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如何武装刘义的思想,刘正决定分两步走:
一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刘正把三大纪律定义为一切行动听刘正指挥;不拿黎庶一衣一粟;不得私吞战场内外的缴获。
八项注意则为:第一,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刷牙,常换洗衣物,以不长虱子为检验标准。
第二是厨厕分离,饭前饭后洗手,不得喝生水。
第三是借东西要还,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损坏东西要赔,实行株连责任制。即就是从下往上追溯责任,先由借物的人承担赔偿责任,若是借物的人出了什么意外,或者是其能力不足以承担责任,就由其直属上级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第四是行军打仗军令优先,安营扎寨三哨齐全,口令暗语一日三变。
第五是不得战场劝降,战场是敌我双方搏命的场所,只分生死,不讲人情,至于是否招降纳叛,也得等战斗结束之后再去考虑。
第六是上级命令下级,直属上级优先。
第七是文武分离,战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声音,文职人员只有在主将战死的情况下行使代理之权,才可以根据战场的情况下达军令。
第八是将士平等,以兄弟待士卒,士卒必以国士报主恩。
刘正把将士平等放在最后一条,就是为了加深刘义的印象。
刘义接过刘正手中的丝帛,看着上面洋洋洒洒的朱砂大字,开始了逐字逐句的研习领会。
一个月之后,刘义终于牢记于心。
刘义背完了之后,对刘正说:“公子,请替此书命名。”
刘正也觉得把这十一条军规叫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些不妥,于是就提名:纪效新纲。
以此作为练兵御民的总纲,一切为了人德值。
刘正把题了名字的丝帛郑重其事的交到了刘义手上,并对他说:“你是第一个接受纪效新纲教育的人,希望你不要辜负了我的期望,这份军规交给你来保管,也将由你来发扬光大!”
刘义见状,忙躬身拒绝:“公子大恩,义本不该拒绝,然而公子胸怀大志,将来必定是从者如云。义不过是粗鄙村夫,难堪大任,强掌此策,必遭致灾祸。不如公子自掌原本,义抄录一份便是!”
刘正想了一下,觉得刘义之言在理,就对他说:“你说得对,只是这抄录,难免存在谬误,我有一法,可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不知你可有精通石刻的旧识?”
刘义回答说:“公子莫慌,刘义自小跟着家主,文不成,武不就,独对石刻情有独钟,更得名师指点,算是登堂入室。”
刘正大喜,忙调出了百科全书中的兴汉字典,开始了活字印刷的第一步。
一个月之后,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纪效新纲所需要的字全部雕刻出来了。
刘正按照脑海里的排版印象开始制作模版,也就是可以容纳字符的木制底板,在上面挖出刚好可以容纳字符的小洞,如此一来,纪效新纲的印刷模版就制造出来了。
看着手中有些差强人意的丝帛,以及上面那还算工整的字符,刘正不得不放弃了普及文化教育的打算。
怪不得名师择徒的标准定得那么高,这用于抄录诗书的一卷丝帛,就能让普通人家顿顿吃上肉。
即便是那技术手段早已成熟,学生人人会制作的竹简,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才能够编排出来。
更为主要的是制作竹简的工序繁杂,需要大量的时间。
难怪学有所成者寥寥无几,文化知识的传播受制于传播载体和速度的限制。
那刘备为了寻访名师,不惜巧取豪夺刘正家的族谱,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名正言顺进入京师洛阳的机会。
这千里迢迢只为学,师门立雪见证其诚心。若是身后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支持,是没有办法安心就学的,忙于俗务而误了学业,自然会令恩师不喜,最终令师门蒙羞。
