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一旦那大孔明灯再来,家里有地窖的,也会尽量在第一时间躲进地窖里,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震天雷的轰炸。
明军的主将是李天龙,他之所以采用空袭的方式,而没有急于攻城,是因为沈阳作为满清的国都,比之海州、辽阳等城池要难以攻打得多。
光是城外那条宽达十四丈五尺的护城河,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所以这两天他命人加紧打造建造浮桥的材料。
空袭只是一种袭扰,大喇叭释放各种假消息,也只是动摇敌方军心的手段。
而且沈阳的守军都是满洲八旗,城中汉人也只占少部分,即便鼓动,这些人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反叛。
若敌人拒不投降,那最终还是只能通过攻城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李天龙只能做两手准备。
眼看着盛京城内硝烟四起,流言蜚语不断,军心动荡,一个重要的女人出现了。
她便是皇太极的庄妃,顺治的生母,如今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
皇帝年幼,两位重要的辅政大臣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生死难料,满朝武仿佛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
两日来,盛京城遭受多次空中袭击,损失巨大,可这些人始终无法制定出一个有效的守城策略,整天吵得不可开交。
她不忍先汗和先帝打下的江山就直接葬送在自己儿子的手中,虽然他很年幼,但也不能让他当亡国之君,不然无颜去面对才驾崩两年的先帝啊。
所以,她不得不亲自带着儿子上朝了,坐在一边主持朝政。
若是以往,以多尔衮势力为首的武大臣肯定会有不少人反对,但现在是个烂摊子,各大臣拿不出主意,又不想担责,自然就没几个人出来阻挠了。
博尔济吉特氏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请出礼亲王代善,代善早已经赋闲在家,不问朝政。
但是其手握两红旗,而且威望很高,在大清危机之时上朝坐阵,必然能稳定军心,慑服诸位大臣,让盛京上下尽然一心。
可是代善已经年老体迈,早就不想参与朝事,何况现在明军兵临城下,大清处于非常被动的一方,在这个时候参与进去简直是吃力不讨好。
之前不是没人想请他出山主持大局,但都被他谢绝了。
可皇太后下诏相请,代善终究是没办法拒绝,因为他对先帝的庄妃还是很敬重的,这个女人很聪明,也很有手段。
多尔衮和豪格争位时,看似是两方势力在博弈,其实背后还有庄妃的各种谋划,福临能够顺利登位与此不无关系。
如今她亲自下诏相请,言辞恳切,于情于理,代善都无法再闭门不出了。
果然,代善出现在朝堂上后,之前的各种争端一下子消弥了不少,礼亲王说话,大家都还是愿意听的。
有了代善坐阵,博尔济吉特氏这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手段。
第三百六十三章 博尔济吉特氏(下)
博尔济吉特氏扫了一眼泾渭分明的满汉武班列,然后将目光定在了汉臣的班列中。
她首先对最前列的臣之首范程温和的道:“范大人,若本宫记得没错,你是沈阳人。”
范程连忙躬身回答道:“回皇太后,微臣是沈阳人,更是如今的盛京人。”
博尔济吉特氏笑着点点头,又继续道:“范大人在天命年间便追随先汗,至今已是三朝元老,兢兢业业,为我大清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是我大清国之栋梁啊。”
得到这么高的褒奖,范程连忙跪下谢恩道:“此乃微臣本分,宪斗愿为我大清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博尔济吉特氏连忙道:“大清有范大人这般忠诚的治世能臣,是我大清之幸,范大人快快请起。”
“谢皇太后隆恩。”
随即,博尔济吉特氏又看向宁完我,温和的道:“宁大人,若本宫没有记错,你是辽阳人。”
宁完我也连忙躬身回答道:“回皇太后,微臣的确是辽阳人。”
博尔济吉特氏也笑着点点头,继续道:“宁大人和范大人一样,也是在天命年间追随的先汗,至今亦是三朝元老。我大清江山稳固,宁大人制定的方略功不可没。”
宁完我也诚惶诚恐的跪下谢恩道:“为臣者,本应如此,公甫愿为我大清鞠躬尽瘁,死而无憾。”
“宁大人快快请起。”
“谢皇太后!”
