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1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旧茶不要,要新茶,难道是…”
    过了这么久,刘元斌才姗姗反应过来,张大了嘴:“陛下是在说,可以不杀那些孝陵卫军,但是要找个替死的,把罪名全推上去?”
    “是极——!”
    王朝辅得意洋洋道:“陛下是谁,那可是大明朝的皇上,谕旨下了怎可收回,但要是想不杀,那也有迹可循。”
    “不杀这种字眼,陛下不能直截了当的讲出来,却是可以从田尔耕或者咱家的嘴里代为说出来。”
    刘元斌点点头,心中第一次知道了帝王心术的厉害,这要是没有高人指点,自己只怕还不知道得了圣恩眷顾。
    随即,他脸上笑容一滞,又张口问道:
    “那这个替死鬼会是谁?”
    “还能有谁,负荆请罪的那个孝陵卫指挥使——吴烨!”
    王朝辅没管刘元斌听见这个名字神情的变化,只管拉着他来到一处偏僻地方,正色道:“将军要记住方才大帅的叮嘱,这次能成,那是上天护佑,陛下圣明。”
    “有一次就行了,以后切莫再犯。”
    “你是领兵打仗的,咱家呢,是在陛下身边献谗言的,本本分分干好自己的事儿就得。”
    “将军在朝堂上,除了报捷以外,别的事儿就算陛下问你,也不要轻易吐露真实想法。”
    “人言可畏,流言可杀人啊…”
    “战策也不行说?”
    刘元斌哑然,第一次接触这些的他,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觉得不可思议。
    “将军,您见陈帅、戚帅他们,在朝堂上说过什么?”
    王朝辅目光飘到一侧的山水之间,淡淡说道:
    “领兵出去了,两军阵前,怎么打仗那是你的事儿,可在朝堂上,战策是陛下和那些大臣们决定的。”
    “文武殊途…!”
    刘元斌一想,这倒也是,陈策在西南战时,两军阵前,说起战策来那是滔滔不绝,调度大军,也是有条不紊。
    可是在朝堂上,他一个堂堂的勇卫营大将,却没见发过几次言。
    还有英国公张维贤,也都是按照天启皇帝吩咐办事,除了卖傻以外,从没主动提出过什么策略。
    这都是老奸巨猾啊…
    想到这里,他连忙回去,夺过还没来得及端走的那盏都匀毛尖,回来恭恭敬敬给王朝辅端上,拜道:
    “公公的教诲,元斌一字不落都记住了。”
    尽管茶早已凉了,王朝辅还是哈哈大笑,受到这位武将的尊敬,心中委实好受不少,便接到手上一饮而尽,将他挽起,颇有苦涩地道:
    “外人在时,将军切莫和我拘泥礼数,叫一些人看了,怕是要斥将军做阉党,一些无知百姓听了,总会喊骂。”
    “传到亲族之间,名声不好。”
    说完,径自离开。
    刘元斌端着茶杯,愣愣看他离去,不忍之时也在心中暗下决心,穷极此生,定要出人头地,封候拜将,光宗耀祖!
    要叫那西虏蒙古,饿死不敢南犯,要叫那塞外建夷,见了自己的刘字将旗,就吓得魂飞丧胆,高呼爷爷莫杀!


