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一桐看了看,也羞涩一笑。
她忽而伸手,握住了万年左腕,像万年刚才做的那样,把这脉搏。眼睛也望着万年的眸子,一眨不眨。
忽然,她灵光一现,小手轻轻一拉,万年也不由自主的往前凑了一下,有些意外的望着她。
少女的主动是世界上最大的宝物,不得不品尝啊。
四目相对的两人,没有言语,万年主动往前一凑,李一桐也下意识的迎合,四瓣嘴唇轻轻一碰,片刻之后分开。
之后,万年瞧了瞧周围,有些尴尬的挠挠头,“解好题了?”
“是!”她笑盈盈的回答。
第697章 从up主到导演
要是给中国电影著书立传,那香江肯定是一个出现频次极高的词汇。
这不仅仅是因为香江电影近乎影响了全世界对于枪战、功夫的印象,同时,香江这个地方也深刻影响了包括张一谋、贾科长等人的电影创作。
从一开始,他们的电影便有外埠的资本加入,《英雄》便是在安乐的那位江老板的鼓励之下拍摄出来,从此开启了国产大片的历史。
贾科长就更不必说,从他第一部 长片《小武》开始,资金便来自香江。
后来他有机会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却还是保留从香江出港的习惯。
不管是去巴黎、纽约,还是戛纳、曼谷,他都会从香江出发,然后回到香江,自称是“享受七天的资本主义生活”。
是故,他对香江很熟悉。
11月初,贾科长再度来港,这次不是为了出国参加影展,而是为了找一个小屁孩商议大事。
从罗湖出关,个子矮小,丝毫不引人注目的贾科长从喧哗拥挤的人流中出来,沿着通道前行。
身边大都是老人和小孩,很多人都拉着小车,车里面放着青菜跟装在水袋里,依旧活蹦乱跳的鱼。
眼前虽然还是人流如织,但耳朵里所听到的却不再是那满口听不懂的粤语和英语。一会儿会有山城的阿姨,提着从香江买回来的皮包,大声喊着“要得”,一会儿是带着手串的东北大哥,高喊着跟电话那头的人吵架。当然还有沪上的小青年,精致骄傲,突然会愤愤骂一句“册那”。
一切都变了,一切似乎都没变。
还没等文艺中年人贾科长感慨两句,汹涌的人潮就把他推出了关口,于是,他就出现在了十一月的香江。
他从京城过来,飞了一路,脱了一路的衣服。待到了香江,身上已经从羽绒服变成了棉质的衬衫。
站在门口张望了一会儿,一脸黑色的商务车开过来。
贾科长走过去,见两人下来,一个黑脸大脑袋,一个高个帅小伙,正是宁皓跟万年。
“打扰了,估计得待一段时间。”
万年笑道,“那感情好,您来正好替我。”
“什么意思?”贾科长迷惑脸。
“宁皓让我指导演员,我哪儿会啊,就是瞎说两句。您来了,正好把我换下来!”
“那你可想错了,”贾科长笑道,“我不擅长教演员,都是让他们自由表演,不行再来。”
宁皓乐了,“咱们还真是老乡,我也是这个想法。”
说罢,胖头鱼跟村干部哈哈大笑。
万年撇撇嘴,这特么有什么好笑的?导演不会说戏还特骄傲是吧?
车辆发动,外头风景刷刷向后跑。
“对了,您这回过来是干嘛?”万年从前座上转过头问。
“给老板汇报工作!”
宁皓好奇道,“哪个老板啊?您有新片啊?”
贾科长挑挑下巴,“嗯,就他!”
“我?”
“是啊,你是电影展最大的金主,领导都得看重。我这样的,肯定得巴结两下啊。”
“您可别这么说,抬举我了。您要是巴结,那该去找我妈啊。”万年笑道。
······
拍了半个多月的戏,万年别的习惯没养成,唯一的变化就是喜欢上了吃夜宵。
香江的路边摊如今已经不多,大部分都搬进了街边的店铺。
剧组住的酒店旁边便有一家,每晚都是人潮汹涌,甚是热闹。
路边的小圆桌上,砂锅咕嘟咕嘟的冒着热气,羊肉喷香,萝卜香甜,正是小店招牌的羊肉煲。
砰一声,软木塞打开,红酒香味浓醇。
“来来来,这是这家店特色,红酒配羊肉,不得不品尝啊!”
