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登陆,章节更多,
第一百七十一章修好
征用法》的出台,使得政府在使用民众私人财产时,T'额外的补偿金,仅在铺设徐州至上海的电报线路一条,就花费了大约十万两银子的补偿金。
在很多政府官员们看来,曾纪泽的这一做法有点多余,对付那些不听话的百姓,政府使用强制手段是理所当然的,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然而,世界正在向19世纪迈进,世界强国的行政方式都在向更文明、更人道的方向发展。曾纪泽作为一名更未来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尽管他在原本的那个时代,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享受不到那些天赋之人权。
但他从未放弃过对之的追求,多少次臆想着自己的国家,能够成为那样的文明国家,尽管那对很多国家来说,那已经是习以为常,但对他和他的同胞来说,却是难以想象的奢望。
现在,曾纪泽有了这奇迹般的机会,他怎能不将心中那深植的梦想付诸实践。哪怕前路漫漫,哪怕困难重重,只要他热血尚在,便要将这梦想义无反顾的实现下去。
尽管政府为电。报铺设付出额外的资金,但却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通过《明报》、《新民报》等各大报纸的大力宣传,这项善政为各地民众所知,街头巷尾都在津津乐道着吴王的英明仁慈,毫无疑问,大明政府对民众的凝聚力无形中增强了许多。
除夕前昔,南京传来消。息,言江北的太平天国派来了使臣,要与大明商谈修好关系,建立邦交之事,曾皇认为这是一项大事,故将吴王、湘王均召回京共议。
曾纪泽赶回。了南京,同时还带了一份新的奏议。
。南京,龙城太极殿。
曾皇环视众臣,高。声道:“太平天国使臣已经在馆驿留住多日,我大明与太平天国到底修好还是不修好,众位爱卿有何高见。”
放太平。天国一条生路,使其北上与满清相相争,大明趁机统一南方,而后北伐将两国扫灭,这正是曾纪泽等起事之前就定下的计划,这个时候太平天国主动来修好,大明更没有理由不接受。
曾纪泽便道:“目下大明最。主要地敌人是南方残余之敌。以及奔逃台湾地左氏。太平天国处在大明与满清之间。正好替我们隔断了满清地威胁。儿臣以为。我们应该借着这个机会。顺势与太平天国结好。”
曾皇点了点头。道:“吴王所言有理。不过我大明先前与太平天国争斗多年。朕为之而战地旗号之一便是‘保教’。如今太平天国仍奉洋教。在这种情况下与之修好。是否会遭人议论呢。”
这时。湘王曾国出班叫道:“皇上。要知道没有永远地敌人。只有永远地利益。只要跟太平天国修好对咱们有好处。管他那么多做什么。哪个要是敢胡乱议论。砍了他地脑袋便是了。”
对于湘王地暴戾。曾皇显地很无奈。微言训道:“湘王啊。我大明非满清之残暴。凡事当以仁爱教化子民。怎可随便就对百姓施以极刑。”
湘王不以为然。道:“这有什么。古人不是云过嘛。乱世当用重典。现下就是个大乱世。对付那些不听话地刁民。就应该用让他们知道官府地狠辣手段。
”
曾皇眉头微皱,道:“湘王,朕听说你在你所辖的数省内用法颇峻,对于那些已经归降之人,无论是他们原先是太平天国,还是满清之吏,都严刑拷打,追究他们的罪责。对普通百姓也是下手颇不留情,那些因饥饿而闹事的百姓,你非但不施以赈济,反而派军队大肆屠杀,可有这一回事吗?”
