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万台收音机,这数量还是很大的,必须开设一家专门生产收音机的工厂才行了。
马强想到就做,立刻发电广宗,让颜发牵头组织人手进行廉价收音机和无线电广播电台的科技攻关。
无线电广播和无线电还是很不一样的,无线电要传输的是无线电波,而无线电广播要实现的是声音的传递。
当然,声音是无法直接传递的,需要将声音先通过话筒转化为音频电信号,再放大后被高频信号调制,然后高频电流流过天线时,形成无线电波向外发射,这种无线电波被收音机天线接收,然后经过放大、解调,还原为音频电信号,送入喇叭音圈中,就可以还原声音了。
而这些技术,即是声电转换传送电声转换的技术,说白了就是结合电报和电话的技术结合。
对于此时的科研院来说,并不困难。
随着内武卫和锦衣卫的紧急行动,再加上早已开拔到安平附近的第二军的介入,安平郡的骚乱之持续了很短一点时间就被压制了下去。
尤其是当看到一车车、一船船的粮食被拉到大家面前,安平郡的百姓也终于松了口气。
但马强的麻烦并没有彻底结束。
随着此案的公布,河北各地不断的传出质疑科举取士的声音。
尤其是之前因为孔融案而倍受打击的儒学报的声音最为响亮。
儒学报的章认为,科举取士虽然可以让有才之人脱颖而出,但却难以监察人才的德行,有才无德比无才有德更加可怕,毕竟无才有德之人虽然做不了什么好事,但也做不了什么坏事不是。
更有人提出倡孝廉,罢科举的口号,甚至还有人借机开始反对马强开设的学堂,认为这些学堂只教做事,不教做人,如果不尽快改变,日后必会形成大乱。
就连郑玄,也率社科院上书,认为官吏当以德为先,否则危害太大。
“以德为先,这德到底是什么?谁有德,谁缺德,还不是你们说的算!难道精通道德章的人就是有德的了?知行不一的人还少了?”马强气呼呼的在房间里打转,手里拿着的正是郑玄率社科院的联名上书。
当然,马强并不怪郑玄,毕竟是他把郑玄放在了河北儒学第一人的位置上,在其位,谋其政,郑玄即使不愿意,也必须上这样一道书,为儒学发声。
“夫君,这是银耳莲子汤,你喝一点吧,看你最近火气大的。”
马强看到是青柠进来,吸了口气压住自己的怒火,接过银耳莲子汤喝了起来。
“哎,没办法啊,科举取士是我的根本,如果坏了,不要几十年,我们就得准备回幽州老家。”
马强能纵横于这个时代,靠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跨越时代的科学知识,一个是一手培养提拔的官吏队伍。
科学知识必然是要扩散的,毕竟越到后面的技术,越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的加入,这种优势在未来迟早会慢慢失去的。
反而是那些被马强培养起来的,和马强有共同利益和政治追求的官吏队伍,才是马强真正的基本盘。
科举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官吏明白,你能当官和除了马强之外的任何人无关,即使是一州刺史,也没办法在科举上给你帮助。
但一旦重新改为举孝廉,甚至变成后来的九品中正,那么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官位,就和马强无关了,马强只有给什么官职的权力,却没有是否给官的权力。
这一切,都是马强不能忍受的,权力必须集中于中央,否则必将生乱!
第八百三十八章 未来的帝都
“找典型,必须找个典型才行。”马强思索再三后说道“必须把舆论转过来,科举士子并非都是贪赃枉法之人,也有勤政爱民的好官。”
青柠听了说道“既如此,何不再让林伯父找找冀州之前考核的官吏中,是否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人。”
马强点了点头,立刻招来林环细细嘱咐,让吏监局务必找到一个经得住查的科举官吏,以便当做典型宣传。
不说林环去头疼找典型案例的事情,马强带着众人离开了安平郡,一路途径常山、中山等地,来到了幽州的红星营。
红星营
昔日的红星营如今已经不再担心被外敌进攻,得知马强回来后,整个红星营都倾巢而出来迎接他们的营主。
“拜见营主!拜见青橙夫人!拜见青柠夫人!”
