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拓蛮荒之地,需要大量的人口和金钱,之后还要管理到位,不然就会养一堆白眼狼出来。
这是大明在短时间内无法承担的。
现在海外就几个地方,虽说隔的有点远,来回费力,但只要皇帝心意坚定,上下官员也意识到其中的妙处,总归能撑下来。
所以朱见济还是只能把很多没空管的地方分封给老朱家的王爷,把开荒训民的任务交给他们。
反正只要各种关口把持在朝廷手里,中央自己不出乱子,诸侯王强大起来,也不过是块本土随时能扭一扭舔一舔的奥利奥。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朱见济在沂国建立后给当地封王的任务,就是尽其所能的“化番为熟”。
在朱见濡送来的奏疏里,他就提到了自己到封国之后,用半年理清了沂国的所有事物,提拔了几个诚恳用事的属官。
从第二年起,他就在着手开矿还钱和在吕宋大力推广汉家文化的事了。
第336章 :沂国的文教事业
“这些学生,这一年来学的怎么样?”
朱见濡带着儿子走在沂国的学校中,询问这边的院长。
“回禀大王,他们都学的很快,基本上都会用汉话跟老师说话了。”
“那就好,”朱见濡看着不远处对自己露出极为恭敬模样,原本还算活泼好动,他们父子一出场就立马束手束脚的土著小孩,严肃的点点头,很满意他们的反应。
朱见济是个好皇帝,如果他遇见了这些娃娃,估计会笑得和蔼亲切一点
当然了,他能这么温和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作为大明天子,朱见济是绝对的最高领导,在他下面,还有很多层级的人负责管理。
离得远了,他没必要去很苛刻的去对待底下人,在体制良好运行的情况下,维护好自己形象,收拢民心就够了。
反而是直属领导,就容易板着脸,挑东拣西。
“县官不如现管好”的道理,放在哪儿都是能用的。
朱见濡作为沂国君主,管理这么点大的国家,自然要时刻维护好自己的威严。
沂国很在朱见濡就藩后,本土就慢慢停止了对它的投入,反而开始转为“讨债者”,从沂国这边定期低价购买粮食和矿产,转入内陆输血
大明本土眼下,南北都兴起了开办纺织、水泥等厂的风气。
北方布商辛苦捂了好几年的“黄氏机”和“飞梭”到底是被人用重金花心思给挖出来了。
这种好东西一流到南方,那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人激动到无法收拾。
江南之地本来就盛行种植桑棉,原历史上大明之所以崩溃,除了土地兼并严重收不上税收,以及卫所制度崩溃成“农奴制”之外,还有一大原因,便是在于江南的田土很多都被人拿去种棉花跟桑树了。
这些经济作作物能给商人带来不小的利润,于国家却不是收入大头,所以南方富豪众多,很多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的官老爷也肆无忌惮的兼并田地,然后自家开了不知道多少棉纺铺子。
至于国家和底层百姓没钱粮用了?
那关他屁事!
反正他们的商品很多也是出口的,赚了钱之后,完全有能力从海外再购买低价的米粮入手,根本不愁吃穿用度。
而且全国上下,富豪人数又有多少?
