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这和自己同级别的勇卫营千总果真不敢拿自己怎么样,宋远城的胆子更大了一些,立即一本正经的道:
“除籍几十万京营兵这么大的事情,我居然未从我表叔父那里获知,所以我怀疑是否有人肆意捏造圣令,或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听到宋远城这般说,他身后的京营兵顿时细声议论起来,也发现了其中的猫腻,这位可是成国公的表侄啊。
成国公是谁?那可是京师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从成祖世袭下来的勋贵,消息可是灵通得很。
所以,真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位宋千总可是第一时间就知晓了。
如今事关几十万京营兵的大事,这位居然不知,这就很值得耐人寻味了。
勇卫营的千总只是嗤笑一声:“怎么,陛下下旨,还得先通知成国公一声不成?”
宋远城脸色一变道:“并非此意,只是此等大事,肯定需要在朝堂上多次商议才有结果。”
“所以,一旦在朝堂上商议,你们这些宵小之辈便迅速得到消息,并蛊惑人心,那商议又有何用?”
宋远城算是明白了,崇祯根本就没想过和谁商议,又是和上次一般,直接下令。
并第一时间派出勇卫营和关宁军威慑,强逼着就范,让他们这些人根本没有时间准备和应对,打的好算盘。
他突然看向勇卫营后方的关宁军,大喝道:“真没想到,关宁军也会参与到此事。”
“关宁军的辽饷都被扣了,难道就这般忍气吞声?你们为我大明守卫辽东多年,功劳岂是勇卫营可比。”
“如今,你们也只能仰人鼻息生存了吗?我们京营几十万,加上关宁军五千人,还怕三千勇卫营不成?”
听了这些话,关宁军参将胡守亮心中也泛起波澜,不是没想过为关宁军的利益抗争。
而是因为吴三桂亲自交代过他,一切听从周遇吉的命令,所以他只能沉默不语。
宋远城的话音一落,一个更大的声音响起:“好,好,好,成国公府好样的,这是反了我大明吗?诸位都听到了,成国公府的人正在煽动兵变。”
“先诛杀此人,再拿成国公府是问。”
随着话音一落,一行人从分开的队列行至最前方。
为首的正是周遇吉,果然杀伐果断,他的话音一落,一个士兵迅速的举起火枪。
宋远城脸色大变,还没来得及逃开,就听到一声清脆的枪响,他的胸口直接爆出一团血雾,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一声,便直接栽倒在地。
倒是他身后响起一声惨叫,原来是一个京营兵被穿透的子弹打中了。
见此情景,已经聚集的成千上万京营兵大惊,连忙退后。
周遇吉适时的用大喇叭大声道:“肆意煽动者,罪加一等,捉拿这些蛊惑煽动者,重重有赏。”
“遵从皇命者,带着兵器站到右边来,与那些叛军分开界线,免得我们剿灭叛军时伤到你们。”
“若有人敢阻拦你们,用你们手中的刀斩杀他们,算剿灭叛军的功劳。”
果然,在听到这个命令之后,不少人选择了妥协,因为他们觉得勇卫营不像是在开玩笑,真的可能大开杀戒啊。
但是,一些舍不得手中利益的狂徒依然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让别人先接受。
“胆小如鼠,勇卫营肆意杀我京营千总,咱们几大营有几十万人,何须怕他们?”
