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绝不当仁宗-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在沈墨染的耳边轻轻地说道。

    。。。。。。

 第104章 论僧道

    天圣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宣政殿朝会。

    权叛都省马亮上奏说:“天下僧人数以千万计,中间多有为非作歹的,人民很以为苦,是故臣请求除去每年应该剃度的僧人之外,非规定时日不再剃度僧人,同时命令今后不得将犯事的人收为佛家子弟!”

    赵祯笑道:“敢问卿家,何为应该剃度的僧人,何又为不该剃度的僧人呢?朝廷又该以什么为标准来执行呢?还望卿回去仔细想好之后,在给朕答复!”

    宋朝佛道并立,真宗皇帝崇信道教,所以真宗一朝道馆修了不少,而刘娥显然更相信佛教,因而屡屡加恩于寺庙。

    赵祯来自后世,佛也罢道也罢,他都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有些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但眼下,佛教和道教显然已经影响到了大宋朝的统治。

    而赵祯也早就想对佛教和道教下手了,不过他并不是一杆子全打死,而是要给天下的僧人何道士立一个标准。

    马亮的准备显然不够充分,因此退了下去。

    枢密使曹利用出言道:“官家!今岁前线探马来报,辽国大阅兵,声称在幽州行猎,臣认为应该准备军粮训练军队以防止意外发生!”

    副枢密使张知白出言道:“官家!辽国和我大宋修好的时间不长,现在辽国调动军队,是因为官家刚刚亲政,辽人因而想试试新君对辽国是否抱有敌意,因此才出兵行猎,实则是为了试探我朝的反应而已,因此,臣认为我大宋不能出兵调衅!还望官家三思!”

    先前刘娥垂帘听政时期,也曾同辽国互派使者,表明继续遵守盟约休好,如今朝廷发生动荡,辽国在大宋也有探子,赵祯亲政,辽帝听闻后自然是要派人试探一番。

    王曾出言道:“官家!辽人虎狼之心野!虽有试探之意,但我朝也不可不防!”

    张知白见此又道:“官家!如果朝廷终究怀疑对方的意图,不如趁现在黄河决口,发兵以防止黄河水患为名,万一有紧急事变,也足以应付!”

    张知白不愧为名相,赵祯见此便说道:“既然如此,加封右武卫大将军李遵勖为从三品归德大将军,统兵五万前往北方。除此外,册立冀国大长公主之女李冰儿为贵妃,着礼部择日挑选良辰吉时送入宫中!”

    。。。。。。

    散朝之后,几匹快马飞快地从宫内而出,朝着不同的目的而去。

    紫宸殿内,一名身着僧袍,慈眉善目的僧人正拿着佛珠气定神闲的念叨着,他是大相国寺的住持妙一法师。而坐在他对面的是玉清观的观主鹤阳子鹤真人,他也是气态自若,拿起浮沉,动不动来一句无量天尊。

    “官家驾到!”

    内侍大声地喊了一嗓子。

    “草民妙一拜见官家!”

    “草民鹤阳子拜见官家!”

    二人忙上前朝着赵祯行了一礼,历史证明但凡同朝廷做对的寺庙和道观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二位都是佛家和道家的佼佼者,朕岂敢当二位如此大礼!若让佛祖老人家和张天师知道,说不定还会怪罪于朕呢?”

    赵祯打趣道。

    “官家慈悲为怀,深得百姓爱戴,实乃万民之福!佛度有缘人,官家与我佛有缘!”

    妙一法师率先说道。

    鹤阳子心想,且不能让这老秃驴抢了风头,若不然,官家对我道家有了什么看法可就不好了。

    “官家不随意更改年号,体察民情,实乃顺应天意之举,我道家讲究道法自然,官家此举顺应民心,实乃顺应自然之举,因此官家与我道家也有莫大的机缘!”

    鹤阳子摸着胡须恭维道。

    赵祯不由得满脑黑线,心想这也成,不过朕可不愿意当僧人,当然也不愿意当道士。

    “佛家也罢!道家也罢!都是要讲机缘的,然而朕贪恋红尘俗世,只怕要让二位失望了!今日召二位前来,朕是想问二位一个问题,是道高还是佛大呢?”

    鹤阳子出言道:“道乃三教一贯,只是各人行体相不同,故分三教,自古皇天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何异乎有大小?”

    赵祯又笑道:“朕如果想皈依佛门和道门,该选谁?”

    妙一出言道:“我释为大,道门最小!”

