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合伙人-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会有一些零散的漏网之鱼,只能让锦衣卫探子找出来,然后再慢慢清理了。

    李天龙在沈浪的命令下,获得一些物资补充之后,迅速率领三千左右的勇卫营追出了国境。

    因为有部分建虏在汉军的帮助下突破了马兰峪,逃出了大明,一直未找到的阿济格很有可能就在其中。

    沈浪也想趁机敲打一下蒙古各部,所以命他继续追击。

    另外,关宁军在吴三桂的命令下,抽出六千人由副将杨坤率领,一起进入察哈尔蒙古。

    而吴三桂本人则率领近五千关宁军和回归的千余勇卫营士兵一起回京了,受到了崇祯的亲自接见和勉励,让他有些忐忑的心稍稍放下了些。

    随后,押解范永昌这支晋商商队的人马到了京师城外,一路上还算和善的勇卫营突然翻脸,直接将他们全部扣押。

    范永昌、田生亮几人大惊,怎会这样呢?

    这一路上押解他们的勇卫营还算客气,既没绑他们,也没欺凌他们,该吃的时候可以吃,想喝的时候可以喝。

    正因如此,一路之上他们都很配合勇卫营,没人闹事,也没人逃跑。

    可是,怎的一到京师就翻脸不认人了呢?

    有的人似乎想要毁掉什么证据,但已经来不及了,第一时间被人盯上,不但想毁掉的东西没有毁掉,反而暴露了,顿时一脸死灰。

    早知如此,应该早就毁掉的啊,可是一路上勇卫营和和气气,完全看不出会有什么大麻烦,所以放松了警惕,心存侥幸。

    这些可是老爷让带回堡子里的信件,里面肯定是一些非常隐密之事,这要是被朝廷知道,怕是要惹下天大的灾祸呀。

    其实也怪王登信等人没有交代清楚,让他们遇到紧急情况第一时间销毁,不要心存侥幸。

    可他们也不会想到这一路上会出事啊,有几个能惹得起八大晋商的,打死他们也不会想到勇卫营会追上去抓人啊。

    这些人也迅速的被押入城内,关进了锦衣卫的大牢中。

    没几天,从堡子里来的晋商最后一批人由周遇吉亲自押回入京。

    至此,晋商八家可谓是被一网打尽,连根拔起了,接下来就看如何给这些人定罪。

    一场席卷整个京师的风云,也将由此展开。

 第二百三十九章 宫后苑听政

    这段时间京师可谓是热闹非凡,沸沸扬扬,自从晋商八家几千人沦为阶下囚,被押入京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坊间皆是议论纷纷,甚至还有各种风言风语在流传,为他们叫屈,显然是有心人在推动。

    毕竟还是有不少人与他们利益相关,不希望这八家倒下。

    甚至是直接闹到了朝堂之上,这几天的朝事都在讨论两件大事,一是如何处置那些建虏俘虏,二是如何处置晋商八家。

    对于建虏俘虏,一部分人赞同全部斩杀,以起到震慑的目的,而另一部分则不赞同过度的杀戮,与大明的德政不符。

    而对于晋商八家,居然有不少人跳出来说情,要将他们无罪释放,因为不管是勇卫营还是锦衣卫,都没有拿出八家通敌的铁证。

    至于王登信几人写的那几封密信,虽然里面的内容骇人听闻,但是谁知道真假,锦衣卫为了达成目的罗织罪名的事情不是经常做吗?

    所以,这些算不上确切的证据,没有确切的证据就牵连超过两千人,更加骇人听闻,他们是不赞同的。

    反而跳出来声讨锦衣卫的人络绎不绝,好像锦衣卫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李若琏一时成了很多人的公敌。

    当然,这些人并不一定都与晋商八家有直接的利益勾连,但是晋商八家代表着商人的利益。

    如今的士大夫,早已经不以经商为耻,很多人明里暗里都有各种商业活动。

    他们担心陛下今天这般惩治了这八家,明天就有可能也找个什么理由把他们也下狱,因为一些人甚至认定陛下是不是觊觎这八家的财富。

    国库没钱,也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掠夺啊,不然和那些流寇又有何异。

    崇祯真是被他们吵得头痛,但是现在他的心境不同,反而想是在看一群小丑在表演,所以神情很是平和,看不出喜怒。

    任由外面波涛汹涌,但是紫禁城中的宫后苑,却是一片风平浪静,只有悠扬的琴声在上空飘荡。

    位于堆秀山之上的御景亭,是宫后苑揽胜的最佳去处,登高望远,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此刻,已经欣赏完美景的沈浪便躺在亭外的一张躺椅之上,一边听着曲意悠扬的琴声,一边晒着太阳,好不惬意。

