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合伙人-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弘基轻笑一声:“身处南直隶,还由得他们不答应吗?”

    “再说,又不是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是让他们坐这天下之主,若凭他们自己,这辈子都别想染指帝位,他们还得感激咱们呢。”

    “正是,这位置,他们坐也得坐,不坐也得坐。”忻城伯赵之龙冷笑道。

    余者皆是点头默许,必须用一个有份量的朱家子孙成为带头人,这样才显得名正言顺。

    不然,用一个外姓人,哪怕是魏国公徐弘基,在座的恐怕都没几人愿意陪他一起玩。

    当然,他们并非真的想推举一个皇帝骑在他们头上,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招牌,一个傀儡充当门面罢了。

    真正的大权肯定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他们敢于冒险的原因之一,没有好处,谁愿意掺和这种抄家灭族的事。

    他们还想好了,若两人都同意,那么先立血统更纯正的福王,潞王养着当备用,若是福王朱由崧不听话,不好控制,那么再用潞王取而代之。

    徐弘基见大家都没有意见,笑道:“既然大家没有异议,那事不宜迟,咱们得尽快行动了。不然,崇祯的刀就要落在我等的脑袋上了。”

    众人早就推举徐弘基为主事人,所以安远侯柳祚昌直接道:“那请国公爷尽快下令吧,我等全力配合。”

    其他人也连忙附和。

    徐弘基也不推迟,直接对赵之龙道:“赵兄,你立即派人分别去淮安和无锡将福王和潞王二人秘密接到应天府。”

    “将两人都接来后,至于拥立谁,就看他们二人如何选择了。”

    “另韩赞周,史可法等对崇祯愚忠的人,先给看紧了,若有异动,立即控制起来。”

    “等新帝上位,交给新帝处置,让他没办法回头,只能与朱由检抗争到底。”

    众人深以为然,还是魏国公深谋远虑。

    赵之龙也不推辞,他是提督南都军务勋臣,手中握有大量兵权,这种事情自然是他先去做。

    五天之后,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被他们半强迫半邀请的带到了南都应天府。

    徐弘基立即率领一众勋贵对两人分别劝谏。

    “太祖《皇明祖训》有云:‘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建文帝受奸臣所惑,不得人心,成祖遵祖训发动靖难之变清君侧,重整朝纲。”

    “如今陛下身边小人、奸臣环侍,大肆屠戮开国功臣之后,扰乱朝纲,动摇国本。”

    “我等世代深受皇恩,岂可见大明沦落至此,请殿下遵从祖训,带领我等清君侧,重整大明朝纲,还我大明朗朗乾坤。”

    朱由崧和朱常淓二人都不傻,任由这些人说得天花乱坠,都改变不了他们要做反贼的事实。

    一个个胆大包天,居然想要造反,还要撺掇他们一起造反,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这可是要抄家灭族的啊,哪怕他们是宗室成员也难以幸免。

    可他们又清楚,这些人连当朝皇帝都敢反,既然把自己胁迫到了应天府,而且将他们的险恶用心和盘托出,若是不答应,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朱常淓素有贤名,而且辈分也要高于崇祯一辈,若是帮助外人一起谋夺自己侄子的江山,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所以很是踌躇。

    可朱由崧不一样,洛阳陷落时,他和他老爹朱常洵先后从城中逃出,他老爹朱常洵在迎恩寺被闯军抓获,直接被杀。

    他自己则侥幸逃脱,一路也是东躲西藏,辗转各地,流寇一路打,他就一路逃,最终逃到了淮安。

    可以说,他已经受够了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他只想无忧无虑的活着,做一个风、流自在的王爷。