马强左边青橙,右边青柠,看着这些昔日的流民,如今都穿上了整齐的衣服,而那本来长满野草的荒地,如今也已经建成了一幢幢楼房。
如今的红星营,已经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为现代化的地方了。
“哎,可惜我们过几日就要出发去看滨海道,否则真想在红星营多住几天啊。”马强叹了口气,红星营他根本不需要担心,这里就仿佛乌托邦一样是整个大汉的理想乡,他要担心的是怎么样才能让大汉都变成红星营一样。
“等小马哥平定了天下,我们就能回红星营长住了吧?”
这话倒是让马强想到了之后的首都到底放在哪里的问题。
从关中的消息来看,刘协马上就会出长安了,到时把朝廷放在哪里呢?
整个华夏五千年,大一统王朝的首都无外乎长安、洛阳、南京、北京以及开封这五个地方。
其中南京还等着孙权去建呢,至于开封,也就是现在的陈留,更是没有基础,可以说放开封还不如放在邺城。
长安在东汉就没怎么好好被经营,洛阳如今也荒废了,都得重建。
要不就放在邺城?历史上曹操好像就是在那里建立的曹魏。
想到这里,马强也没法睡了,这事情说快也快啊,干脆把郭嘉、林环和来到红星营的贾忠一起商议此事。
“未来的国都?”
“对,如果不出意外,朝廷很快就会被我们救到河北来了,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我们大汉未来的国都应该定于何处?”
不等众人说话,马强有继续说道“纵观历史,上古之事不可考,自周以来,天下之都无外乎长安和洛阳,但如今这两地都已破败非常,要想重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估摸着,即使我们三年内拿下关中,但要恢复到昔日的人口,没十几二十年是做不到的。
在那之前,大汉不能没有都城啊。”
林环听到是未来大汉都城,顿时不敢再说话了,他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意见。
阎忠开口道“明公,我大汉未来的敌人在何处?”
敌人?
马强想了想说道“日后天下归一,我大汉的敌人当从两面而来,一为北方草原,一为极西的罗马,也就是大秦,不过大秦距离我们太远,走陆路累都可以累死他们,他们要来也应该得从海上来。”
阎忠点头道“昔日凉州羌乱,崔威考提议放弃凉州,被傅燮怒斥,认为凉州为司隶之侧翼,如放弃凉州,则关中不保,关中不保则洛阳不保,所以必须死战凉州,这才让朝廷下定了决心。
如今明公认为我大汉的未来之敌当从东北两面而来,那么何方最为危险,国都就应该设在何方,但又不能过于靠近前线,否则一旦有事,京城震动,也对国事不利。”
马强点了点头,自古以来,政治中心可以不是经济中心,但一定要是军事中心,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道理他当然懂。
从秦汉开始往下看就能明白,除了战时,国都的军队也许不是最为精锐的,但数量绝对是各个方向最多的,这一点,宋朝做的最为极端。
但军队是只吞金兽,你不能光花钱,还必须让他发挥出作用,像宋朝那样就是把军队养废了。
因此,国都的位置,就应当在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
而对于华夏来说,最为重要的地方就是中原,守卫中原是统一王朝天然的使命,而敌人进入中原的方向则是三个,一个在关中,一个在幽州,一个在并州,可以说,这就是中原的三座大门。
但并州因为地理原因,表里河山,使得这道门还有好几道瓮城,无需太担心。
因此长安和蓟县,就成为了最为关键的两个点,只要一个点被破,中原必遭大难。
马强想罢说道“如果是这样,也就只有蓟县和平原、广宗三地了,你们觉得如何?”
郭嘉立刻说道“平原不可,平原虽靠大河为天险,粮草无忧,但大河易滥,不可为帝都。”
阎忠接着说道“广宗也不可,广宗地处平原,无险可依,一旦有变,难以坚守。”
“这样说来,也就蓟县这一个地方喽?”