第二百九十章:杯酒收兵权
    勇卫营拔营以后,浩浩荡荡开进了南京城,占据南三处军营,将原本这四处军营的驻军都赶了出来。
    城南那个地方,还不只是驻军在那里,乱得很,城内的明军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驻于城北的巡防军,一就是驻于城南的常备军。
    简单说来,现下驻扎在南京城南的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军营。
    如南门边上边营、南营、东营,就是被勇卫营入城后占据的,为永乐一朝设置,常驻此地,是南京的常备军之一。
    这三营常备军,不负责平日里南京城的巡防、轮换,还有缉拿盗贼之事,除非城内起了叛军,或者贼军攻城,否则他们都是不动一步。
    如今,边营、南营、东营的兵力,都是南京城内那些勋贵在掌管,泰昌元年魏国公徐宏基上报的在册人数是三营各五万,总计十五万。
    朱由校没去过,听说还留下来的人数不多,而且大部分都被勋贵、世家子弟占了名额。
    这三营的常备军,要改制一番,把兵权从勋贵手里拿回来。
    除却这类常备军和平日的巡防军以外,另外一类即是明初至今匠营的遗存,因当年匠户集中居住,统一管理,有类于驻军。
    延续至今,弊端尽显。
    三营常备军只驻于城南,这次勇卫营入城,占了他们的驻地,所以尽都迁到城北巡防军的几处空营去了。
    至于匠户,则广及南京城中以至城外。
    如东门的木匠营,尽是永乐年间调往此处的木匠后人,其分布地点极广,每年又要北上入京做轮班匠。
    轮班匠制,还有在中国实行了近四个世纪的匠籍制,都是朱由校下来南京要废除的旧制之一。
    当然,旧制的废除,需要新制的约束和替代,才能对当下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这些,朱由校都想的很清楚。
    来南京,就是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番,就算不能让南京变成安全稳定的大后方,也得让这个江南给朝廷创造一些收入。
    然后回去,和鞑清开干。
    匠籍制度的特点就是,但凡入了匠籍的匠户,都被称作军匠,世代不能离开驻地。
    一人脱离,全家连坐。
    只要入了匠籍,除非当朝的皇帝另有旨意,大力改进匠户制度,不然直至明亡,他们都要居住在匠营,不得出入。
    南京城外有一条小溪,朱由校入城时还见过。
    小溪的西岸驻扎着不少匠营,其中有个棉甲营,永乐年始置,延续至今,为军队制作棉衣、甲胄、棉鞋的作坊,也都分布在棉甲营驻地的两侧。
    每年,棉甲营都要将新制作好的棉甲和鸳鸯棉衣,经漕运送抵九边及辽东,给边军更换甲胄及防具。
    军器司自天启元年以来,在天津卫、登莱港,都设置了不少作坊,虽然烧银子,但作用已经越来越大。
    截止天启二年十月底,兵部上奏,九边驻军的盔甲和制式刀枪,已经全部完成新旧交替,熊廷弼也受到了三批次的新制遂发鸟枪、火炮。
    在天津港的军器司作坊,正对澎湖之战缴获的荷兰战舰、火炮进行研究,不日就能把人家的先进武器,仿制出来安装到自己的水师上。
    南京这些老旧的匠营,虽然现在看起来没什么用处,但却都是上好的“军工厂”底子,只要稍加改制,就能把他们变成朝廷军器司下属的一个个工厂,发挥该有的作用。
    会更烧钱,但是朱由校已经有了应对之法。
    三年前加增沿河关税,为朝廷每年带来了几十万两的收入,那是个试探,到如今,该进行商税改革了。
    还有矿税,也要从北直隶普及到南直隶。
    边关的茶马交易向是被明令禁止,朱由校准备重开,只是这次,要由朝廷主导,和林丹汗那边做生意,用茶叶、丝绸、瓷器换他们的牛羊马匹。
    这个买卖,蒙古人觉得他们赚大发了,大明这边,也觉得自己赚大发了,各取所需有何不可。
    还有山东两淮的私盐行当,滋养了济宁城内无数的富户,这回朱由校也准备插手。
    撤掉巡盐御史和巡检司,督办司要把巡盐、置办盐场、盐田一把抓,越挣钱的,朱由校越是不能放过。
    抚宁候朱国弼的叛乱,对朱由校来说是个警钟。
    勋贵掌兵并不都是好事,身为皇帝,全国的兵权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最舒坦,朱国弼在建阳、西江口,还有孝陵卫的军权,这一次是收回来了。
    但是南京三营常备军,兵册上规模达十五万的兵力,却是还在南京这一帮勋贵手里握着。
    不全收回来,朱由校怎么敢做出下一步的改革。
    触犯文官们的利益,他们顶多朝上朝下嘴炮你两句,可要是动了勋贵们几百年下来的大蛋糕,指不定他们合伙就反了。
    南京城十五万的常备军,还有几万数量的巡防军、南直隶各卫所驻军,都是勋贵在掌管。
    朱由校不想有这种束手束脚的感觉,所以这次进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赵匡胤,来一出杯酒释兵权。
    两百年了,南直隶的兵权一直是淮西勋贵在掌管,这一次,朕要收回到自己手里。
    。。。。。。
    “这个卢象升,又来奏请。”
    “传谕,朕给他这个机会,别在京里边待着了,翰林院没什么事的话,就到西江口,整编那里的驻军。”
    天启三年的元日。
    清晨,朱由校负手走在原抚宁候府所在院落里,手里捏着卢象升的奏疏,边走边冲伴在身边的王朝辅说道:
    “至于名头嘛…就给他个兵部右侍郎,对了,告诉他…”
    “西江口的驻军才刚归降朝廷,正缺个主心骨,孙传庭在榆林,连那帮桀骜的将门都能驯服,搞不定这些降卒,就叫他别再上疏给朕。”
    王朝辅自然明白,皇帝这是要激一激卢象升,笑道:“奴婢明白,陛下仔细着点儿,衣裳都湿了。”
    闻言,朱由校提起常服的一角搓了搓。
    原是一路徒步过来,衣裳沾满了夜间凝聚至晨时的露水,触手湿润沁凉,随即失笑,问道:
    “他们都到了吗?”
