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李世民好不容易抽空把《国富论》看了两遍,这王有才却是离开长安城了。
“不是说他这段时间在各个书院开设讲座吗?怎么突然之间就去镇北道了?”
对于兰和的回答,李世民颇感意外。
在他看来,现在是王有才人生的巅峰。
这些文人,追求的不就是名气吗?
这么好刷名气的机会,他居然不珍惜,反倒是要远离长安城?
李世民心中,对王有才不由得高看了一眼。
如果他真的是去镇北道搞研究,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沉下心来搞研究,那么未来还真的可以成为大唐经济学方面的权威人物呢。
“奴婢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多方打听,他是去镇北道了,这个是确凿无疑的。”
兰和觉得自己好倒霉。
王有才不在长安城,这本来跟他没有什么关系的。
但是现在搞得却是好像他没有把工作做好一样。
“父皇,其实儿臣倒是觉得王有才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也继续前往镇北道搞研究,这才配得上《国富论》作者的身份。
这么一本开拓了政治经济学的一本书的作者,就不应该跟一般的文人一样,而是要有自己的风骨,要有自己的坚持。
王有才今年才二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如果他能一门心思的去搞学问,那么过个几年,指不定可以再次的写出一本跟《国富论》相媲美的书籍呢。”
角落里的李治,也跳出来刷了一下存在感。
跟于志宁分析了一通之后,李治觉得自己还是好好的研究一下《国富论》的好。
不过这一研究,他倒是喜欢上了这本书。
里面的很多话,越琢磨,越是经典。
特别是结合大唐最近十几年的变化来看这本书,更是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雉奴说的也对,王有才能够这样孜孜不倦的研究学习,也充分说明了观狮山书院的学风还是非常优良的。”
李治:???
怎么好端端的就扯到了观狮山书院的学风上面了?
算了,你说是就是吧。
……
李宽今天被李世民召进宫了。
王有才不在,李世民立马就想到了李宽这个在《大唐日报》上首先鼓吹《国富论》的人。
在他看来,李宽能够写出这样的评论出来,肯定是对《国富论》有着非同寻常的见解。
事实业说明了他的见解,跟最近大家的反应来说,还是比较吻合的。
“宽儿,这《国富论》,你怎么看?”
虽然李世民已经在报纸上看过了李宽的文章,但是报纸是报纸,当面交流是当面交流。
“陛下,这书,哪怕是过个一千年,也仍然会是经济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成为所有商学院学员的必读之作,也是所有想要了解经济学的人说不可回避的一本书。”
李宽可是知道后世斯密的《国富论》,一经推出,立马就在英国取得了巨大的轰动。
王公贵族都以认识斯密为荣呢。
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界,这本书也仍然被认为是经济学领域的开山之作,是一百本必读的书籍之一。
“有这么夸张?”
虽然李世民知道李宽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
但是知道归知道,亲耳听到李宽这样评价,李世民还是觉得有点夸张。
“是的!经济学的道理,很多是经久不变的。王有才在《国富论》中讨论的是一些最基本的原理,这些原理,虽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一些变化。
但是根本上的东西,却是不会变化的。就比如分工,哪怕是过个一千年,它仍然是提高生产效率最好的方式。
从作坊城中各个物品的制作过程就可以看出来分工的好处,这种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而不可能出现倒推。”
李宽说这话的时候,满脸的自信。
哪怕是李世民心中有点疑问,也只能选择了相信。
“二哥,为什么这《国富论》,你会觉得是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不是说它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呢?”
一旁的李治,及时的插了一句话。
这个问题,他已经憋在心中好久了。
现在总算是有机会问出来了。
毕竟,哪怕是《国富论》里头,也没有出现政治经济学这五个字啊。
“陛下,雉奴,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的支持,我们大唐也不例外。
为何最近十几年大唐的经济能够飞速发展?这里面跟陛下的英明统治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李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拍一拍李世民的马屁再说。
反正这个道理,不管是谁都不可能跳出来反驳的,也不是完全乱说的。
果然,李宽这话一说,李治就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朝廷给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环境,解除了商人身上的许多束缚,再加上各种新商品的出现,给商人们提供了许多商机,大唐的经济,立马就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看到李世民和李治都没有再说话,李宽继续在那里说着自己的理解。
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好好的给李世民洗洗脑。
免得到时候被其他大臣的一些观点给带歪了。
毕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皇家的统治来说,其实不一定完全是好事的。
要不然为何那么多朝代都要实施愚民政策呢?
“所谓政治经济学,就是……”
接下来,李宽滔滔不绝的在那里讲了半小时,把不少新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给抛了出来。
甚至还隐晦的提到了朝廷有必要针对新的经济格局,做出一些改变。
第1261章 李世民的反思
“二哥,经济的发展,是不是会带动商人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趁着李宽喝茶润喉咙的时机,李治总算是再次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这么理解。经济发展了,商人、匠人都会变得更加有钱,生活水平提高了。
一般情况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地位自然就提高了。
特别是在各个坊间,你的生活水平跟社会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一个乞丐,是不可能有什么社会地位的。
但是社会地位跟你是不是有太多的钱,又并不是简单地等同关系。
就像是东西两市里头,不少胡人都是身家很丰厚,但是你要说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多高,显然是假的。”
李宽感觉李治的这个问题背后,似乎有坑。
所以比较暧昧的给了一个回答。
“士农工商,二哥你一直都追求他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商人重利轻离别。并且商人追逐利润,人品肯定会有问题。
一旦商人的地位跟其他人一样,那么是不是会导致大唐的道德败坏呢?”
