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为此,他可能丢掉了黄射的信任,也失去了夏口水寨都尉的官职。
但刘俨知道,若就此能够与甘宁父子,以及八百锦帆军的信任。
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
“刘俨,基于你冲撞上官,藐视军法,郡守大人,决定免去你一切职务。”
黄射说到这里,话锋一转,道:“不过,由于我的求情,郡守大人决定再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刘俨微微抬头,看了眼黄射道:“多谢明公提携。”
此刻的刘俨,不再喊黄射先生,而是喊了一句明公。
虽然明公也是一种敬称,但也意示着二人之间,产生了一道无形的裂缝。
“嗯。”黄射眉头一皱,转身之际,黑着脸道:“刘俨,现在由你担任斥候队队率。”
“立刻去苏郡尉手中,挑选一什士卒出发,打探孙权为何突然撤退的原因。”
“诺!”刘俨低头应诺之余,心中却忍不住骂了一句:“黄射,我(草)你娘的,你这分明是让老子去送死的啊?”
【作者题外话】:新书需要支持。
请投一张银票,收藏。
谢谢!
第23章 混进皖城打探
虽然黄射给刘俨安排了一什斥候士卒。
但最后,刘俨只带了两个人,离开了鄂城。
其中一人是甘述,另外一人叫张田,是庐江逃难,后来在鄂城参军,现在在斥候队,担任伍长。
离开鄂城之前,三人换上一套一套粗布麻衣,扮着流民行动。
刘俨虽然不舍,但还是把神兵龙雀,交给了甘宁保管。
彼此此番前去庐江郡打探消息,必然会遭遇盘查。
刘俨要是带着龙雀在身,难保不引来怀疑。
孙权三万人马,一部是水师,由周泰、蒋钦率领。
孙权和鲁肃以及诸将,就是乘坐水师船只撤离而去。
两万步卒,则是由程普、韩当率领,由陆路撤退。
正常的话,他们的第一站,自然是庐江郡,之后是丹阳郡,再回到吴郡。
刘俨出发之时,程普、韩当的人马,已经走了三日。
三人既然是流民打扮,自然不可能骑马,所以只能靠两条腿追赶。
按黄射的说辞,就是让刘俨打探清楚,孙权为何匆匆撤退的原因。
因为黄祖、黄射父子,担心孙权突然撤退,存在阴谋。
不过,黄祖的疑心,倒也能够理解。
毕竟孙权三万大军,来势汹汹,结果大战未起,突然撤退,也难免让人不安。
但对于刘俨来说,要想摸清楚孙权的意图,显然不是易事。
这要是真有阴谋,那必然属于机密,又怎么可能容易打探出来?
事实上,此刻的刘俨,包括黄祖都想多了。
因为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孙权突然撤退,是因为吴国太的病逝。
若是知道事情会这么简单,刘俨也不会在心中,大骂黄射了。
与鄂城接壤的城池,是庐江郡的寻阳城。
寻阳城因为与江夏接壤,故屯有三千人马,受庐江太守孙贲管辖。
孙贲是孙权的族兄,在孙权之父孙坚时代,便追随在左右。
由于江夏与江东刚刚交战,进入城池的人员盘查的十分严格。
为此,刘俨三人并没有进入寻阳,而是绕城而过。
在荒山野岭奔走旬日,刘俨三人一路来到皖县。
“明日,你我三人扮作乞丐,混入城中,不管有没有消息,三日之后,在此地会合。”
皖县城外的一座荒废村落,此刻刘俨、甘述、张田三人,爬上村外的山头,看着远远在望的城池。
刘俨目光看着二人,与二人约定道。
“诺。”甘述,虽然年轻,但他几乎从出生,就跟随甘宁左右,早已经是个老行伍。
张田也是一名老行伍,而且还是斥候出身。
对于混入城中,打探消息,这些事情,他也是轻车熟路。
“仲明,注意安全。”三人分开之际,刘俨拍了拍甘述的肩膀。
“叔父大人放心。”甘述性格洒脱,虽然开始的时候,有些抗拒刘俨成为自己的长辈。
但自从刘俨为甘宁仗义执言之后,甘述就对刘俨充分认可。
刘俨倒也不尴尬,他两世为人,心里年纪早已经过了四十岁岁。
