事少钱多离家近的俏活,现如今阎母希望儿子做的自然也是这个,但像这种活,必然是要抢破头的,阎子丰又人走茶凉,那那么容易。

已经半个月了,老张连个面也没朝。

院子里,阎应元在打拳。

拳风呼啸,阎应元越打越气闷,堂堂男子汉竟然为了养家糊口的事让母亲着急,让妹妹不安,真是羞煞人也!

忽然,阎应元收拳,立定身躯,不等了。

看见儿子往外走去,阎母问道:“元儿,你上哪去?”

压住暴躁的心情,阎应元道:“娘,我出去走走。”

阎母想让儿子去老张家看看,但话到嘴边又忍住了,只是道:“去吧,好好散散心,别急着回来。”

走到院门前,阎应元拉开门刚要出去,却见老张正站在门前。

老张笑道:“怎么,大侄子,知道有好事,提前给张叔开门来了?”

退后一步,微微躬了躬身,阎应元问候道:“您来了。”

这时,阎母见老张来了,赶紧过来道:“他张叔,快请进。”

看见母亲忐忑的模样,羞惭之心又起,但阎应元依旧保持着礼貌,作为一家之长,招呼老张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坐下。

丽珠董事又乖巧,不用母亲吩咐,就把茶水端了上来。

见老张喝了一口茶水后,阎母问道:“他张叔,事情是不是有点眉目了?”

老张道:“嫂子,那事儿还得等等,不过我今天来真是有好事。前两天来了个买粮的山西商人,他要招伙计,而且指定招会功夫的伙计。我一听就想到了大侄子,再一打听,好家伙,月银三两,而且这还是最低的,如果功夫好,人家说了,每个月挣个十两八两都有可能。”

丈夫活着时一个月也挣不到三两银子,但阎母非但不高兴,脸上反而还有了忧色。她当然了解自己的儿子,有了这个事,儿子一定会去的,但对方招会功夫的伙计,还给这么多钱,那一定是有什么危险。

阎母道:“他张叔,这会不会有什么危险,要不人家怎么会给这么多钱?”

老张道:“嫂子,我打听了,人家可是山西的大商家,至于会不会有什么危险,那我可不敢保,这得你和大侄子看着办。”

千恩万谢把老张送走后,阎母对儿子道:“元儿,你……”

阎应元道:“娘,您别担心,我会看着办的。”

阎母轻轻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看着眼前的大汉,陈海平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阎应元,阎典史!

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他知道自己是惊天动地的英雄,有惊天动地的才华吗?不知道,到死都不知道,因为那个时候,他不会去想这个问题。

历史真是会开玩笑,但这个玩笑未免太残酷了些。

阎应元一定是得罪了老天爷,但就是这样,老天爷最终还是不忍让如此英雄空来凡间一朝。老天爷给了阎应元一个小舞台,演出了一场大戏,但戏再大,也终究还是要受制于舞台的小。

如果,站在扬州城头的不是史可法,而是阎应元,那陈海平相信,历史一定改写。

同样一支军队,既可以是狮子,也可以是绵羊。是狮子,还是绵羊,关键是谁统御他们。

望着阎应元,忽然,好似一阵奇异的风吹过,阎应元消失了,江阴出现在了眼前。

江阴,小小城一座,军民仅六万。方其时,清兵横扫中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因江阴拒降,清廷震怒,大军正汹涌而来。

于此际,阎应元本已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但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暂居。

阎应元有德惠于江阴,父老素来感佩,于此危难之际,来请他出山。应元不拒,慨然出山,整肃内部,森然拒敌。

八十一天,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碧血横波,应元率六万义民,孤城困守,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伤七万五千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咸以早死为幸事,最后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应元被俘,立而不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仆倒,始终没有弯下膝盖。

同为江南之地,水土与他处迥异乎?但奈何他处之民几乎尽为羔羊,而独江阴泣血?

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

或许,赵冀的这句感叹才是答案。

一百零四章初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