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浪眉头一挑的道:“之前可从未曾听过对商船大小也有限制啊。”
中年人叹息一声:“正是没听过,所以我们才吃了这么大的亏。这应该是倭国人实行的新规,说是超过一千料(一料约0。325吨)的商船都不得停靠倭国任何地方,他们对贸易的控制越来越严了。”
“照这种形式下去,他们恐怕也会像咱们大明以前一样实行严苛的禁海令,甚至更严。”
“要是咱们勇卫营把倭国打下来就好了,倭国虽然不足咱们大明一成大,但是人多,市场大得很,咱们大明的货物也很紧俏。”
“如果咱们大明的商人都能去赚倭国人的钱,对朝廷也是大好啊。”
沈浪点点头,深以为然。
而且,倭国全面锁国的话,对宁波港的发展也很不利。
因为单就海贸来说,宁波港所处的位置在面对朝县和倭国时更有优势,面对南洋,却没办法与福建和广东竞争了。
朝县是大明的附属国,自然对大明相对开放,在贸易上也没有多少限制,但是他们的市场太小了。
而倭国市场很大,若是足够开放,对宁波港的发展肯定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可是,其闭关锁国的政策越来越严,只开放长崎一个港口,而且对每年抵倭的商船数量有严格限制。
现在竟然又开始限制大小,一千料的商船在以前算是大型船只,但是随着大明的贸易越来越发达,商船只会造得越来越大。
现在就有很多一千料以上的商船,以后更是比比皆是,这就会让大明的商人越来越难打开倭国的市场了。
沈浪猜测,很可能是大明击败了唯一可以与倭国进行贸易的西方荷兰人,让倭国的幕府将军有了深深的忌惮。
所以才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国政策,然后再一步步的切断与大明的联系,将自己彻底的封闭起来。
把自己当成乌龟,缩进壳内,不与大明交集和来往,仿佛这样就能够避开大明的视线。
可他们不知,这样一来,只会让沈浪觉得打开倭国的国门更加的刻不容缓。
从港口回来,回到居住的酒楼后,沈浪认真的想了一下,然后通过无线电联系上了崇祯。
他首先讲了一下自己在宁波港的见闻,然后对港口装卸的规范化及海运物流进行改革的想法。
听见了沈浪的意见,在知道集装箱,以及全球化的概念之后,崇祯很是感慨。
果然,沈浪作为后世人,他的阅历、眼光和知识储备,哪怕自己和太子再努力的去学习,穷极一生恐怕都难以企及。
所以,在沈浪说完之后,崇祯对他的这个建议,自然是非常的赞同。
不过这件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具体事宜还需要沈浪回京后再详细商讨。
当然,此次通话沈浪主要也不是说这个,而是倭国继续严控贸易的事情。
沈浪建议可以先派北洋舰队去倭国进行威慑,让他们开放贸易,作为打开倭国国门的第一步。
如果不同意,可以对其沿岸城市进行轰击,避其就范。
如果同意,则可以加快并加大大明商品的输出,通过倾销的方式快速的占领其市场,以达到控制其经济的目的。
同时,锦衣卫也可以混进去,刺探更多的情报,以便为日后更大的行动做准备。
原本沈浪还准备了很多说辞,但是他刚一停顿,崇祯便立即道:“好,就按沈卿说的办,朕即刻下旨。”
“倭国的幕府将军不是也称征夷大将军吗?朕就册封你为咱们大明的征夷大将军,全面统筹征倭事宜,咱们大明的征夷大将军就要灭了他们倭国的征夷大将军。”
“兵马粮草,你说个数,朕一律拨给你。”
听到这些话,沈浪甚是感动,这已经完全超越了君臣之情了,能说出最后一句话,也代表着巨大的信任。
其实,这不是崇祯的临时起意,他早就准备通过征倭这件事情来回报沈浪对大明的贡献了。
因为他清楚,作为后世人的沈浪,对倭国有着巨大的仇恨,在沈浪第一次来到大明时就直接表露了出来。
借助强大后的大明来消灭倭国,也是沈浪最大的愿望之一。
如今,大明在沈浪无私的帮助下,已经越来越强大了,那大明也有义务来帮助沈浪实现这个愿望。