农民可以饿殍遍地,可商人却绝对不会。
可想而知,这样的技术,能给江南布商带来多大的刺激了。
他们一边骂骂咧咧,说北边的土大款有好东西不知道分享,一边又迫不及待的去开厂子。
虽说皇帝已经严格管制起了土地,用各种手段抑制兼并,可为了鼓励大明的商业发展,对桑棉之田,收取的赋税还是挺低的。
所以商人们仍旧对此狂热追捧。
在此期间,自然也少不得出现一些黑心工厂,还有强迫附近农会为自己服务的,甚至在朱见济提出要给皇家缴纳“专利费”的情况下,他们也装傻充愣,偷税漏税。
对于这些人,朱见济当然不会放过。
打着太祖皇帝的招牌,抓人抄家,然后打包流放,所有流程一气呵成,顺便为大明的海外领土发展和国家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对沂国来说,就算只是贩卖一些原材料,也不能够良好维持国家运转。
毕竟这生意的本质,是在还钱。
等还了一部分欠债,留在手里的纯收入就少了。
沂国还要扩张领土,国内两三万的人吃喝拉撒也是个大支出,更别说挖矿这种重体力活了
如果粗放执政,跟西方一样把人当牲口控制管理,那倒没有多余的烦恼。
反正眼下的沂国国库,足够朱见濡一家过上奢侈的生活。
可朱见济海外分封诸王,是让他们传播华夏文明的,管理体系要跟本土配套,不能学西方殖民者的无耻,只负责掠夺资源,完事儿拍拍屁股走人。
于是这两年来,朱见濡在治理上花了很多心思。
他先是组织起数百兵丁,去周边的蛮人部落抢奴隶过来充当劳动力,还针对愿意顺服的土人,要求他们送子女来入学校,对下一辈进行统一的汉化。
吕宋岛上还有不少起先就定居的汉人,听说大明在这边建了封国,很多都跑了过来。
对华侨们来说,他们出海谋生日久,但还是很思念家乡的,只是基业在这边,让他们很难割舍重回故土。
现在有了个沂国,各方面行事又是满满的华夏风味,也能让他们一解思乡之苦了。
“这些学生都要好好教导,”朱见濡对院长说道,“他们都是周边土番的子嗣,以后是能继承土司之位的,把他们交好了,对沂国作用很大!”
华夏文明兼容并包,并不排斥别人自愿融入。
只要把这群人汉化成功,那沂国的综合国力就能得到迅速上升。
“如今我沂国之事,如东周时秦国西并十二国,楚国于南大启群蛮,都是对华夏有千古之利的事尔等好生辅佐,免不得名留青史。”
“尊大王令!”
院长他们乖乖应话,然后送走了朱见濡父子。
旁观的朱佑极一直没做声,直到回了王宫,才问他爹,“我华夏文明这么好,为什么那些土人还要被父王拉过来学?不应该抢着学的吗?”
对比一下,要是有人愿意免费送自己好吃的好玩的,就算他是王子,也是乐意接受的。
白嫖嘛,
谁不爱?
朱见濡语重心长的说道,“这就是土人的短视之处了,他们一辈子都待在这样的地方,如同井底之蛙,鼠目寸光自然没什么分辨好坏的能力。”
“父王上承皇帝旨意,下应沂国民心,肯定不能放任这些人继续堕落。”
朱佑极若有所思,只是还在纠结,“父王刚刚说了两个成语,为什么青蛙和老鼠会放在一起?”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不用在意这个。”
朱见濡打断了儿子的思绪,“真儿要记住,教化百姓是君主的职责就好。”
“要是有人死活不肯顺从好意,那就像父王一样,把他们放到矿场里去改造,等他们学好了,汉话说得流畅了再放出来。”
真儿,这是朱见濡和万贞儿给长子取得小名。
因为他们都觉得,这是上天赐予的爱情结晶,命中珍宝,又怕直接叫“珍”过于俗气,故而以同音字命名。
第二个儿子朱佑樘就简单了点,就叫“宝儿”了。
幸好朱佑樘目前还不知道父母在享受爱情的同时对自己的恶意。
等他长大了,也不知道会用怎样的表情,来面对叫自己“宝儿”的长辈。
“那京城里,有了太子,我能不能回去看看?”
朱佑极放弃了对跨物种的思老,转移到了另一个话题上。
他跟朱见济这个皇帝叔叔玩的不错,对三岁左右的事还记得一些,所以想回去看下。
沂国太热了,他刚来的那一年总会长痱子出来,搞的朱见濡不得不用硝石制冰法给他弄一些冰块出来降温才好点。
现在习惯了不长了,可还是很嫌弃这边。
他想玩雪。
可朱见濡拒绝了他。
“陛下有规矩,实封藩王要按照远近,隔断日子才能回本土述职。”
“咱家还要再等一两年才能回去。”
“不过等真儿长大点了,父王就想办法,让你去京城的太学读书,怎么样?”
朱佑栎点头,“好!”
“我要听父王的话,好好念书,教化土人!”
第337章 :吕宋总督许柴佬
“就回来了?”
万贞儿抱着小宝转进来,发现了正在谈话的父子俩。
“那些土人学的怎么样?”