    鹤阳子顿时不乐意了,出言道:“你既要论其大小,我们当主公讲个明白,我将道家出世根苗说来你听。

    自混沌未分,鸿蒙未剖之时,虚无一点灵气结成一团元光,为无极之主乃化元始天尊,二化灵宝道君,三化太上老君,我老君一气化三清,三清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凝结而生万物住阴抱阳,生天生地生人生仙,生生化化无穷无尽。

    我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是玄中万法教主,历代帝王之师也,一阴一阳之谓道。未见说一阴一阳之谓佛,古今云天道地道人道鬼道,怎么不说天佛地佛人佛鬼佛,修道学道访道邦有道,那个说修佛学佛访佛邦有佛。

    自开天辟地,三皇治世,五帝为君,以至列国典章书籍未见有甚么和尚释教之说,你佛家从何起根,哪里为大,你且细细说来!”

    妙一回道:“天下道观不过几十座而已,而我佛门子弟遍布四海,何止千万!若你道家为大,岂会只有道士区区不过千人耳?谁大谁小,用事实说话!”

    鹤阳子见这秃驴听不进道理,于是愤而说道:“荒谬至极!佛道本无大小,今法师拿人数作比较有失公允,吾再略说道家飞升成道者给你听一听,太上老君跨青牛飞升,轩辕皇帝跨火龙飞升,丁宁子跨白鹤飞升,计然子跨金蝉飞升,淮南子炼丹药服食飞升,列仙子乘伏龙飞升,金蝉子跨青鸾飞升,杨武子成龙飞升,文仲子四十二口飞升,许旌阳三十二口拔宅飞升。”

    “且自古以来!明君者都是拜道为师,哪有拜佛为师的,尧王拜广成子为师,舜王拜赤松子为师,禹王拜真定子为师,汤王拜尹喜子为师,文王拜姜子牙为师,周易王拜袁天罡为师,汉高祖拜张良为师,光武拜邓中华为师,刘玄德拜孔明为师,唐高祖拜徐茂公为师,我大宋太祖皇帝曾拜苗先生为师,太宗皇帝拜陈抟为先生赐号希夷先生。历代安邦定国功盖天下,你佛家功在哪里,德利何人,出自何时,然何不言?”

    。。。。。。。

 第105章 佛本是道

    妙一法师见此也说道:“我佛起印度,汉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由此佛得以传入中土,普度世人,经隋唐发展,如今天下寺庙兴盛,僧人过千万,不是恰好说明佛比道大吗?”

    赵祯忽然想起什么,有道:“据朕所知佛是太上老君四十三化,化一金人,游至西域番邦胡地天竺国,从空坠下番王金殿莫能识认,议名曰佛开化此国吃斋念佛,男女向善,才立佛教。

    后至汉明帝夜梦西方来一金人,身背一展弓,斜插二支箭,天明设朝宣召文武上殿圆梦,因言此兆是一佛字,人言西方有佛,我主登基洪福当现,莫非西方之佛要来吾中国,此祥瑞兆也,故而才修寺院兴佛教塑佛象,天下寺院修齐功果圆满,无人看守香火敬礼佛象。

    皇后娘娘奏曰:我主龙恩,万岁将天下犯人赦释提在寺院削去头发,改名僧人看守佛祖香灯赖佛逃生,故曰僧人,皇恩赦释因名释教与佛何干,自称和尚是佛门弟子,后至梁武帝遵从释教,拜志公和尚为师,将江山丢舍,后来饿死台城,有诗为证:梁帝当日拜志公,失吊江山一场空,后因台城饥饿死,那是和尚保驾功?”

    妙一法师愣住了,想不到眼前这位官家对佛教的来源竟然如此熟透。

    鹤阳子见此高兴地说道:“我道家七十二位祖师,留下七十二样手艺养人度日,救济群生。

    太上老君留下金木水火土,万物运用时刻行之。少阳祖师留下打造金银铜铁锡器等项。轩辕黄帝留下棉花造衣。陈平子留下纺线。玄女娘娘留下织布。歧伯留下地。赤松子留下修桥铺路。孙真人留下医道疗病。杨武仙师留下画工。郑元子留下塑泥象。吴道子留下丹青。房玄真人留下船舟渡人载物。姜瑞先生留下盖房造碾磨。洞宾先师留下做黄酒。苍颉先师留下字迹。。。。。。。”

