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灵祐禅师终究和那些单纯混个身份的“出家之人”不同。
他在出家的这段日子里是真的在研习佛经、学习佛典,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间发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在龙兴寺修行的那段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难道我这一辈子都要被困在一间小小的寺庙里,过着能够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吗?”
“我不想这样,我想见识一下更广阔的世界,我想活得比任何人都要久、见识更多我从未见过的东西。”
“这就是我入道的契机,亦是我长久以来修行的动力。”
灵祐禅师毫无保留的诉说着自己曾经入道的契机,就像他师父曾经讲述自己入道的契机一样。
“等等,我怎么听着好像又有些不太对劲呢?”
在认真听完灵祐禅师的讲话之后,裴文德忽然意识到自家师父这一脉好像和自己想象中佛家有所不同。
不说和正统主流的嫡脉禅宗相比,就算是某些密宗分支,在理念上似乎也没有自家这一脉那么的……随意?
“师父,你不是说咱们是天竺密修的苦行僧一脉吗?”
“但我怎么感觉你说的这些东西有点像道家的思想?”
“特别是追求长生这一点,这不是典型的道家思想吗?”
哪怕就是从未接触过任何正经道教门派的裴文德都知道,“长生久视”是绝大多数道家修士的理念。
和佛家提倡的“普度众生、轮回转世”根本没有一丁点的相似之处。
“所以我才说我这一身本领‘绝大多数’来自于苦行僧一脉,而非‘全部’。”
“事实上真要算的话,为师这一生所学极杂,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算哪个宗派分支。”
“不过要说到对为师影响最大的,当属洪州百丈山的怀海禅师。”
说到这里的时候,灵祐禅师稍微犹豫了一下,然后才继续平静的说道。
“更何况道家、佛家、甚至儒家,只要对吾辈的修行有利,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吗?”
最初的密修苦行僧肯定没有“长生久视”的概念。
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来生和业报,并不奢望此身长寿。
可在传入中原这么久之后,当初的那群密修苦行僧早就死的差不多。
流传下来的修行之法经过数代衍变,自然也就融入了一些道家、儒家、阴阳家、甚至法墨杂家的思想。
这是自然规律的演变,是任何一位有野心的后进者的必经之路。
搏百家之长、成一人之道,方是一位真正的入道者该做的、能做的、也是必做的事情。
“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动的,我们的修行之法自然也是如此……”
“前辈无法抵达的‘终点’,才是吾辈后继者将要攀登的‘顶点’。”
灵祐禅师平淡的语气中充斥着裴文德从未见过的狂傲、自负,那骨瘦嶙峋的身体在这一刻也仿佛高大了起来。
这似曾相识的一幕,令裴文德不由得想起了目莲寺时的慧寂,那时候辟易群魔的慧寂似乎也有着某种相似的狂傲。
“看来你会收我和大师兄当徒弟,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明明是一番在正常人看来大逆不道的话,在灵祐禅师嘴里却好像只是一种稀松平常的现象一样,这也就难怪裴文德这么吐槽自己的师父了。
比起灵魂来自二十一世纪的裴文德,灵祐禅师现在的表现才更像是一个真正的“穿越者”。
再联想到大师兄那经常性的口出狂言,裴文德骤然惊觉,自己这一脉的狂傲与自负似乎是一脉相承的?
……………………………………………………………………………………………………
同庆寺,那间并不算大的藏经阁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裴文德印象中狂傲、自负的慧寂,此刻正苦哈哈的抄着藏经阁内的各种书籍。
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佛典道书、儒法杂家、甚至于某些野史传说,其内容之丰富一点都不逊色于某些大家族的藏书。
而慧寂现在正在做的就是翻阅、抄录这些堪称孤本的典籍,以众家之长完善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
毕竟慧寂不是裴文德那种还没有入门的萌新菜鸟,他已经把普通修行者要走的路已经走过一遍了。
见识过这一路上民不聊生的黎明百姓、了解了当今圣上坚决灭佛的决心……
本就天资聪慧的慧寂决定破戒而出,从零开始重走修行与人生之道——修行者入世不干出一番事业,又何必入世修行呢?
