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荐他的,就是朱廷轩。
当然,推荐导航员去参加飞行员考核,对朱廷轩来说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
现在的帝国海军航空兵司令,朱耀祖中将就是朱廷轩的小叔,也是帝国海军大将朱华圣的小儿子。
起飞之后,胡海涛才告诉朱廷轩,他已经收到调令,过几天就要去新部队报道。
大战已经爆发,帝国海军一直在扩充编制,新建了几支联队,需要飞行员,因此观察期全部取消。
按照海军司令部下达的命令,通过三试的准飞行员直接编入作战部队。
当然,这并不是说两人就要分开。
他们所在的第十二舰载航空兵联队本身就是一支“预备队”,其存在价值,就是为了在战时扩编。
准确的说,充当扩编的骨干。
虽然帝国海军总共保留了15艘航母,以及15支舰载航空兵联队,但是在任何时候,最多只有10艘航母处于部署状态,也就只有10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充当主力,另外5支联队是替补。
关键还有,按照第三次军事改革做的调整,舰载航空兵联队不与航母对应,而是以轮替方式部署。
这么安排,就是要让充当替补的5支联队处于超编状态。
比如在第十二联队,除正规的2个战斗机大队与3个攻击机大队,还额外编有5个混成大队。即便在和平时期,第十二联队都拥有140架作战飞机,而在战时还可以把规模再扩充一倍。
为了保持作战能力,联队里的正规大队都会以轮换方式,临时编入其他的联队,并且随其他联队执行部署任务。
只是,额外编入的大队,通常配备从一线部队退下来的老旧飞机。
说得直接一点,其实就是要保持规模,让更多的飞行员获得训练机会,在和平时期也能保持状态。
相对而言,培训飞行员的难度比生产战斗机高得多,海军的舰载机飞行员更加如此。
因为编制过于庞大,就只有几个正规大队,所以替补联队平常部署在地面,以海军航空站为基地。
朱廷轩早就收到了消息,第十二联队即将一分为三。
在现有的联队之外,还将新增第二十二与第三十二联队,而且由第十二联队的骨干去担任联队长与大队长。
不出所料,朱廷轩将去第二十二联队,担任重型战斗机大队的大队长。
关键,胡海涛也有可能被分配到第二十二联队,并且编入重型战斗机大队。
这样一来,他还是朱廷轩的部下。
只是,朱廷轩没有把这些事情告诉胡海涛,毕竟他是通过关系获得的内部消息,相关任命还没有下达。
飞了接近1个小时,才与加油机汇合。
不是说“战9b”的巡航飞行速度不够快,而是要让前出的战斗机先补充燃油,也就得飞慢一点。
前后用了差不多5分钟,朱廷轩驾驶的“战9b”从那家空军的“油29a”获得了5吨航空煤油。
飞行高度超过8000米,在云层上方,气流很稳定,算得上顺利。
随后,加油机就转向返航了。
在此之前,这架“油29a”已经为另外7架“战9b”战斗机各补充5吨燃油。
要说的话,这也是大型加油机的优势。
换成海军自己的攻击机,哪怕是“攻5”,在飞行700千米之后,最多也就能够为其他飞机6吨燃油。
只是,有一个问题,朱廷轩一直想不明白。
为了给海军舰载机服务,空军专门改进了几十架“油29a”,准确说是为这种加油机增添了1套软管加油设备。
有趣的是,每架“油29a”只有1套,安装在左翼外侧的挂点上,1次就只能为1架舰载机加油。
空军给出的理由是,“油29a”只有1名加油设备操作员。
显然,这个理由根本就说不过去!