    王朝辅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轻声说道:“回陛下,勋贵们都到齐了,就在殿上等候。”
    “嗯。”
    朱由校点点头,看了一眼抚宁候府的大堂,这上面现在挂着的,是崭新的“安定殿”匾额。
    自削爵抚宁候一脉以来,抚宁候府就被原地改造成了天启皇帝在南京城的“行宫”。
    这次传诏让南京的勋贵们来面圣,倒是没有人再敢不来了,毕竟,朱国弼的前车之鉴还摆在眼前。
    朱由校一步一步上阶,心底冷笑一声,这次不论你们来与不来,手里头的兵权也都该交出来给朕了。


第二百九十一章:确认了,这是亲爸爸
    人还没到堂上,就听见了一声猫叫。
    没错,就是“喵”的一声,朱由校侧目多看了一眼,却是魏国公徐宏基,怀里抱着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猫。
    “参见陛下——”
    众勋贵方才还在说话,见皇帝及随侍内臣进来了,纷纷行礼参拜,然后徐宏基出列,笑着说道:
    “臣听陛下喜欢养猫,恰好南京城里的传教士、洋商人们臣都认识,就从他们手上,重金买来了这只佛朗机猫。”
    “据说,这只是他们洋人宫廷里的纯种。”
    看着被内监抱上来的猫,朱由校想了片刻,还是接到手上,放在怀里,望向徐宏基道:
    “魏国公有心了。”
    “陛下自小就喜欢豢养畜类,其实臣也能明白陛下心中所想,这畜生的确善解人意,十分灵性。”
    徐宏基说着,脸上也挂着憨厚老实的笑容。
    朱由校夸看在眼里,夸在嘴上,却是冷笑在心中。
    现在这个朝廷,谁不是戴着几副面具示人,无论多高的官,在自己这个皇帝面前,尽都是一副憨厚、本分的模样。
    转头离开自己的视线,谁又知道是什么样子?
    不过话说,倒是不能再随意表露喜好出去了。
    这皇宫里的事儿往外传得也快,当年喜欢吃烩三事就不知怎的传了出去,然后魏忠贤密奏说,半个月功夫,给自己做饭的厨子,还有外出采购原料的人,来来回回换了好几批。
    现在的人都喜欢对症下药,往好的方面想,那是上赶着巴结自己。
    可要是奔着坏处去想,那问题就多了。
    正经的宫廷烩三事,吃到自己嘴里以前,从采购原料到温火慢炖,需要的工艺、步骤非常多。
    万一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再给人下药毒死。
    自那以后,朱由校也就不再吃烩三事了,有一次还特意当着几个大臣的面砸了一盘,就是演戏给他们看的。
    回想起来支持魏忠贤斗东林那会儿,过的可真是提心吊胆的。
    想到这里,朱由校微瞥一眼,观察一番脚下这帮勋贵的表情,不用说,这些人家里肯定人手一只猫。
    毕竟自己这个做皇帝的喜欢,他们无论喜欢不喜欢,都要养一只装装样子。
    现在天启皇帝好猫的事儿,已经闹得妇孺皆知。
    朱由校没想到,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猫这只宠物,居然在大明的上层社会圈子里流行起来了。
    甭说勋贵和皇亲,就是一些大户人家,也都开始养猫了…
    而且,地方上还渐渐出现了一批专门卖猫的商铺,他们和一些海商合作,从外地进口猫回来,然后在本地配种,成批的低价售卖。
    这些杂种猫,一般就卖给中产还有贫民阶层,让他们也凑一凑天启皇帝带动的全国养猫热潮。
    从自己猫阁里头配种然后出来的,都要被称作是皇猫,皇猫无论之前是什么种,价格都要比寻常的纯种猫要贵了好几个翻。
    没办法,和皇帝的猫配的种,能不贵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