刘正心想,想要实现人人有书读的梦想,先要降低就学的成本。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富民,家有余粮,才能把少年人从协助父母养家糊口中解救出来,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就学的前提条件。二是造纸术的革新和活字印刷术的提前面世,文化传播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两个方面,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让更多的人有条件读书。三是打破世家的文化垄断,敝帚自珍是传统恶习,再加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读书识字,而在这读书识字的人当中,学有所成的儒生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刘正心想,若是有条件的话,再现百家争鸣的盛况才是努力的方向。
天气回暖,刘正对刘义的军事训练也正式展开了。按照后世新兵训练的办法,结合汉代人那强悍的身体素质,训练的强度提升了十倍。
苦逼的刘义,前面十天除了吃饭和仅有的三个时辰睡觉时间,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站军姿。
安排好刘义的训练内容之后,刘正也开始了自身适应性训练。作为一名资深的穿越家,他非常清楚,在这个乱世即将到来的东汉末年,想要有一番作为,个人武力是必不可少的硬性指标。
刘正尝试着沟通兴汉小精灵,在经历了一番厚颜无耻的拍马屁之后,成功的从百科全书中获得了杨家的暴雨梨花枪法。
为了纪念这一刻,刘正把伴随着自己穿越而来的双属性长枪命名为梨花枪,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练枪生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4章 得将子龙
刘正带着刘义,两人沿官道而走,一路走走停停,直到下午时分,才翻过了一座山,又淌过了一条河,刚爬上一座小山坡。
刘义见前面的村子里浓烟滚滚,忙对刘正说:“公子,前面就是赵家村了,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
刘正驱马上前,刚翻过山梁,只见那前方不远之处,浓烟滚滚,喊杀之声直透云霄,偶尔的火光溅射之下,无数道杀气扑面而来。
刘义虽然胆小,但是追随刘正之心永恒,于是就问:“公子,咱们应该怎么办?”
刘正心中着急,见那刘义谨小慎微的性子又冒出来了,怒斥说:“还能怎么办,随我突入村中,先救人再说!”
两人手执长枪,驱马急驰,须臾之间,便到了村口。
那村口有十余贼众,一身奇装异服,手持月形弯刀,堵住了出村的道路。
见到逃向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幼,均是一刀下去,身首分离,鲜血四溅。
两人赶到之时,村口早已尸横遍野,那贼众正在耀武扬威,张弓搭箭。
刘正倒持梨花枪,冲入贼群,刘义则紧随其后,替他瞭敌观阵。
梨花枪急如闪电,每一个枪头出现,便带走了一位贼众的性命。
贼众的小头目是一个心思奸诈之辈,想要借机偷袭刘正,被眼疾手快的刘义发现,横枪阻拦。
刘义虽然枪法精妙,但是胆气不足,与那头目交战几个回合,双方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斗得个不亦乐乎。
刘正没有后顾之忧,那小贼头目又让刘义拖住,梨花枪威力大增,枪下无一合之敌,很快就将村口贼众斩杀殆尽。
转身见那刘义对敌的场景,只见他守则固若金汤,攻则绵软无力,似有妇人之仁,不忍对贼人痛下杀手。
刘正本可以上前助阵,但是为了锻炼刘义的杀敌之心,于是就高声大喝:“刘义,除恶便是扬善,此刻不动手,更待何时?”
刘义经过刘正训练日久,早就形成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条件反射。当即就回了一声:“是!”
精神抖擞,战意激增,殒神枪突然加速,刺破了对手的咽喉。
殒神枪沉寂多年,再得饮贼人之血,当即便脱落锈迹,再现昔日的辉煌,与此刻的刘义相得益彰,忠仆本色,尽显无遗。
刘正见刘义村口斩将,实现了由新兵向老兵的华丽转变,再加上忧心村中的状况,便不再管那刘义是否适应战场的环境,直接冲入了村中。
所过之处,不见贼人踪影,只见乡民横尸道畔,房屋遭焚,浓烟弥漫。
正在那寻贼不遇的时候,前方冲出一将,正是:
白马银枪首出场,亲人横死泛红光;
不知圣主真情性,道上生威义气张。
那小将见刘正两人在村中寻觅,更有枪尖染血,便以为两人是行凶的恶人,暴吼一声:“恶贼,看枪!”
