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娥不愧被后世称为贤明的太后,拿得起放得下。
。。。。。。
天圣元年九月十八,赵祯下诏追赠冯拯为太师、中书令,谥号文懿。紧接着赵祯当众痛斥了丁谓等人为政时污蔑构陷寇准之事,并且当众给寇准恢复了名誉,于是还在崖州当参军的丁谓再度遭受贬谪,被贬道琼州去了。
天圣元年九月二十,赵祯正式下诏为寇凖平冤昭雪,恢复寇凖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赠中书令,谥号“忠愍”。
本来是要配享太庙的,但因寇准夫人宋氏多次祈求归葬西京(洛阳),最终赵祯同意了。
寇准生前很是受百姓爱戴,及至灵柩路过荆南公安县时,人们在路旁设祭,折断竹子插在地上,挂上纸钱焚烧,过了一个月,所插的枯竹都长出笋来,百姓见此就地立庙,号称竹林寇公祠。
赵祯听闻后,当即赠诗一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算是对寇准为官一生的赞誉吧!以聊表内心的愧疚之情,而不曾想百姓和士林听闻后,都大呼官家圣明,天下有此而归心,这倒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0060章 燕云十六州
演武场内,一对对骑兵正在进行着骑术冲杀操练,喊杀声震天,演练起来也是有模有样。
而不远的赵祯看着看着,不由地直皱眉头,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最重要的兵种之一,也是王者中的王者,中原王朝要想成为帝国,就必须具备大规模的骑兵军团。
而宋朝号称有二十万骑兵,但这二十万骑兵当中,能有八九万骑兵就算不错的了,京城的禁军骑兵还好一点,最起码人手一匹马,但地方上的厢军骑兵都是两三人一匹马。
赵祯身为穿越者,自然知道大宋的敌人远不是眼下的辽国和党项人,还有女真和蒙古人,以及南方不安分的交趾国。
他想要建立大一统的强盛帝国,就必须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
纵观华夏历史,周朝建立之后,一直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欺负,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组建了大规模的骑兵军团,才得以和游牧民族相抗衡,乃至秦朝建立,始皇帝甚至不惜修建万里长城来抵御匈奴,更是派大将蒙恬统兵三十万驻扎在的北方抵御匈奴。
到了汉朝,历经几代帝王积攒,汉武帝雄才大略,组建了大规模的骑兵最终在卫青和霍去病的统率之下大破匈奴,封狼居胥。
但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就像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又长出来一茬,及至后面的隋朝唐朝都不得不将大把的人力和物力用来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
打跑了犬戎,来了匈奴,击破了匈奴,又来了突厥,好不容易战胜了突厥,安稳了二三百年之后,却不想中原大地内乱不止,五代十国林立,而契丹民族趁机崛起,称帝立国。
后晋开国皇帝为了求得契丹人的帮助,将燕云十六州这一天然养马基地拱手相让给了契丹,但这一招却是引狼入室,没了长城防线,北方地区就是契丹人天然的抢掠基地,契丹由此日益强大。
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后,苦经数年奋战,终于结束了五代割据,但此时契丹气候已大成,不是几万甚至几十万士卒能够解决的事情了。
燕云十六州收不回来,宋太祖自然是寝食难安,于是一方面加紧训练士卒,另一方面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每年都攒下几百万贯钱财,为的就是将燕云十六州从契丹手中买回来,或者用武力夺取回来。
但天不遂人愿,一场斧影烛声之后,英明神武的宋太祖赵匡胤最终草草收场,而皇位也到了其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手中。
宋太宗赵光义倒也是一个勤勉的皇帝,军事谋略虽然略输于宋太宗赵匡胤,但也不是一个不懂军事的白痴,毕竟中原大地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就是被他所灭的。
虽然赵光义的军事才能还算合格,但奈何他的控制欲太过于强大了,又加上灭了北汉,难免生出骄纵轻敌之心,更是觉得手下文臣武将的谋略不及他万分之一,于是乎就飘飘然了,大举伐辽,结果兵败白沟河,最终驾驴车匆忙逃窜。
这场战役对宋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促成宋朝决定采取防御立场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却不想最终败北。
这场战役虽然北宋损失不小,但尚未伤及筋骨,元气还在。
宋太宗自然不甘心失败,他不想一直活在他哥哥的光辉之下,且朝中对于他继位也是颇有微词,所以他一直秣兵历马,就是为了等待雪耻的机会。
公元982年,辽国景宗耶律贤去世,不满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继位,其母萧太后摄政。宋太宗赵光义一看这孤儿寡母的岂能是自己的对手,这不是天赐良机吗?