    可天不随人愿,好不容易逃离流寇的魔爪,现如今又落到这群胆大包天之辈手中。

    他没有纠结多长时间,便答应了徐弘基等人的条件,赞同他们的安排。

    不为别的,他自认自己没有成祖的气魄和能力,也不想清什么君侧,重整什么朝纲,他只想风、流自在的活着,哪怕这样多活一天也罢。

    只要答应这些人的条件,愿意被他们拥立,这些人肯定不会轻易的危及他朱由崧的性命,而这些人无非也只是想要一个傀儡。

    作为一个有用的傀儡,吃喝玩乐,夜夜笙歌应该可以得到尽情的满足吧,这就够了,过一天是一天吧。

    至于名声,无所谓了,反正他朱由崧在一些人眼中也是不忠不孝之辈。

    见朱由崧答应,徐弘基等人皆是大喜,因为在他们心中,朱由崧就是第一顺位人选,没想到会这般顺利。

    既然最重要的一环搞定了,这些人也不再耽搁,联络各方,立即筹备起事。

    五月十八日,以徐弘基、赵之龙、马士英、钱谦益、阮大铖为首的东林党残余、阉党残余、勋贵集团、未受崇祯重用的投机分子等等为朱由崧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监国礼。

    因为他们没有直接拥立朱由崧为帝,而是推为监国。

    随即,以朱由崧的名义发表声讨檄文,痛斥崇祯为小人所惑,扰乱朝纲。

    而他们这些人的行为并非反叛朝廷,只为重整朝纲,清君侧,并号召天下有志之士一起拯救大明。

    并成立靖难军,意图将自己这次因一己私利而反叛的举动标榜为成祖的靖难之举,揽大义于己身。

    一时间,一些蝇营狗苟之辈蜂涌而至,这些人要么是在崇祯朝郁郁不得志,要么是贪恋权势,抑或是想分一杯羹。

 第二百六十六章 鸠占鹊巢、偏安一隅

    南都新廷的建立,最先拥立的徐弘基、赵之龙、马士英、阮大铖、钱谦益等人迅速的将权力瓜分。

    徐弘基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赵之龙为吏部尚书。

    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兼右副都御史、凤阳总督。

    当然,这凤阳总督几乎没有实权,仅仅是挂个虚名,因为凤阳总督另有他人,而且是被崇祯任命的。

    他们如此做是故意给崇祯难看的,因为马士英的凤阳总督被崇祯摘掉了,现在他们又故意给续上,表明他们与北方朝廷对抗的姿态。

    阮大铖为渊殿大学士兼兵部右侍郎、钱谦益为礼部尚书。

    还有其他勋贵,以及早就暗中投靠的原南都武百官也是趁机窃取各种权力,这是一次瓜分利益的饕餮盛宴。

    北方自崇祯登基以来,战乱不断,倒是南方,特别是南直隶几乎没出现过什么大的动乱。

    勋贵、士绅阶层,依然在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生活,好似北方的战乱与他们毫无关系似的。

    可没想到这帮庸人这次居然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消息传到京师,沈浪意外的同时,也不甚意外。

    看看为首的那些人就知道了,勋贵就不说了,他们怕京师的事情也会在南都发生,为了自保不惜铤而走险。

    而其他的诸如马士英、钱谦益、阮大铖之流,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贪恋权力和虚荣罢了,乃是真正的一丘之貉。

    这事最先要从阮大铖这个投机分子说起,他在天启朝出仕之后,最先依附东林党。

    随后因东林党内部内讧,阮大铖受到牵连而与东林党决裂,改为依附阉党,从此被打上阉党的印记。

    崇祯上台后不久,阉党倒台,阮大铖被牵连进逆案,再加上早就得罪东林党,被东林党忌恨,一直被打压,所以在崇祯朝多番努力都未能再出仕。

    可这家伙根本不死心,直走走不通,就采取迂回的方式为自己的仕途铺路,他四处结交,并解囊相助,周延儒竞争首辅时他暗中提供了不小的财力支持。

    周延儒当上首辅之后,还算知恩图报,准备举荐他,可东林党依然全力阻挠,阮大铖只得作罢,转而向周延儒推荐了自己的好友马士英。

    马士英在周延儒的帮助下平步青云,没有多久就坐上了凤阳总督的位置,位高权重。

    可没想到周延儒最终也倒台了,这还不是关键,最关键是沈浪的出现。

    崇祯从正史中知道了马士英的无能和劣迹,于是在去年年底找个机会将他凤阳总督的位置给撸掉了,丢到南都一个没什么实权的位置上。

    连好友马士英都仕途尽毁,阮大铖深感在崇祯朝入仕的机会更加渺茫了。

    恰逢这时徐弘基等南都勋贵策划拥立新主,阮大铖立即意识到柳暗花明,既然你崇祯不用我,那我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还未等徐弘基等人找上门来,他便主动靠拢了过去,出钱出力帮着一起谋划。

