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汉使命-第5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祖先入关中,约法三章尽收秦人之心。楚汉相争,承制应命。汉律源自于秦法,治国当有规矩。

    高祖能容秦人,以之为根基建立汉统。吾等晚生后辈,为什么不能让久居并州的南匈奴人,成为兴汉国的正式成员?

    邓艾觉得庞统是妇人之仁。倘若南匈奴人奋起直追,掌握了中原的冶炼技术,就会对中原的防御构成威胁。

    这就是养虎为患。

    今日的疏忽,他日必定会付出代价。

    两人争执不下,只得找刘正主持公道。

    “士载,士元:你们认为什么是汉人?”刘正问道。

    “大汉即为壮士,华夏之民,但凡秉承轩辕之志者,皆可以汉人称呼之!”庞统答道。

    “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者,方为汉人!”邓艾说道:“汉人既是一种生存模式,也是一种传承文化。”

    匈奴游牧,不事生产,逐水草而居。这样的生活态度,就决定了牧民看天吃饭的态度。要是老天爷不给活路,那就让邻居也跟着痛苦煎熬。

    南匈奴部族之乱,其实就是抢邻居的不断演化。我等部族牧民都在挨饿受冻,你们汉人农民凭什么吃饱穿暖?

    南匈奴人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汉人百姓为什么可以吃饱穿暖,总认为是老天爷偏心眼。亲兄弟之间要是觉得父母偏心,都会又哭又闹的争取好处。

    南匈奴人眼红邻居的一切,自己没有的就伸手去抢。种地的百姓起早贪黑,其实并不比顶着寒风放牧的人轻松。牧民们在吹冷风的时候,只会想着农闲季节围着火炉琢磨生计的百姓。

    牧民在忽略了农忙季节百姓的辛苦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戾气。

    这就好比兴汉军的攻城掠地,镇帅府和督帅府的大将只在家中安坐,战后论功行赏,却拿了大头。很多人都无法理解。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只有在一线拼杀的将士,才有资格享受论功行赏的荣耀。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西京将军府总督并凉雍益四州军事,邓艾执掌三十万大军,应对三面之敌。怎么打,打哪里,都需要进行周密的安排。

    玉门关北有坚昆,凉州西南是羌地,再有天府之国益州。可谓是三面环敌。

    邓艾的谋篇布局,决定着西京将军府的战略方向。论功行赏拿大头也是应该的。

    决策者的意志,决定了执行者的前途。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慨。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能一时,帅雄万世。

    自己人的内部,尚且有不平之人兴风作浪。南匈奴牧民与农耕汉民的积怨太深,更是容易心理不平衡。

    兴汉军总不能一味的迁就南匈奴人。不能因为他们会哭,所以给予特别的优待。

    “士载,中原汉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周围的邻居学会自给自足。从而让更多的人吃饱穿暖,再也不愿意为祸地方。”刘正说道。

    商君变法,秦人有制。郑国修水渠,关中变粮仓。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坑杀降卒”的悲剧。

    想要南匈奴人不抢掠,咱们只需要教会牧民种地,由放牧转向半牧半耕。温饱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刘渊的向汉之心,将来肯定会改变南匈奴百姓的生活方式。

    兴汉国向南匈奴百姓提供同样的教育,传授同样的农业知识。总有人会学有所成,最终让农耕走进草原。

    牧民学习了农耕技术,就会生出向汉之心。这就是汉统传承的秘诀承华夏汉制,有饱饭吃!

    “庄主,你的意思那些靠耕作吃饭的牧民,尝到甜头之后,就会对汉人有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吗?”邓艾问道。

    “士载,在牧民的眼中,牛羊吃草可以长膘,吃庄稼更能长膘。那些放牧的人,对牛羊毁坏庄稼肯定会觉得无所谓。”刘正说道:“一旦牧民学会了种地,就会限制牛羊乱啃滥食。这就是对庄稼的态度的转变。”

    当半耕半牧的牧民,把保护庄稼的精神融入灵魂,就是汉化的开始。

    一个保护庄稼的南匈奴人,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汉人的时令节气,进而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相同的生活习惯,势必会衍生类似的管理制度。

    这种趋同管理,会让南匈奴人主动忘记那些细微的差别。

    学种地!会种地!种好地!

