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恪武科成绩略有提升,文科成绩略有提升,只是进步幅度没有那么明显。
鲍三娘武科成绩提升明显,文科成绩的进步更为喜人。一跃成了十大英才的第四名。
楚地学生沙摩柯,居然后来居上成了第五名。
看着脱胎换骨的前五名,刘正决定重新安排老师,挖掘学生的潜力。
赵统交给郭嘉培养,诸葛恪送给吕布言传身教。至于司马师,刘正打算亲自培养。
赵云承担起了培养沙摩柯和曹真的重要使命。
甘宁继续带刑道荣和关索。至于王凌和刘巴,为了减轻鲁肃的工作压力,就由太史慈带走了。
鲍三娘成了轩辕无双的学生,可以任意旁听任何课程,倒也进步神速。
面对九位师兄,年龄最小的鲍三娘也是情窦初开。只不过赵统久经战阵,为人有板有眼,不是她的菜。
更何况赵统已经心有所属,对于鲍三娘的美貌与天真无邪视而不见。老师郭嘉虽然为人轻浮,但是他在安排课程的时候都是经过周密的计算,没有空闲的时间给年轻人谈情说爱。
鲍三娘碰壁几次之后,对赵统的印象很不好,再加上小孩子心性作怪,两人就渐渐的疏远了。
赵统早就心有所属,对于鲍三娘的转变倒也不以为意。原来所谓的有缘无分,其实就是一厢情愿得不到回应的结局。
司马师倒是对小师妹鲍三娘刮目相看,只是司马家古板的家教,让他不由自主的想要把小师妹培养成合格的大家闺秀。
鲍三娘性格天成,最喜欢武枪弄棒,对于大家闺秀的技能,她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兴趣。
司马师努力无果,就觉得鲍三娘烂泥扶不上墙,不配成为司马家的当家女人。他已经认定了小师妹进不了司马家,就不想再浪费心思去讨好。
至于随便玩玩,司马师不敢。要是鲍三娘没有兴汉学院十大英才弟子的身份,以司马家的实力倒也可以压服鲍家。
如今鲍三娘成了轩辕无双的弟子,在身份上就有了天差地别。真要计较起来,司马家还算是高攀了呢?
世家子弟娶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至于娶妾,就没有那么多限制了。只不过娶妾不用在意女方的实力,却也没有人敢把高门上第的千金当妾娶回家。
司马师想娶鲍三娘,必须要拿出发妻的位置以示诚意。然而世家子弟争权夺势,男人需要的是左膀右臂,而不是一个格格不入的花瓶。
擅长算计的司马师,当然不肯把心思放在一个注定了不能在一起的女人身上。特别是那个女人的身份高得吓人,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也是为什么世家千金大多下嫁的主要原因。同级别的世家子弟对同等身份的女子,大多都是敬而远之。有一句话叫做伤不起,相敬如宾的日子,真没有听起来那么美好。
诸葛恪家教严格,对于武力强大的鲍三娘避若蛇蝎。毕竟是小师妹,他又不敢得罪,只好同恩师吕布一同闭关。
曹真倒是出身平凡,只可惜已有妻室,也不敢闹出停妻再娶的笑话。更何况小师妹鲍三娘有轩辕无双撑腰,轻易的招惹就会闯下天大的麻烦。
女人太优秀了,男人就会权衡再三。只有那些拿婚姻赌前程的男人,才会被动的接受那种不对等的嫁娶,同时也会埋下婚姻破裂的隐患。
太原王家恪守礼教,对于鲍三娘的豪放,真心的接受不了。蜀地女儿的奔放热情,让很多人只能敬而远之。这也是女择郎,从一而终的由来。蜀地女儿未嫁时虽然热情奔放无所顾忌,但是她们都会守好自己的底线。一旦嫁人之后,对婚姻的忠诚更是百分之百。
鲍三娘虽然说看起来豪迈,但是她没有攀龙附凤的心思,一心只想要找一个意中人。兴汉学院人杰无数,能入她法眼的人,也没有几个。
沙摩柯倒是想来一回近水楼台先得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表情惟妙惟肖。然而山中少年那粗犷的模样,让鲍三娘看着就不喜欢,更不用说共度余生了。
刘巴倒是一表人才,只可惜过于文弱。再加上他跟随鲁肃学习,再美好的东西到了他的眼里,都会变成排列串联的数字。
