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前被喊来的亲王个个穿金戴玉,满身珠光宝气的,明眼人都不信他们会没钱。
只是人猪久了,看不懂上位者的脸色,把对方也当成一样的猪了。
他们卖惨,是在侮辱朱见济的智商。
当时皇帝没有发作,现在就要追究过错了!
“陛下,那些亲王”
朱子埅想要说点什么,为那群猪求求情,以免皇帝把人宰的太狠。
但朱见济摆手阻止了他,“皇叔祖不必多言,当时他们有脸把朕当小儿唬弄,也该想好会有什么下场。”
“再说了,朕也不会对他们动用刀兵血亲之间,怎么能相互伤害呢?”
“朕只是在想他们之前的话。”
朱见济让阮伯山为厚道长者朱子埅递上一杯温茶,自顾自的说道,“各位皇叔说自己穷,是因为养了下面的子子孙孙们。”
“可奉养宗室的钱财,不是由朕来批的吗?怎么就成了他们出的呢?”
从前些年开始,朱见济就在调查各地王府的财政情况,更别说给人发禄米的时候,自己还得过过眼呢!
“既然他们敢说出这样的话,朕以后不给亲王之下的宗室发俸禄,让他们自己负责,也是有理的”
反正谁生的娃谁来养,
朱见济才不想给他们当接盘侠!
“可是如此一来,亲王如何能负担的起这些支出呢?”
朱子埅自己的孩子都有八个,旁系亲戚更别说了。
听朱见济这话,他都着急上火。
“皇叔祖不必多虑,朕的意思是,每年该给宗室的禄米,朕会发到亲王手上,再让其往下发下去,不是说不给了。”
朱见济把还没说完的话补充上,让朱子埅不用着急,“再者,出海之事有一必有二,朕不会让宗室赚不到钱的。”
但朱子埅还想说,一旦将分发禄米的资格交给一脉总领的亲王,难免会出现私吞克扣还有分配不匀的情况。
而且
皇帝说会足额交给亲王,就真的说到做到?
万一他给的禄米不够,就算亲王自己想一碗水端平,也容易引起下面儿子的怀疑啊!
而且亲王要想参与海贸分钱,还得看皇帝的心情。
朱见济只让一两个人加盟,又能如何?
“朕没有学汉武帝搞推恩令和酬金夺爵已然是好的了,国家日后要做大事,到处都要钱,宗室们与国同休,自然要为朕分忧!”
朱见济让朱子埅不用多说了。
反正种猪们再怎么叫,也改变不了他会被宰了吃肉的下场。
要不是考虑到以后重定分封需要足够的宗室来拱卫帝室,朱见济都想给宗室搞计划生育,让他们一人一胎的生下去,看天意存续了。
朱子埅看皇帝心意如此,最后还是无法抗争,沉默的应下。
第191章 :新的宗室管理办法
年底,
按照惯例,朱见济又召了几位亲王进京。跟他们一块过年,延续祖先传下来的感情。
对方笑得也非常开心。
毕竟提前打听好了,皇帝找他们过来是为了分钱的。
有钱拿,那自然主动了许多。
对于宴会的唯一不满,就是现在还没过小皇帝为先帝守孝的“孝期”,一切都还有点素,没有莺歌燕舞和其他花里胡哨的玩意儿来让他们开心。
不过没关系,
等陪完了皇帝,他们自个儿就能回去耍场好的。
朱子埅作为宗人令,在年底的家宴上坐于副座,看着那些王爷个个轻松的模样,忍住没有说话。
“诸位!”
“让朕说两句话吧!”