“油29a”在通常情况下有5名机组成员,出了正副飞行员,还有加油设备操作员,领航员与机械师。进行加油作业的时候,完全可以让领航员或者机械师控制一套加油设备。再说了,对内部空间充足的加油机,多安装1套控制设备,增加1名加油设备操作员,根本就不是难事。
西陆集团一直使用的是软管加油设备,其大型加油机有3套加油设备,在理论上能够同时为3架飞机加油。
就算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也可以在右侧机翼下安装一套加油设备。
要说的话,真正的原因,或许是空军不想承担额外任务,想让海军自己掏钱采购大型加油机。
其实,海军也有类似的想法,不过是租用。
当然,这些跟朱廷轩没什么关系。
补充了燃油后,朱廷伟追上了中队里的其他7架战斗机,又向东飞行了100多千米。
在他东边还有2个中队。
严格的说,其实只有1个半中队。
“战9”是帝国海军有史以来最大与最重的舰载战斗机,而且采用可变后掠翼,主翼无法折叠以缩小停放时占用的甲板面积,部署状态下,占用的空间比上一代,即“战6”多出大约20。
受此影响,装备“战9”的重型战斗机大队的编制规模缩减到20架,由3个中队减少为2个半中队。
因为“战9”的性能更好,特别是截击能力远远超过了“战6”,所以缩编之后的战斗力非但没减弱,还增强了一大截。
通常情况,由大队长直接指挥那半个中队,也就是1个小队的4架战斗机。
现在,那半个中队的“战9”就在最前面。
这4架“战9b”从南到北,保持大约150千米的间隔距离,在预警机前方大约550千米处搜索飞行。
如此一来,等于把搜索范围往东延伸了200多千米!
关键就是“战9b”的火控雷达。
做为帝国海军有史以来最为强悍的舰载战斗机,还是全球第一种配备远程空空导弹,能够朝150千米之外的敌机开火的截击机,“战9b”拥有帝国,乃至是全世界最先进,探测距离最远的火控雷达。
“战9b”装备的平板缝隙火控雷达,理论上对高空飞行的b52,拥有超过300千米的探测距离,跟踪距离不低于200千米。即便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探测距离都不会低于200千米。
正是如此,“战9b”完全能独自完成截击任务。
在舰队防空作战中,“战9b”还经常被当成小型预警机使用。
此外,这么安排也有战术方面的考量。
“战9b”前出用火控雷达搜索前方空域,如果敌人出动了预警机与电子战机,未必能发现跟在后面的“指8c”,反到有可能认为,那些“战9b”是单独活动,或者是来自某艘航母。
如果敌人试图发起突袭,就得首先干掉这几架“战9b”,也就会暴露作战意图。
跟在后面的就是第一中队的8架“战9b”。
这8架战斗机,全都保持无线电静默,不但没启动火控雷达,甚至没有使用会被敌人截获的长途电台。
战斗打响之前,只接收预警机或其他战斗机的战场信息。
在理论上,8架“战9b”能够同时朝48架轰炸机开火,然后还能够用格斗导弹与航炮对付漏网之鱼。
从战术层面看,肯定是绰绰有余。
虽然纽兰空军拥有上千架战略轰炸机,只是b52系列就生产了1000多架,但是当今的指挥体系,特别是使用空射巡航导弹进行远程打击,能同时出动2个大队,也就是40架轰炸机,就是极限了。
不是说看不起纽兰空军,而是没有哪支空军办得到。
帝国空军也不例外!
至于像第二次全球大战那样,组织发起千机大轰炸,不是不可能,而是没什么意义。
所谓的千机大轰炸,不是在同一时间进行,往往会持续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并且以小机群为单位,分批次投入战斗。
其实,随着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弹药诞生,就不再以投入的轰炸机的数量来衡量战略轰炸的规模。
只是,并不等于说,防御压力减轻了。
不说别的,谁能保证ag86c的射程只有1500千米?
虽然军情局的分析有较高可信度,纽兰空军会根据对手,即帝国空军与海军的重型战斗机的作战半径,确定空射巡航导弹的最大射程,确保载机能够在防空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外投射导弹,提高载机的生存能力,但是帝国空军有数百架加油机,防空战斗机能飞到1500千米之外执行截击任务。
其实,帝国空军自己就在研制射程超过2000千米,甚至是2500千米的巡航导弹。
如果ag86c的射程超过了1500千米,那么纽兰轰炸机就能够在更远的地方开火!