万年拿起个塑料杯子,满满倒了一杯,递给贾科长。又给自己跟宁皓一人一杯,看那动作,知道的是红酒,不知道的以为丫在倒可乐,忒不讲究了。
“干杯!”
“哈!”万年长出一口气,“您这回过来是要干嘛?”
“你还真是当甩手掌柜的料,撂下就跑的没影,”老贾笑道,“电影节的事情呗,还能是啥?”
万年抿了口甜丝丝的劣质红酒,笑道,“您那边一直不说话,我也就不问咯。”
“我要是拿钱跑了呢?”
“跑哪儿去?”万年笑道,“您要是跑了,追您可不止是我,还有平遥那几位老爷!”
“哈哈,行啊,是个干大事的料!”
贾科长咬了口羊肉,被烫的一激灵,“别的单元没问题,马可穆勒那三个老爷子虽然互相看不对眼,但都愿意来捧场。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你说的那个青年电影人扶持计划。”
“怎么呢?”宁皓问,“我们搞的那个七十二变计划还挺好办啊,挺多有才的电影人啊。”
贾科长没好气道,“那是运气好,你们现在能碰见忻玉昆,碰见杨青,挖出韩延跟文木野。未来呢,甭管是学院里的,还是业余的,总得有个标准,让我们看见他的潜力才行。
就比如你,宁皓,你拍过mv,写过剧本,学过美术,从一开始就能看出才气。忻玉昆,稍微弱一点,但是剧本写得好。这都是闪光点,能被咱们挑出来。可是那些纯粹业余的人呢,他们要是想出人头地,那就得一年一年的熬,还不一定能见着光。”
“有才华怎么都能看出来,我觉得甭担心!”宁皓心挺宽,“再说了,未来咱们不还搞基建吗?找找有想法的年轻人,京影划拉一波,中戏划拉一波,跟夏令营似的集中起来,从写剧本搞起,选镜头、设计灯光、拍摄一条龙学下来。
剧本写得好,镜头玩的好,灯光色彩有想法的,给钱给人手,影展一上,名声一出,市场一发行,这不就完了。”
“···”
万年特糟心的看着他,吐槽道,“等会儿,《心迷宫》那样的,上映都将将回本。当时排片你知道多少?5%!影院都不想冒险,拿了奖又如何?王晓帅的电影也拿奖,有人看吗?看的人越少,他们就跟观众越远,作品受到的关注也越少,这就是个死循环!”
在传统的电影制作系统里,一个新人的破土而出,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
科班的求学,毕业之后的碰壁再碰壁,从踌躇满志到活下去就行。
最主要的,是辈分的制约,是条条框框的束缚。
很多年轻人的创意跟激情就这样在漫长的时日中缓缓磨损消散,等到他有自主创作的权力那天,充斥于脑海的就不再是天马行空的创意,而是以往那些束缚着自己的框架。
在复杂的、摇摇晃晃的脚手架之间,把自己可怜的表达欲望塞进去,这就是许多创作者最终的结局。
举个例子,地下电影时期,第六代导演可以说是才气勃发,不管是创意还是思想都是尖锐酷烈,透着生命力。而一旦放开,让他们成为框框架架保护之下的“局内人”之后,那种才华跟锐气就消失了。
或者说,能透过那层框架显露出来的才气,已经浅薄黯淡到不可见。
“这也不是咱们能解决的,培养导演就是极限了,总不能,咱再弄一条艺术院线吧?”
宁皓也无奈,“谁都是从自我表达来,再往市场导向去,哪儿有上来就能跟观众交流的?”
“老古董!”
万年笑道,“你知道什么叫网络电影吗?”
“那不也得让人家看上你的电影?平台又不是做慈善的,不赚钱的事儿,人家凭啥要干?”
宁皓嗤之以鼻,“那样跟院线也没多大区别啊。”
“说你老古董吧!知道b站吗?”