    徐弘基等人知道阮大铖结交甚广,而且其好友马士英虽然失去凤阳总督之职,但时间并不长,影响力还是在的。

    若是成立新廷,便极需要这些有影响力的人来撑场面,徐弘基等人没有理由拒绝阮大铖的投怀送抱。

    阮大铖入伙之后,又迅速的将马士英拉了进来,马士英本就对崇祯抱有怨言,再加上好友的劝诫,没怎么扭捏就答应了,并积极联络之前的部下。

    再就是水太凉钱谦益,他在崇祯十年,温体仁为首辅时就因事被削籍回乡,一直未再得到任用。

    正因如此,他这个东林党的领袖才没有被清查,逃过了一劫。

    崇祯原本也不怎么再关注这个被后人戏称水太凉的钱谦益了,只是偶尔当成笑柄调侃一下,没想到他在这个时候跳了出来。

    果然是不忠不义,无君无父,和正史中四处投机的性情没有丝毫改变。

    可徐弘基等人不这样想,他们对钱谦益非常的欢迎,这种人就像是一面旗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也会吸引到同类人转投而来。

    毕竟再怎么标榜,朱由崧都不是正统,这就需要不停的造势,造的势越大,拥护的人越多,不正统也会慢慢的变成正统的了。

    除了这些光有影响力,而手上没有实权的人,徐弘基等人还在尽力拉拢掌握兵权的各地总兵、守备等。

    新廷成立之后,先不管这些人同不同意,直接一上来就是大封。

    如总兵方国安,册封其为威远侯。

    苏松总兵王之仁,被册封为武宁侯。

    这个王之仁是大太监王之心的堂兄弟,而王之心在沈浪来到大明之后不久,就被他联合崇祯给搞死了。

    这些人为了拉拢他,也是大肆渲染此事,尽力离间他与崇祯。

    还有身处福建的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侯,他的兄弟郑鸿逵、郑芝豹还有从子郑彩都被封为伯爵。

    还有身在湖广,兵力雄厚的左良玉,被册封为宁南侯,其子左梦庚被册封为伯爵。

    另外被崇祯派出来平乱的刘泽清、刘良佐皆被册封。

    就连对崇祯非常忠诚的黄德功都被册封了,之前崇祯已经册封黄德功为靖南伯,他们就直接给晋升为了靖南侯。

    此举无疑又是故意打脸崇祯,好像在说,崇祯刻薄寡恩,给他效命得不到重用,来我们这里,绝对不会亏待。

    对于这些人的举动,有的人感恩戴德,立即委身,如总兵方国安。

    有的人选择观望,想待时局明朗之后再做选择,如郑芝龙、王之仁、刘泽清、刘良佐之流。

    有的人置之不理,如左良玉。

    还有的人直接表示敌意,发兵征讨,如黄德功。

    有拉拢,当然就有打压,南都一直都有一套现成的领导班子,这些人自然是最先受徐弘基和马士英等人关注的对象,在起事之前一些重要人物就被严密控制起来。

    若是愿意跟随他们一起起事,他们自然是欢迎之至,并大力任用,若是愚忠崇祯的,那也不好意思,最先处理的就是你们。

    如史可法、韩赞周等人,皆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被处置。

    史可法因为影响力比较大,这些人权衡了下利弊,没有直接杀了,而是将其软禁了起来。

    而韩赞周只是一个守备太监,本身份量也足够,既然冥顽不灵,那只能拿他祭旗了。

    在此威慑之下,南都的其他武百官,除了少部分坦然赴死之外,余者立即见风使舵,迅速改换门庭,与北方朝廷对立起来。

    所以整个过程除了一些小波折,南廷的建立居然没有引起多大的动乱,仅仅是与黄德功的大军在扬州府爆发了一次大的战斗。

    由于黄德功的军力与方国安、赵之龙相差悬殊,刘良佐和刘泽清又借故拖延,援军迟迟不达,黄德功不敌,只得退回庐州。

    不过,这些人在击退黄德功之后,并未急着北上,甚至都没有制定北伐的章程。

    原因很简单,他们可没有那么大的魄力想要收复北方,只想着在南方偏安一隅,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就可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