等酒过三巡,钱也分完了,朱见济站起来,宣布了自己对于宗室的新管理办法。
除了他对朱子埅说过的,还额外提出,既然宗室以后会被皇帝带着一块挣钱,那么他们的禄米自然要减少一点。
而且从此往后,能够从他这边掏钱的,只有亲王还有他与王妃生下的孩子,不论是正妃还是侧妃。
这些“血统”更加高贵的孩子,才有资格被册封为郡王,其余的庶子,想要什么待遇只能靠他爹来施舍。
如果王爷们不同意,那也没有关系,朱见济只要让宗人府别登记他们呈递上来的“新生宗室名单”,不给那些孩子合法身份,搞到最后,就算该王系子孙遍天下,可明面上却得被迫“绝嗣”了。
反正大明的宗室没一个敢他闹的。
毕竟他们敢闹腾,朱见济就敢学他爷爷,直接让人对着王府放火完人肉烧烤。
宗室的一应待遇,以后也会走皇家内帑的账,而不是跟国库的各种官方支出混为一谈。
这样一来,皇帝要是没钱了,宗室们就得靠自己丰衣足食了。
唯一的好处,便是一旦失去了生活来源,宗室可以向宗人府自请革除自己皇族的身份,留下三个月的缓冲期仍旧领取俸禄,给他们自由从业提供时间和基础资金,无论科举还是经商,都不会再受限制。
“陛下!”
又是襄王朱瞻墡提前出声,跪倒在地哭诉,“是否太过严苛了?”
“我等皆是太祖皇帝子孙,哪里能受这种苦啊!”
宗室,本就该高高在上的啊!
之前让他们交了田赋,削减了人数,现在则是更进一步做出了限定。
以后,他们可怎么过日子啊!
“朕也是在为国家考虑啊!”
朱见济弯腰扶起老泪纵横的襄王,“皇叔祖,朕也有朕的苦啊!”
他请朱子埅摊开一份宗卷,将上面记载的这三十年来宗室人口的爆炸式增长,直接跟他们摊牌念出。
在经历了太宗削藩后,无事可做的王爷们便沉迷造人,只是十年,便成功让老朱家繁衍成了明帝国的大姓。
对此,朱见济直言说道,“按照规制,一个亲王每年要供禄米一万石,银钞布匹,更是难以计算。”
“一个王爷,便要耗费如此巨量的钱财,而在这三十年内,我大明朝就多了多少个亲王爷,多少个郡王?”
“这是何等的花销!”
“如今我大明还算昌盛,可以后呢?宗室不受点限制,日后要大明以数年之收入,却供养不起宗室一年之禄米吗?”
朱见济拉着襄王的手猛一用力,让对方跟自己眼对眼,二人离得极近。
“皇叔祖,你乐意见到大明如此吗?”
“臣、臣自然是不愿意看到的!”朱瞻墡本来还在疯狂的找借口想让朱见济收回成命。
整个人却是被迫看到了皇帝的眼神。
那是一双带着杀气的眼睛。
于是他突然先祖附体,看到了从太祖以来被干掉、贬废和无奈自杀的各位皇族。
养猪嘛,
杀再多也就是废点刀罢了。
“陛下如此为大明考虑,为我等考虑,是大好事!”
他瑟缩的说道,把被吓出汗的手从皇帝手中抽出来。
其他王爷还在挣扎,但朱见济又是点名,将之前卖惨哭穷的几位王爷家产如何念了出来。
他越念,对方的汗就越多。
“欺君之罪啊不过今日是家宴,朕也不想多计较。”
朱见济最后咧嘴一笑,只问他们是要自己同意这个新的管理办法,还是被迫同意。
王爷们面对皇帝的决心,只能含泪通过。
朱子埅在一旁叹气。
不过一想,皇帝在跟他诉说宗室制度改革的时候曾经许诺,省下来的钱会拿去支持他的医药事业,心里也就痛快了一些。
反正按照安排,他们这些已然登上宗人府名册的宗室待遇是不变的。
至于子孙问题
他年纪大了,弄不出新的人命,也没必要多担心。
在坐的沂王朱见濡和荣王朱见清更没多大心思。
毕竟他们都还没有孩子,朱见濡只忙着跟真爱造人,打算让万贞儿早点“母凭子贵”,方便周氏松口当上王妃。
一旦成功,他的孩子都会是嫡子,皇帝的限制对他而言根本没啥束缚。
朱见济这才满意的结束了这顿家宴。
等到第二天,便要走入乾圣二年。
到那时,又会是一番新景象。
因为刚刚又把宗室这个包袱甩了大半,关于新一年的财政问题,朝廷便感觉轻松了很多。
起码各地宗室的支出转移到了皇帝的内帑之中,就没必要户部来担忧烦躁了。
在已成惯例的正月内阁会议上,身体在冬天越来越显得虚弱的张凤不再为各位国家重臣做乾圣二年的报告,取而代之的,是经他推举的户部另一位尚书沈固。
张凤跟于谦两个排排坐着,在一边小声咳嗽。
两个老头子在过年之时都生了一场病,对身体的损耗不轻,差的更差,那老脸沧桑的,让朱见济看了都心痛。
偏偏这二人都是板正刚直的性格,不肯因病缺席新年大朝,于是强撑着上朝、开会,拱卫小皇帝。
“为何对蒙古的军事压力小了,北边的支出反而多了?”
