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开局娶了萧文姬-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轮到我们了,这世界,我们大武来了,我们要踏平这天下!

    从今天开始,没有人敢在小看我们,小看大武,你们可以挺起胸膛,自豪的告诉别人,你们是大武人!

    从今往后!大武将屹立在世界之巅!所有太阳照耀的地方!都将是大武的领地!我将带领你们!征服脚步能到达的任何地方!”

    “吾皇万岁!”士卒听得激动不已,跟着抬手大喊!

    “吾皇万岁!”人都是从众的,这一高喊起来,所有人都感觉热血沸腾,百姓也跟着学着举手高喊!

    “大武万岁!”卫安举手回礼高喊道!

    “大武万岁!”所有人跟着响应!洛都城震动,就连其余地方的人,也忍不住跟着兴奋的高喊!

    热热闹闹的出征仪式结束,老百姓这才有组织的散去,一路上兴奋的讨论着今日见闻。

    听着房间外面传来的欢呼,已经恢复了大部分听力的曹操等人,面面相觑!

    从回来之后,几人就一直沉默不语,一来是听不见说什么,没有交流的必要,二来也是饱受冲击,还在回想着炮击那一段短短的时间。

    曹操感觉自己又能听见声音了,这才让他的心情略微轻松一些,毕竟失而复得才显的弥足珍贵。

 第一八九章 辽东公孙度

    “坐吧,坐吧,孟德兄。”卫安随意的坐在了椅子上,“大军要出征,兄长可有什么要求吗?”

    御书房内,曹操和贾诩坐在下首处,曹操沉吟不语,贾诩若有所思。

    “陛下,此去斯拉夫,路途遥远,可否帮臣下将家眷迁至洛都。”贾诩试探性的问道,“臣下的家眷尚在长安,臣下之家眷迁至洛都,还请陛下帮臣下关照一二,望陛下恩准。”

    “嗯,准了!”卫安很是爽快,“等你很久了,放心,朕会关照兄长的家人。”

    这贾诩是个聪明人,将自己的家眷放在天子眼底下,这是在表忠心呢,这是贾诩在以进为退了。

    “陛下,臣也请求将家眷迁置洛都安置,求陛下恩准!”

    见自己的势力,纷纷倒向了卫安,曹操也终于对夺取天下死了心。

    “好啊!”卫安显得很是开心,“过去的既往不咎,只要以后好好效忠于朕,朕不会亏待于你。”

    曹操和贾诩闻听此言,都是心中一惊,惨白了脸,唇不停地颤抖,“陛下。。。。。。”

    “希望从此以后,你我君臣一心。”卫安摆了摆手,制止了贾诩要说的话。

    曹操和贾诩率大军出征之后,卫安倒是清闲了几天。

    如今洛都周边已经有了数十个地区的玉米和红薯产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又有许多交叉种植,因此形成了一百多块不同的产区。

    这些玉米和红薯的产量果然惊人,特别是红薯,居然真的能达到八千斤。

    百姓们口口相传,很快都争先恐后的种植上了红薯和玉米。

    经过杂交培育的水稻也开始了大面积的种植,虽然水稻产量没有玉米和红薯那么高的产量,但水稻价格高很多,也受到很多百姓的欢迎。

    “有的已经是已经培养了几次的种子;这边是去年才开始培养的,从穗上就能看出区别。培育过几代的种子,长势更好。”马匀神采奕奕的介绍道。

    地里水稻已经泛黄,估摸着用不了多久,就能收割,远处一些百姓,正在修补粮仓,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准备。

    因为粮种较多,因此需要众多不同的粮仓来装,而且要防水,防火,防虫鼠,不然几年的辛苦,就可能付诸东流。

    洛都的鲜花,已经成为一景,漫山遍野,分布了数十个山头,占地十多万亩,品种也有几十种,而且还在不断的扩充之中。

    蜂蜜如今还不能大量收割,必须要保证蜜蜂的食物,不过为皇室提供一点,还是没有问题的。

    金黄色的蜂蜜,看上去那么诱人,萧文姬很喜欢吃蜂蜜,卫安总是予取予求。

    大武百姓最高兴一点,还是道路的变好,食盐的降价,两季稻也是最先在他们这里推广。

    即便只是最原始的两季稻,产量比起以前,也增加不少,更何况大武可没有他们以前那么多苛捐杂税。

    根据诸葛亮等人的建议,卫安并没有让他们一下子把税收降低,只是免税了劳役和粮税之外的杂税。

    就这样已经让大武的百姓高兴了,毕竟对于老百姓来说,谁让他们过得更好,他们就拥护谁,这也是为何会有那么多人被诱惑造反的原因,就是人的盲从性,以及想生活更好的思想。

    “主公,辽东公孙度来投。”公孙瓒一早就喜气洋洋的来禀报,“如今他人就在皇宫外候着,等着陛下召见。”