于是乎986年发动第二次对辽的战役,然而宋太宗由于旧疾复发没能御驾亲征,于是乎,他想出了一个很牛逼的想法,那就是将部队分为三个部分即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军都从三面攻打燕京,从而收复燕云十六州。
而他则是坐起了幕后指挥者,来了一个千里遥控军队,但宋太宗的想法太超前了,他早出生了一千年,如果是放在通讯技术发达的现代,他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但这是连电都还没有的古代。
战场瞬息万变,而战机稍纵即逝,往往他的命令还未传达至前线时,战斗就已经结束了,于是乎,第二次伐辽再度失败。
两次伐辽都惨遭失败,而且国内局势不稳,威胁皇权,于是乎宋太宗开始痛定思痛,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超越不了其哥哥在军事上的成就,便把心思都放在了对内经济建设和文学发展上去了。
宋太宗两次伐辽虽然无果而终,但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公元1004年,成年的耶律隆绪和其母萧太后统兵二十万开始大举南下,一路攻城拔寨,打到了澶州城下。
软弱无能的宋真宗一看,当年英明神武的先帝都没有搞定人家孤儿寡母,现今人家孤儿已长成猛男,寡母也已成了女强人,而自己不过是一个文弱书生又岂能是他俩的对手,于是乎,在主和派的建议下想要迁都避避风头,幸亏宰相寇准好说歹说,一顿忽悠加恐吓,最终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阵,方才打退了辽军的进攻。
想到此处,赵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宋太祖赵匡胤留下来的大好局面,就这样让宋太宗给毁了,而宋真宗更是草包一个,甚至签订了宋朝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檀渊之盟。
“官家!小心!”
一旁的内侍张茂则忽然跑到赵祯身体前面大声的喊道。
赵祯此时方才从遐想中醒悟过来,只见三丈外,一匹脱缰的烈马正在朝他飞驰而来。
“护驾!护驾!”
张茂则一边伸开双手挡在赵祯前面,一边大声的喊道。
四名侍卫见此飞快地跑到赵祯前面用身组成一道人墙。
本以为四名侍卫能够阻挡这匹脱缰的烈马,所以赵祯的眼里并没有闪现出惊慌,但没想到这匹马实在是太烈了,一个冲锋将四人给击飞了出去。
赵祯的眼神当中顿时显现出一丝慌乱,心想难不成我这个穿越者就要命丧马蹄之下了吗?
。。。。。。
路人甲:卧槽!我的屠龙宝刀呢?
路人乙:你忘了你前些天不是借给我用了吗?
路人甲:那今天就先放过他好了!
烟花若殇:。。。。。。
0061章 大宋武曲星
“嘿!”
就在赵祯闭上眼等待死神降临的时候,一声大喊声响起。
赵祯忙睁开眼睛,只见一名身穿铠甲的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而后摆开架势,运足气力一拳轰在了烈马的脖子上。
“嘶!”
烈马发出一声不甘心的嘶吼声,而后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只有出得气,没有进的气。
赵祯不由得愣住了,心想:好家伙!真特么猛,一拳干倒一匹脱缰的烈马,这是西楚霸王在世啊!