“所以呢?”老古董宁皓撇着嘴问。
“咱们主流的影视生产和培养问题太多,太细分。贾导你是学文学的,宁皓你是学摄影的,郭凡就更偏,他是学制片的。这说明什么?现有的专业划分跟能力都没关联了,很多没有进你这个圈的,他也可以学到,就是不再像过去那种情况了。
传统的学院模式已经不适合这个版本了,咱们应该找一个截然不同的工业人才培养的路子。我觉得,这条路在自媒体上。”
“你是说,咱们从那些自制视频的自媒体人里头选?”贾科长问。
“对啊,现在手机拍摄效果不比一些摄影机差,您之前提过一个概念:电影的业余化,他们情感能投入实处,他们不理会专业方式所以能创新,他们不在乎固有的行业标准,因而有更多元的观念。
最重要的是,这一代人从小就活在各种视觉化的元素中,用影像来创作,对于他们就像是本能一样,完全是表达欲望的流淌。
由这一代人创作的短片,或者说,这些up主创作的短片,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电影的新形态:流媒体化、个人化、高效化。”
万年补充道,“咱们可以在b站设立一个短片专区,有想法的都来投稿,每年电影展的时候,咱们选一批出来,从工业化教起。学生拍摄的短片,咱们可以继续放到b站上,让观众和创作者交流,这可比登陆院线,然后跟影评人打嘴炮来的简单多了。”
“不是啊,我有个问题,人家网站能跟咱们合作?”贾科长疑惑道。
旁边,宁皓戳戳自己老乡的肩膀,小声道,“别担心,那货是b站最大的股东···”
第698章 青年,实验,电影
1999年,《声与画》杂志的记者汤尼·雷恩跟贾科长讨论过关于电影的过去跟未来。
当时,汤尼·雷恩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在未来,推动电影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
贾科长是这么回答的:业余电影的时代即将到来。
国内的电影传承和发展有一条相当清晰的脉络:以学院为中心,以年代划分,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等称谓便是如此而来。
这批学院派,或者说学院出身,有拍摄经验和背景的,姑且可以称之为专业人士。
他们的电影,在意的是所谓的专业素养,画面要有如油画一般的精美,拍摄中再三扪心自问,是否有外行之举,是否有失经典审美。
想得太多,电影之中的真诚和良知也就被逐渐冲淡,只留下刻板的概念和先入为主的成见。
工业化,讲究的是统一性和流程性,而这一点偏偏就跟讲究个人表达跟风格的电影相悖。诚然,工业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也应该有一片净土,能允许年轻创作者在未能被框架束缚之前,自由的表达自己,用批判和自省的独立精神去创新。
而手机和网络的出现,则让更多有志于进行影像表达的人摆脱了资金和技术的困扰,用极为廉价的手机就能拍摄出不错的作品,使得电影这种创作形式更加贴近个人,而非工业。
事实上,关注网络短视频创作者的电影展不在少数,再过两年,first影展就设立了超短片单元,参展的都是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超短片。
参展的大都是来自b站的创作者,极具个性化的表达,关注日常生活,同时带给观众超乎寻常的创意激荡和完全不同于传统长片的审美体验。
在颁奖礼上摘下人气短片奖的《嘣》,它的导演是00后姑娘张一卿,b站的“185同学”,人称“b站王家韦”。
这部作品关乎一段还没开始就已结束的所谓“恋情”,具有十分私密且坦诚的情绪倾吐,而更迷人的地方,是跟悲喜变动精巧。契合的快速剪辑,表达出一种远超创作者年龄的历经感伤、抵达豁达的昂然态度。
《嘣》完全可以代表超短片探索的其中一支流派——呢喃,轻快,情绪化,带着青春的独特色光。它用极具个性化的表达姿态,抵达了很多所谓成熟作品从未抵达的日常生活下所折叠的魔幻领域。
B站上,这般极具灵气的作品并不少见,它们来自于才情爆炸的众多UP主。
“导演小策”,张策最先被广大观众认识,是因为身兼导演、编剧、配音的《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频繁出圈,但在迅速做成头部短视频IP后,他选择另起炉灶,以“导演小策”的身份在b站进行更具自主性的创作。
从他出道、成名到展开真正的作者式创作这一经历来看,完全可以说,他正走在一条严肃、独立、成熟的通往电影创作的大道上。
一条和主流影视生产在本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