    卫安听是公孙度的消息,自然是大喜过望,如今四海升平,若是公孙度主动来投,可就是避免了一场内战了。

    “好,快快有请,请到御书房说话。”

    二人都是辽东公孙世家的人;公孙度是嫡系;公孙瓒是旁系。

    历史中的辽东之地被各路军阀忽视,因此幸运地躲过了很多战火,很多有识之士避乱逃到了这个地方,公孙度接纳了他们,这一点他要比公孙瓒强很多。

    公孙瓒向来喜欢单打独斗,算是个孤胆英雄,手底下没什么才能出众的人,好不容易招了个赵云,也是不能尽其才。

    而公孙度的胸襟则宽广得多,他用这些中原人管理地方,对外不去惹袁绍、曹操这些强人,只打高句丽、扶余这些外族,将辽东稳稳地控制在手上。

    公孙度任辽东太守后,东征高句丽,西伐乌桓,威震海外,乘中原大乱,自称辽东侯、平州牧。

    卫安对历史中的公孙度颇有好感,所以一直没有攻打公孙度,而是选择让公孙瓒前去劝降。

    公孙瓒果然不负所望,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公孙度。

    “陛下,升济来迟,特来请罪。”公孙度拉了拉身旁的儿子公孙康,一起跪地叩拜,“请陛下赐罪!”

    公孙康为公孙度的长子,历史中的公孙度去世后,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在公孙康在位时期,辽东公孙氏颇为强盛,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大破高句丽,攻陷其国都,又设置了带方郡(朝鲜京畿道、并忠清道之地),起兵讨伐韩濊,扬威朝鲜半岛。

    “快快请起,升济兄何罪之有。”卫安见公孙度态度谦恭,便亲自上前用手扶起了公孙度,“升济不仅无罪,还有功于大武,如此一来,我们大武便少了一场内战,此乃天下之幸也。”

    辽东半岛四百万人口,卫安可不敢掉以轻心,在收缴了辽东的兵权之后,卫安选派了大量的官员去辽东,同时也派驻了不少兵力镇守辽东。

    好在去年在调动了那么多兵力的情况下,也没有发生意外,这算是一个惊喜,也说明了百姓的情绪非常稳定。

    今年的任务是把两季稻彻底推广,等秋收之后,针对高句丽的同化工作就会展开。

    相对于牧民来说,其实同化更加容易,一来他们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很大,时间也很长,一直以来都仰慕中原,因此非常容易接受中原文化。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高句丽的朝鲜半岛与大武一样,都属于农耕民族,对于中原的生活也更容易习惯。

 第一九零章 倭寇(求推荐票一两张)

    一切都是利益驱使,但是利益驱使不能长久,必须让他们深刻理解到这是因为大武的政策,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然后逐步培养爱国意识,培养国家荣誉感,这一点不但是需要人引导,而且必须要长期的进行教育,强调。

    组织爱国教育,政治宣传工作,今年秋收之后重点工作,就是在辽东半岛。

    趁着如今因为蜂窝煤,羊毛衣服这些好处的推广,大量提供给百姓,让他们体会到大武好处的同时,进行洗脑教育,这才是效果最好的时候。

    辽东最让卫安开心的还是大量矿藏被发现,尤其是铜矿,煤炭。虽然煤矿属于只能用来民用,当柴火的无烟煤,不过工厂可以使用。不用从辽东城那边运输,也节约了许多成本。

    铜矿的用途就多了,无论是制作钱币,还是各种金属器物,都非常需要,铜管,火炮,火枪,战船,都需要铜矿,可以说需求量巨大。

    从倭岛抓的俘虏,最近的距离,就是辽东半岛,因此从这边采矿,最方便,不用把俘虏弄得到处跑,也节约成本,方便管理。

    倭奴!这个称呼被卫安正式提出,同时被卫安冠上了不好的神话来历。

    倭奴的祖先,属于猎魔,一直暗中窥视中原,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就有他们在其中挑拨。