看来曾皇对于湘王的种种暴戾行为已经忍了很久,这时借着修好之事,当众对湘王严厉质问。
曾国回应道:“臣弟追究那些归降的官吏,只不过是逼他们捐出些银两,以资军用。至于那些饥民,现下各地粮荒不轻,臣弟若要有粮食,也自然先行供给军队,那些饥民竟然不知好歹的胆敢闹事,臣弟若不施以重惩,又怎么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臣弟这么做,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曾国仍还是当初九帅那个脾气,对待他的皇帝大哥还像从前那样,自行其事,敷衍应对。
曾国生性如此,曾皇这个做大哥的是最了解不过,虽加在训斥,但曾国死性不改,他这做皇帝的却也无可奈何。
曾国在朝堂之上顶撞皇帝,殿中的气氛一时间颇为凝重,曾纪泽并不愿意看到曾皇与间闹僵,便站出来打圆场,他道:“现下还是应先商事,儿臣昨天去看望过那使臣西王蔡元隆,他道太平天国现下虽仍沿用原来的国号,但天王李秀成已经下定决心,逐步削弱对拜上帝邪教的信奉,其统辖之内,对于儒学也不再打压。既然太平天国国策已变,这‘保教’之名也就不存在了,儿臣以为修好建交之事,已是顺理成章。”
“既然如此,那此修好建交之事,朕就令吴王全权负责,等议定好个条款,再奏报于朕吧。”曾皇初步同意,宣布散朝,却又叫人悄悄留下了杨岳斌。
“厚庵呀,自你当年拜入我门下,创建水师,百战至今,朕与你也该有十几年的师生之谊了吧。”曾皇在太平宫中接见了杨岳斌,一开口便叙起了旧。
杨岳斌虽同为拥立之臣,但却因有三分被逼之嫌,故大明创立以来,多多少少遭到了冷落,手中兵权被削,其属下部将亦遭排挤,连军机处也没能进入,虽有越国公之爵位,但却无多少实权。作为曾今一方大员,而今的杨岳斌可以说是颇为郁闷的。
这还是半年以来,皇帝第一次单独召见杨岳斌谈心,除了意外以外,他本能的感觉到,皇帝的心思并非那么简单。
“从臣拜入皇。上门下,到如今已有十一年之久了,若无皇上的指点与提携,臣绝不会有今日之成就,皇上的恩德,臣当永世铭记。”没办法,君臣有别,作为臣子的他,只有选择拍皇上的马屁,纵然是叙旧,也不敢稍有随意。
曾皇抚须而笑,兴致盎。然的又大谈起过往旧事,那份感情倒也颇为真挚,杨岳斌心情渐渐放松下来,讲述起当年的旧事,说到乐处,也不禁开怀而笑。
两盏茶过后。,曾皇忽然一叹,道:“当年你是征战疆场,那是何等的豪气,现下正当壮年,湘王他们跟你一辈的人都在大干事业,你却窝在府里享起了清闲,未免有点遗憾啊。”
。杨岳斌心头一紧,已然猜到几分,忙道:“臣一直想为大明,为皇上尽一个臣子应尽之力,如若皇上能委以重任,臣必定全力以赴。”
曾皇点头赞道:“。朕还以为你心志消磨没了,没想到你还杨岳斌还有一翻豪情在胸,好好,朕甚是欣慰呀。”
曾皇接。着便道出了他的意思,他以为现下东西两军征伐频繁,若再负责南京的卫戍任务,只怕湘、吴二王顾及不过来。因此,曾皇决定成立一支名为“龙策军”的军队,由杨岳斌任总管,率领这支军队担当南京城的卫戍任务。
龙策军的人数初步定为一万。五千,兵员从湖南老家召募,全部配备进口的洋枪洋炮,饷银将高出任何一支明军。
杨岳斌立刻就明白,这支所谓的“龙策军”,分明就是一支守卫京城的御林军,曾皇这是要建立一支自己亲掌的军队,以剔除湘王与吴王在南京的军事势力。
杨岳斌意味到,这将是自己东山再起,重铸辉煌的绝佳时机,这样的天赐良机,他岂能放过,忙是跪伏于地,诚然道:“谢皇上之器重,臣以身家性命担保,必不负皇上信任!”