 第902章 文化趋同

    南匈奴人尝到了种地的甜头,就会想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然而南匈奴人想要学习先进的种地本领,就得主动学习并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则。

    南匈奴人想要吃饱穿暖的意愿有多强烈,接受汉化的阻力就会相应的减小。

    农耕是一种文化,接受农耕文化的南匈奴人,肯定会在思想意识上向中原汉人靠拢。

    毕竟有关农耕技术的书籍,都是由汉字书写传播。南匈奴人学习了汉字之后,就会在行为上模仿中原汉人的生活习惯。

    由里及亭,再由亭到县,最后那些大面积接受农耕文化的南匈奴人聚居地,肯定会按照汉人的制度治理地方。

    文化趋同,是实现华夏大同理想的前提条件。那些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南匈奴人,就不再是蛮夷,而是纳入儒家学制下的新汉人。

    据刘正所知,现在的南匈奴人分为三方阵营。

    第一阵营就是全盘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从而养成耕读传家思想的部分人。

    这些人完全放弃了抢掠为生的理念,把勤劳致富的思想刻入了生命之中。

    用汉制管理这些人,恰到好处的实现了一视同仁。

    然而南匈奴人与中原汉人之间的磕磕碰碰,会让这些人有种两头不讨好的感觉。

    因此,处于第一阵营的南匈奴人,既得不到汉人的接纳,也会受到南匈奴人主流思想的排斥。在夹缝中求生存,处境十分尴尬。

    第二阵营就是部分接受农耕技术,对于汉制百般抵制。利则受,害则拒。

    这是南匈奴人的主流群体,只想从中原文化中拿到好处,从而改良原有的制度。

    这部分南匈奴人的状态很不稳定,在特定时期很有可能转化为第一阵营的人,不过需要时间。

    第三阵营,就是那些顽固保守祖宗荣耀的南匈奴人。

    这些人拒绝一切中原文化,坚持化耕地为牧场。他们不仅自己不学种田,还会强迫中原百姓放牧。

    这部分人是南匈奴人的中坚力量,也是容易获得权力的人。

    只是中原人多地少,靠放牧养家糊口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旦第三阵营的南匈奴人掌握聚居地的话语权,就会严重的损害地方经济。

    因此处于第三阵营的部落,根本就没有办法持续太长的时间。传统的抢掠,在堡寨面前毫无用武之地。

    耕地转牧的收获,会让更多的百姓饥寒交迫。

    兴汉军雁门情报站消息:南匈奴左部帅刘豹,是不折不扣的第三阵营支持者。

    倒是青年刘渊,更愿意加盟第二阵营。

    那些与兴汉商会合作共赢的南匈奴人,则是坚定不移的第一阵营支持者。

    刘渊的二弟刘泉,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在南匈奴中一力主导全盘接受汉制,被刘豹发配灵州。

    刘泉一路之上看到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南匈奴百姓,刚到灵州的南匈奴聚居地,就全面引进老农指导部族垦荒种地。同时全盘引进汉制约束百姓。

    灵州的南匈奴人远离刘豹,又有刘泉撑腰,很快就与当地的汉人融为一体。讲汉语,进汉食,行汉礼!灵州汉人与南匈奴人,同耕一方土地,同保一方平安。

    刘泉的制度,成功的化解了积存的汉匈矛盾。合作共赢的灵州区域,南匈奴人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然而刘泉的经济成就,在刘豹看来就是舍本逐末。作为南匈奴的当权者,放弃祖制就等于将手中的权力拱手相让。

    刘豹为了限制刘泉,直接推出了刘泉与之唱对台戏。

    如今南匈奴人三分。

    在刘豹的授意之下,刘泉及其支持者被迁到了河东。

    在河东地区,汉人的力量处于绝对掌控。

    刘泉的汉匈均势,在河东就没有发言权了。

    河东汉官压制南匈奴人,让刘泉的支持者开始动摇了。

    刘豹亲自前往灵州,联合羌人共同对付汉人。

    刘渊受命镇守雁门,既不像刘豹那样偏激,也不学刘泉的软弱。

    然而刘渊的小动作却没有瞒过刘豹的眼睛,这才被迫亲自押运后勤物资离开了雁门。

    “士载,文化趋同需要时间,刘泉的实力太弱了,对咱们稳定并州和凉州局势的帮助并不大!”刘正说道:“这回建国筹备,接纳刘渊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庄主,刘渊狡诈!肯定是想占咱们的便宜!”邓艾说道:“华夏的包容,在很多时候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刘正决定见一见刘渊。