    总之,倭奴被形容成一个卑鄙,恶劣的民族,他们只配做奴隶,还是永久的那种。

    法律上也明文规定,倭奴永世为奴,遇赦不赦!倭奴女子,也只能为妾,嫁给中原百姓之后,生的子女,才能算大武百姓。

    全民建设,发展那是非常迅速的,尤其是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种地!修房子!这就是普通百姓的事情,至于劳役,那都算不上,毕竟修建一些乡村路,修水渠,那也是为了自己。

    几百万人,看似很多,不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算什么,要知道后世一个县城的人口,就有一百多万人的。

    百万人,不过二三十万户,每个县城也不过一两万户人,依托城池建立新农村,不过几个月就完成了,完全不影响种地。

    整个大武,除了新占领的陇右一带,其余地方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初步整合,至于剩下的一些后续事情,等到第一波巡查结束,把问题集中,再去处理,更加具有效率。

    辽东半岛,除了农业,发展最好的就是渔业和盐场,如今大大小小的盐场,有五十多个,占地十万多亩。

    虽然大部分都赏赐出去了,不过这些盐场的产出,一样是低价卖给了百姓,受益的仍然是大武。

    更多产出,就是渔业,出海捕鱼,收获特别丰厚,如今因为船只的问题,都属于朝廷掌控,所出产的各种鱼类,主要是供应军队,这也是士卒身体素质的保障。

    大武的士卒,对于军队生活,非常满意,如果不是卫安给他们所有人分配了家室,恐怕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回家。

    当然,朝廷收获好,渔民收获也不差,因为沿海地区,不是很适合种植,因此对于渔民的赏赐,或者说工钱支付,就是给他们建立的新渔村,按照人数为他们分配船只,不过这船只和房屋,需要他们工作三年,三年之后,每十户渔民,就会分配到一艘渔船。

    入冬之前,卫安返回了洛都,同时第一批剿匪,巡视的人,也回来了。

    “参见陛下!”

    “众卿家平身!”

    “谢陛下!”

    “诸位辛苦了,坐下说吧!”

    “陛下,目前大武境内,所知道的土匪,山寨已经全部扫平。共计剿灭匪徒三千,抓获两万八千人,有五万余人属于流民百姓,已经让当地官府重新落籍。抓获的人如何处置,还请陛下明示!”调回中枢的张梁汇报道。

    “这些人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毕竟已经落草,多多少少做了一些坏事,由地方官府出面,挑选工程,让他们做。劳改两年以上,磨灭他们的匪性。”卫安想了一下吩咐道。

    “遵旨!”

    “陛下,还有一个问题,不少山寨土匪,都是当地世家在背后支持,是否需要处罚他们?”郭嘉问道。

    “这并不意外,也是他们常用的手段,让地方官府盯住他们,如果没有其他动作,响应国家政策,事情就此作罢,不然就新旧账一起算。”卫安吩咐道。

    这话他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传出去,毕竟世家之间,牵连非常广。不过这也是他的本意,传出去就是警告更多人,老老实实的配合朝廷,不然就别怪手下无情。

    不教而诛,会显得自己太强势,也有些过分,容易引起别人反感,但如果已经打了招呼,还要去惹事,那就属于自己找死,到时候哪怕卫安下死手,其余的世家,也不好说啥。

    “遵旨!”

    “陛下,臣奉旨巡查,发现碌碌无为者不少,世家插手地方官府的,也有不少。主要是明着把佃户上了户籍,不过仍然在他们掌控之中。更有甚者,欺瞒百姓,把土地全部占有。”郭嘉拱手汇报道。

    “岂有此理!”卫安一听,不由怒火中烧,他在想着如何尽快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偏偏有人拖后腿。

    见卫安生气,诸葛亮等人反而觉得更加亲切,平时卫安虽然平易近人,不过总让人感觉距离遥远,加上他很多事情,都以自己的主见进行,没有和别人商量过,即便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