随即,博尔济吉特氏又先后对马国柱、石廷柱、李思忠、张存仁、马光远、金砺等重要汉臣进行了一番勉励。
而且,她的记性很好,都能说出这些人的一些事迹来,让这些人一个个感恩戴德,争先恐后的表露忠心。
最后,博尔济吉特氏看向洪承畴,神色郑重了不少,然后才缓缓的道:“转眼间,洪大人为大清效力已经第四个年头了。”
洪承畴连忙道:“微臣惭愧,四年来毫无建树。”
博尔济吉特氏知道并非是洪承畴才能不足,而是先帝一直对他有所防范,所以没有委以重任。
但这种事情她不好多说什么,连忙安抚道:“洪大人言重了,据本宫所知,先帝凡重要事宜,皆会问询大人,并多有采纳,何来无所建树?”
“大清正是用人之际,以洪大人之能,必有用武之地,还望大人不以明国旧臣为念。”
洪承畴一惊,连忙跪下伏首道:“微臣绝不敢挂念明国,只想为我大清基业尽自己一份力,还望皇太后明察。”
博尔济吉特氏语重心长的道:“洪大人为明国效力多年,想必深知崇祯为人,疑心甚重。”
“当初袁崇焕只是与我大清接触几次,只求两国尽快结束纷争,未有丝毫背叛明国,便被崇祯所忌,以至凌迟之刑。”
“洪大人你是明国重臣,已然为我大清效力几年,崇祯必不容你。”
“若你落入崇祯之手,必是第二个袁崇焕哪。”
洪承畴知道这是皇太后在敲打自己,连忙诚惶诚恐的道:“微臣自追随先帝之日起,便与明国再无任何瓜葛,还望皇太后明察。”
“微臣誓与盛京共存亡,为我大清流尽最后一滴血。”
博尔济吉特氏随即欣喜的道:“好,洪大人之情真意切,本宫深有感触,洪大人快快请起。”
“谢皇太后。”洪承畴这才缓缓的起身,额头已经可见细密的汗珠。
坐在满洲官员最上首位置的代善,一直老神在在的样子,其实心里对皇太后刚才的一番手段,盛是赞赏。
一些看出皇太后用意的满洲官员皆是暗暗赞许,三言两语间就将这些汉官收拾得服服帖帖。
皇太后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告诉这些汉官,别想着能够回到明国去,你们已经与大清荣辱与共,再想割离已经不可能了。
盛京若被攻破,你们落到明军手中,必不会有任何的好下场。
所以,你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尽心尽力协助大清守住盛京。
这一步很有必要,大清如今面临此等危局,若说城中汉人没有生起其他心思,根本不可能。
而且满洲很多官员本就对汉官抱有不少成见,这两天更是对汉官多有防范,甚至议事都不愿意叫上他们。
这不是进一步加深对立吗?这对如今的大清又有何益?
何况很多汉官确实有真才实学,甚至比很多满洲官员都有谋略,在这紧要关头不将他们纳为己用,无疑是自废臂膀。
而皇太后刚才此举,既敲打了这些汉官,又让满洲官员看到这些汉官与大清之间的紧密联系。
不用太担心这些人的背叛,他们背叛也无法再回到明国,只能与大清同生共死。
消除双方之间的隔阂,尽可能的精诚合作,一同为大清效力。
敲打、安抚了汉官之后,博尔济吉特氏随即话风一转的道:“本宫有一事,想与诸位大臣商议一番。”
好似睡着了般的代善立即睁开眼,向上首位置道:“老臣愿为皇太后分忧。”
“臣等愿为皇太后分忧。”诸臣连忙跟着回应。
博尔济吉特氏点了点头,语气诚恳的道:“本宫想启用英亲王阿济格上朝议事,与诸位大臣一起守卫盛京,诸位以为如何?”
听到这句话,几乎所有人都是一惊,怎么突然就提到了阿济格。
若不是皇太后提起,谁会在这个时候想起阿济格那个被幽禁起来的败军之将,所以众人都没有急着表态。
博尔济吉特氏立即说出自己的理由:“如今满朝武,与勇卫营真正交战过,对明军最为熟悉的,莫过于英亲王。”
“此刻再回想起两年前英亲王战败之事,若是诸位领军,谁敢轻言取胜?”
