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开局娶了萧文姬-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慢慢来,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做得到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后世子孙不需要天天防着他们!”

    “那我亲自走一趟的贺兰山!”郭嘉想了想,说道:“先给他们做点工作,然后看看情况!”

    “可以!”卫安点头,这件事情郭嘉去最合适。

 第一七三章 番薯和玉米

    “上次我所说的科举考试一事,不知两位是何看法?”卫安用期许的眼神看着诸葛亮和郭嘉,“新朝初立,人才短缺啊。”

    “陛下,这政策是个好政策,只是。。。。。。”诸葛亮迟疑了一下道,“只是此举会引起世家大族的不满,而目前的世家大族,仍然是人才的主要阵营,寒门士子毕竟还是少数,此事切不可操之过急。”

    卫安静下心来思索了片刻,确实,诸葛亮的担忧不无道理。

    就目前而言,天下士子出身世家,若是现在贸然得罪世家,着实是唐突了些。

    毕竟,虽然现在新书的推出,降低了书本的价格,为寒门士子读书提供了便利,但毕竟新书推出时间较短,寒门士子能得到读书机会的并不多。

    “若是马上开科取士,效果不佳不说,必然会遭到世家大族的反对。”诸葛亮轻摇羽扇,“不如定个期限,以五年为期,五年之后开科取士,这五年,便是给世家大族的缓冲时间。”

    “好,就依孔明之策。”

    “陛下,大司马求见。”小太监刘鹏小心翼翼的前来禀报。

    “快传!”

    卫安闻听是司马懿,自然是高兴非常,他关心的是司马懿的番薯和玉米。

    司马懿见诸葛亮和郭嘉都在,快步上前跪拜道,“参见陛下!”

    “仲达无需多礼,快平身吧。”卫安虚抬了一下手。“仲达快请坐下说话。”

    司马懿与郭嘉和诸葛亮也分别见了礼,这才坐了下来。

    “仲达此行收获如何?”卫安最关心的还是此行的收获,当即开门见山问道。

    “回禀陛下,此行不负陛下厚望,带回了番薯和玉米若干。”司马懿说着,打开了随行带着的一个包袱,里面正是后世的红薯和玉米,“臣担心有所损坏,一路上未曾耽搁,星夜赶路,不过最累的还是子乔,子冠和子羽。”

    “仲达此行辛苦了,还好不虚此行,这个马上开始繁育。”卫安小心翼翼拿了一个红薯起来道,“有了红薯和玉米,我大武百姓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诸葛亮和郭嘉面面相觑,对卫安和司马懿的言行颇不以为意。

    不就是一种不知名的农作物吗,值得这么惊喜?

    “孔明,奉孝,你二人都猜猜这两种农作物的产量。”卫安看出了二人的疑惑,便笑盈盈的道,“你二人肯定猜不到,这两种作物的产量有多惊人!”

    大武时代的农作物主要是黍、稷、麦等农作物。

    黍,俗称黄米,一种粮食作物,与稻类相似;稷,即谷子,古代对一种粮食作物的称谓,俗称糜子;麦,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区分。

    此时的农作物大约亩产七八十斤的样子,产量高的勉强能达到百斤。

    “难道,能达到亩产百斤?”郭嘉看着卫安手中的红薯和玉米,“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一次见这种作物,估计是产量不高,若是产量高,没有理由市面上见不到。”

    “哈。。。。。。”卫安闻听郭嘉的话,不禁笑了出来,“奉孝,这次你可大错特错了。”

    “难道,这作物真能亩产上百斤?”诸葛亮也怀疑的道,“这作物若是真能亩产上百斤,倒是可以在我们大武大力推广一下。”

    “岂止是上百斤啊。”卫安也不卖关子了,直接说道,“这个名为红薯,产量高达八千斤,少说也有五千斤;这个名为玉米,产量略少,也可以达到亩产一千五百斤。”

    “什么!”郭嘉和诸葛亮异口同声的惊呼。

    亩产千斤就已经是天方夜谭了,这直接就是亩产八千斤。

    玉米亩产略少,居然也可以达到亩产一千五百斤!