    沈浪能够自由进出宫后苑,是经过崇祯和周皇后联合批准的。

    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出对沈浪的极大关怀和宠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沈浪和坤兴公主在这里多培养一下感情。

    不过沈浪不是那种恃宠而娇的人,他表示自己只会到宫后苑以及坤兴公主居住的宫殿,其他地方一概不去。

    沈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也从不单独去见崇祯的皇后或哪个嫔妃。

    他每次来都会先用无线电和朱媺娖沟通好,朱媺娖又会去请示周皇后,得到允许后,沈浪才会进到宫后苑来。

    到宫后苑之后,要么和朱媺娖在一起,要么一起带带小昭仁。

    不和这两人在一起,他也不会独自踏足宫后苑半步。

    沈浪能够如此的注意分寸,越加得到崇祯和周皇后的欢喜,说明这个年轻人非常的识大体。

    古往今来,没人不喜欢有礼节的人。

    此刻亭中,一个少女正在全神贯注的抚琴弹奏,纤指挥动,一个个美妙的音符飘荡而出。

    实难想象,一如此清秀的少女居然能够弹奏出如此荡气回肠、充满江湖气息的曲目:《笑傲江湖曲》。

    演绎得很完美,反正以沈浪的音乐造诣没有听出任何问题,是小时候看吕颂贤版《笑傲江湖》的那种感觉。

    看来,这丫头是很用了一番心思的,毕竟这是现代的曲目。

    沈浪提供的曲谱朱媺娖完全看不懂,因为古代的乐谱和现代完全不一样,沈浪自己乐理知识极其匮乏,也没办法教。

    所以,朱媺娖能够熟练的弹奏此曲,完全是自己在手机上一遍遍听,然后一遍遍练出来的。

    一曲终了,沈浪连忙鼓掌,朱媺娖已经知道这种双掌互拍的方式是一种鼓励和认可,顿时露出嫣然笑意。

    她提起裙摆,从亭中走出,来到沈浪身边,声音轻柔的道:“只是可惜,没有箫,若能琴箫合奏,定能将此曲演绎得更好。”

    沈浪鼓励道:“如此已经很好了。”

    正在这时,沈浪心头一动,做了一个嘘声的手势,朱媺娖立即明了,站在一边,眉目流转的看着沈浪。

    而沈浪,则是通过塞在耳朵上的耳机认真的听着。

    因为他这耳机可是通过无线电连接到了远处的朝堂之上,此时的大明的朝堂,已经吵得不可开交。

    主要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处理那些俘虏,有的人极力劝进要全部斩杀,以震慑辽东的鞑子。

    也有一些人认为不可杀,大明乃泱泱大国,不是野蛮之地,理应体现大明的仁义之心,岂可大肆杀戮?

    这几天都是如此,两派势均力敌,谁也无法说服谁。

    崇祯想让沈浪帮自己分析分析这些侃侃而谈之人究竟是几分真情,又有几分假意。

    但是沈浪不想出现在百官面前,所以他懒得上殿。

    让王承恩携带对讲机,在他们正式讨论的时候开启,他便能够通过无线电听政,因此才有了现在这一出。

    其实,沈浪早就和崇祯商讨过俘虏的问题,崇祯自己没有明确的意见,杀与不杀他都能接受,主要看沈浪的意思。

    沈浪自然是不赞同大肆杀戮的,不是因为什么《日内瓦公约》,这个时候全世界也没有这种公约。

    而是他觉得杀俘的弊远远大于利,辽东那块地方,汉人还是占据大多数。

    他们本来就在那里受着压迫,如果大明对那些剃头的汉人也是一杀了之,无疑是完全将他们逼到满清那一边去了。

    毕竟满清起码还给了他们一条活路,而到了大明手上却是死路一条,任谁也知道怎么选择。

    再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是被建虏掳掠到辽东的,本身就是受害者。

    大明如果向这些人痛下杀手,那与二战中的某大国又有何异,只会成为别人几十年来的笑柄罢了。

    打仗的时候投降得比谁都快,在别人的帮助下复国了,你跳出来了,开始显示自己的男人勇气了,全国找那些与敌人有接触的人出气。

    结果在外人看来,不过是笑话罢了。

    当沈浪把后世的这段历史放给崇祯看的时候,崇祯也引起了重视,他也是很爱面子的。

    没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会沦为全世界的笑柄,当时那个大国的男人们恐怕也不会想到吧。