被这样一问,众人皆是缄默不语。
是啊,看看如日中天的明军,已然兵临盛京城下,败于明军之手的精兵悍将数不胜数,摄政王和郑亲王更是生死不知。
如今看来,当初之败,确非阿济格之过。
而且那时的阿济格,对明军新出现的勇卫营一无所知,所以才屡次中计,导致大败。
如今,哪怕大清对勇卫营已经做了很多了解,依然难当其兵锋。
而在那次征明之前,阿济格战功卓著,几乎未尝败绩,大清诸将中,能与之匹敌者寥寥无几。
正如皇太后所言,如今在坐的诸位,与明军,特别是勇卫营交战过的,仅有阿济格一人,阿济格的意见也尤为重要。
“皇太后所言极是,微臣赞同恢复英亲王爵位,让其戴罪立功。”谭泰第一个起身拥护。
随即,大学士刚林、祁充格等人先后附议赞同,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多尔衮的党羽。
多尔衮虽然生死不知,但他培植的党羽众多,只要没有人敢动这些人,多尔衮一党的实力在朝堂之上便是举足轻重。
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兄长,也是多尔衮下令将其夺爵并幽禁,没有合适的契机,他们也不敢轻言上奏重新启用。
现在皇太后带了这个头,他们焉有不赞同之理。
而这,也是博尔济吉特氏想要的结果,一下子赢得了这些人的好感。
就这一手,既可以让阿济格发挥他的才能,又能拉拢多尔衮一系的人,真是一举两得。
那么多人同意,连礼亲王都点头了,这条建议自然顺利的得到通过。
第三百六十四章 英亲王还是那个英亲王啊(非常感谢“流吖枫”成为堂主)
一转眼,阿济格被夺去爵位,幽禁家中已经快两年时间了,不过这不是入狱坐牢,他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只是清闲了下来。
当然,他也不担心自己这一辈子就这般碌碌无为下去,迟早会得到重新启用,只是缺一个合适的时机罢了。
毕竟权势熏天的摄政王,是他阿济格的兄弟,只要他阿济格不犯无法饶恕的错误,多尔衮也不会不念这点兄弟之情的。
可万万没想到,仅仅两年时间,曾经打败自己,让自己落入如今之境地的明军,竟然突然兵临盛京城下。
“哈哈哈哈……你们不都说我阿济格狂妄自大,指挥无方,才致大败吗?”
“如今,明军又是如何出现在盛京的啊,原来你们和我阿济格一样愚蠢至极啊。”
“不,你们比我阿济格更加愚蠢,更加狂妄自大,也都应该和老子一样,被幽禁在家反省。”
阿济格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疯狂大笑起来。
可笑着笑着,神情渐渐落寞起来,声音也戛然而止。
嘲讽之后,他不由要问一个问题:为何会如此?
不得不承认,这两年明军的崛起非常快,简直可以用不可思议,无法想象来形容。
但是仅两年时间,大清并没有出现内部分裂,也没有衰落,依然非常强大。
可即便如此,明军进入辽东之后,仅仅一个多月就有上万的先锋军直逼盛京城下,这简直是骇人听闻。
大清几次南略明国,光是行军就要近一个月时间,这还是在没有阻击的情况下。
而且盛京不比明国京师,京师距离明国边墙并不是很远,近的地方甚至不到两百里。
可是明军不管走哪条路到盛京,都至少是千里之外,行军快些也要二十天以上,慢些更是要一个月左右。
沿途的塔山、松山、锦州、广宁、耀州、海州、辽阳等城池,还有大大小小的铺堡、驿站都是吃干饭的吗?
他们能放任明军大摇大摆的直奔盛京而来?
多尔衮派出去的,和他自己带走的大军超过十五万,就算是出现作战失误,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明军彻底击溃吧。
何况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这些人都不傻,不太可能同时犯多大的作战失误。
整件事情,处处透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