刘正闻言,抬头一看,只见眼前白光一闪,咽喉处感觉到了一股寒意,来不及多想,在电光火石之间把身体偏向了一侧。
只可惜躲过了咽喉,却躲不过肩膀,那银枪如毒蛇吐信,点在了刘正的左肩之上。
刘正本以为会非死即伤,却不料那双属性护甲自主启动,不仅抵消了大部分冲击之力,还将银枪弹开,自身分毫未损。
见识了护甲的防御力之后,刘正才有心思打量眼前的对手,想起了纵横汉末的那个“浑身是胆”的传说,见猎心喜,也就不再解释,先斗上一场再说。
梨花枪以快打快,迎上了银甲小将的银枪,两人暂时的势均力敌。
三五个回合之后,刘正终因习枪时日尚短,不及对手娴熟而吃了一点小亏。
好在那护甲不负所望,保全了刘正,令他愈战愈勇,与银甲小将斗了个旗鼓相当。
那银甲小将胯下的战马为夜照玉狮子,刘正所骑也是北地良驹,倒也勉力支持两人久战。
百十回合之后,那银甲小将见刘正刀枪不入,更有一身正气,于是就渐渐的冷静了下来,开口询问:“阁下身手不凡,因何屠我赵家村?”
刘正忙回答说:“赵兄弟误会了,我等路过此地,见有人作恶,便除掉了贼人,想要进村救人!”
那银甲小将见刘正所言,却是将信将疑,于是就说:“空口无凭!”
刘正回答说:“村口有尸为证,且随我策马过去,便知是真是假!”
刘正说完,策马转身。
那刘义见刘正把后背暴露在了银甲小将的枪下,当时便急了,忍不住的大声提醒说:“公子小心!”
刘正回答说:“我相信那兄弟是光明磊落的人,不会在背后偷袭。”
那银甲小将听了刘正的话,心中也是感动不已,对他的好感更是增添了许多。
三人回转村口,见识了贼众的尸首之后,算是解除了误会。
银甲小将当即滚落下马,来到刘正的面前,下拜叩首说:“常山赵云赵子龙,误会了恩人,特向恩人请罪!”
刘正忙下马,扶起了赵云说:“涿县刘正刘佑兴,不敢当子龙兄弟大礼!”
末了又向赵云介绍刘义说:“这位是我的兄弟,刘义刘忠仆!”
刘义见公子赐字,更是感激不尽,忙上前见礼说:“涿县刘义刘忠仆,拜见赵子龙兄弟!”
三人一番寒暄之后,望着满目疮痍的村子,心中也是悲痛万分。
赵云更是悲痛欲绝,在刘正兄弟二人的劝说之下,才收敛了乡亲们的尸首,让亲人们入土为安。
在检查贼众的尸首时,刘义突然找到了一把嵌满了宝石的短刀。
刘正接过来一看,心中便有了定计,为了避免冤枉好人,便把手中的短刀模样用意念传输到脑海之中。
百科全书果然是不同凡响,当即便给出了答案:七星宝刀,乌桓王室继承者的信物,有削铁如泥之能,摧金断玉之功,为名师所铸,号令群夷。
赵云见刘正沉默不语,于是就问:“佑兴兄可知此刀的来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5章 九原逐胡
进入了并州地界之后,越是向北行走,越是感觉到了浓浓的战争气息,特别是边境之民,虽然说在生死线上挣扎着,但是那直面生活的勇气,是中原大地的百姓无法比拟的。
就连那田地里的庄稼,都是在铁蹄的践踏之下,顽强挣扎着才生长出来的。
刘正三人过了雁门之后,便是胡汉拉锯战最激烈的区域,自从南匈奴归汉之后,这片土地上的汉人,就开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越是向北行走,越是可以听见勇士的呐喊和民众的哭泣声。
取道定襄,辗转进入了五原郡。
离城十里,也能看见火光冲天,在通往雁门与五原之间的官道上,无数北上的豪雄之士策马呼啸而过,上马击狂胡,正是此辈的真实写照。
匆匆逃离九原的,正是那些在战争中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汉人老弱病残,至于青壮男女,但凡一息尚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