关键还有,更远的射程,让发起攻击的一方有了更多的战术选择。
比如说b52机群可以向南绕行,在霍努岛的东南方向发射导弹,避开霍努岛东边的防空战斗机。
不管什么时代,主动权都在进攻方的手里。
正是如此,才得让一个中队留在后方。
为了应付来自其他方向,特别是南边与东南的威胁,朱廷轩的中队分成了2个小队,由他直接指挥的小队在预警机的东南方向上,另外1个小队在预警机的东边,2个小队保持着差不多100千米的距离。
这样一来,如果敌机从南面杀来,至少有1个小队的4架“战9b”能够及时赶到。
其实,朱廷伟一直想不明白。
既然相信纽兰共和国会出兵参战,还很有可能跟梵罗国一样,在正式宣战之前发起突然袭击,那么帝国当局为什么不先向纽兰共和国宣战,然后出动轰炸机,对纽兰本土,至少是其西海岸地区发起打击。
哪怕不会有多好的效果,也总比被动防御强吧。
只要双方正式开战,那么现在这种防不胜防的状态就不会存在了。
不过,朱廷轩同样相信,帝国当局肯定有很重要的理由,因为现任首辅周涌涛,是他最崇拜的人。
第141章 电磁干扰
帝都首辅官邸。
吃了晚饭之后,周涌涛利用饭后半个小时,接见了远道而来的施授良,并且认真听取了他的报告。
在波沙湾那边,作战行动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
严格说来,地面进攻就是在为波沙湾战争收尾。
持续了近2个月的狂轰乱炸,早就摧毁了伊拉x的国防体系,伊拉x军队也早就在高强度的轰炸下丧失了斗志。
就算只留下第7装甲师,也肯定能打下巴格x。
再说,第7装甲师还没达到战时状态,仍然是师级编制。因此就算发生了意外,也就只需要向第7装甲师增派作战部队,扩充成为野战军,不存在需要从其他战区抽调主力部队的问题。
重点在南方次大陆。
趁此机会,施授良正式向周涌涛提出,认命丁镇南为南方联军临代司令官,并全权负责南方次大陆的作战行动。
让施授良略感意外的是,周涌涛没有答应,还表示早有更合适的人选。
不过,施授良立即就明白了过来。
南方次大陆在南方战区的管辖范围内,常驻部队是第24机步师,增援的第17装甲师则属于西部战区。
显然,派西北战区的丁镇南前去坐镇指挥,肯定不合适。
何况,丁镇南那么年轻,未必能服众。
当然,周涌涛也明确告诉施授良,确实需要丁镇南去南方次大陆,不过担任的是联军参谋长。
至于联军司令,将由南方战区的将军出任。
此外就是,还会把南方次大陆划分成南北两个战场,丁镇南负责的是南方战场,而北方战场另有人选。
虽然周涌涛没明说,但是施授良立即想到,很可能是付卫民。
如此一来,第17装甲师肯定会被派往巴铁的首都。
对此安排,施授良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道理也很简单,周涌涛的战略意图跟他自己的截然相反!
在回国的路上,施授良就跟丁镇南商量过,两人在总体战略上的观点趋于一致,即首先得以南方为重。
说得简单一点,首先稳住卡拉奇,然后配合中路的巴铁重兵集团,在萨特莱杰河的东岸打一场歼灭战。掌握了中部地区的主动权,接下来不管是北上强攻梵罗国首都,还是向东扫荡冈伽罗平原,乃至南下横扫经济最为发达的西部沿海地区,都没有多大难度,可以说游刃有余。
要这么打,首先就要投入足够的兵力。
如果向南推进,还需要海军出力。
总而言之,就是把南方次大陆当成主战场。
显然,这就是问题所在。
在讨论的时候,丁镇南就以较隐晦的方式提醒了施授良,不要抱太大希望。
说得简单一点,南方次大陆到底是不是主战场,不是由他们这些前线将领决定,而是由后方统帅决定。
周涌涛的这番部署,显然没有把南方次大陆当成主战场,至少暂时是如此。
把有限的兵力分散到整条防线上,就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