虽然作为大明人没有经历过沈浪那种刻骨铭心的仇恨,但是倭寇对大明边疆几百年的袭扰,也给大明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在五十年前,不自量力的倭国,竟然还想以朝县为跳板,进而侵占整个大明。
个头不大,野心倒是不小。
就像沈浪所说的,这种混帐东西,尽早打死,不然一会惦记着我大明大好河山。
第六百五十七章 倭国形势(非常“团团的小靴靴”成为长老万分感谢)
正如崇祯所想的那般,征倭计划并非沈浪一时兴起,而是他长驻大明的主要目标之一。
所以,这些年他一直都在暗中准备着,并调查和了解了眼下倭国内的各种情况。
如今的倭国看似统一,但是其全国分成了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类似于周朝的诸侯国,甚至数量更多。
这些藩大多处于半独立状态,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在自己的领地就是绝对的主宰,只是实力受限,受到幕府将军的控制。
而幕府将军,则可以看成是各藩的诸侯盟主,或者说其是武林盟主也行。
所以,这样的松散联盟,能够维持统一主要是靠幕府自身的实力威慑,根本不可能铁板一块。
各藩的首领称为大名,而这些大名又被分为三类,分别是:亲藩大名、谱代大名和外样大名。
亲藩大名,顾名思义就是与幕府将军最亲近的大名,与德川家有血缘关系,这类大名一般比较忠诚。
其次是谱代大名,又称为世袭大名,是指在关原合战前就一直追随德川家康的。
而关原合战,是德川家康主导的与丰臣秀吉死后的残余势力进行的一次决定全国统治权的大决战。
在这之前就追随德川家的,帮助德川家夺得了天下,那显然就如同开国功臣一般的存在。
所以这些大名的地位也比较高,对德川家也相对忠诚。
最不受待见的就是外样大名了,因为他们曾效忠丰臣家的丰臣秀赖,与德川家对抗,是在关原合战后被迫臣服的。
而且他们不少人还拥有雄厚的实力,这自然会引起德川家的警惕和防范。
所以他们一直被幕府监控着,还被排除在幕府统治的核心圈之外,权力和利益都根本无法与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相比。
时刻还要小心被幕府将军找到把柄而被针对,只是慑于自身的实力不足,不敢反抗德川家罢了。
因此,外样大名与德川幕府之间是貌合神离,面和心不和。
事实也是如此,在幕府时代后期,对倒幕运动最积极的,就是这些人,他们成为了倒幕的主力。
大明想要减轻征服倭国的阻力,便可以先从这些外样大名入手,从内部先分化倭国的各方势力,削弱德川家的动员能力。
还有一点,这些外样大名的藩地,大多也在偏僻的外边,更方便大明进行接触。
只要双方达成一些协议,明军就可以直接踏上其领地而登上倭岛,少了很多麻烦。
结束与崇祯的谈话之后,沈浪便联系上参谋部,具体的开始探讨前期对倭作战的布局,这一步以北洋舰队的武力威慑和分化倭国为主。
沈浪之前调查的倭国信息在两年前就已经交给了参谋部,之后也陆续有补充,参谋部自然也早就开始了研究。
所以,在沈浪一提到征讨倭国这件事情之后,参谋部立即就可以拿出方案出来。
听完了参谋部的方案之后,沈浪暗自点头,大体上和自己的设想差不多,在细节上更加仔细,想得更周到。
翌日,在威海刘公岛操练的黄蜚在接到圣旨之后,便第一时间通过无线电向沈浪报到。
沈浪立即命令他三日后率领北洋舰队战舰十五艘去长崎与倭国进行贸易方面的交涉。
倭国对大明商人商船的歧视政策,严重的损害了大明商人的利益,也损害了大明的尊严,必须给大明一个交代。
黄蜚明白,并欣喜的应令,因为在看到刘光远的南洋舰队又远征之后,他早已经在摩拳擦掌了。
相比于南洋舰队要远征几万里之外,刘公岛距离倭国不到两千里,几天之内便可抵达,所以需要准备的方面也要简便得多。
北洋舰队目前一共才十五艘战舰,沈大人竟然要全部派出去,肯定不仅仅是交涉这点贸易的事情那么简单,所以黄蜚已经做好了全面开战的准备。
三天之后,准备充分的北洋舰队十五艘主力战舰全部从刘公岛起锚,扬帆、开启蒸汽动力启航,而这一刻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作为北洋舰队主官的黄蜚肯定不知道刘公岛所代表的意义,但身为后世人的沈浪却永远不会忘记,所以他才将北洋舰队的驻地设立在此。
