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葛坡镇帅陈到,辖安风津舰队,邓艾和钟会三督人马,负责与曹魏宛城方向的大军对峙。
陈留镇帅太史慈,辖廖化,于禁两督人马,虎视颖川一带。
河内镇帅赵云,辖方悦和黄叙两督人马。
上艾镇帅马超,辖郭淮,庞德两督人马。
拿下淮南的大部分土地之后,兴汉军总人口突破了八千万。完整的徐州到手,再加上淮南粮仓的建设略有小成。兴汉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一个新高。据政相鲁肃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兴汉国的粮食产量足以养活十亿人口。
粮食安全不成问题,更是有力的解放了大量的种田人口。如今兴汉国的种田人口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一个种田人养活的人口达到了五十人。
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兴汉国只需要一百六十万专门的种田人口,就可以供养八千万人。目前兴汉国的专职种田人在八百万左右。就相当于一年的粮食生产,可供五年食用。再加上兴修水利和科学种植,让种田人不再靠天吃饭,而是为庄稼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环境。
兴汉国的后备役兵源已经突破了两千万人,其中女兵也突破了五百万。
淮南战役已经进入了尾声,兴汉军的总兵力突破了三百万,其中女兵的比例仅有一成,也就是三十万人。这些大多是医护兵和通信兵,倒也不会影响实际战斗力。
充足的劳动人口,让兴汉国的商业繁荣赢得了最佳的时机。泉州港口的蒸汽机吊运设施投入使用,让集装箱货运理念有了用武之地。
海运业的改革,让兴汉国的海船吨位更大,续航能力更强,船队规模更大。装船速度的提升,那就是利润的翻倍。
陆逊在东海大学也没有闲着,正在将蒸汽机组装在货轮上进行试验。
兴汉大道和有轨马车的推广,让兴汉国内部运输实现了高效,便捷。特别是马拉集装箱的板式马车问世之后,大量经过驯养的马匹和专门的马站,更是让运输行业有了新的竞争标准。
滑轮组应用到板式马车上,让马更省力。同时百里一个马站的配置标准,让马匹不至于脱力受伤。
目前负责兴汉国马站的一共有三大集团:
吕氏集团,负责狼居胥山到泉州港之间的马站。
张氏集团,负责上艾到东莱港之间的马站。
糜氏集团,负责葛坡到如皋之间的马站。这是一条新兴的商路,也是内河航运与陆运之间的竞争。
兴汉国以利益推动兴汉军的发展,让百姓享受到战争的福利,安全和食物的合理调配,让各方镇帅更容易收拢民心。
即便是那些对兴汉国的制度深恶痛绝的残留世家,也在丰富的物资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
孙权全面退出长江以北,让淮南粮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第465章 周瑜烧粮
孙权在巢县遭遇了惨败,大将陈武战死的消息传到了金寨前线之后,孙策痛苦的对周瑜说:“公瑾,咱们这次是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周瑜点了点头,孙权北渡增援楚军,主动攻打肥东。本以为可以和孙策夹击合肥,却没有想要被止啼军打击得体无完肤。还落入了孤军深入的凄惨境地,这让解烦军上下对周胤恨之入骨。
孙权为了推卸责任,一直都在大肆的宣传楚军在金寨一带的不作为。这回可是让东吴找到绝佳的借口,从今以后,东吴方面将不再对楚军伸出援助之手。
孙策也觉得脸上无光,孙权看在兄弟情义的份上渡江北上,这件事情天下人都知道。然而孙权在肥东和巢县血战的时候,楚军却在金寨按兵不动,坐看解烦军上下孤军奋战。这已经犯了大忌,至少会让楚军陷入不仁不义的地步。
现在的情况就更严重了——孙权已经退回了建业,肯定不会再次出兵。周瑜的计划算是狠狠的坑了一回东吴。用孙权牵制张辽的止啼军主力,楚军捡麒麟军那个软柿子捏上一捏。这样的谋划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解烦军的一触即溃,这黑锅就得由楚军来背了。