对于甘述、甘瑰兄弟对自己的称呼,他是完全没有心里压力。
三人分开之后,刘俨扮着流民乞丐,路过城门之时,虽然受到守城衙役的盘查。
但在询问了一番,见刘俨应答如流,得知是逃难之人,衙役也没有为难。
事实上现在两淮之地,由于地处曹操与孙权接壤边境,经常有难民进出。
城中的衙役守军盘查一下,就会放行,甚至为了收拢流民屯田,边境郡县,还专门开辟了屯田所。
只要愿意,流民就可以进入屯田所,负责耕种。
不过,进入屯田所,是需要登记造册的。
并且进入之后,虽然衣食无忧,但却需要耕地,而且今后也不得随意离开。
进入城中的刘俨,在城中闲逛了一圈,熟悉了一下地利环境。
一直到夜里,刘俨这才找了个偏僻的地方,换了一身衣服,以新的面孔,进入了一家酒馆。
打听消息最好的地方,自然还是酒馆和妓馆。
这种地方鱼龙混杂,乱七八糟的消息,也是满天飞。
“来一斗米酒,一盘烧鸡,再来一盘鱼。”
坐在角落之内的刘俨,吩咐上前的店小二一声。
目光开始打量酒馆进出的人群,倾听着各个桌台上用餐的客人。
喧闹的酒馆,虽然人生鼎沸,但要想打探绝密消息,显然不大现实。
吃饱肚子之后,刘俨正要离开之际,邻桌两名儒生的对话,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女郎的身段还真是曼妙丰腴啊。”
“周兄,慎言。”闻言的清瘦男子,连忙阻止了下首的青袍儒生。
“朱贤弟莫非认识那女郎?”
“那是桥太公府上的女管事,据说是孙夫人回家探亲来了。”
刘俨起初还没有反应过来,直到这会那姓周的青袍儒生,再次问了一句。
“桥太公?难道是那小霸王孙策的遗孀?”
“慎言,慎言啊。”那姓朱的清瘦儒生,吓了一跳,环顾左右。
而这个时候,刘俨已经起身,追赶着刚才那从窗口而过的蓝衣女子而去。
入夜的街面上,行人匆匆,刘俨凭借着良好的视力,以及超强记忆力。
很快就追上前面行走的女子,并很快便在街角一旁的巷口,见到那女子推门进了一座宅院。
刘俨假装不经意从门前走过,却见门口有几名士兵把守。
大门之上牌匾上,写着大大的桥府。
“有意思,原来这里竟然是大乔、小乔的老家。”
刘俨走出门前,开始围绕着宅院转了一圈。
“也不知道传说倾国倾城的大小二乔,究竟是如何的美貌。”
暗自嘀咕的刘俨,很快便发现巷子里面,有一颗巨大桐树。
正好与院墙紧挨着,要是爬上这颗桐树,显然可以轻易进入这座深墙大院。
刘俨虽然午后刚刚进入皖城,但却已经获悉一个消息。
一支江东大军,前日在皖城城外扎营过。
不过,次日一早,这支军队便离开了城池。
由于不确定,这支军队,是不是从鄂城撤下来的人马,所以自然无从考证。
但刚才在酒馆,获悉孙策的遗孀,大乔竟然住在皖城娘家。
这让刘俨隐隐有了一些期待。
当然,刘俨并不是冲着大乔来的。
他是想从大乔这里,碰碰运气,看看能否打探有用的消息。
十二月的皖城,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
借着夜色掩护,刘俨爬上桐树,居高临下,观察了院墙之内,发现里面并无人烟。
而院墙之内,正好是一座花圃空地,不远处便是走廊。
走廊尽头是一座二楼的土木结构的阁楼。
走廊上挂着的灯笼,则发出微弱的光亮。
整个小院显得格外安静,而前院的三层楼房,才是府邸的主体部分。
借着灯笼的微光,蒙着面目的刘俨,小心翼翼一路来到那座阁楼前。
停下脚步的刘俨,聆听了一下,发现亮着灯的几个房间,都隐隐有女子的说话声。
只有后面的一间厢房,虽然有亮光,却没有声响。
刘俨来此的目的,就是找寻人问话。
但他又不想打草惊蛇,所以只能找寻单人的房间,潜入进去,这才最安全。
来到窗口的刘俨,拔出匕首,轻轻刺了一个洞口。
透过洞口的刘俨,目光扫了一下眼,发现房间似乎没人。
当想着既然有亮光,必然有人居住。
当下他遂推开门窗,翻身便跳了进去。
“是谁?”