情窦初开的鲍三娘进入兴汉学院五月有余,自然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只不过要想再进一步,就没有可能了。
大家都忙着学习,期末考试即将来临,谁也不想被挤出十大英才的行列,从而被打回普通班。
刑道荣的悲剧,大家都不想重演。最幸运的人就是贾充了,跟贾诩认了个本家,堪堪保住了十大英才的位置。
鲍三娘天赋异禀,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关索不喜欢耍刀,被老爹压着十几年,一手刀法倒也娴熟。
鲍三娘正好相反,觉得舞大刀的模样格外美妙,于是就主动找关索学刀。
刚开始的时候,关索也对鲍三娘心存畏惧。毕竟每次演练武艺,都会落得个鼻青脸肿的下场。
第693章 专项计划
鲍三娘和关索之间的磕磕碰碰并没有影响兴汉学院的教学进度。
六月老生分科考试结束之后,兴汉学院的文科和武科以及综合科等三大专业正式的横空出世了。
按照梅园制定的分科标准,赵统,曹真和王凌进入了综合科,接受文武全才的专项计划培养。
司马师,关索,鲍三娘,沙摩柯四人进入武科,进行重武方向的培养。
诸葛恪,贾充和刘巴成了文科的扛鼎人物。
这次专业分科,不仅定格了十大英才的位置,还改变了他们的排序。
诸葛恪受到吕布的影响,对于诸葛家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分歧。司马师也受到过同样的影响,好在刘正及时矫正,倒也没有扭曲性格,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鲁肃很不了解刘正对于十大英才的分科意图,特别是司马师和诸葛恪都是文武全才,按理应该分入综合科进行全面培养,如今却一武一文。
刘正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司马师家学渊源,身上带有明显的世家烙印。列入武科专项计划,就是要把司马师培养成擅长打外战的纯粹型武将。令其尽量避免对内欺凌百姓,对外卑躬屈膝的悲剧。
至于诸葛恪,受于家教限制,勤勉王事自不用多说。只可惜他学会了家中长辈的勤,却没有领悟长辈的智。遥控朝中事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简单。
试想六出祁山的故事,诸葛孔明都不敢轻易的回成都见后主。即便是回去见了,也通过斩杀奸臣的雷霆手段杀鸡儆猴表明态度。
将在外事征伐,不成功不得轻易回朝。这既是为将者的尊严,也是自保的手段。
九江一战,诸葛恪败军还朝。这就意味着朝中大臣可以肆无忌惮的攻谑。统兵大将有不成文的规矩——得胜班师。既然败了,就只能痛定思痛重震旗鼓,回去找骂,甚至是找虐,贤者不为。
要知道败军之将不宜言勇,到了朝堂之上,面对文武同僚的挤兑之辞,出言反驳是自取其辱;默默忍受又会让麾下将士寒心。
诸葛恪不懂为将之道,更不懂宁死不屈的真正含义。败军之将还朝,那就是伸出脖子给政敌砍。人家可不管你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和努力,只要有机会把对手拉下马,肯定会不遗余力的中伤残害。
刘正让诸葛恪读文科,就是想要补全对方的短板。带兵出征不是不行,只不过要随时注意后方的风向并及时的矫正。特别忌讳大将败军还朝,一旦主公态度暧昧,不死都得脱层皮。
关键是败军的经历削弱了话语权。一旦主公不想掏抚恤金,统兵大将就只能下狱了。即便是出狱之后重新掌兵,其控制力也会大不如前。更何况羊入虎口,基本上不会有脱身的可能。
鲁肃问:“庄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难道就是为了避免败军还朝的缘故吗?”
刘正反问道:“子敬,你主政梅园多年,应该有切身体会!同样是申请调拨物资,你愿意给胜军之将呢,还是败军之将呢?”