“小乘佛法只能度己,可大乘佛法就真的能度世人了吗?”
眼眸中闪过不甘与思索的神色,慧寂觉得自己将来或许要去一趟长安的慈恩寺。
那里有玄奘法师留下的大乘真经,就算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自己心中的某些疑惑。
“世俗的革新,必将起于世俗……”
像是忽然感受到了什么一样,正在抄写经文的慧寂扭头望了一眼裴文德所在的位置。
“寻找道路与方向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正确的思想广泛传播才是最重要的。”
“入道难,传道更难!”
如此思索着的慧寂不由的想起了之前与裴文德的某次聊天,恰巧就聊到了该怎么样不着痕迹的传播自己的观点。
“我注六经、六经我注……”
“用那小子的话来说就是,扯虎皮、拉大势、夹带私货,用‘政治正确’来输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 心静通神
同庆寺后山,瀑布旁。
“老和尚,你说了那么半天还是没说到重点?到底该怎么修行呀?”
在听了一番关于关于“入道”的长篇大论之后,裴文德这才发现整个话题似乎都已经被彻底带歪了。
因为直到现在,灵祐禅师都没说明具体的修行方式。
裴文德甚至感觉“入道”都不一定是修行的第一步,不然这难度对一般的修行者而言实在是太高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兴趣和目标,如果能够把兴趣、目标与工作结合起来自然是事半功倍。
但是你总不能因为还没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或者对自己目前的这份工作不满意了就不工作了吧?
修行同样如此,并不是每个修行者都能够在一开始就找到适合自己的“道”的。
最起码,现阶段得裴文德只是找到了一个暂时性的目标、确定了自己未来想走的道路,却还远远称不上“入道”。
裴文德只有在未来的实践中践行自己的目标,不因外力的干涉而偏转目标方才能被称之为“入道”。
“修行先修心,修行之法千千万,但都绕不开一个‘静’字。”
很明显看出了裴文德的急不可耐,一脸淡笑的灵祐禅师倒也没多卖关子,终于开始说到了最重要的地方。
“心静通神明,唯有‘心静’才是唯一的修行捷径……”
“道经曰,至虚极,守静笃。”
“佛亦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结禅定印,观自身佛,心静自然通神。”
“……”
谈不上舌灿莲花、口吐梵音,更没有什么法术神通的加持。
灵祐禅师只是简简单单的引经据典,为裴文德解说何为“静”,他便已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从道家的《道德经》讲到佛家的《心经》,裴文德惊讶的发现自己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某种意义上的“修行”。
想当初,在初次面对伥鬼之流的鬼怪时,裴文德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落荒而逃。
那种临危不乱的“冷静”其实就是最初步、最基础的“静”。
唯有心静方能维系自身,面对绝境的时候能人所不能,爆发出凡人眼中种种不可思议的“奇迹”。
唯有心静方能万物通慧,面对陌生的事物时才能迅速寻找和理解它们的存在形式,洞悉它们的本质和弱点。
这是裴文德两世为人的优势,也是灵祐禅师这十六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仅仅只是明白“心静”的作用和原理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能让裴文德快速入门的,是密修苦行僧一脉数百年摸索出来的,专门用于“心静”的打坐参禅和结印方式。
结禅定印静心、盘释迦坐入定……
用游戏能够表达的方式理解就是,一旦学会了这套参禅打坐和结印的方式,角色属性立马悟性+1,智慧+1。
“原来,那就是修行的第一步吗?”
