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别管那么多了,都去救人”
身上盖上湿被子的士兵都被派了出去。
听说大孔明灯要来了,地窖里的人争先恐后的想要冲出来,再不出来,就永远别想出来了。
本来的计划是一个士兵救一人出来,可现在一床被子下面会钻进来两人、三人,甚至更多。
可逃生的路不是直的,需要不时的避开一些着火的地方,人多了根本没办法协调。
其中一床被子下面,一人不小心被绊了一下,摔倒的同时,本能的抓住里面的被子,结果被子下的四人都连同被子一起摔进燃烧的火堆中。
没有被子的保护,周围的热浪像烙铁一般,灼得身上刺痛不已,一时间嚎叫连连。
反应快的迅速爬起来,不顾一切就往外跑,可热浪和浓烟却是要命的阻碍,还要不停躲避。
其中一个甲喇章京躲避不及,直接一头扎进了火堆中,烧得不断惨嚎。
还有一个牛录章京虽然努力的避开了地面上着火的地方,却没有防到头上,被一根倒下的柱子砸翻,并被压住。
他一边凄厉惨叫,一边不断挣扎,反而将身上的衣服点燃,瞬间成了一个火人。
他爬起来,胡乱奔逃,可挪动的空间本就不大,反而让场面更加混乱,直接导致其他人的逃离速度也被拖慢了。
你挤我推,越发混乱,也就在这时,一只热气球飞过来了。
一个火药包首先被扔了下来,随着轰的一声,炸得人仰马翻。
厚厚的湿棉被虽然很好的保护了他们被火药包炸伤,但是强大的气浪却将他们冲得七零八落,很多人直接倒在了火堆中,被烧得哇哇大叫。
接着又一个火药包被丢了下来,这次很多人已经没有了湿棉被的保护,被炸得血肉横飞,迅速被火海吞没。
火药包、燃烧瓶一个个的被丢下来,让下方瞬间成了一片火葬场。
听着后方的爆炸声,已经逃出一段距离的阿济格和何洛会等人,皆是亡魂皆冒,知道剩下那些人恐怕是凶多吉少。
这都是大清精锐将官啊,阿济格一阵肉痛,可现在自身难保,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快,分头跑”
一行人迅速分开,阿济格立即钻进旁边一栋房子,从后门出来,又迅速进入另一间房间,转换几次,然后才躲进一间地窖中。
这里应该已经安全了,虽然逃过一劫,但阿济格没有丝毫欣喜。
他也不再那么愤怒,只有无尽的落寞,本以为从幽禁中出来接掌大任,再面对明军时,会有机会一雪前耻。
却没想到,只是更大的耻辱在等着自己,比上次更加的狼狈万分。
天佑门的战斗还在激烈进行着。
正在拼死血战的建虏,却不知道他们的主将,躲在后方的英亲王殿下,受到的磨难和危险一点都不比他们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百七十四章 崇祯的变化
京师紫禁城,宫后苑,刚用过早膳的崇祯在周皇后的陪伴下惬意的散着心,王承恩跟在后面,随时准备服侍。
崇祯的神情很放松,周皇后的脸上也一直挂着恬静的笑容,夫妇二人的心情都很不错。
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一两年的日子,崇祯的心境与之前的十六年有着天壤之别。
崇祯十六年以前,他基本是在急切、忙碌、担忧、愤怒等负面情绪中渡过,欢乐的时光少之又少。
如今这两年,随着见识越多,遇到的好事越多,他整个人变得豁达了许多,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忙碌了,有更多的轻松闲暇时光。
这一切,身为崇祯身边人的周皇后、袁贵妃、王承恩等人的感受最为真切。
陛下很少再大发雷霆了,以前习惯凝重、愁眉苦脸的神情越来越少,转而换上的是越来越多的笑容。
正因如此,陛下原本那花白的头发,都变黑了不少,整个人也显得更加年轻了。
崇祯的变化,也感染了身边的人,周皇后以前也经常为他担心,为大明担忧,时常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如今,所有烦恼一扫而空,相夫教子,母仪天下,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
一行人带着愉悦的心情登上堆秀山,登高望远,看着四周的秋色美景,心情畅然。
欣赏完美景之后,崇祯和周皇后携手走进山上的御景亭小憩,王承恩连忙让人奉上茶水点心。
崇祯好像在谈论家事一般,直接问道:“王伴伴,辽东那边,可有最新消息?”
