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弱肉强食是世间的规律,大一点强壮一点的孩子,收获总是比别人多。
期间还有不少的帝京府衙役们手扶朴刀,在灾民的帐篷茅草屋区域走来走去。
制服像是金吾卫的禁军军士们,则是成队成队的在外围巡逻,并不干涉这些孩子们做事情。
衙役和禁军的职责都是维护灾民区域的安稳,只要他们不闹事就不管。
数十万的灾民,被分别安排在京城两面、方圆三十里的范围内,分成了好几个大块儿。
这样又方便管理,又不至于这么多人拥挤在一起,容易发生不可预料的危险。
柳铭淇先前看到了那么多的小孩子出门捡野菜,还以为这里会像是三哥那边的贫民窟一样杂乱和触目惊心。
结果还没有走进去,柳铭淇便看到了外部围了一圈、大约几百米的范畴内,一群推着车子、搭建临时帐篷的小商贩,趁着一大早的工夫,在大声吆喝着,兜售自己的产品。
有吃的、有穿的、有各种日用品……看上去很是琳琅满目。
不少穿着整洁衣服的女人们,围在了摊贩们的身边,大声的讨价还价着。
相比之下,柳铭淇和池三的破烂衣服和浑身的泥土,反而显得很另类。
不少路过的人们,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们。
“真可怜,他们是父母双亲都不在了的孩子吧?”
“可能是!”
“唉,这个世道,让这两个半大孩子怎么过哟!”
“我们自己都管不了自己,就不要感慨那么多了。”
沿途听到的这些话,让柳铭淇低下了头,却是松了一口气。
幸好没有露馅儿。
想了想,他带着池三,朝着人最拥挤的摊位走去。
只听有个小贩站在了石头垒成的高处,大喊着道:“走过路过的乡亲们,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啊,麸糠只卖十五文一升,十五文一升啦!今天卖光了明天不一定有,请快点购买啊!”
柳铭淇一瞧,起码有上百人围在了摊位前面,每个走出来的妇女、老人,手里都提着大小不一的袋子,里面装了满满的麸糠。
许多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显然觉得很满意。
大米和麦粉卖四十文一升,而麸糠只要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价格,虽然很难吃,可如果就着野菜、加一点大米或者麦粉进去,完全可以果腹。
本来朝廷之前是每天都要施粥的,是纯米粥。
原本下面的人准备也用麸糠粥,可景和帝难得的发了脾气,说“朕脚底下的子民,难道都吃不了稀粥”,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全部用米粥。
而且还是标准的“筷浮落人头”,必须要粘稠的才行。
但是要喂活这么三十多万张嘴巴,压力是何其的大?
住在这边的灾民们,家里一般都是有壮年人主心骨的。
所以只是让他们休整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家里只要是十六岁到四十岁的男人的,全都被巫夜霜带领的水利修缮、河道清理、道路扩建队伍给吸收了。
本来帝京府是给他们每天二百文的工钱,这样一天能买五升大米或者麦粉,足够他们一家四五口人一天吃了,还能余上一两升的钱,长期累积下来,作为他们返家的过程中和安置所用。
可巫夜霜这个女尚书很仁慈,她以“工期不能允许工人们中途离开”为由,强行给工人们提供一日三餐。
早上馒头稀饭、中午和晚上都是猪肉鱼肉米饭,有的大肚王甚至一顿能吃两升饭。
苗炎对此哭笑不得,强大的资金和粮食压力让他直接甩锅给了皇帝。
景和帝同样没有办法,又不能说巫夜霜做得不对。
因为从巫夜霜宣布了这个政策之后,劳工们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工程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一倍还不止。
都不用别人催促,他们自己就一大早的赶到工地吃了早饭,接着很卖力气的干活儿,然后又高高兴兴的吃饭,最后高高兴兴的拿钱回家。
七八万个精壮男子吃东西,一天能吃掉一座小山丘。
哪怕是有猪肉鱼肉这些便宜一点的肉食,大米和麦粉的需求仍旧是天量的。
于是,皇帝只能把之前从郑伏璋那里抄家得来的五十万石大米拨给了巫夜霜。
按照每天消耗二千四百石粮食计算,五十万石粮食足够用二百天了。
预计的工期远远没到二百天,景和帝已经是超额给了。
但巫夜霜有了粮食就任性。
她把青壮劳动力们编成了一个个的小队,每天进行工作量和质量的评比,最高的十个小队可以每人领取四升粮食回家,也就是十二斤。
这是相当于白得的。
不过拿了十升粮食回家,就足够让家人吃上三五天,那么工钱又能省下来了,可以带回老家去用。
毕竟家里的土地已经被蝗灾给摧毁了,回去后干什么都要花钱,这边多节约一点,回去后就能宽松一点。
所以,额外的奖励自然就激起了青壮劳动力们的拼搏精神,工作的效率直接再增加了三成以上,而且质量又比以前好了不少。
根据工部的最新考察数据,原本需要五个月完成的水利修缮、河道清理、道路扩建等等工程,最多三个月就能完成。
看到这样的结果,景和帝一边感叹五十万石粮食不够用之余,又琢磨着是不是把这群劳动力拿来修缮一下京城的城墙?