阎忠也说道“蓟县也不合适,蓟县地处东北,恐凉州失控,说起来我大汉之都还是应该在长安啊。”
马强摇头道“说了只是暂时的,至于地处偏远这方面倒是无需考虑太多,我们有电报,未来还会有铁路,距离千里还是万里,对于帝国的控制来说,并没有太大区别。”
“如这样说,蓟县倒是个不错的地方,明公如今已经收服乌桓、匈奴,日后必定还要收服鲜卑、扶余、高句丽等国,而且明公之前在青岛似乎有东征三韩、倭国之心,这些国家虽小,人口却远胜羌人,把帝都设在这里,可以有效的震慑人心。”阎忠想了想说道“只是幽州地贫,粮食不够,如从粮食安全考虑,其实邺城更为合适,而且邺城靠着大别山,一旦有变,随时可以退到大别山中,坚守待援。”
马强点了点头,邺城的粮食安全倒是可以让自己放心,但邺城好像就没龙气啊,历史上这里先后成为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最长的曹魏四十五年国祚,最短的冉魏才两年。
虽说这种事情有点不科学,做为唯物主义者不应该相信这一套,但对于来自后世的马强来说,总觉得有些膈应。
第八百三十九章 卢毓
“粮食问题可以通过海运解决,而且日后开发辽东等地,再修上铁路,粮食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马强想了想,敲定说道“就暂定蓟县为我大汉未来的都城,待长安重建之后,再迁都长安。”
马强说完,看向阎忠道“阎使君,这样算来,你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是否能在蓟县的基础上,修建出天子诸臣能暂居之所呢?”
阎忠心中算了算,然后说道“蓟县本不大,如要为未来的临时都城,工程不小,花费也不会小,一年的时间,即使有水泥,也很难建完。”
“皇宫无需太大,可以先建主殿和天子寝宫,其他的日后慢慢再说。”
“如一切从简,用水泥砖石,倒是可以。”
“那就这样定了!”马强挥手说道“建设皇宫的所需开支,可专报于大将军府。”
“诺!”
郭嘉等人退下,阎忠背着手还在思索如何建造蓟县的时候,郭嘉来到他身边说道“明公的意思,阎使君可明白了?”
阎忠皱眉,没有说话。
“如迎来朝廷,那么河北何人为主呢?如果朝廷在蓟县,大将军在广宗,河北又将以何人为主呢?”
阎忠眼睛一亮,笑道“如不是奉孝,忠倒是没想到这点。”
马强要是在这里,一定要喊冤,他可一点这方面的想法都没有啊。
不过郭嘉说的没错,朝廷到河北来,河北的官吏军民都将面临一个问题,他们的君主到底是谁。
在历史上,曹操后期逐渐把政治中心转移到邺城,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在许都,他永远是臣子,而在邺城,这个魏国的国都,他就是君主。
马强可不知道郭嘉等人的猜测,他在红星营好好的休息了两日后,又去找了一下虎姐一家,这一次因为路途太远,他没带白烟来,弄得虎姐都不想搭理他。
一路无话,马强一行人过了蓟县,来到了渔阳郡。
渔阳郡的张盛和卢宁早早的就等在了城外,马强看到卢宁还牵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不由讶道“宁姐,这是你儿子?长这么快的吗?”
卢宁拉着那孩子上前笑道“大将军误会了,这不是我家死鬼的儿子,是妾身的侄儿卢毓。”
“毓拜见大将军!”
马强看着这个少年,立刻想起了此人是谁。
这是卢植的幼子卢毓,历史上不仅仅辅佐了从曹操到曹髦五位君主,更是做为司马懿的亲密伙伴,一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族灭了曹爽,一直到司马师的年代才去世。
之所以马强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此人还涉及一个成语,叫做画饼充饥,说的是曹叡让他选才别只顾名声,曹叡认为名声如画地作饼,没多大用处,还是得看真才实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