“不准去到那边,否则杀无赦。”
立即有将官下令,甚至是不惜向准备接受命令的同袍痛下杀手。
砰砰砰的一连串枪响,十几个举刀的京营兵惨叫一声倒下,那个下令的千总,脑袋更是直接被打爆。
“啊,杀人了,杀人了,真杀人了。”胆小者被吓得哇哇大叫。
“预备,准备炮击……”
最前面的勇卫营士兵作势就要开炮,看着一个个黑洞洞的虎蹲炮炮口,更多的京营兵吓得四处逃窜,避开这个方向,好像这是一群洪水猛兽。
当初勇卫营击败建虏之后,他们很多人是出到城外打扫过战场的,亲眼看到尸横遍野的建虏尸体。
还有一些未来得及逃脱的建虏溃兵,非常的凶残,他们京营兵十倍于敌都难以匹敌。
可是勇卫营一来,却好像砍瓜切菜般迅速将那些建虏消灭,那种震撼到现在都还是深入人心。
“我接受皇命啊,我,我,我不当叛军啊。”
“快快,快去那边。”
一些人连忙向右边汇聚,不少人连手中的兵器直接丢了,生怕被当成叛军处理了。
相比于没有军籍,生活没了着落,总比现在丢命强。
有了这些人带头,敢反抗的人更少了。
胡守亮无奈的摇摇头,果然是一群乌合之众,幸亏没有与这群乌合之众一起掺和,不然关宁军的前途难料。
周遇吉也没想到事情会这般顺利,本以为北城的兵力最多,还以为最难搞,所以他亲自来了,带了更多的兵力,没想到根本没花费多大精力就镇压了。
其实沈浪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所以连刚招募的万余新兵都配发了兵器,准备在必要的时候把他们也派上场,但最终没有走到这一步。
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京营的糜烂,士气低迷到无法直视的地步。
同样的举动,在整个京师的所有京营驻地中进行着,但不是所有驻地都如周遇吉这里那么顺利,在西城驻地甚至还动用了火炮。
十多门燧发虎蹲炮齐射,轰得血肉横飞。
京营多久没有打过这般血腥的仗了,看到这场面,很多人当场被吓懵了,这是真下死手啊,当场丢下兵器就跪地求饶。
所以,这看似砸十几万人饭碗的行动,并没有掀起一场十几万人的大动乱,只是付出了不到两千人的伤亡就解决了此事。
然后,勇卫营就开始主导入籍京营的考核。
不过沈浪针对原京营兵制定的考核标准,甚至比勇卫营新兵招募还要严格不少。
因为他亲自进入过京营驻地,深入的了解过,所以对京营的糜烂深有体会,他没想到世间还有如此不像军队的军队。
正因如此,他恨不得将这些人全部裁撤掉算了。
但为了重建京营受到的阻力小一些,这才给了这些人一点希望,同意优先对原籍京营兵进行考核。
为了刷下来更多的人,那只有用更严格的标准了,尽可能的让原籍京营兵在新京营中占据更小的比率,这样就不用太担心他们将原先不好的习惯带到新京营中去了。
所以,对他们的考核,不但要符合勇卫营招募标准的全部条件,还需要满足一定的军事技能和体能。
沈浪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你们是真正的军人,而勇卫营招募的新兵还不是,你们缺乏训练那是你们自己的事。
虽然这般严苛的筛选让很多人不满,但他们也无可奈何,已经妥协过一次,更不敢再生起反抗之心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 这是太祖附身了啊
“哈哈哈……沈卿,吴卿,周卿。来,和朕痛饮一杯。”崇祯的愉悦心情难以掩饰,也无须掩饰。
沈浪、吴三桂、周遇吉连忙举杯,与崇祯对饮。
这次京营的问题平稳解决,崇祯便将几个大功劳者请到宫中,设宴款待。
一开始他还担心这般对京营下狠手,会引起整个京营的剧烈动荡,甚至是引发席卷全城的兵变。
却是没想到,仅仅是勇卫营和关宁军一共不到一万的兵力,就让十几万京营接受了这个苛刻的命令。
至于那仅仅两千左右的伤亡,相比于这么庞大的数量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应,京营也确实没救了,要全部推倒了重建。
当然,这次能够一举成功,除了武力威慑,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打了京营一个措手不及,让一些用心险恶之辈没有时间去组织和鼓动。
京营的士气本就很低迷,战斗力更差,如果没有组织,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
所以在圣旨,以及勇卫营、关宁军的武力威慑力下,最终没有胆量反叛。
而剪除了京营的威胁,就相当于剪除了那些权贵的爪牙,崇祯才感觉整个京师真正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再怎么大动干戈也不用担心谁造反了。
心情大好之下,除了和沈浪分享喜悦,也将吴三桂和周遇吉请来了,以示恩宠。
周遇吉的忠诚,崇祯一直都深知,也一直很放心。