京城的城墙上一次整修,都还是在他的父皇继位的年代,修了一年多还只是做了小部分的工程而已,后来便停下了。
因为京城一直都缺乏足够的愿意下力气活儿的劳工。
现在这般如此好用又实用的劳动力,错过了可是真真的浪费啊!
……
亢奋了三天,吃不消了,早上爬起来写到中午,然后发,这样比较好一点。
还是应该留我一条小命,好为老爷们好好服务。
开始还债的日子,觉得充满了光明~~~
第133章 孩子们被抓了!
一个家庭里面,必然是最有劳动能力的人,吃喝得最多。
因为他们需要足够的营养来获得体力,从而去外面挣钱回来养家糊口,养活家里劳动力缺乏的老幼。
巫夜霜帮着解决了灾民青壮劳动力吃饭的这个问题,那么留在各大灾民营地的这些老弱妇孺,自然就宽松了许多。
每天每个人能带回二百文钱,按理说即便买了米面,也能留下一百文上下,几个月下来就是三五两银子,算得上一笔不小的积蓄。
但老百姓们的精打细算,还是出乎了柳铭淇的意料。
因为他看到了几乎所有的民众,都是去买的麸糠。
旁边挂着官府旗号,售卖四十文一升的平价粮食的棚子,妇女们只是去买很少一点,充其量就是一升,半升的占据绝大部分。
很显然,景和帝没有让老弱妇孺们吃麸糠粥的意思,但他们主动就选择了吃麸糠粥。
按照标准一家五口人计算,除去青壮劳动力的四个人,吃两升粮食就足以果腹了。——不敢说吃饱,只能说不会饿得难受,如果能找到多一些的野菜果子,那倒是能吃饱一些。
如果按照一比三的配比,他们花二十文买半升大米、二十三文买一升半麸糠,加起来才四十三文,比光买一升米或者一升麦粉要便宜一半。
一天节约四十文,一百天就是四两银子,这可也是一笔大数目。
这个账算得非常细,也是处在底层的老百姓们无可奈何的一种智慧。
但这么精打细算却很管用,至少能让他们回去之后能安稳的度过没有粮食的几个月时间。
思索之间,柳铭淇看到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婆婆,颇为辛苦的扛着一大袋麸糠,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她的身体看起来不大好,每走几步路便会喘着气儿,停下来歇一歇。
柳铭淇一拉池三,直接迎了上去,眼巴巴的哀求道:“阿婆,您要人帮忙扛东西吗?”
“不用不用。”老婆婆赶紧摇手。
“我们只要两文钱就够了,您就算住在5里开外都没有关系的!”柳铭淇的眼眶都红了,“阿婆,我们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求求您,让我们帮您扛东西吧!”
老婆婆看了看邋遢的两人,叹了一口气:“两文钱够吃什么?”
柳铭淇憨厚的回答道:“我们干一天的活儿,赚十几文就够买一升麸糠了……往城里面走的小镇上,麸糠要便宜一点,然后我们自己烧火做麸糠饼子,够吃两天呢!”
“你们的父母呢?”
“他们……他们逃难的时候饿死了,就剩下我和弟弟……不过我们都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了……”
柳铭淇一边说着,一边用肮脏的袖子抹了抹眼睛。
池三在一旁看得瞠目结舌。
我滴娘亲啊!