    这简直是颠覆了诸葛亮和郭嘉的认知了。

    “陛。。。。。。陛下,这真能亩产八千斤?”郭嘉显得很是激动,“若是有这么高的产量,是不是以后就不用饿死人了?”

    “以后,我大武的百姓可以丰衣足食。”卫安颇为自信的笑道。

    卫安将红薯和玉米小心翼翼的交给了司马懿道,“安排人尽快繁育出来第一批种子,我要让我们大武百姓衣食无忧。”

    “臣遵旨!”

    看着贴出的皇榜,洛都大街上的人开始议论纷纷。

    “科举?通过一个科举来招募天下学子,还不拘身份?”

    “不过也确实到了举行考举的时候了……”卫安坐在马车上心里盘算着,“先预热着,五年之后开科取士。”

    卫安决定先到铸币局看看。

    派在作坊的两个宦官相当的尽责,到任这三五天的时间,就整理和更正了作坊中的许多陋规。

    甚至连火耗他们两个都是专门站在铸钱的炉子前死死的盯着融化的铜,任何想从他们两个的眼皮子底下贪墨的行为都不可能不被发现。

    除了纸币,卫安还铸造了银元,所谓的银元,并不完全是纯银,为了银元的硬度合理,适当掺有百分之五的铜。

    银元的正面是卫安的大头像,背面是卫安所书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边缘饰以花纹,做的美轮美奂。

    这半月以来,铸币局已经铸出了二百万枚银元。

    看完铸钱作坊,卫安不禁有些感慨,“这世界上凡事就怕认真两个字啊……”

    可惜,大部分人在大部分的时候都不会太认真……

    想到这里,再看看天色还早,卫安就决定花点时间,做一件认真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能给他刷满声望的事情!

    于是他命人去南陵把马忠叫来。

    等马忠到了,卫安就对他道:“我欲微服私访民间,卿可随我左右,做个记录!”

    身为一个统治者,不接地气是不行的!

    微服归微服,这项安全工作是必须做好的。

    卫安换上普通贵族的衣服时,已经有数名墨羽卫也换上了常服,扮作一般纨绔子弟身边的狗腿子模样,跟在他身边。

    “臣该如何称呼殿下?”马忠见了换好便服的卫安问道。

    “嗯……”卫安想了想,这也涉及一个政治表态问题,宣称是某某家的子侄,就意味着卫安是比较亲近某某家的,于是他道:“对外人便说,我乃是郭家的子侄!”

 第一七四章 微服私访(求一波推荐票)

    “诺!”马忠换了个笑脸,道:“公子体察民情,不如去臣家附近的村落……”

    这却也是为了卫安的安全着想了。

    卫安也不无不可。

    其实,早在前世,他就已经深入过民间了,胸中早有文章。

    马忠的家在鸿固原之上。

    鸿固原是一片沃野,浐河与潏水在此交汇,千百年不断的冲刷,在大自然的伟力下,才形成了这么一块肥沃的平原土地。

    此时的洛都,并不像后世那样,因为水土流失、环境破坏以及人类的活动而变得残破。

    沃野千里,树木成荫,鸟语花香,景色怡人,才是此时此景的真实写照。

    就连此时的黄河水,听说也是清澈见底,碧波千里。

    所以,在此时黄河还不叫黄河,世人称之为大河!

    乘着马车,卫安看着道路两旁的麦田与屋舍,他问马忠,“以卿之所闻,如今关中可还能维持一夫五口治百田?”

    一夫五口百田,这是儒家与法家在政治上为数不多的共同点。

    这两个学派都认为,一夫五口百田这样的社会结构是最为理想的社会结构。

    战国初年,李悝在魏国变法,首先提倡的就是一夫五口百田的模式。

    商君在秦国变法,也沿袭了这个口号。

    东洲初立之时,同样继承了这个秦代的政治理想,将之做成了一个画饼画给天下百姓看。

    不过,如今大武天子碰上了一个好时机。

    秦末的大乱摧毁了旧有的一切封建贵族势力和地方豪强,同时顺手把人口也消灭了大半,因此,最开始之时,这个画饼还真的成了现实。

    东洲高祖刘邦用来安定天下的大杀器就是授田。

    那时候,只要是个活人,就能从刘邦的政权手里得到最低一百亩土地和相应的宅基地。

    所以,全天下立刻就臣服了。

    授田的事情,在先帝孝文皇帝执政最初之时还是在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的。

    只是,从十年前开始,随着天下安定,人口开始上涨,而土地资源却还是只有那么多。

    授田的事情渐渐没了声息,取而代之的是,民间渐渐出现了地主,土地兼并开始出现。

    现在民间的事情,卫安不了解,但十几年后,卫安记得很清楚,自建元元年开始,土地兼并的规模开始上升,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富者阡陌连野,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