倒是吴三桂,这阵子也很配合,让关宁军干了不少脏活、累活,没有在关键时刻给他崇祯耍什么手段。
崇祯自然不会认为这是吴三桂一下子变得像周遇吉那般忠诚了。
就像沈浪说的那般,这种精致利己主义者,你站在他的立场上分析利弊,让他感觉到能够从你这里得到更大的好处,担负更小的风险。
然后,你直接把问题抛给他,不用怎么去劝说和威胁他,他自己就能够想明白,并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果然,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听命。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初崇祯让关宁军跟随锦衣卫一起去抄家的时候,吴三桂的心里是很不情愿的。
不过,当时崇祯给了他一个保证: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若关宁军能够听命行事,那不管京师发生任何动荡,都不会牵连吴家的人和事,包括关宁军。
吴三桂多精明,仅仅是这一句话,他自己就会去权衡利弊的想明白。
这其中透露的意思很明显啊,陛下准备有大动作了,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京师。
而吴家和他吴三桂,甚至是关宁军想要在这场动荡中安然无事,那首先就是要听命行事。
站在一个上位者的立场去考虑,若有一支能够左右整个京师局势的力量不听命行事,他会怎么做?
想到这里,吴三桂当即吓出一身冷汗,他不敢赌自己是不是想多了。
因为现在的陛下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是自己之前认识的那个陛下了,变得果决了不少,他不敢拿整个吴家和关宁军去赌,所以最终选择了听命。
然后,抄家的时候就有了关宁军的身影,而关宁军还多次作为证人控告那些被抄家的官员,哪怕其中一些人甚至还与吴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吴三桂都没有留情。
可以说,为了得到陛下的那个保证,他吴三桂和整个吴家的损失很大,得罪了一堆人不说,还破坏了自己的关系网。
也让其他人看到他吴三桂如此的不讲情面,以后谁还敢轻易与他吴三桂走得太近?
所以这个影响对吴家来说,是很深远的,吴三桂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
可已经做了,后悔也没有用了。
接下来对付京营,那影响就更大了,这几乎是在和整个京师的权贵作对了,之前敢对京营下手的人,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李邦华还只是对京营进行一些改革,结果没多久就被一帮人给搞了下去。
这次,他吴三桂是要配合勇卫营直接将京营给整个拆了啊,如果京营不同意,还要血腥镇压啊。
当时听到这个命令时,吴三桂都觉得自己这个陛下真的够胆魄,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若是以前发现你有这样的魄力,我吴三桂哪还有那么多心思,肯定给你效死力啊。
现在倒好,刚抓了那么多京官,弄得满城风雨,转眼就要啃京营这块硬骨头,真的是颇有一些太祖之风了。
难道太祖显灵真的这么灵?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子了。
原本吴三桂认为,陛下将自己召进宫中下达这个命令时,肯定会将他软禁在宫中,然后再控制他麾下的关宁军听令。
然而,并没有,崇祯在下达命令,让关宁军配合勇卫营之后,就直接让吴三桂离开皇宫,去执行命令。
可以说,在回去的路上,吴三桂想了很多。
他想过阳奉阴违的去拖延时间,让勇卫营自己去掺和这件大麻烦事,关宁军就不要去得罪京师中的权贵了。
也想过提前去通风报信,然后在配合勇卫营的过程中出工不出力,必要的时候见机行事。
甚至,他还有过更疯狂的念头,自己这陛下如此冒险,势必会激起京营的强烈反抗。
一旦导致兵变,自己有没有可能利用这个机会控制整个京师?
最终的结果,是这几条他吴三桂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听命。
因为他知道自己既然能够想到这些,难道陛下放自己出来,就不会想到会有这些风险吗?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敢放他吴三桂出来?说明陛下有信心在关宁军真的有什么不轨之举时,也有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