鲁肃一听就明白了,胜军之将相对于败军之将来说,付出的牺牲有限,同时又有一定的缴获。奏报所申请物资补给基本上都是军功赏赐,至于伤亡抚恤金所占的比例通常不会太大。
然而败军之将就不一样了,战败不仅意味着没有缴获,还有辎重物资的损失,伤亡比例的激增。最主要的是即便是大败之战,也有部分将士立功。一场大型战役,肯定是有胜有败。大局整体败了,局部也会有斩获。
对于专门负责后勤保障的部门来说,凡是败军之战,辎重物资的补充必不可少,这是确保前线安全的重中之重。伤亡抚恤金的部分,也不能缺斤少两。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谁敢克扣伤亡抚恤金,那就是自寻死路。
对于败战之军,唯一可以操作的地方就是对于部分立功受奖人员的赏赐问题。要是主公不想掏那笔钱,只要问罪统兵大将,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不赏。打了败仗还要奖赏肯定是行不通的。
可是那些在败战之中浴血奋战立了战功的人,难道就应该受那种莫名其妙的委屈吗?这不是逼迫那些有能力战斗的人随大流保命要紧嘛?
败战之中杀敌立功的人该不该受到奖赏,这就得看统兵大将的能力了。有的统兵大将谎报军情,把大败说成大胜,这着实不可取。然而以败军的结果否定立功将士,那又会打击将士们的积极性。
就拿九江之战来说,骑兵督吕猛腰埠战败,六千大军仅有不到千人活着抵达含山。
要知道围杀骑兵督的吴军超过了七万。双方兵力对比更是悬殊。那些活着的将士,个个都有斩首功劳。倘若按照战斗的胜负定赏罚,骑兵督幸存将士的功劳就废了。
然而梅园的军功核算部门并没有一刀切,更没有通过处置吕猛来回避对有功将士的奖赏。凭借着完善的情报网络,拿到了腰埠之战的吴军伤亡名册。再结合骑兵督上报的情况,从而确保败战军功的真实有效。
为了确定骑兵督的战功,情报部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不过没有人刁难骑兵督。大型战役,谁也无法保证必胜。如何确保败军将士的军功,就成了情报部的重要攻坚方向。
鲁肃说:“王爷,我懂了!败战之军也会有军功。只是赔本的买卖谁都不会做,就有人打起了省钱的小算盘。”
想当初为了骑兵督的军功核算问题,梅园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有人提出吕猛回炉重造,从而抹杀有功将士的功劳。好在刘立拍板决定——哪怕是损失惨重,也要核定有功将士的功劳,不能让将士们流血又流泪!
要知道军中对得败军之将和有功将士的态度截然不同。骑兵督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完全取决于梅园的军功核定力度。
梅园禁止谎报军情,同时也对败战之军的有功将士给予高度的认可并确保军功的准确性。据后来军功核算部分统计,腰埠之战的吴军阵亡一万有余。那可都是骑兵督的战功。
刘正说:“败军之将继续在外领兵,就有九成的把握拿到应有的赏赐;倘若不智还朝,那就相当于配合中枢抹杀麾下将士的功劳。”
鲁肃明白,倘若当初处置了吕猛,就会有人得寸进尺的抹杀骑兵督将士的功劳。一旦军功核算开了此等恶例,就会迫使前线将领虚报战功,从而腐蚀兴汉军的根基。
诸葛恪的问题不在于九江之败损失惨重,而在于败军还朝接受了吴王孙权的处置,从而抹杀了腰埠大胜的功劳。
好在诸葛瑾为人聪明,自己掏腰包以吴王孙权的名义劳军。这才让诸葛恪躲过了信任危机。
当年兵仙韩信数度接受削爵,到最后削无可削就只能命丧黄泉的悲剧。其实根源在于那些追随韩信平定天下的人立了功不得赏,最后离心离德。引颈受戮容易,家人不保更让将士寒心。
本来在用兵之道上独树一帜的韩信,到头来连个继承衣钵的人都没有。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刘正不希望诸葛恪走上韩信的老路。没有韩信的功劳,却要接受韩信的悲惨命运。
让诸葛恪读文科,就是要促进其全面发展,将来可以军政皆通,不至于被宵小之辈算计。
鲁肃终于明白了刘正的特殊用意。司马师的家族私心太重,就令其做一个纯粹的武将;诸葛恪过于忠直,必须要加强文科政略方面的培养;赵统忠贞不二,全面培养才有利于将来。
兴汉学院的专项计划,针对十大英才做出了最合理的配置。
第694章 矫正教学
司马师也想跟赵统一样进入综合科,毕竟连曹真和王凌都进入了最为全面的培养阶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