龙榻上,曾皇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在安排了杨岳斌之后,曾皇又召见了刘坤一,由其建立一所“南京武备学堂”,可适当的聘用外籍教习,并从黄浦军官学堂中调任一批精通西式训练的人才,充当学堂的教学主力。南京武备学堂将首先为龙策军培养军官,在人才富余之时,可为其他明军提供新式的军官。
曾皇的这一决定令湘王与吴王大感意外,他二人很快意识到,这是皇上要培植自己的嫡系力量,看来他多多少少对于东西两系的影响力有所不满。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湘王曾国,他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而是上奏曾皇,请求在安庆同样建立一所军官学堂,其目的自然是要为他的西军培养西式军官。曾国的请奏固然有私心在内,但对大明军队的现代化却也很有帮助,曾皇与吴王均没有反对。
如此一来,除黄浦军官学堂之外,大明境内还将建立南京武备学堂,安庆陆军学堂,以及马上要建成的苏州炮兵学堂,总计四所学堂,预计每年将为明军提供2000多人的军官,这对明军加速现代化无疑将有巨大的帮助。(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二章海权
京城外,码头。
“宁波侯,你真的不把算回归故国吗,如果你愿意,本王可以在皇上面前替你说些好话。”曾纪泽对同来为太平天国使臣送行的李世贤说。
李世贤一声轻叹,摇头道:“多谢吴王好意,大明待我不薄,我一家人在南京城住得挺安稳,就没必要再过这大江了。”
李世贤做为太平天国栋梁之一,以他这样特殊的地位,身为降将,自与程学启这样的普通降将不同。自杭州归顺那时起,他就注定一辈子只能过着无风无浪,被人时刻监视的日子,曾纪泽不信他会不想去江北,在他那天王兄长手下继续过他荣光无限的王爷生活。
“如今太平天国与我大明已成友好邦交之国,按道理来讲,宁波侯有权利选择去留。本王也知道,你去了江北必然比现在的情况要舒服得多,你若真想回去就没必要客气,本王言出必行,一定会为你说话。
”
李世贤笑了笑。,道:“就算太平天国能给我更多的荣华富贵,那又如何呢,早晚还不是得做亡国之臣,到那个时候,只怕我就没有脸再见吴王你了。”
曾纪泽听得出他话中之。意,便也笑道:“天下大势,未有定数,将来乾坤谁主宰,宁波侯又怎能如此确定呢。”
李世贤远眺。大江,意味深长的说道:“大明有吴王这样的人物在,天下大势,早已成定局。世贤再无才能,这一点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这一番话,似出肺腑,曾纪泽笑而不语。
二人策马来到码头。,西王蔡元隆正要登上过江之船,见吴王亲来,忙是迎上前来。曾纪泽翻身下马,抱拳道:“皇上知道西王今天要回国,故特命本王来代为相送,本王顺便也邀了宁波侯来送送故人。”
蔡元隆。看着形容颇为憔悴地李世贤。勉强笑着说道:“叔父。你有什么话要托我转告给天王地吗?”蔡元隆说话间暗使眼色。那意思分明就是想让他提出归国地请求。然后他这个使臣才有机会有所行动。
不过。李世贤地回答却让蔡。元隆失望了。他只是轻出了一口气。道:“你替我转告天王。保重好身体。天意有自定数。凡事不必太过计较得失。就这些吧。”
蔡元隆有些意外。却又不好再说什么。只当李世贤有什么苦衷一样。他转而向曾纪泽道:“吴王。贵我两国既已成为友邦。那对付满清之事。吴王可已有计划曾纪泽道:“这个好说。待时机成熟。我两国分兵北上。攻灭满清。中分天下。”
蔡元隆沉默了片刻。又道:“攻灭满清。中分天下。集贵我两国之力。自然不在话下。但古语有云。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灭了满清之后。吴王以为我两国之间。能和平共存吗?”
曾纪泽哈哈大笑。豪然道:“天意难测。若真到了你我都不愿意看到地那一天。那就看谁能更得上天之眷顾了。”
蔡元隆怔了一怔,却也笑了,道:“元隆能与吴王数度交手,实乃三生有幸也!诚如吴王所言,那我们就看天意如何吧。”
言罢,蔡元隆便抱拳告辞,上了明军水师为他备好的舢板快船,趁着江风扬帆离港口,渐驰渐远。
吴王先翻身上马而去,李世贤望着远去的帆船,口中喃喃道:“这一别,也许就再无相见之日了吧,唉,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啊后,他不再留恋,却也转身上马,紧随吴王而去。
随着吴王在江苏、浙江等地实行的土地改革渐见成效,曾皇遂决定在大明所辖之境全面推行。曾纪泽这一套土地改革,主旨便是抑制大地主对土地兼并,扶持中小地主的发展,因为曾纪泽清楚的知道,如果想使国家走上私有制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否拥有一个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如果任由大地主们继续兼并发展,不但将使更多的农民失去生活来源,影响社会的稳定,将来还有可以发展成为寡头经济,尽管那样的国家也将是私有制,但却是一种畸形的私有体制,并不利于国家良性发展。
中小地主,以及各式各样的商人,将是国家私有化的主力军,将他们培养成为最初的中产阶级,再由他们培植出更多的中产阶级,使之不断发展,最终将中产阶级推上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