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本帝师绝不回朝-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快的时光总是容易流逝,正如痛苦的时光总是显得漫长一般。
  冬至的热闹持续了一整天,待到日落西山的时候,天地重新回归了寂静,只有一些未尽兴的人依旧在走走逛逛,似乎想要凭借自己的一己之能留住冬至的时光。
  渭源县内,秦天朗和魏征也闲聊了一天,秦天朗带来的饺子,大半都进了魏征的肚子。
  “帝师此次前来,不会只是给我送饺子来吧?帝师可不是这种在乎小事的人。”魏征说道。
  “此次前来,确实是有些事情相求。”秦天朗淡淡说道。
  魏征眼中亮起光芒,“能让帝师亲自出马的,想必肯定不是什么寻常事,不妨说来听听?”
  “不知玄成认为,如今的首阳山和渭源县如何?”秦天朗答非所问。
  魏征想了想,眼中流露出衷心的赞叹,道:“渭源县涌入了三十余万流民,却没有发生任何的混乱,百姓安分守己,短短数日就安定了下来,此后更是勤勤恳恳,给渭源县带来了蔚然的生气。”
  “实不相瞒,这是我见过的秩序最好的州县,就连长安城与之相比,都稍显不如,而这一切,花费的时间不足半个月,实在是神乎其神也。”
  “所谓的太平盛世,也就莫过于此了吧,帝师之才能,古往今来,从未有也。”
  “只是……”感慨完渭源县的变化之后,魏征直视着秦天朗,又道:“只是,帝师暗中劫粮的事情,有失仁义啊,这种事今后万万不可再犯。”
  秦天朗似笑非笑,看着魏征一丝不苟的神情,说道:“什么劫粮?玄成的话我怎么听不懂?”
  魏征无奈的摇摇头,道:“帝师,这里只有你我二人,就不必装了,我知道吐蕃商人的事情必定是帝师所为。大唐境内,只有帝师才有这个胆量,以及这个手段。”
  秦天朗笑了笑,倒也没想着继续隐瞒下去,反正这事也不止魏征想到,很多人都能想到,但想到是一回事,能不能拿此事来质问他又是另一回事了。
  魏征见秦天朗不说话,微微一叹,也知道在这件事上劝不了他,也没打算继续劝下去。
  他一生光明磊落、恩怨分明,三年前那一场大战也令他义愤填膺,所以此时帝师的所作所为他实际上是赞成的,之所以出口规劝,只是出于遵守礼仪的本能而已。
  而且以他对帝师的了解,这件事还仅仅是开始而已,帝师与吐蕃之间的仇怨,远远不是一个达尊就能化解的。
  恐怕等到帝师出山的那一刻,少不了又要血流漂橹了。
  “言归正传,玄成觉得渭源县如今一片祥和,隐隐间看到了盛世的影子。但其实,这只是一时的表象罢了。”秦天朗望着窗外的景色,说道。
  如今太阳彻底落山,银月隐藏在云层之中若隐若现,有种朦胧的美。
  魏征站到秦天朗身旁,一同欣赏月景,说道:“是啊,只是一时的表象而已,一旦粮食吃光了,就又是一件头疼的事。不过……首阳山的良田和盐矿,也不足以支撑三十万人的生计吗?”
  秦天朗摇摇头,道:“后山的农田和盐矿毕竟是有限的,也不是长久之计。”
  魏征有些不甘心,道:“不知农田和盐矿能养活多久?”
