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何日请长缨-第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的扶贫,是要帮助西部地区的贫困市县形成造血能力,让那里的百姓拥有消费能力,这就相当于培育起了一个新的市场,能够吸纳咱们芮岗的产出。
  “事实上,经过国家这么多年的扶贫开发,西部的许多地区已经实现了脱贫,他们缺乏的只是致富而已。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致富。这既是帮助他们,也同样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大家想想看,西部地区也有几亿人口。如果这几亿人口的消费水平能够与东部省市差不多,这将产生出多大的一个需求?”
  “咦,这倒是一个新颖的提法。”崔峻认真起来,“唐总,你说的这种模式,有什么具体的做法吗?”
  唐子风说:“有啊,我们临机集团已经在西部搞了十几个试点,其中也有在峰西省的。我们的做法,就是为当地提供生产设备,尤其是机床,帮助当地形成自己的加工工业。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当地有了工业,百姓的收入就大幅度地提高了,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
  “咱们芮岗的轻工机械非常发达,是否可以考虑到西部去帮助他们建立各种轻工企业,像什么食品厂、纺织厂、服装厂、家具厂、工艺厂等等。
  “当地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并且有许多特色农副产品,可谓遍地是宝。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宝藏挖掘出来,西部的富裕指日可待。一旦西部的消费水平得到提高,芮岗还需要在乎出口的损失吗?”
第541章 人拉肩扛
  峰西省漕东市,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
  “真美啊!”
  于晓惠站在一处山崖旁,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水,抬眼看着远处的满目青翠,发出了一声由衷的感慨。
  “于总工,这条路太难走了,真是难为你们了。”
  说话的,是漕东市政府的一位副秘书长,名叫胡学伟。他体重足有于晓惠的两倍,头上的汗比于晓惠的还多,不过喘气倒还挺均匀。据他自己说,已经习惯于走这样的山路了。这种路对于他来说,连减肥效果都达不到。
  由国资委提出的“装备扶贫计划”被分解到了各家装备制造企业,临机集团也承担了其中的一部分任务,于晓惠此行正是带领临机集团的装备扶贫小组,亲临贫困山区,寻求在当地开展装备扶贫的路径,胡学伟则是漕东市派出的陪同人员。
  国家的扶贫工作是分阶段进行的。最初是针对极端贫困户,通过提供生活补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随后,便是技术扶贫阶段,通过为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生产技术、作物良种、畜禽良种等,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改变贫困状况。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是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通过发展农牧业生产,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但要让这里的百姓富裕起来,最终还是要依靠工业。
  中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于西部,尤其是偏远山区。这些地方并不具备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属于被工业化进程遗忘的角落。国资委的“装备扶贫计划”,可谓是逆势而行,其目标就是让中国近七十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红利惠及这些贫困地区,让这些地区的百姓也能进入工业时代。
  “于总,我觉得,国资委的这个计划不可行啊。”
  临机集团研究院新入职的工程师陈泽森用手撑着山壁,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对于晓惠说道。
  “怎么就不行了?”
  于晓惠转回头,看着陈泽森,微笑着问道。
  陈泽森指了指他们走过来的路,说道:“别的不说,就这样的山路,机器设备怎么运得进来?咱们普通的一台磨床,也得有吨把重,总不能靠着人拉肩扛运上山来吧?”
  “人拉肩扛的事情,我们也是做过的。”胡学伟认真地说,他用手向前指了指,说道:“你们看,前面那个铁塔,用的钢结构,就是我们一根根扛上山来的。前些年,国家提出搞村村通,每个村子都要通电,我们全市的干部都动员起来了,帮着电力公司搬运材料。好家伙,那一年干下来,我足足胖了20斤。”
  “噗!”