而在黄蜚出发之前,崇祯就已经派人去给朝县国王下国书,让他们给予一定的配合,大明准备在朝县建立一些驿站,一直贯穿整个朝县。
李氏朝县对大明还是比较忠诚的,当初被满清征服也是迫不得已,在大明将建虏灭掉之后,也算是为他们报了大仇。
因为在十一年前的丙子之役,朝县惨败,当今的朝县国王被迫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接受册封,才使皇太极退兵,这可谓是莫大的耻辱。
如今宗主国灭了仇敌,洗刷了耻辱,朝县上下,除了少部分亲虏派,皆是喜极而泣。
然后怀着巨大的感恩,在朝县国王的率领下,第一时间便重归大明,成为大明的附属国。
为了表示自己的愧疚,朝县国王还将那些亲虏派全部予以重处。
大明朝廷没有在此事上予以责怪,毕竟作为大哥没有保护好小弟,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此次要在朝县建立驿站,崇祯没有隐瞒自己的意图,就是为了下一步征倭做准备。
驿站是传递消息的,但大明如果要征倭,绝对不只是建立驿站那么简单,以后很可能会借道。
毕竟,不管是从倭国来大明也好,还是从大明去倭国也罢,朝县都是最好的跳板。
虽然是宗主国,但是大军要经过朝县,还是让一些人很是担忧,生怕到时候会拖累朝县。
因为谁也无法保证明军士兵不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何况这不是在大明境内,而是在大明的附属国中。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担心明军会让朝县提供后勤保障,毕竟从朝县就地筹措,肯定要比远在几千里外的大明要简便得多。
但是,这次大明只是说要建立驿站,根本没提借道的事情,更不会提到后勤,所以他们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大明当初帮你们抵抗倭国的侵略,才导致建虏崛起,差点儿把自己都给霍霍完了。
现在在你们这里建几个驿站,去找倭国报仇,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同意?
第六百五十八章 女真对罗刹(上)
在沈浪计划对倭国用兵时,更北方的西伯利亚也不平静了,沈浪当初设想的驱虎吞狼之计已经开始显露出效果了。
自从多尔衮和周遇吉商定以石勒喀河、鄂嫩河为界后,建虏就没办法再南下袭扰了。
原本多尔衮计划转道去征服漠北蒙古,但随即得知周遇吉也在向漠北蒙古用兵,以防再次与明国发生冲突,多尔衮不得不选择避开。
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物资,多尔衮开始将目光投向北面和西面。
因为东面只有一些穷因的小部落,而且最近十来年被北边来的罗刹人祸害得不轻,不但人口锐减,日子比落魄的建州女真还苦得多,掠也掠不到什么东西。
而北面和西面是罗刹人活跃的区域,这样一来,就势必与南略的罗刹人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近年来,罗刹人的势力最远都已经侵略到黑龙江流域了,他们发现越是南下,生活的部落就越多,各种资源也更加丰富。
南边已经被他们想象成了富饶美丽的地方,非常觊觎。
所以,在上次入侵的殖民军头目波雅尔科夫回去之后,以勒拿河中游雅库茨克城为南略基地的罗刹人便有心再次卷土重来。
可没想到,南边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帝国已经占领了石勒喀河和嫩河流域,博格达人(罗刹人对清军的称呼)甚至被驱赶到了勒拿河南面。
沿着勒拿河北上,都可以直接到雅库茨克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