  “十年左右,或许更长。”
  魏征长舒了口气,笑道:“足足能够支撑十年,甚至更久,帝师何必那么早就忧虑此事。”
  秦天朗摇摇头,道:“虽然这些人丁为农田和盐矿干活,我能得到的更多,但仅仅如此的话,就有些大材小用了。”
  “大材小用?”魏征一脸懵逼,怎么也无法将那些百姓跟大材小用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这个时代,寻常百姓是无法读书的,大字都不识一个。
  读书,那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游戏,这个观念,在大唐已经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因为这个观念,是从古至今不断积累下来的观念,潜移默化之下,早已经成为了固有观念,就像是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已经成为大唐人眼里的基本定律之一。
  没有人会怀疑这个观念的正确与否,就算是那些名留青史的大儒,也对这个观念没有丝毫的怀疑。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品性不好。相反,他们的品性足以堪称好人模范,而是说固有观念已经无关对错,已经成为了一种天经地义的东西。
  所以,此时的魏征不是很理解秦天朗话中的意思。
  那些百姓,能给他们一份长工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无论是在农田当佃农,还是在盐矿当盐工,那都是长期稳定的差事,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饭碗。
  而且,帝师也不像其他世家豪绅那样,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能让他们吃饱穿暖,这就是足以歌颂的功德了。
  “玄成是否想过,寻常百姓也可以读书识字?”秦天朗说道。
  魏征脸色一变,反复揣摩秦天朗话中的意思,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通帝师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
  “帝师……不是我不相信帝师,而是读书识字所要花费的银两实在太大,寻常百姓根本无法承担得起的。”
  魏征的话没错,读书在古代向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笔墨纸砚哪一样都需要沉甸甸的银子来买,更别说价格更为昂贵的书籍了。
  书籍,那是世家才能拥有的东西,是比金银还要贵重的宝贝。
  但凡是书籍,那都是被当作传家宝的,这也是世家钟情于藏书的原因之一。
  藏书多,不仅可以彰显自家的底蕴,也可以彰显自家的财力,实在是充当世家门面的不二之选。
  这也就导致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哪个世家的藏书多,那就说明这个世家的底蕴越强,存在于世的年份越古老。
  书香门第,不过如此。
  秦天朗笑而不语,对于来自后世的他来说,普通人会读书写字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
  他知道每个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性,只是迫于环境的限制,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机会罢了。
  如果给那些普通人以有钱人的条件,他们未必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予这些流民一定的文化,他们也才能更好的为他办事。
  而且,农田和盐矿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多人,有之前的十万流民就已经足够了,这多出来的三十万流民完全可以从事其他的事。


第102章 北方战事
  “玄成不相信寻常百姓也能读书?”秦天朗问道。
  魏征沉默,用沉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普通人读不了书。
  别说是魏征,就算是李世民来了,多半也是这样的想法,这年代普通人想要读书,实在是太过天方夜谭了。
  别说是百姓了,就算是出身寒门,也就是那些州县的落魄世家的才子,想要读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秦天朗也没有跟魏征解释的欲望,这种事情一时半会很难解释的清楚,还不如用行动来证明来得直截了当。
  “玄成不是想知道我此行的目的吗,实不相瞒,我此次前来,是想让玄成担任明心轩的先生。”
  明心轩,便是先前李靖提议开设的学堂,先生,便是大唐对于老师的雅称了。
  “当私塾先生?”魏征眼中先是闪过一抹疑惑,然后猛地一变,说道:“难道说……帝师想让这些百姓读书?”
  “有何不可呢?”秦天朗笑道。
  “不不不”魏征忙摇头,“那些百姓愚钝不堪,大字不识一个,如何能读书识字,况且要开设学堂的话,所需的花费无可计量,帝师可要三思啊。”
  秦天朗转身看向魏征,道:“玄成所说这些我都了解,但现在我们不说这些,我只问一句,玄成是否愿意当这个学堂先生?”
  “帝师相邀,我自然不会拒绝,不过帝师的才能远在我之上,帝师亲自来当这个先生的话,岂不是更好?”