这家伙是谁?
赵祯对眼前这个看起来年仅十六七岁的年轻士兵不由得刮目相看。
“小人狄青!护驾来迟,还望官家恕罪!”
年轻将领制服烈马之后,忙转身单膝跪地朝着赵祯拜道。
“不知这位将士多大了?”
赵祯忽然好奇地问道。
“小人虚岁十七!”
“等等!”
“你刚才说你叫狄青?”
赵祯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
“小人狄青,殿前司御马直骑兵拜见官家!”
狄青孔武有力的声音再次响起。
狄青,字汉臣,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时年17岁。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他出身贫寒,16岁时哥哥与人斗殴,他代兄受过,被刺配从军,用当时的话说,是“贱中之贱”的贼配军。按照惯例,他被选进京城,编入了禁军。由于其擅长骑射,因此被选为御马直的一名骑兵,而赵祯今日心血来潮想要观看骑兵演练,骑**湛的狄青自然在列。
确定了眼前这个年轻的士兵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大宋武曲星狄青的时候,赵祯顿时觉得一场有惊无险的惊吓能换来这样一员猛将是值得的。
“起来吧!真是一员虎卒,若我大宋儿郎人人都像你一样孔武有力,何愁四海不平,天下不安啊!”
赵祯不禁夸赞道。
“谢官家!”
狄青行了一礼,方才起身。
赵祯此时方才细细打量起狄青起来,狄青身高一米八几,身材修长,但于一般武将粗狂的外表不同的是,他长了一张英俊的面容,如果放在现在,那也是足以秒杀万千少女的大帅哥,只是由于先前犯了错,脸上有一处官烙的刺青。
宝元初年(1038年),李元昊发动叛乱,朝廷下诏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前往边疆作战。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身中乱箭多达八次。
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建在敌方要害之地。
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他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无人敢挡,人称“面涅将军!”
当然狄青真正辉煌的一战是南下平侬智高之乱,南方多山地,并不擅长骑兵作战,但领军出征的狄青偏偏统率了骑兵作战,同时也刷新了大宋君臣对骑兵的认知。
皇佑五年上元佳节,狄青夜袭昆仑关,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处雄关,侬智高竟然没有重病把守,以至于狄青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蜿蜒崎岖的山路不太好走。
正月十七,狄青挥师直指邕州,与侬智高在一个叫归仁铺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及其惊险和激烈的遭遇战。
侬智高虽然统率的是一群乌合之众,但这群乌合之众的战斗力其实相当强悍,他们结阵而战,轻兵搏我,盛气凌人,交战初,侬智高控制的峒兵就占据了上风,他们手持标枪盾牌,身着鲜红色的绛衣,远远望去,如同炽烈的火焰一样,把官员搞得晕头转向,死伤无数。
千钧一发之际,狄青手执一面白旗,亲率骑兵突袭到敌阵的后方,忽左忽右反复驰骋,彻底冲乱了对方的阵型,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倒出乱窜,官军乘机击溃敌军,乘胜追击五十里,斩获无数。
而狄青也因此加官进爵,甚至官拜枢密使。
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武将乱权给大宋王朝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又加上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影响,贫寒出身的狄青就成了文臣们心中一根时刻都想拨去的刺。
于是乎各种非议接憧而来,什么长得太帅,名气太大,颇具帝王之相等等留言四起,甚至六塔河决堤之事,也尽量往狄青身上扯。
俗话说得好,谣言一张嘴,辟谣满腿跑,慎密寡言的狄青为此也是苦恼不已,甚至都上了辞官的劄子,但文臣们依旧是不肯放过他。
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群臣们不断地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都认为狄青应该外放,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江山社稷。
常言道,人言可畏,舌箭难防,更何况是一群神经质的偏执狂,而宋仁宗赵祯又是耳根子软的君王,猜疑之心比较重,于是乎至和三年,狄青被外放陈州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