  跟在于晓惠身边的女工程师吴绮琪忍不住就笑喷了。这几天大家一起搞调研,这位胡秘书长的体重一直都是大家的笑料。胡学伟或许是出于与大家搞好关系的目的,也喜欢拿自己的体重来卖萌,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过,听说干一年的活还能胖20斤,吴绮琪还是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没办法啊,这山里头,夏天热得流油,冬天冷得透骨,要把这一根一根的钢梁运上山,没点体力还真顶不住。体力从哪来,不就是靠吃出来吗?那阵子,我一顿能吃一整个蹄膀,一年吃下来,可不就胖了20斤吗?”胡学伟说得像真的一样。
  “这倒是,我过去有个胖子叔叔,他也说过,越干活就越容易胖,反而是闲着就会瘦的。”于晓惠笑着说道。想起远在非洲的宁默,她不由涌起一阵温馨的感觉。当年和唐子风、宁默一起去夜市吃烤串,听他们俩无厘头地聊天,是于晓惠心里最温暖的记忆了。
  “抬钢梁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东西细细长长的,多找几个人抬也就抬上来了。可是机床是一个铁疙瘩,就算有足够多的人手,也摆不开。还有,钢梁磕一下碰一下都无所谓,机床是精密设备,磕碰一下就坏了。”陈泽森给自己找着理由。他是名校毕业的硕士,头脑还是很灵的,能够看到不少问题。
  胡学伟说:“陈工不用担心,我们这边山里的农民有经验,要运那种笨重的东西也是有办法的。至于说磕碰的问题……,呃,稍微小心一点应当也是可以做到的。”
  于晓惠摆摆手,说道:“我们来实地调研,就是要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再想办法去解决。小陈、小吴,刚才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之一,你们考虑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设备运送的困难吗?”
  听于晓惠给自己出了题,陈泽森、吴绮琪都认真起来。他们素知这位于总工平日里待人很温和,但在涉及到技术问题的时候,却是非常较真的。他俩都是于晓惠很看重的人,算是于晓惠亲自带的徒弟。现在师傅发话了,他们岂能等闲视之。
  “刚才泽森说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机床太重了,搬运不便。我觉得,肖教授搞的机床模块化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机床拆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的重量不超过……,呃,不超过200公斤,这样运输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吧?”吴绮琪献计道。
  “模块化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咱们开发的扶贫机床,可以全部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还不仅仅在于运输方便,未来的维修也会比较方便。农村地区要找起重机也不方便,单个模块的重量轻一点,拆卸的难度也能大大降低。”陈泽森说。
  “可是,机床底座怎么办?”吴绮琪问,“难道我们把底座也拆成几块?这样会不会降低了机床的结构强度?”
  “理论上说,是会有一定影响的。”陈泽森皱着眉头说,“一般的机床,底座都是整体铸造的,这样受力比较均匀。如果拆成几块,各部分振动的情况不一样,会对加工精度产生影响的。”
  “如果整体铸造,光一个底座就得一吨重,还是不方便运输啊。”吴绮琪苦恼地说。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底座呢?”于晓惠笑呵呵地问道。
  “什么意思?”陈泽森一愣,“于总,什么叫为什么要底座?”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啊,我们为什么非要一个底座呢?”于晓惠问,同时用眼睛看着两个学生,等着他们自己去领悟。
  “不要底座,难道我们把机床装到石头上?……咦,我们还真的可以把机床装在石头上呢!”吴绮琪蹦了起来,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把机床装在石头上?对呀,我怎么忘了这种操作了?”陈泽森也是在短暂的错愕之后,便明白了于晓惠的意思。