    所以,对那些被俘虏的包衣,沈浪的意见是能放的让他们回归原籍即可,崇祯很是赞同。

    然后就是汉军、蒙古兵和满洲兵了。

    这些都是免费的劳动力,杀了干什么?连满清都知道每次入寇要抓大量的青壮劳力,大明抓了为什么要杀掉?

    山东去年上半年被建虏掳走了几十万青壮,正是需要劳力填补,这些人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

    所以在沈浪的影响下,崇祯的意思是赞同不杀。

    今日双方依然争论不休,已经没必要再拖下去,崇祯准备表态了。

    他首先表达了对那些被建虏掳去的包衣的同情,同时又将沈浪告诉他的那个泰西某国的例子搬了出来。

    “我大明礼仪之邦,岂可成天下笑柄耳?被掳为奴之汉人不可杀,朕之意,放其回原籍即可。”

    “然建虏军士,掳我汉民至辽东为奴。如今被我大明所获,朕亦奴之,为我大明万千子民恕罪。”

    崇祯说得也是有理有据,本应是一锤定音,却没想到,居然引起了巨大的反弹。

    因为一些之前赞成不可杀的人,纷纷跳出来改变立场,突然要求痛下杀手。

    “挖草。”沈浪几乎是一弹而起,一旁的朱媺娖一双美目瞪得大大的,但是却没有上前打扰沈浪。

    “光卿,你方才还言我大明应以仁治国,劝朕不杀。此时为何又力劝朕痛下杀手,如此反复,是为何故?”

    崇祯强忍着巨大的怒火,质问兵科给事中光时亨道。

    光时亨连忙恭顺的回答道:“陛下,是微臣方才愚钝,未阐明心意,让陛下误会。”

    “臣之意乃被建虏掳掠之汉民可不杀,但那些军士,却不可留。”

    “若我大明过于仁义,如何震慑建虏?只有将入寇之虏斩尽杀绝,方可让建虏所忌,不敢再犯我大明。”

    虽然光时亨说得冠冕堂皇,但崇祯可以确信他先前不是这个意思,是刚才才转变的态度,还有一些反对之人亦是如此。

    这可不是一个好的信号,沈浪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在无线电中道:“让陛下先退朝,咱们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听到沈浪声音后的王承恩立即上前几步,崇祯看到之后便招他过来。

    王承恩将沈浪的意思轻声的汇报给了他,崇祯了然,随即找个理由,直接中断了今天的商议,愤然离去。

    看到陛下这般匆匆下朝,一些官员却是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好似自己取得了一场大胜一般。

 第二百四十章 重疾就要下狠手

    崇祯带着王承恩和太子朱慈烺直接来到了御景亭与沈浪会面,识大体的朱媺娖见礼之后主动提出离开。

    崇祯微一沉吟,摆摆手说道:“娖儿不必避讳,听听也无妨。”

    朱媺娖微怔,轻声问道:“父皇,这是否不妥。”

    崇祯笑道:“还有何事比沈卿来历更重要?”

    崇祯的潜在意思是,既然你连沈浪的来历这么重要的事情都知道了,其他事情知道一些也不算什么了。

    当然,他另一个目的是给沈浪面子。

    朱媺娖这才行了一礼道:“儿臣遵父皇令。”

    崇祯落座之后,迅速的想到了刚刚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显然还是余怒未消,神情有些难看的道:

    “沈卿,你看看,这就是朕的臣子,今日竟然联合一起与朕作对。”

    沈浪宽慰道:“陛下息怒,这些人如此作为,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崇祯微微一愣,问道:“沈卿此话怎讲?”

    沈浪整理了一下话术,然后说道:“咱大明的这帮臣子,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心中有几个有家国?”

    “他们不需要什么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