一声清脆的女子询问声,把刚刚进入房间的刘俨,吓得一个健步,便冲向那屏风之后。
就在刘俨一掌挥出,准备打晕眼前的女子之时,却被对方倾国倾城的容貌。
还有那如水一般清澈的眼神,所震慑住了。
“世上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
虽然脑海中闪过惊艳之感,但刘俨举起的手掌,却还是毫不犹豫的击打在女子的后脑部位。
直接把对方给敲晕了过去。
第24章 国色天香的大乔
被刘俨一掌拍晕的倾城女子,身体随之软倒了下去。
刘俨见状,伸手一把抱去,却把女子身上的抹胸裙给撕扯了下来。
软香入怀,刘俨低头之下,入眼的是一团晃人眼球的大白团子。
入手的纤细腰身,肌肤嫩滑,当真是性感撩人。
此刻的女子身上只有一袭粉红色的亵衣,紧紧的勒着胸部,平坦的小腹,蛮腰皆暴露在外。
还好女子下身长着长袴,否则刘俨真怀疑,自己会不会兽性大发。
强忍着流鼻血的冲动,刘俨抓起屏风上的一件长袍,给怀中的女子穿上。
“有贼,抓贼了。”
院子内突然传来的惊呼声,把屋内的刘俨吓了一跳。
还以为自己被发现了的刘俨,顾不得许多,放下女子,正要跳窗出逃。
却见一队侍卫,正朝着房间跑来。
无奈之下的刘俨,只得连忙返回房间,准备伺机而动。
“夫人,前院发现毛贼,您还好吧?”随着脚步临近,房门外传来询问之声。
“吾已经睡下了,都退下去吧。”刘俨看了眼被自己打晕的女子,捏着嗓子回了一句。
“诺!”带队的侍卫军候,随即带着手下而去。
听到脚步声远去,刘俨不由庆幸自己的机智。
“夫人?难道此女是大乔?”刘俨站在床榻前,看着眼前这张倾国倾城,明艳照人的脸颊。
忍不住发出一声感叹:“难怪曹贼也对二乔,念念不忘,果真是天香国色啊。”
“走水了,走水了……”
这一晚的桥府注定不安宁,就在前院刚把入府盗窃的毛贼抓住,后院一旁的马厩,却因为仆人的疏忽。
竟然引起大火,堆放的草料房被点燃。
呼啸的北风助涨下,火势瞬间蔓延开来,转眼便烧到后院的走廊之内。
“唉哟,我真是走了什么运啊?又是贼,又是火的?”
刘俨再次来到窗前,看到燃烧的火焰,忍不住吐槽一声,便要跳窗离去。
“我就这么走了,她怎么办?”
刘俨迟疑一下,最终还是转身,把大乔抱了起来,趁着大火烧到之前,把昏迷的大乔,趁乱带离了桥府。
在北风的肆虐下,失火的小院,因为火势过大,最终被大火吞灭。
好在救援及时,前院却没有受到影响。
“该死,尔等统统该下去,为夫人陪葬。”眼看着大火吞灭了小院,盛怒的桥太公,愤慨下令把后院的仆人,尽数拉出去杖毙而死。
天亮之后,早已经烧成灰烬的阁楼,只找到几具骸骨。
唯一能够证明的是,大乔手上带着的寒玉佛珠,证明了她死于大火之中。
大乔虽然声名远扬,然而有关于她的历史记载,却仅仅只有一笔。
孙策死时,年仅十九岁的大乔,便做了寡妇。
只能居住孙家老宅,过着青灯古佛般的清贫日子。
这一次,她之所以能够回到故乡,因为父亲六十大寿,她才得以离开吴郡,回到皖城。
桥家后院起火,孙夫人大乔死于大火。
这消息就像一场地震,翌日一早,便在皖城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