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缓缓的扫视了一圈,随即无奈的对宋应星道:“长庚,你有没有想过,你那个蒸汽机车研制出来之后需要多少生铁去制造铁轨和车厢?”
呃,这个。
宋应星略有些羞愧道:“皇上恕罪,现在微臣满脑子都是您说的高硬度合金,其他事情都没用心去考虑。”
唉,还是缺人啊。
现在大明真正的科技人才说白了也就这么几个,他们每个人都一堆的事情,难免会顾此失彼。
看样子,科举制度也得改改了,不能光选拔文科人才,也不能让所有读书人全部往文科钻。
他必须想办法让大量读书人去钻研技术或者说学理科才行。
要不然越到后面大明就会越缺乏技术型人才,再过个几年,估计把这几个人劈开都不够用了!
想到这里,泰昌忍不住又叹息了一声。
没办法现在就是没人,他也只能无奈的道:“行吧,你需要忙活的事情太多了,这个也不能怪你,不过,今后这生铁的需求量可不是一般的多,我们得赶紧想办法提高生铁产量才行。京城附近有什么铁矿吗,神盾舰就要开始建造了,我们得赶紧开采和冶炼生铁才行。”
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啊!
宋应星不由看向一旁的工部尚书毕懋康。
毕懋康连忙介绍道:“皇上,其实京城附近的铁矿很多,像蓟州、滦州、迁安、遵化、抚宁、密云、怀柔等地都有大量的铁矿,远一点的,辽东的海州卫到辽阳之间更是有名的铁矿聚集之地,那里的铁矿甚至就露在外面,根本就无需开矿洞,直接挖就行了。”
这么多的铁矿,那赶紧挖啊!
泰昌不假思索道:“既然京城附近有这么多的铁矿,那就无需考虑了,立马组织人手开采冶炼,你让下面人好好规划一下,以后每年的生铁产量最少要增加一千万斤以上。”
啊!
这铁矿的含量虽然比铜矿高得多,开采和冶炼也不是一般的费劲啊。
一千万斤的生铁那最少也得挖个两三千万斤的铁矿石才能冶炼出来,而且冶炼生铁消耗的煤炭那也不是一般的多,一千万斤估计都不够。
就这,还得每年提高一千万斤的产量!
毕懋康大致估算了一下便忍不住咋舌道:“皇上,一年增加一千万斤的产量恐怕很难啊!”
很难吗?
泰昌淡淡的道:“你说,难在哪里?”
毕懋康扳着手指头计算道:“这开采和冶炼铁矿需要的人手太多了,年产一千万斤的生铁最少要组织上万人去挖矿,冶炼也需要上万人,还有搬运矿石和煤炭乃至搬运生铁,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啊,京城这会儿作坊和商铺也多起来了,附近根本就没这么多闲置的青壮劳力啊!”
这有何难?
泰昌不假思索道:“朕都说了,你们胆子要放大一点,没有人手就去其他地方招啊,河南和山西不是大把的青壮吗,他们没饭吃还会造反呢,招过来干活多好,他们也能赚到饭钱了,我们也不用担心他们会聚众造反了。”
呃,这个,好吧。
毕懋康之所以没想这个还是因为被原来的思维给禁锢了。
要知道大明以前可是在想尽办法限制人口的流动,老百姓甚至离开籍贯所在地都要跑县衙去找县令大老爷申请路引。
人家不同意,你都别想出远门。
这种背景下,谁会想着去其他地方招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来干活啊!
不过,随着大明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人员流动那是必然的,泰昌甚至还想着把沿海的渔民大规模迁徙到南洋去抢占殖民地呢!
路引他是早就废掉了,只是这些朝堂官员还没意识到人员可以大规模流动而已。
这一次,他也算是开启了大明内部大规模人员流动的先河吧,相信以后大家慢慢习惯就好了。
第315章 皇太孙
密云地处京城以北一百六十余里的燕山南麓,是京城北面通往蒙元草原的要道。
是故,这里自古便有“京师锁钥”之称。
这天,泰昌就带着一众官员打马来到了这京师锁钥之地。
不过他并不是来巡查防务的,他是来看铁矿的。
怀柔和密云的确有很多的铁矿,而且这里也曾是京城附近最重要的炼铁之地,所以,这两地的铁矿都已经勘探的差不多了,而且大部分都有开采过的记录。
怀柔是距离京城比较近,所以铁矿开采量比较大。
不过要说铁矿的数量,还是密云多。
密云的铁矿数量足足是怀柔的几十倍!