于谦听到某一段,忍不住打断了沈固的话。
沈固将手里的报告放下,轻笑着对他解释道,“虽然不打仗了,可对军队的固有支出是不能少的。”
为了保证军队的忠心和战斗力,撒钱是一定要有的。
而且几年下来,朱见济又在军队之中成功推广了“武会”。
这种大明版的军校也是需要招收老师,给人编制和各种待遇的,自然又是一笔新的支出。
“何况随着蒙古内附,朝廷决定在漠南之地修筑新城,这迁移百姓流民,给他们分发田土和安家费,都是要很多钱的!”
去年年中,朱见济便沿着边关各镇,到处开设纺织厂、水泥厂等等,鼓励他们学习大宁城的操作,用羊毛将蒙古贵族绑在大明的经济马车之上。
而水泥的普及,也方便了各边关修缮道路,强化管理。
同时对其他边镇的军队进行武器升级和新式操练,不仅加强了战斗力,还加强了军队的吸金能力。
这种种事物,到现在还没有回本,都包含在朝廷的支出范围之内。
比起当初建设大宁城的花销,支出更加庞大了。
在文官眼中,是有些看不过去的。
“原来如此!”于谦听完,只是了然的点点头。
作为一个强硬派,只要大明好了,他是没什么问题的。
随后沈固继续念叨其他方面的财政规划。
除去往年固有的官员俸禄、赈灾和修建各种公共工程的款项,还有对不发达地区农会的补助之外,另增加了一项新的支出。
教育!
而且关于“教育”这笔钱,竟然还不少!
第192章 :大明的教育改革【二合一章】
“礼部为何会花费如此之巨?”
其他参与内阁会议的臣子听到“教育支出”后,都忍不住站了起来。
礼部尚书陆瑜也被人关注着。
依照惯例,礼部的每年支出,大多花费在培训新进官员、招待各国使节上面,各地方郡学、县学等等,却是比不上这两种。
毕竟前两者都算国家大事,一个代表了人才一个代表了颜面。
地方上,能读书的人本就占比较小,入学校读书的,基本上也是自己承担生活开支,那些教师工资和三好学生补助,由中央跟地方财政分别承包。
如此,摊到礼部的具体金额,其实是不多的。
这些年最大的教育类开支,也就是皇帝一意孤行重新捧出来的“社学”。
作为大明最基础的教育组织,社学是以“乡”为单位的,建设数量自然不用多提。
可就今年的预计支出看来,貌似不仅仅要有社学了?
朱见济轻咳一声,打断了他们的大惊小怪。
以他的后发优势眼光看来,每年的国家财政支出在教育方面占很可观的一部分,不是很正常吗?
他早就想对大明的教育行业进行改革了,也就是前些年钱不够用,才一直慢吞吞的弄一些社学,没有全方位的普及开去。
元年下半年,朝廷开了海禁,允许民间出海经商,虽然还是没摆脱“国营”的影子,但好歹是挣到了不少钱。
以后想来会更多。
有了关税收入补血,朱见济就可以在乾圣二年做点他想做的事了。
“这是朕的意思,几位卿家都只是顺朕的心意办事罢了。”
他挥手让人都坐好,自己提着腰带正色说道,“国之大计,在于教育!”
“传承之事,不可轻忽!”
“这也是当年太祖立国,便在大明之内广设郡县之学的本意!”
反正朱见济的意思就是祖宗的意思,他说这话着实是理直气壮。
“可是朕着人去地方考察,再看了最近两次科举录取的举子身份,真是不由心痛!”
历史的发展规律真的是可怕。
一些很好的制度,总是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破坏扭曲,逐渐的失去其本意。
正如卫所制,
也如大明的教育体制。
朱见济国家的军政方面慢慢稳定下来后,就将多余的精力放到了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