如果我不是知道这是我家世子殿下,完全能把他当成真正的灾民流浪儿呀!
装得太像了,完全没有破绽!
他是从哪里知道这些东西的?
殿下对待一个小事儿都如此认真,我三儿也该认真学习他才对啊!
老婆婆显然也相信了柳铭淇的话语,脸上露出了不忍之色,“唉,可怜的孩子……好吧,你们帮我扛这袋麸糠吧,我家就在那边不到一里路,不远的。”
“诶!谢谢阿婆!”
柳铭淇兴高采烈的从她手里接过了麸糠袋子,扛在了身上,“阿婆你一定长命百岁,子孙满堂!”
老婆婆闻言笑了,慢悠悠的跟在了柳铭淇和池三的身后,给他们指点着道路。
越过了外围,里面的茅草房和简单的帐篷虽然风格不一样,但却整整齐齐的,二十间为一排,二十排为一个方阵。
间、排之间的间隔是一丈三点三米,每一个方阵之间距离就有五丈,中间还专门有隔离出来的区域,拿来烧水做饭,免得火灾起来了,直接烧毁一大片。
因此才能看上去井井有条,不至于杂乱无章,连过路都很难。
帝京府的衙役巡捕们便是在方阵之间巡逻着。
有了苗炎在帝京府坐镇,这群衙役巡捕们平日里也要吃喝一些,卡拿要一些,但大的过错是不敢犯的。
否则苗炎连太子宠妃的弟弟都敢一把火烧死,还会怕了这群人?
这一次来灾民区域之前,苗炎就亲自嘱咐了他们,一定要敬忠职守,不得有任何扰民的事情发生,不然直接斩立决。
于是这段时间衙役巡捕们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不敢有丝毫松懈。
许多灾民之间的口角和邻里争端,他们都能第一时间赶来出来。
有了这种认真的态度,数十万人的灾民营地里面,一直没有大事儿发生。
当然了,七八万的青壮劳动力全部出去干活儿了,也是避免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
不然几万青壮年闲在营地里面没事儿做,又处于人生和家庭的焦虑之中,被有心人调动的话,很容易出大事件。
不得不说,这种历朝历代都使用的方法,简单又有效。
本来如果不招募他们干活儿,皇帝和朝廷一样会给他们赈灾,给他们饭吃。
现在让他们干活儿,不但能做大量平日里没人做的大工程,不但可以避免他们的不满唠叨,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使得各种商品的流通反而会比以前更好。
这其实就是一种古代版本的商品流通活力了。
以工代赈,便是让整盘棋活过来的最重要条件。
用这个方式安稳人心、刺激经济活力,一举多得。
柳铭淇的嘴巴甜,一路上和老婆婆闲聊,还没到家便套得了不少的信息。
老婆婆今年五十三岁,夫家姓耿,家里足足有九口人,分别是儿子一家五口,女儿一家三口。
现在她儿子、女婿和大孙子都去了工地上忙活,家里就三个女人和三个七岁到五岁的孩子。
她大孙子今年十六岁,本来不够年龄的,可架不住长得人高马大,力气也不错,那些招募青壮的官吏们自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因为除了她,家里没有别的老人,所以耿婆婆一家人基本上没什么负担。
除了三个男人每天干活儿能拿回六百文钱之外,女儿和媳妇也到处帮着缝缝补补,或者去干点零活儿挣钱。
三个孙儿孙女经常跟着伙伴去捡点野菜果子,也不用她怎么照顾。
耿婆婆自己便负责买东西做饭。
除了麸糠和大米之外,她每隔几天还会买一两斤猪肉,一家人生活不算过得幸福,可至少在这个灾荒年景,还是比较安稳的。
不一会儿,三人便来到了耿婆婆的茅草屋,这里他们一家人就占据了两间,儿子五口人一间、她和女儿一家人一间。
柳铭淇把起码有二十斤的麸糠放进了屋里,发现这里面很空旷,也就是几件衣服和几个树藤箱子放在角落,连桌子和板凳都是用木头现做的。
床就更不用说了,用砖石和木架搭成了两张木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