她把孩子放下,让两个小东西自己去玩,问朱见濡道。
朱见濡当然是无所不答,“先生夫子都很负责,学校里的小孩看起来都挺机灵,学的挺好的就是除了移民汉人的子孙,土人的都怕我。”
“不过怕点也好,沂国立足不过数年,好多东西都没弄起来,这前头二十年,最好让他们怕咱们。”
会害怕,就会敬畏。
有了土人的畏惧,在少了本土大力倾斜资源后,沂国在吕宋岛上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二十年,也足够沂国繁衍出新一代了。
但那个时候,沂国也可以不依赖“害怕”去影响其他势力。
“这么说来,他们学得也挺快的,我还以为土人会很讨厌读书呢。”
万贞儿想起自己成为沂王妃后,跟着得道升天的三位弟弟,不由得叹了口气。
万家是个普通家庭,如果不是如此,万贞儿也不会年纪轻轻就卖入宫廷,伺候皇家。
按照正常逻辑,在皇宫大内打一辈子工,或者承蒙恩典,岁数大了后放出宫嫁人,差不多就是万贞儿的命运了。
可谁知道她能跟大明亲王来一场忘年交?还让从小就极为依赖她的沂王对之死心塌地?
万家由此一飞冲天,当上了皇亲国戚,在老家那儿横的不得了,就差基因突变成螃蟹了。
后面因为临近就藩,朱见濡跟万贞儿商量着把万家也带过来
对前者来说,这可是自己的岳父舅子,虽然万家长孙都跟自个儿一个岁数,但该尽的礼节还是要的,万贞儿也很照顾老家的亲人。
沂国初立,穷是穷了点,但跟本土的联系又没有断,总能入手不少奢侈品,加上他这个大王给的特权,待遇是不会降很多的。
后者则是觉得,沂王还在北京的时候,万家人在地方当个暴发户,闯了点祸事,那还能给他兜住,以免已经明确提出“道法并用”的皇帝把他们抓起来开刀放血。
可沂王就藩之后呢?
还那么嚣张跋扈的话,肯定是要玩完的。
于是夫妻俩一拍即合,把万家打包带来了吕宋。
来了之后,朱见濡都给万家人封了官职,万贞儿也希望三个弟弟能帮衬下小姐夫,结果全都去摸鱼糊弄人了,让他们读书,当个体面的知识分子都不肯。
后者还放出了“读书无用”的暴论。
毕竟他们发家致富,靠得可不是勤劳聪明,而是走了皇家的后门。
亲弟弟如此,也难怪万贞儿会觉得比之眼界更低,知识水平也更低的土人不会好好学习了。
“这倒也跟以前的人物有关。”
“要没有他,吕宋之人也不会习惯于学习我中华的文化。”
朱见濡笑着跟老婆解释道,“太宗皇帝之时,郑和下西洋,炎洲都到过,不止在金洲那儿设了个旧港宣慰司,吕宋岛上,其实也有个总督来着。”
反正在大明朝的头几十年里,中国对外的探索交流是非常厉害的。
后世人常听菲律宾这边有个苏禄国,其国王曾经带着妻儿老亲自入京朝拜太宗,乃至于自己死了,也葬在大明,却不知道,永乐三年的时候,三宝太监就奉太宗旨意,来到吕宋,册封了许柴佬为当地总督,统揽该区域军、政、财、文大权。任职直到永乐二十二年,达二十年之久。
而许柴佬其人,跟旧港那边的梁道明、施进卿等人类似,同样是明初大航海时代的著名华侨。
后两位能在旧港弄出一番事业,许柴佬自然也差不到哪儿去。
他在吕宋耕作多年,家产不知多少,可称得上是西洋巨富。
而本人也算得上是一名儒商,一边赚钱,一边也没忘记惠及同来这边讨生活的老乡,还有些玩得好的土人。
所以时间一长,许柴佬便在当地有了巨大的名望。
成为吕宋总督后,许柴佬上忠朝廷,下效庶黎,身体力行,励精图治,在吕宋不遗余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与先进生产技术,大兴造船、纺织、制陶及农业技术等等。
在大明获得制海权,西方殖民者注定无法借助海洋崛起四处扩张,用屠杀方式摧毁大量文明痕迹后,许柴佬注定是要名留青史的。
因为在吕宋这个已经被朱见济划入汉文化圈子里的地方,许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