  “最好的机床,就是用天然岩石作为底座的。岩石的刚性、热稳定性和抗振动性,都优于铸铁。这大山里,最不缺的就是岩石。我们可以筛选一下,找出几种适合作为机床底座的岩石,直接在山里开采,再加工成机床底座,这不就省去了运输的困难吗?”于晓惠说道。
  “这个我内行。”陈泽森自信满满地说道,“我读研的时候,帮老师做过一个课题,就是关于岩石材料物化性能的,咱们这边的山里一定能够找到适用的石材。”
  “哈,如果我们的机床用当地开采的石料作为底座,那可太酷了,一看就是扶贫专用机床。拍几张照片传到网上,肯定能亮瞎好多人的眼睛。”吴绮琪兴高采烈地说。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机床精度的问题。”于晓惠没有接吴绮琪的话头。这种上网炒作的事情,是年轻人的最爱,于晓惠已不再是20多年前那个跟在唐子风、肖文珺身后的小姑娘,而是临机集团的总工程师,自然不可能去追这种时髦,于是便向两个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我觉得,这种农村搞副业的机床,也不用太高的精度吧?”吴绮琪迟疑着说。
  “我们分析过的,农村用的机床,不外乎是做竹木加工或者石料加工,对精度的要求肯定是比较低的。”陈泽森说,“不过,再低的要求,也是要求,还是需要考虑保持精度的问题。
  “在这种大山里,如果机床出现一些小故障,要找人来维修,肯定也是非常麻烦的,所以,咱们在设计的时候,必须保证机床是免维护的,或者是易于维护的。
  “如果机床在运输过程中有一些磕碰,导致精度发生变化,安装人员只需要做一些小调整,就能够调整过来。”
  “咦,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问题,咱们的机床还应当是很安全的。农村人接触机械少,缺乏安全意识,我们的机床应当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操作者和旁观者的安全。”
  “防潮的要求是不是也得考虑一下?我觉得这山里的湿度很大,机床的材料要充分考虑到防潮防锈蚀的问题。”
  “还有价格,不能太贵了……”
  “用电也得考虑吧,农村不一定有动力电,应当考虑用220伏的民用电……”
  两个年轻工程师放开了思想的翅膀,一旁的胡学伟听着他们的讨论,虽然有些技术问题听不懂,但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第542章 云开月明
  “开动了,开动了!”
  一阵激动的呐喊声在龙墩口村的打谷场上响起来,紧接着,哔哔啪啪的爆竹声也响起来了,硝烟弥漫之间,大人孩子的脸上都绽放着兴奋的笑容,像是年节一般。
  在打谷场的正中,搭着一个竹棚,竹棚里摆放着一台机器。一条精壮的汉子,正把一根毛竹塞进机器的一端,机器轻轻地响着,缓缓地把毛竹吸进去,再从另一端吐出一根根光洁细腻的竹篾。
  “真薄啊!”
  “一点也不扎手!”
  “这么好的篾条,用来编竹篓真是太可惜了!”
  “这当然不是用来编竹篓的,井南来的老板不是说了吗,东南亚那边特别流行竹编的家具和工艺品,咱们以后就要做出口生意了。”
  “哈哈,根福爷,你不是总说你年轻的时候用篾条做过整套的家具吗,现在你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村民们传看着那些工艺品一般的竹篾,议论纷纷,言语间透着喜悦和希望。
  “大家别忘了,这台破篾机,是水娣第一个学会操作的,以后恩平哥和月花嫂都要享水娣的福了!”
  有人大声地提醒道,众人这才把目光从篾条上收回来,齐齐地看向了机器旁一位身材颀长的瘦弱姑娘。
  十六岁的杨水娣正在紧张地控制着机器的手柄,盯着仪表盘的几个数据,随时准备进行调整。感觉到周边的异样,她抬起头来,正迎上了无数充满欣赏、羡慕和祝福的目光,她的脸蓦然地红了,旋即便觉出了眼眶里的湿意。
  她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当来自于东叶省的于阿姨对她说,她能够学会操作这种机床,她将因此而改变命运的时候,她是何等地震惊,又涌起了何等的希望。没想到,这一切真的实现了。
  水娣是龙墩口少有的几个上过高中的孩子之一,在女孩子里更是唯一的一个。只可惜,她的高中生涯只持续了一年,就因为父亲杨恩平生病而不得不中断了。
  龙墩口村是峰西省的一个贫困村,国家有相应的扶贫政策,但也仅限于帮助村民摆脱贫困。杨恩平的治疗费用是由政府支付的,但病后恢复所需要的营养费支出,就不在扶贫的范围之内了,只能由家里人去赚取。
  水娣含着泪辍学回家,一边帮着母亲耕种家里的责任田,一边如村里的许多人一样,做一些传统的竹篾编织业务,赚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