王承恩连忙上前,躬身笑着答道:“回陛下,李天龙部今早已经正式对沈阳城发起了进攻,此时应是打得激烈呢。”
“我大明天军采用的正是沈督师所说的空地联合作战,这天上地下一起进攻,打得建虏那是叫苦连天。”
“听说呀,整个沈阳城的建虏都不敢轻易冒头了,都尽量往地里钻,躲进地窖里,真快成老鼠了。”
听了这话,崇祯不由畅快的哈哈大笑起来,周皇后也是掩嘴轻笑。
崇祯止住笑声,抬手连点王承恩,假装责怪的道:“王伴伴,这般好消息,为何不早些与朕说?”
前几天明军攻下辽阳时,可是让崇祯好好的高兴了一番,宴请百官一起庆祝,至太庙、皇陵去告慰先祖,声势浩大。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辽阳对于大明来说,意义真的非同小可。
辽阳乃辽东镇的首府,自从天启元年被努尔哈赤夺去之后,距今二十余载,总算又重归大明了。
收复了辽阳,表明在形势上已经收复了辽东,当然值得好好庆贺一番。
若再攻破沈阳,整个辽东再无城池可阻大明天军了。
王承恩知道崇祯的心情,连忙道:“请陛下恕罪,奴婢是想着,如今咱们大明天军所向无敌,百战百胜,些许小小的胜仗不值得陛下关注,便没有及时向陛下禀报。”
“奴婢是准备待拿下沈阳,或是沈督师灭了多尔衮再禀报陛下不迟。”
“奴婢私自决断,还请陛下责罚。”
崇祯自然不会因为这点事情责怪王承恩,而且王承恩说得对。
如今的大明想要打败建虏,比之前容易多了,不用再像以前那般,哪怕胜了一场小仗,都要大肆渲染以振军心。
说到沈浪,崇祯连忙问道:“沈卿大军已至何处?”
王承恩每天都关注辽东那边的进展,通过无线电就能随时了解,自然对沈浪大军的动向了如指掌,连忙回答道:“明天下午应该就能与周大人汇合了。”
“多尔衮还被困在三岔河西岸进退不得,待沈督师与周大人汇合之后,沈督师麾下大军便有十五万人。”
“多尔衮只有十万人,就算有通天的能耐,也难与沈督师匹敌,陛下就静待辽东传来好消息吧。”
“哈哈,好,好,好啊”崇祯很是痛快的大叫三声好。
虽然沈浪与多尔衮的决战还未正式打响,但他却没有丝毫担心。
只要沈浪不犯重大过错,失败的可能性很低。
而纵观沈浪大军出关之后,不说一点错误没犯,但至少没犯过任何重大失误,反而是将建虏玩弄于鼓掌之中。
大军能一路高歌猛进,除了明军的战力确实有大幅度提升之外,与战略战术的制定有着不小的关系。
因为直到现在,双方的军队都没有进行过规模较大的战斗,但是大明军队都已经攻下辽阳,并正在攻打沈阳了。
更重要的是,沈浪虚怀若谷,从不独断专行,放手将重要战略战术都让参谋司去制定。
而参谋司的那些参谋,可是精心选拔出来精通军略的将才,采众人之才制定出的战略战术,再由沈浪把关,根本就不给重大失误留出任何机会。
现在,只需要等待最终的战果如何就行了。
三岔河西岸,多尔衮已经没有心思再想着过河去救援盛京了,而是如何自保。
他在前天便得知沈浪正率领十多万大军向三岔河方向进发,自然也第一时间明白了周遇吉为何要构建那条长长的防线,就是为了要堵住他多尔衮啊。
待沈浪援军抵达之后,再逼他多尔衮进行最后决战。
多尔衮不是没想过趁沈浪大军未至,先集中兵力突破周遇吉布置的防线。
但是,先不说能不能突破,可即便突破过去了,又能干什么呢?迎面就会撞上沈浪的十多万大军,到时以疲惫之师,如何应对?