    那时候,所谓的一夫五口百亩模式自然立刻崩塌,彻底成了纸上的画饼。

    “大半还是可以维持的……”马忠想了想答道:“不过,以臣所见,已经有人开始买卖田地了……”

    他家就是典范!

    当此之世,民间厚葬成风。

    一旦有人去世,为了家风名声,稍微困难点的人家,立刻就要卖掉一些田地来筹集丧葬之费。

    即使是富裕之家,也是有些吃不消的,只有那些有封国食邑的公侯才不需要为了这些发愁。

    卫安看了看外面的田舍,点点头,此时的情况比之十几年之后应该是不同的,毕竟,文景之治也不是吹牛逼的。

    那么,他的那篇文章和政策也要相应的做出调整了。

    当马车行驶到一处十字路口时,卫安看到一个老汉带着两个垂鬓幼童在路口的桥墩下钓鱼。

    “停下!”卫安吩咐了一声,马车立刻停下来。

    卫安很清楚,马忠虽然来自市井,但他终究也是官宦之家,跟最基层的民众还是缺乏沟通的。

    社会阶级的天然隔阂,不可能让马忠真的知道那些每日在田间地头的农民的真实想法与真正处境,想了解这些,就必须弯下腰去,真正的接触农民,才能了解到此时社会的真正形态。

    于是卫安下了马车,笑呵呵的走到那个正跟两个幼童说话的老农身边,拱手问道:“敢问老丈,今年高寿?”

    在大武,年纪大的老人不分身份阶级,统统享有特权,大武律规定,年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见官不拜,八十岁以上,见了皇帝都不用拜。

    因此,这老农对卫安这个一看就是贵公子的年轻人的行礼并不意外。

    他笑呵呵的拉住两个调皮的小孩子的手,答道:“老汉今年已经六十有七啦!”

    “老人家身体可还好?”卫安和善的蹲下身子,看着那两个好奇的小家伙问道。

    这老农看了看卫安身后的随从,再看了看那辆规格和大小都远超一般贵族可用的马车,他本能的保护着自己道:“托贵人的福,老朽身体还好……”说着就打算收起鱼篓,带着孙子们回家。

    大武贵族们的名声并不怎么好,至少在洛都附近不好。

    特别是新一代的贵族子弟,平时斗鸡走狗堪称一绝,欺男霸女也不落人下。

    这些纨绔子弟,大的罪行不敢触犯,但小罪却犯个不停。

    卫安笑呵呵的拉住这老汉的手道:我乃是右相家的子侄,奉了宫里一位殿下的命令,来此巡视民生,了解民间疾苦的!”

    本来卫安想扯一扯便宜老爹的虎皮,但话到嘴边就变了,因为他马上就想起了,假冒皇帝的旨意,在此时是大罪,称为“矫诏”

    太宗孝文皇帝时期的外戚薄昭主要的罪责就是矫诏,因此被逼自杀,后来窦婴也是死在这个上面。

    那老农听了卫安的话,这才止住动作。不得不承认,此时的皇家在民间的信誉是很高的,支持者也很多。

    这老农虽然害怕贵族,但听说了卫安是皇室成员的代表后立刻就不怕了。

    这大概也是因为中国历来就有“当官的坏,皇帝是被蒙蔽的”这种传统的缘故。

    “贵人想知道什么呢?”老农抱住两个幼童,咧着嘴笑问道。

    “您家里现在有几口人?”

    “老汉有三子四女,长子在南军服役,次子与幼子都在家里耕田,四女也都嫁出去了……”老农想了想道:“现在老大屋里加上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大大小小有十几口!”

    “这两个是老汉的曾孙了……”说到这里,老农就颇为自豪的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