    鹤阳子越说声音越大。

    “其余难以说尽,想我道家留下七十二行手艺,养人济世生财利用。你僧家又留下什利人济物之事来的,……你佛家留下生老病死苦……。我道家留下金木水火土养育群生,自天子至于庶人诸般形色,谁不是五行所生也。有诗为证:五行聚来天地根,包罗万象及群生,诸般皆是五行气,天地阴阳从此生。”

    妙一的脸上开始有点挂不住了。

    但鹤阳子并没有放过他,继续说道:“你佛家论说起来还从我道门所出。太上元始天尊十大弟子设立佛教后,留下七十二门引人,入门男女不迷真性。太上大弟子玄曜真人化为毗卢佛,二弟子紫虚真人化为燃灯佛,三弟子太极真人化为弥勒佛,四弟子玉鼎真人化为药师佛,六弟子玄皇真人脱化阿弥陀佛,七弟子宝相真人脱化文殊菩萨,八弟子慈航真人脱化观音菩萨,九弟子普贤真人脱化普贤普萨,十弟子保玉真人脱化地藏普萨。。。。。。”

    赵祯又接着说道:“据朕所了解元始天尊弟子设立十教各分十位,具受玉帝勅旨封为佛,本是天尊一气发生三友分为三教,世人不知阿弥陀佛是什么出身,乃是西域天尊一气发生六弟子玄皇真人。

    脱化净梵国王宫中为摩那太子,甲午年四月初八降生,长至十岁亲舍皇宫入山修道,四十九年方成佛祖出于西域,回国后真法传于中国,祥光现于周朝,金身梦于汉帝,闻玉帝封为西方极乐世界,镇守西方化度众生超度亡魂,又在灵山说法感动众生,男女皈依佛门礼忏法华金刚。太上老君恐怕众生迷昧,真性失其寂灭,又使尹喜真人化度众生,参玄悟道方成正果。

    朕说得可对?”

    “想不到官家对佛道竟然有如此深的见识,贫道佩服!”

    鹤阳子忙朝着赵祯行了一礼。

    “尔等可都记下了!”

    赵祯朝着身边的起居舍人曾公亮问道。

    “回官家!臣都记下了!”

    曾公亮忙恭敬地回道,曾公亮天圣二年进士,按理来说应该留在开封等待派官,但赵祯破格提拔他到自己身边担任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

    “法师和天不要在相争了,朕自有定夺,朕今日召二位而来,是有一事不决,想问二位!”

    赵祯淡淡地说道。

    “官家请讲!”

    二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唐朝末年,昏君层出不穷,搞得民生凋敝,叛乱四起,接着五代割据战乱,天下动荡不安,我太祖皇帝励精图治,南征北战,方才统一天下,还百姓一个安宁,然而战乱时,百姓为了存活继而去出家当僧人或者当道士皆乃情有可原,毕竟是为生活所迫,而如今大宋立国几十年,天下承平,百姓安康,朕虽然不敢自比尧舜,但也是兢兢业业,唯恐朝政出现什么差池,按理说,太平年间,僧人和道士应该有所减少才对?为何如今反而越来越多呢?我大宋不过五千万民众而已,道士有几千名,而僧人却有几十万名?”

    赵祯细细地说道。

    妙一出言道:“官家!天下僧人多,说明人心向善,是好事!”

    赵祯笑道:“是吗?我朝每年对天下寺庙都有赏赐,并且僧人不用纳税,很多人从而生出好逸恶劳之心,纷纷剃度出家,朕想问,每年增加的几万名僧人当中,有多少人是识字的,又有多少人是熟读经文的?”

    妙一被赵祯文的满脑子都是汗,他知道官家这是要敲打寺庙了,虽然大相国寺里的僧人佛法都是比较高深的,但其它那些寺庙只怕未必都是如此。

    “法师,实不瞒你,朕打算给天下所有的僧人和道士都制定一套标准的考核制度,每名僧人和道士都必须经过考核之后方才能成为道士或者僧人,而且为了防止有心人混入寺庙或者是道观,通过考核的人每三年必须再进行一次考核,这是为了淘汰那些不是诚心皈依佛门或者是道家的人!”

    赵祯直到此时方才将自己的如意算盘说了出来。

    “二位法师和天师,一位是佛家的翘楚,一位是道家的翘楚,因此制定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由二位回去决定,顺便告诉二位一声,道法也罢,佛法也罢,朕都懂那么几分,所以别想着诓骗朕!”

    赵祯笑道。

    “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