其实周瑜的小心思很明显——要是孙权出了什么问题,孙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整合东吴,楚国的实力至少可以与曹魏分庭抗礼。在淮南战场上,甚至可以和兴汉军一较高下。
现在的问题周瑜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以兄弟手足的情义拿捏孙权,迫使解烦军主力渡过长江参战。作为援军,主动进攻肥东,孙权已经尽到了兄弟同心的责任。至于孙策和周瑜再也没有办法拿兄弟感情说事儿。
陈武战死在了巢县南门,孙权全身而退回了建业。楚军倒是毫发无损,这就让周瑜的谋划全部落空。至少程普等人会同情孙权。当然了,孙策肯定不会对孙权见死不救。这救援不力的罪名,就只能让周瑜承担了。
更何况周瑜是楚军大将之首,其他的将领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也会把脏水泼向他。这就意味着周瑜在楚军中的地位和威望,都会遭到严重的削弱。
这样的困境就是孙策也没有办法。再者说解烦军南撤之后,金寨前线的楚军就要腹背受敌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楚军的凝聚力已经下降到了冰点。
张辽带着止啼军从巢县出发,可以威胁到舒城的后路石亭。麒麟军也不是省油的灯,金寨守得固若金汤,让周瑜没有了小脾气。
周瑜说:“主公,据后方消息,张辽正在准备战场,具体的进攻方向不明。按照我的猜测,很有可能是石亭。一旦石亭失守,楚军想要南撤,就只能走夹石和潜山了。这还得有一个前提——皖城不能丢。要是皖城丢了,金寨这里的人,就没有机会回长沙了。”
孙策说:“公瑾,你的担心很有道理,只是典满和陈达两个小子守了这么久,刘立等人在六安城中等了好几个月,怎么可能让楚军顺利的撒退?”
听了孙策的话之后,周瑜也觉得撤退的事情很麻烦。麒麟军主力以逸待劳,肯定不会放过痛打落水狗的好机会。即便是有着孙尚香的关系,孙策和周瑜可以全身而退。但是楚军布置在金寨一线的数万人马,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周瑜琢磨了很久,始终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一个人四处走走。到一处小山坡上,有几个巡营时淋了雨的楚军士兵,正在用稻草生火烤衣服。
福至心灵的周瑜放眼望去,发现远处的稻田里堆满了稻草。由于稻草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稻田附近的树庄全部被稻草包围了。
金寨多山,山高林密可是江南植被的特点。周瑜终于想到了办法,楚军南撤最大的困难在于刘立会带兵追击。只要用什么办法束缚住麒麟军,楚军主力就可以全身而退了。
周瑜提出了用放火的办法来迟滞刘立的追兵。孙策有些犹豫了——水火无情,这是天地至理。楚军在淮南的时间也不短了,当然知道大火意味着什么。如今正是粮食收割的季节,金寨一线的稻田中还有九成以上的粮食没有收割。这把火一旦烧起来,方圆百里的民心就彻底的丢了。
放火烧粮可以迟滞麒麟军的追击,同时也让楚军完全失去金寨及其周边地区的民心。大火烧掉的地区,就会把楚军当成死仇来对待。即便是将来楚军有能力北上合肥,也不可能得到民意支持。除非将金寨一带的百姓斩尽杀绝,只要有漏网之鱼,楚军的恶行就一定会昭告天下。
孙策不想同意放火烧粮,兴汉军已经在寿春和庐江一带建起了淮南粮仓,最不缺的就是粮食。自古南方多豪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方的诸侯没有办法依靠粮食赈灾的方式收拢南方一带的民心,只能靠武力征服的办法来抢占地盘。
南方百姓不会因为粮食而转投他人,这也是南方百姓可以抗争到底的真正原因。孙策可以在南方站稳脚跟,最关键的是南方的每一个郡县都有能力自给自足。就拿江夏来说,常备的兵力只有孙策的三分之一,却可以在战争中坚持,靠的就是军粮充足。
历史上的战争,北方大地通常都是倒在粮草辎重上面,南方失败的唯一理由就是兵力不足。就拿孙权的解烦军来说,五万大军渡江北上,巢县可以轻松备粮。
这也是南方很少会出现粮尽撤兵的情况。有粮就有忠心,南方百姓除非战死,否则就会坚持到最后一刻。北方的情况就恰好相反,就拿冀州来说,一旦形成了合围之势,粮尽投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良禽择木而栖,这样的事情在中原以北非常正常,城头变换大王旗。