泰昌这一路行来都不知道看到多少个打开的矿洞了,可惜,这会儿矿洞里面却是一个人都没有。
唉,他那奇葩父皇真是害死个人啊!
他带着一众官员登上附近的高山,看着四周星罗棋布的矿洞,忍不住叹息道:“这里如此多的矿洞竟然就这么荒废了,矿监税使,害人不浅啊!”
毕懋康亦是跟着叹息道:“是啊,那时候的矿监税使着实太疯狂了,简直就是敲骨吸髓啊,开矿的都被他们给敲怕了,工部也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泰昌微微摇了摇头,随即果断道:“过去的事就不说了,朕也不会派什么矿监税使了,这密云离京城如此之近,正是尚佳的开矿冶炼之所,回去之后你就组织人手在这里多建几个冶炼厂,马上组织人开矿,这里这么多的矿山一年出产几千万斤生铁都不是问题啊!”
啊?
皇上,您能不能不要这样啊!
昨天您还说一年增加一千万斤的产量呢,今天您就说这密云一地一年便能出产几千万斤的生铁!
毕懋康颇有些为难道:“皇上,微臣斗胆,这炼生铁不光要有铁矿还得有煤矿啊,京城附近也就南面的房山出产煤矿,运到这里来实在是太远了,要不,我们把冶炼厂建在怀柔吧,那里起码离房山近点。”
这个。
泰昌闻言,不由诧异道:“房山距离京城好像不远吧?”
毕懋康连忙解释道:“是的,房山距离京城也就七十余里,怀柔距离京城也就百里左右,不过一个在京城之南一个在京城之北,所以两地相距有一百七十里左右,这就已经够远了,因为我们需要运送的煤炭不是一点点,而是上千万斤甚至数千万斤,如果再运到这密云来,又多了六十余里啊!”
这点距离算什么?
泰昌不假思索道:“我们不是有矿车吗,一辆矿车带上十节车厢拉个几万斤煤都不成问题啊,只要做几辆这样的矿车来回拉不就行了。”
呃,矿车!
毕懋康闻言,不由看向一旁的宋应星。
这东西他可不熟,以前好像也就宋应星在南直隶那边做过一些。
宋应星见状连忙拱手提醒道:“皇上,矿车只能在铁轨上走啊,而且,这会儿蒸汽机车还没做出来,矿车用什么拉呢?”
这个还不简单吗?
泰昌毫不犹豫道:“现在蒸汽机车虽然没做出来,我们可以用马拉啊。铁轨也可以开始铺设了,直接把铁轨从密云铺到怀柔,再从怀柔铺到京城,再从京城铺到房山,这样不就行了吗?到时候直接就能把煤炭从房山拉过来,回去的车子还能顺带把炼制出来的生铁拉到京城,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宋应星闻言,不由目瞪口呆道:“皇上,您的意思铺设两百多里长的铁轨?”
他还以为铁轨就是铺矿洞里的呢,毕竟,他当初做的铁车子就叫矿车。
一个矿洞能有多深,那撑死也就几里深。
他原本就以为铁轨最长也就铺个几里就了不得了,谁想到皇上一开口就是两百多里!
泰昌却毫不犹豫的点头道:“是啊,两百多里的铁轨算什么,我们以后还要把铁轨铺到蓟州去,铺到遵化去,铺到迁安去,铺到辽东去,铺到陕西去,铺满整个大明!”
我的天,那是多少里啊!
几万里都不止吧?
铁轨可不轻,一里长的铁轨就要用几万斤生铁,而且铁轨下面还得垫枕木,一里长得垫几百根。
如果真铺上几万里那需要多少生铁,又需要多少枕木!
这恐怖的数量,宋应星都有点算不过来了。
他忍不住满脸震惊道:“皇上,铁轨有必要这么铺吗?”
泰昌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当然有必要,你以为这蒸汽机车就能拉矿石吗?只要你把车厢做成马车那种样式,不就可以拉人了吗?拉货也可以啊,什么货都可以拉!”
这个!