    “南匈奴雁门镇守使,拜见刘庄主!”刘渊按制拜见,大声的说道。

    “刘镇守使不必多礼,请坐下回话!”刘正说道。

    庞统忙引刘渊入座。

    刘渊倒也不怯场,直接深入浅出的谈起了并州局势。

    “刘镇守使,你觉得雁门郡守府还需要做点什么?”邓艾问道。

    “邓将军,南匈奴人扎根并州一百多年的时间了,人口数量也突破了两百万。”刘渊说道:“雁门汉人仅有百万,我需要执掌郡守府,实行南匈奴人自治。”

    “并州是传统的粮区,让南匈奴人去摆弄,那就是暴殄天物。”张辽说道:“刘镇守使,你一不懂时令节气,二不懂农耕技术。让你来主持雁门郡,如何劝课农桑?”

    张辽的张家世代镇守雁门,对于刘渊的提议保持着高度警惕。

    刘正并没有说话,只想旁听刘渊的论述。

    玉门关北的坚昆蠢蠢欲动,雁门郡的稳定,事关整个西线边防的战略大局。

    刘渊知道,张辽的立场就是并州汉人百姓的立场。

    雁门的南匈奴人,可不像刘泉那样委屈求全。

    “张将军,实力决定地位。”刘渊说道:“我承认,兴汉军在幽州的整体实力超过了南匈奴人。然而在雁门地区,特别是张家主力随兴汉军南征北战之后,我部的实力已经全面碾压汉人百姓了。”

    刘正示意郭嘉发言。

    郭嘉忙向刘渊提出了两个治理雁门的方案。

    其一是将雁门郡一分为二,雁门关依旧由张家主政,南匈奴聚居区实行自治。以梅园制定的草原民族自治法案为基准,展开地方的建设与管理。

    其二是南匈奴人迁到灵州,准备出玉门关,进入坚昆的兴汉军控制区。

    刘渊开始为难了。

    南匈奴人进入坚昆,就意味着放弃了多年以来的汉化成果。习惯了并州的稳定生活,很多人都不愿意挨饿受冻。

    接受自治法案倒是容易,可是南匈奴人的独立性完全消失。以中原汉人强大的同化能力,也许百年之后,华夏百族之中,就没有匈奴这个民族了。

    刘渊既不想做历史的罪人,也不愿意让南匈奴人,重新过回曾经的苦日子。

    没有实力,放屁都不香。

    承平日久的南匈奴人,几乎聚不齐二十万敢战之师。面对兴汉军的压力,刘渊也没有正面抗衡的勇气。

    好在兴汉军的全面军改,并州的兴汉军仅有二十万主力部队,刘渊这才坐地起价,想要趁机捞点儿好处。只是他低估了并州集团的实力和战心,无法应该张辽的压力。

    “文远,雁门的事情,由你张家全面跟进。”刘正说道。

    “庄主放心,并州是兴汉国的并州。”张辽答道。

    张辽离开会议室之后,立即上表梅园,表张虎为并州刺史。

 第903章 东方之晋

    刘渊见刘正胸有成竹的样子,决定接受划雁门自治的方案。

    建国筹备会议召开之前的小插曲,就此告了一个段落。

    送刘渊离开之后,郭嘉回到了会议室。

    “庄主,为什么梅园选择的合作对象刘渊,而不是与咱们更亲近的刘泉?”郭嘉问道。

    “奉孝,刘泉的实力太弱!”刘正说道:“有一句老话上赶着的不是买卖。南匈奴人的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

    刘泉太软,撑不起整个并州的南匈奴人。

    倘若兴汉军选择刘泉,很有可能给并州的汉人百姓,造成一种错觉兴汉军无所不能。汉人的勤劳值得称道,与生俱来的惰性也让人防不胜防。

    要是并州百姓的主体丧失了警惕之心,并州就会成为南匈奴人的囊中之物。

    刘正之所以会选择刘渊,是因为并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