而且向西的路是死路,即便运气好,突破了层层封堵,也只会越陷越深,最终还是会被明军追上围剿。
与其这样,还不如以逸待劳,与明军在三岔河西岸决一死战。
反正这一仗迟早是要进行的,无法避免。
于是,多尔衮立即放弃过河,率领大军远离河岸七里开外,也开始构建防御阵地,并打造各种作战器械。
同时也抽出时间让全军休整一下,以缓解这段时间的身心俱疲。
如此这般安排,表明他不想主动发起进攻,而是想让沈浪率领的明军担当主攻方,这样对大清军还要有利一些,毕竟如今的大清是处在弱势方。
多尔衮大军的动静和布局自然瞒不过锦衣卫探子,这里的情况迅速通过无线电汇报到了沈浪那里。
其实沈浪和参谋司也算到了多尔衮在自知过河无望的情况下,很大可能会选择在三岔河西岸决一死战。
既然如此,沈浪翌日与周遇过汇合之后,也没有急着发起进攻,先让全军休整一番,同时也做些战前准备。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何况是对付本就很强悍的建虏,所以沈浪不敢有丝毫的轻视和大意。
大战的阴云,开始慢慢的在三岔河西岸汇聚,一触即发。
第三百七十五章 防爆盾牌、灭火器(非常感谢“庄舒”三千币打赏)
沈阳南城天佑门方向,惨烈的战斗还在持续,城垣上已经尸横遍野。
为了防止天上热气球的轰炸,一些建虏士兵甚至不得不将这些尸体垒起来组成掩体,从而减少自身的伤害。
两个建虏士兵刚将一具尸体码上去,刚好一个火药包在不远处爆炸开来,将其中一人当场炸死,另一人则被炸伤,躺在地上惨嚎。
迅速上来两人,神情木然的将那具新鲜的尸体也码了上去。
其中一人提着刀走到那名受伤的士兵面前,蹲下看了看他的伤势,淡漠的道:“没救了。”
于是,在那名受伤士兵绝望的眼神中,直接一刀插入他的心口。
另一人连忙上前帮忙,两人又将这具尸体也码了上去。
随即,两人躲在尸体围成的掩体里面继续战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随着浮桥修得越来越长,越发靠近护城河北岸,城垣上建虏的火枪和箭矢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两队士兵迅速的举着盾牌冲上前支援,他们手中的盾牌和传统的方盾以及明军广泛应用的藤牌很不一样。
首先,它不是木制的,也不是藤制的,具体是什么制作的,没几个人说得清楚。
其次一个很大的不同,便是它是透明的,不用从盾牌后面探出脑袋来,就可以直接通过盾牌看到对面的敌人。
古代人不知这种奇特的盾牌,但现代人一眼便能认出,这就是防爆盾牌。
两队士兵分别支援向两支搭桥的队伍,他们冲向最前,站在用厚木板连接起来的两只小船上。
然后将一块块方形防爆盾牌并排堆叠起来,组成一面更大的防爆盾墙,将身后一块区域尽可能的保护起来,然后其他人就可以在后面继续搭建浮桥。
还有的人跳入河中,用盾去保护在河里搭桥的士兵,并努力稳固盾墙所在的那两只小船不会轻易漂走。
嗵嗵嗵……
箭矢和火枪的弹丸打在防爆盾牌上,发出噼啪作响,但却破不了盾牌的防御。
这种方式虽然无法全部挡住城头上建虏居高临下的所有火力,但也确实有着不小的效果。
逼得建虏不得不将射箭的方式改成抛射,但火枪却没有办法。
于是,一些建虏火枪兵迅速的扔下火枪,直接改用弓箭,毕竟骑射才是满洲兵的看家本领,几乎人人都很擅长。
可是抛射的方式通过射击孔就不好瞄准了,而由于护城河南岸勇卫营火枪兵的阻止,这些弓箭手又不敢将身体显露出来,这就很难去观瞄。
所以,他们只能经过简单的估算就将箭射了出去。
箭如雨下,但大多数箭矢都落入了宽阔的护城河中,想要射到不到两丈宽的浮桥上面很难,想要射中在盾牌墙后面的搭桥士兵,就更难。
所以,浮桥还是在不断向前延伸。
在浮桥搭建到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