莫名的再次想起慧寂以心传心、以法传法时的那种入定状态,裴文德感觉灵祐禅师接下来要讲解的就是如何进入那种状态。
“你没有你师兄的那种悟性,还是不要好高骛远的好。”
早就知道了目莲寺发生的一切,灵祐和尚只得无奈的叹息了一声。
“你之前感受到的那种入定状态是你师兄的‘禅定’,并不一定适合你。”
灵祐禅师说的是实话,裴文德就算有自己这十六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变成了一颗很适合修行的苗子。
但是比起天生佛心、顿悟入道的慧寂,还是有着很大的距离的。
最起码,裴文德这段时间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他没办法单纯以“禅定印”进入了入定状态,进而心静通神。
那种一步登天的修行方式只适合天才,而非裴文德这样的普通人。
“我怎么感觉你在鄙视我?”
见状,很有自知之明的裴文德苦笑了一下。
就算没有煞气的干扰,裴文德也不认为来自后世、思想复杂的自己能够一步登天,轻易的就进入那种入定状态。
相较之下,裴文德现在更期待灵祐禅师将要传授的修行之法。
因为那才是一个正常的修行者应该经历的步骤。
此刻的裴文德尚不知道的是,就连他认为的“正常修行步骤”,在其他修行者看来也是极不正常的。
毕竟这个年代很少有哪家流派的修行方式是先问心,再问道,最后才详解具体的修行方法的。
通常而言,其他修行者的第一步是在师父的引导下静心入定。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悟入定的功效和原理,将其与自身发生的某种神异变化相结合,孕育或修行相关神通法术。
至于灵祐禅师最重视的问心入道的问题?
那是绝大多数将本门的修行方式悟透,想要采众家之长进行更进一步突破的修行者才会去考虑的问题。
“我们这一脉的修行方式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行真我、结禅印、铸金身!”
“以‘三脉七轮之法’成就超脱之道,这就是为师最核心的修行法门。”
目前的裴文德已经符合了修行的第一个条件——行真我。
剩下的都是些水磨渠成的硬功夫,灵祐禅师一点都不怀疑对方能否做到。
“终于到重头戏了!”
精神陡然一震,裴文德知道灵祐禅师接下来要讲述的就是修行者真正的法门了。
“三脉七轮乃人之气脉所在,亦是人体的七大中枢秘藏……”
“开启便有沟通鬼神、洞悉阴阳之力,佛家的‘五眼六神通’几乎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而我们这一脉的‘入定之法’经过数百年的改良,能够很轻易的分辨出三轮七脉的所在。”
“如果你能够将它们完全开启,就能铸就无上金身、成就阿罗汉之果。”
……………………………………………………………………………………………………
“嘶!”
同庆寺后山的瀑布底下,正当灵祐禅师开始详细给裴文德讲解“三轮七脉之法”,一条原本双目紧闭的青色小蛇忽然睁开了双眼。
它不是别人,正是当初那条现身目莲寺的青鳞大蛇。
小青蛇原本只是悄悄跟着裴文德,想摸清楚对方为什么能够与地脉煞气共鸣,进行寻找到自己未来的修行方向。
谁知阴差阳错之下,竟然偷听到了正宗的佛门秘法!
这对于修行之道完全靠自己摸索的妖物来说,可比什么千面画皮、地脉煞气之流重要多了,也难怪青蛇表现的如此激动和亢奋了。
第六章 三脉七轮
并不知道在瀑布之下还有一条青蛇正在偷听师徒二人的传法。
现在裴文德正在努力消化着灵祐禅师讲解的“入定之法”,以及一些关于“三脉七轮”的定义。
因为灵祐禅师现在讲述的修行之法,和裴文德印象中的金丹、练气、元神之类的道家修行完全不同。
灵祐禅师所说的“密修法门”是建立在从古印度流传过来,又经过本土化改良的“三脉七轮”理论之上的。
所谓的“三脉”,其实有点类似于裴文德前世记忆中的“经络”系统。
只不过比起道家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来说,传承自古印度的三脉更加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