众人的思维又有点跟不上了,大家都呆若木鸡的站那里了。
皇上的想法着实疯狂无比,每每都能让人震惊莫名。
铺几万里的铁轨是什么个想法?
众人连想都不敢想啊!
因为那需要用到的生铁和枕木都是天量的啊,算都算不过来。
至于什么拉人拉货,好是好,问题造车厢也要消耗天量的生铁啊!
如果真按皇上说的这么搞,那一年产几亿斤甚至几十亿斤都不够用啊。
他们上哪找这么多生铁去?
这些人,都什么表情啊?
泰昌见状,不由哭笑不得道:“朕都跟你们说过了,想法要大胆一点,再大胆一点。把铁轨铺遍大明怎么了?朕还能让你们飞上天呢,你们信不信?”
众人闻言,无不抬头望向天空。
这天上可什么都没有,怎么飞上去?
人就算是装上翅膀也没那力气飞上去啊!
宋应星抬头仰望了一阵,这才低下头来弱弱的问道:“皇上,把铁轨铺便整个大明那得多少生铁啊?”
泰昌微微笑道:“那点生铁算什么,这密云一地一年不就能出产几千万斤生铁吗?”
还真要让这里每年出产几千万斤生铁啊!
毕懋康闻言,不由咽了咽唾沫,艰难的道:“皇上,您的意思我们招几十万人到这里来采矿、炼矿?”
泰昌微微摇头道:“人手不用这么多,朕不是跟你们说过采矿的机器吗,只要把采矿的机器研制出来,然后再把所有矿洞跟冶炼厂用铁轨连接起来,采矿就不需要这么多的人手了,运送矿石也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了。至于炼矿,你们可以建造更大的熔炉啊,可以用蒸汽机往里鼓风啊。总之办法很多,你们可以多想想,看怎么用蒸汽机来替代人工。”
好吧,这个的确得多想想。
毕懋康连忙点头道:“微臣明白了,微臣回去之后一定好好想想。”
那行吧,我们就回去吧。
这地方也没什么好看的了。
泰昌又微微扫视了一圈,随即便挥手道:“走,我们回京吧。”
他着实没想到,一行人才刚回到皇宫,还没来得及下马呢,王承恩便兴冲冲的迎上来,满脸激动道:“皇上,太子妃生了,太子妃给您生了个太孙!”
这什么话!
什么给朕生了个太孙?
这家伙,都快喜疯了吧!
泰昌也知道,王承恩曾经给太子朱由校做过大半,所以两人关系很好。
这会儿太子有后了,这家伙是着实欢喜。
其实,泰昌也挺高兴的。
太孙啊!
朕终于有太孙了。
大明后继有人了啊!
他立马翻身下马,把缰绳往旁边太监手里一人,随即便兴冲冲的往慈庆宫跑去。
第316章 科举革新
时间匆匆而逝,一转眼又是一年。
热热闹闹的年节一过,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如果按历史上的算法,这一年应该是泰昌六年。
不过,泰昌并未一月而亡,所以,万历四十八年还是万历四十八年,这会儿还是按正常的更替计算,是泰昌五年。
如果按天干地支纪年,这一年则是乙丑年。
乙丑年正是会试和殿试之年,也就是说,这一年又到了科举取士的时候了。
泰昌是早就想革新科举制度了,因为原来的科举制度已然不适合大明发展的潮流了。
他需要的是文理兼修或者说偏重于理科的人才,问题,这会儿连理科的概念都没有,考科举的修的基本都是文科,钻研理科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这样肯定不行,不合适那就得改。
如果不改,大明的理科人才那就是稀罕物,难找的很,大明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影响。
所以,年节刚过,他又将一众朝堂大臣召集到了文华殿议事堂。
这会儿大家都还沉浸在年节的欢快气氛之中呢。
大明这几年可谓蒸蒸日上,越来越强盛了,眼看着一个太平盛世又要降临了,作为缔造盛世的参与者他们自然是欢喜的不行了。
泰昌这会儿其实也欢喜的不行了,因为年前皇宫之中诞生了很多可爱的小生命。
皇贵妃吴婉儿生了个小皇子,太子妃张妙云又生个皇太孙,其他嫔妃还给他生下了两个小公主。
整个年节皇宫之中那都是欢声笑语不断,他也高兴的不行了。
当然,就算是再高兴,有的话还是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