  “我懒得当。”
  魏征:“……”
  解决了学堂先生的问题,秦天朗邀请魏征上山居住被婉拒之后,便返回了首阳山。
  既然想要开设学堂,那就得好好准备一番,他所说的要让寻常百姓也能上学,可不是说着玩的,而是要真正付诸实践。而且……这件事对于他而言,也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
  长安,宣德侧殿内。
  李世民倚在软椅上,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着手中的急报。
  在其身前,左边是房玄龄,右边是兵部尚书侯君集。
  李世民手中的急报,乃是从关内道北方马邑县发来的急报。
  马邑,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易守难攻,位于东突厥和大唐的边陲之地。
  一个月前,李世民做出决定,决定派出大军北伐东突厥,以振大唐军威。
  此次北伐的大军以并州都督李绩为帅,柴绍、薛万彻为辅,统领十五万大军北伐东突厥,如今大军正是处在马邑县之中。
  兵部尚书侯君集的脸色有些沉重,此番急报正是他呈递上来,对于急报上的内容他已经阅过,对于北伐的情况……一言难尽啊。
  正想着,李世民已经将急报合上,脸色变得有些阴沉,眼中隐隐闪动着杀气。
  “没有想到,东突厥和后隋余孽的反抗竟然如此激烈,一个月过去了,竟然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且李绩大军粮草渐缺,隐隐间竟然落入被动局面。”
  说着,李世民的脸色又难看了几分。
  此番北伐东突厥,虽是借的东突厥与梁师都勾结的罪名,实际上是要肃清隐藏在北方的巨大隐患。
  无论是拥兵数十万的东突厥,还是后隋余孽杨政道,那都是鲠在大唐喉咙的鱼刺,不拔掉就无法安心呐。
  更何况东突厥还跟后隋余孽杨政道勾结起来,一同把控北方边境,这让李世民如何能坐视不管。
  任由他们这样下去那还得了,说不定哪一天又重新杀上长安来了。
  “还请陛下息怒,东突厥和后隋余孽根植北方已旧,已是陈年旧疾,非一日之功可除,如今也才过去了月余,没有大捷传来也是正常的。”兵部尚书侯君集说道。
  李世民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李绩乃是开国名将,跟随他出生入死、开疆扩土,立下了赫赫功劳,在他的心中,李绩是足以跟李靖媲美的骁将。
  这也就导致了李世民对于李绩有着很高的期许,从此次领军北伐让李绩担任主帅就可看出一二。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被他寄予厚望的李绩竟然过了月余都还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这着实让他有些失望。
  这时,站在一旁的房玄龄说话了:“陛下是太过心切了,一个月的时间不足以平定东突厥,还是要多些耐心才是。”
  “房公啊,这东突厥拥兵自重,竟然公然与叛梁勾结,这是挑衅我大唐的威严,如果不能快速平定东突厥的话,如何能够彰显大唐的军威呢。”李世民说着,眼底深处闪过一抹愤然。
  实际上,李世民之所以对东突厥的反应那么大,大到了恨之入骨的程度,是因为李世民跟东突厥有着旧恨,而且还是非常大的旧恨。
  昔日,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不久,李世民刚想登基皇位之时,东突厥颉利可汗想趁大唐动乱之际趁虚而入,率领数十万大军一举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径直攻打到了距离长安仅有四十里的泾阳县。
  当时大唐刚刚经历玄武门之变,长安的兵力不过三万余,且大唐各地动乱不堪,根本就无法集结起有效的反击大军。
  加上那时帝师率领大军西征吐蕃,相隔遥远之下已是鞭长莫及。
  在这种近乎绝望的情况下,李世民率领一众心腹在渭水河畔与颉利可汗对峙,最终凭借着过人的胆量,以及精妙的疑兵之计使得颉利可汗无法揣度大唐的虚实,颉利可汗最终选择退兵,大唐得以逃过了一劫。
  如果说当时颉利可汗识破了李世民的计谋,那么长安的几万人马根本就抵挡不住东突厥大军,估计从那时起,大唐就不再属于李世民,而是属于颉利可汗了。
  这种险些亡国的记忆,李世民怎么可能忘记,无论是对于东突厥的忌惮,还是对于三年前隔江对峙的屈辱,都让他刻骨铭心,三年来时刻都没有忘记过。
  甚至于他在国祚初定之后对帝师产生了猜忌之心,也和东突厥率军南下有关系。
  正是因为东突厥的忽然背约,让李世民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叛,一时间宛如惊弓之鸟,谁也无法信任,加上七宗五姓的暗中怂恿,最终做出了削去帝师兵权的糊涂事。
  所以说,李世民对于东突是恨之入骨,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的那种。
  所以,梁师都刚被平定,李世民便立即派出大军北伐东突厥,一刻也不想等待,正是要借着平定梁师都后士气大盛,要把东突厥这个巨大隐患一举铲除。


第103章 如若不行,朕便亲征
  李世民暗暗咬牙,在场的侯君集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