李治这个家伙,作为储君,他已经开始考虑起将来的统治了。
他刚刚说的这个观点,应该是于志宁等人给他灌输的。
当然,他自己应该也是觉得挺有道理的。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许多统治者,都有着这样的观点。
商人就是肥羊,养肥了就要宰杀。
“雉奴,单纯的把人的道德跟他从事的职业,或者是跟他是农夫还是匠人、商人挂钩,我觉得是不合适的。
历朝历代,投靠胡人异族的文人世子,一点也不少吧?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就更是常见。
按照你的说法,这些文人士子的风骨不是最高的吗?为何他们反倒是给整个中原王朝带来了最大的伤害?
同样的,大家可能觉得农夫就非常淳朴,非常老实。不可否认,这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绝对不是真理。陈胜吴广的起义,还有汉末的黄巾之乱,背后有一帮人都是农夫。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吃饱饭就足够了。至于所谓的道德,那都是在这个前提下才有的。
要不然到了饥荒的时候,为何会出现易子而食的情况?
至于匠人,之前的地位一直都很低,但是其实他们对一个国家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朝廷应该也能充分的感受到匠人给大唐带来的变化。
而商人的话,无商不活。作坊城哪怕是生产了再多的商品,如果不流通开来,那也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
而商品的流通,是必须有商人在其中起到疏通的作用。
大唐从各个藩属国吸取各种各样的好处,也都是需要商人去配合。
单纯的认为商人没有什么付出,只是左手换右手的把东西售卖了就挣了大量的钱财,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人家在买卖货物的时候,也是承担了大量的风险的。
并且,长安城的许多商人,对于修路铺桥什么的,也都是非常热心。
真正的无良商家,其实并不是很多。
再说了,朝廷不应该以道德标准来衡量一个阶层对国家的利弊,而是应该考虑这个阶层的存在和发展,对大唐是否有好处来考虑。”
李治的这种想法,必须要坚决的打压下去。
否则到时候自己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局面,估计就要受到破坏了。
“二哥,如果什么东西都以是否对大唐有好处来衡量,那么朝廷岂不就像是一个商家了?”
李治被教训了一顿,心中显然也不是很服气。
“太子殿下,你说的很有道理啊,从某种程度上说,朝廷就是一个作坊,陛下就是这个作坊的东家,朝中宰相就是这个作坊的掌柜,朝中的将军就是作坊的护卫,各个官员就是各级别的管事,而下面的士农工商则是作坊里头各个部门的匠人、帮工。
作坊里头,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这个作坊越来越好,这样自己的日子才能变得更好。
当然,具体到每个部门,部门跟部门之间肯定会有利益纷争,大家会抢着成为东家最喜欢的部门。
而部门与部门之间,虽然大家可能都很努力,但是创造出的价值是不同的。
并且,你得承认,所有的部门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并不能说某个部门很重要,就可以替代一切。”
李宽这么新颖的观点一冒出来,李治直接就无话可说了。
而李世民则是开始反思李宽说的话,觉得似乎还真是有那么一点道理。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又觉得似乎不是这样子。
“宽儿,按照你的意思来说,其实整个大唐,也是有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的人共同组成的,大家不分贵贱,不问出身,就看你对大唐的发展有没有好处?”
李世民本身是想打压世家,所以任何能够削弱世家影响力的行为,他原则上都是支持的。
而扶持商业的发展,让大唐出现更多不依附在世家身上的商家,在李世民看来也是值得鼓励的。
反正朝廷也没有损失什么。
让新崛起的商家去跟世家争夺利益,让他们去斗来斗去,这是李世民喜闻乐见的事情。
最好就是两者斗的两败俱伤,到时候李世民就可以挺身而出,收拾残局。
“完全不分贫贱,在短期内是做不到的。但是朝廷现在大力鼓励寒门士子去参加科举,并且在朝中给予重用,这对平衡大唐的朝局是有很大好处的。
一个国家,中间阶层的人越多,就会变得越牢固。但是如果只是一小部分人占据了顶端,那么随时都可能出现动荡。”
所谓的中产阶级,李宽觉得这个概念还太超全,所以也就没有太多的阐述。
但是扶持更多的寒门去跟世家争权夺利,打压世家,这对朝廷绝对是有好处的。
虽然寒门也是门,他们的目的其实也是希望成为自己打压的世家。
但是,终归是分肉吃的人更多了,每个人分到的就会变少,朝廷就更容易掌握局势。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来看,这个方案还是值得支持的。
“你说的也有道理!大唐发展到了现在,有些东西确实要变一变了!从明年春闱开始,除了犯官的子弟,其他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科举。”
不知不觉当中,李世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第1262章 这才是真正的地位提升
重农抑商。
这几乎是历朝历代都在实施的方针,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才开始有了一点变化,出现了所谓的“红顶商人”。
在儒家正统的宣传理念当中,商人都是以倒买倒卖为生,不事生产。
这种不从事和参与生产活动的行为,就是“投机倒把”。
这种“投机倒把”的行为,自然是要谴责。
现在李世民破天荒的接受了李宽的提议,不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