至于南方就不一样了,易主的可能性非常小,每一次易主都会血流成河。南方人的韧性非常强悍,甚至可以说是打造了“不妥协,不退让”的核心思想。
兴汉国可以在幽州取得成功,靠的就是充足的粮食。然而到了淮南战场之后,才发现无往不利的粮食攻略根本就行不通。
南方是千年世家生存的土壤,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也是长江以南的世家有能力,有资格坚持自家理念的核心源泉。
孙策深和南北的差异,才会对周瑜放火烧粮的决定有些难以理解。金寨周围数十万人,一旦烧了这把火,楚军就会成为过街老鼠,后果会非常的严重。淮南百姓对于兴汉军的存在,根本就没有多少归附之心。
只是不同意放火之策,孙策又没有把握从金寨全身而退。
周胤走了进来,神情沉重的说:“大王,大都督,刺候来报——刘立带着麒麟军主力进了金寨。”
孙策不敢再犹豫了,立即同意了周瑜放火烧粮的计策。
由于楚军南撤心切,放火烧粮变成了放火烧山,直接导致了楚军的一蹶不振。
第466章 周瑜中箭
战争一直都是推动华夏历史的主题曲。我们的祖先一直以来都在为战争的底线添砖加瓦。诸侯之争必有底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拿淮南战场来说,保护粮食和百姓就是重中之重。
淮南百姓有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对于环境和动物的保护一直都走在最前列。比如说猎人上山打猎,不射杀怀孕的动物就是自古以来的规矩。百姓之家待客,不宰下蛋的母鸡也是约定俗成的传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了。
淮南一带的村寨,特别是那些猎户之家,通常都是倚山而建,绿树环绕的木制建筑。森林防火意识绝对是特别的强烈。当森林防火与身家性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山里的人们就会时刻保持着警惕。
周瑜一直以来都是生活在城池之中,根本就没有想过,放火烧粮的命令下达之后,一切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了。上行下效,本来一开始是烧粮,慢慢的就演变成了放火烧山。还有人为了拍马屁,直接烧毁村寨。
金寨有一个叫洪家湾的地方,是楚军南撤的必经之路。周瑜带人通过之后,传令让断后的人放火烧山。楚军是放完火就离开了,可是秋高气爽的季节,风一吹就让火势失去了控制。大火烧山的场景,让所有的洪家湾百姓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了灭火行动之中。
深山灭火的洪家湾百姓发觉大事不妙的时候,大火已经顺着山林疯狂的蔓延着。参与灭火洪家湾的百姓,大部分都没有逃过一劫,只有到另一座山峰砍树,争取弄出隔离带的洪平和洪安两兄弟保全了性命,才算是逃过了一劫,成为了幸存者。
兄弟俩看着漫山遍野的大火,疯狂的朝着大火的位置冲去。在一条小溪的边上,找到了一位弥留之际的青年。他是洪家湾百姓派出去打探放火的元凶的负责人,却没有想到带伤而归。
青年瞪大眼睛望着洪平,努力的集聚力量,断断续续的说出了两个字:“……楚……周……”。
话还没有说完,整个人就咽气了,死不瞑目。洪安问:“大哥,这是什么意思?”
洪平感觉到了火浪的高温,愤怒的说:“下令放火的人,是楚军的大都督周瑜。记住了——周瑜是咱们洪家湾的仇人,这个仇一定得报。”
洪安点了点头,游过了小溪之后,立即开始寻找楚军撤退的痕迹。山中猎人的追踪本领果然不容小觑,洪平兄弟很快就找到了负责放火的那个屯长。一番剥皮抽筋之后,顺利的拿到了相关的情报,更是机缘巧合的查到了周瑜的行踪。
洪安说:“哥,听说孙策很厉害,他要是跟在周瑜的身边,咱们就没有办法下手了。”
洪平说:“二弟放心,孙策为了安全起见,常常会亲自断后。周瑜主持中军,两人肯定得分开。”
楚军撤退的方向是夹石,过了夹石就是潜山,那里可是楚军最重要的关城,三千大军扼守着进入皖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