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龁愣了一下,随后朝着白起行了一个军礼:“末将领命!”
等到王龁领命而去之后,帅帐之中又剩下了白起一人。
这位武安君的目光重新的回到了地图上。
老实说,在丢掉了太行陉之后,秦军的处境的确就非常不利了。
撤退的路线其实并不是没有,毕竟现在白陉的西半段还掌握在秦军手中,白起大可以沿着白陉撤出上党郡,回到秦国的河东郡。
但是如此一来的话,那么秦国和白起的失败就已经是完全坐实了的。
就眼下的局势,白起觉得还并没有到要承认失败并且撤退的时候。
虽然说秦军的确陷入了劣势,但是这个劣势并不是不可挽回的。
在白起看来,赵国人所构筑的这个包围圈确实已经开始有了成型的势头,但是这个包围圈实在是太大了,很容易就能够找到赵国人的破绽。
所以白起现在并不着急,他仍然在等待着时机,等待着一个能够反败为胜的时机。
机会在哪呢?
白起看着面前的地图,目光不停的在地图上来回寻找着,最终落在了刚刚王龁和白起的对话中所一再提到的一个地名之上。
星轺驿。
在这里,魏无忌所率领的十五万魏韩联军正在发动狂攻,想要突破这秦军的倒数第二座关隘。
白起的嘴角突然浮现出一丝笑容。
或许,这就是白起这几天来一直在等待的机会?
第一百六十一章 清河之会(第一更)
在长治城和长子县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因为河十分清澈而得名清河。
在因为降雪而暂时中断了战争之后,这条清河就成为了在北上党盆地中秦军和赵军控制区域的分界线。
清河的东边属于赵国的控制区,而西边则属于秦国的控制区。
从公元前259年1月3号开始,这条青河的东侧平原上就有许多工匠出现并开始了紧张的忙碌,在这里搭建出两座颇具规模的营地。
和平时要搭建的那般行军营地不同,这两座营地看上去虽然说用料比较简单都是从附近的森林就地取材,但是布局颇为大气,一看就知道应该是供某些大人物所入住的临时行宫。
这里便是即将到来的赵国国君赵丹和秦国国君秦王稷所会面议和之处,两座营地分别供两位国君及其随从人员下榻居住。
两座营地的建筑虽然同样的都讲究一个威严和气势,但是仔细一看风格又有所不同。
东边的赵国营地建筑风格更为大胆,线条凌厉中透出了一股锋芒锐利的进取之意,正如赵国的国旗颜色那般侵略如火。
而西边的秦国营地则是方方正正,显得分外的庄严肃穆,就如同秦国人所崇尚的黑色那般不动如山。
这两座营地是由两拨来分别来自秦国和赵国的工匠各自建造完成的。
两座营地并不是紧挨在一起,而是分隔数里,在两处营地的中央留出了一大片极其宽阔的空地,足以容纳上万人的军队。
在空地的最中央是一座高台,台高八丈,共五十六级台阶,顶部是一座大厅,站在大厅中凭窗而望,可以十分方便的俯瞰到附近几十里的一举一动。
在数千名两国工匠的努力下,两座营地和高台的建成时间,总共不过用了六天。
当营地建成之后,大批来自两国的宫人和士兵入驻,开始为两位君王的到来而准备。
公元前259年1月10日,一场被后世史家称为“清河之会”的会议在这里召开。
这一天早晨,赵丹就从长治城中动身,在两万名赵军将士的护送下,朝此处而来。
今天的赵丹身着一袭红色王服,头戴黑色王冠,整个人坐在马车上,身躯笔挺,显得既精神又具威严。
在赵丹的面前,六匹红色的骏马并肩而驰,在驭手的操控下拉着马车稳稳向前。
王度记中有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话虽如此,但是这个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们早就已经不再将周天子的威严当一回事了。
如今的周天子不过是一个蜷缩在洛邑之中瑟瑟发抖,甚至连某些大国的封君都不如的一个可怜虫罢了。
所以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什么人去遵照周朝的礼制了。
当然了,像这样两国之间的会谈,出席的也不可能仅仅只有赵丹一个人。
除了负有护卫职责的赵国将军乐乘以及两万赵国士兵之外,在赵丹的身后还跟着几十辆马车,上面都是一些赵国的卿和大夫。
这些赵国的大臣主要以上卿虞信和上大夫楼昌为首,他们将负责谈判的主要细节问题,同时在谈判之中为国君出谋划策。
至于赵国的两位封君平原君赵胜和平阳君赵豹,则负责在谈判期间坐镇邯郸,维持赵国大后方的稳定。
两万人的兵马一路行来气势惊人,马蹄踏在冰雪覆盖的大地上,很快就让整个道路变得泥泞无比,无数冬眠被惊醒的小动物四处乱窜。
大约是中午时分,赵丹这一行便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清河营地。
赵丹将大部分的兵力都留在了营地之中,只让乐乘带着其中的三千精兵,继续护送着自己来到了两座营地中的那一处空地。
就在赵丹的队伍刚刚抵达空地时,空地对面的另外一边,秦国的队伍也开始入场了。
由于隔着中央的高台,所以赵丹并不能够看清楚对面秦国队伍的模样,只能看到一面高高飘扬的黑色“秦”字大旗。
很快的,赵丹的马车来到了高台之下。
赵丹走下马车,率领着身后的一众赵国大臣们逐级而上,来到了高台顶端的大厅之中。
就在赵丹踏入大厅的瞬间,他突然若有所感,抬头看向对面。
就在大厅对面,一队人也正在井然有序的走进来,为首的是一名身材看上去跟赵丹差不多高,头发花白,身着黑色王服,头戴黑色王冠的老者。
就在赵丹看向老者的时候,这名老者也同样看向了赵丹,双方的目光在空中交会。
老者目光微微一凝,一股气势突然爆发。
就在这一瞬间,赵丹的心中突然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仿佛面对的并不是一名垂垂老矣的老人,而是一处巍峨不可攀越的高山!
“好强的气势。”赵丹的心中暗暗惊讶,心知这定然就是秦国的国君,当今天下诸国之中的最强王者秦王稷。
赵丹轻轻地出了一口气,朝前走了几步,然后听了下来,朝着秦王稷行了一礼。
这倒不是因为赵丹自甘示弱,而是由于这一次谈判是在赵国的地界举行的,所以赵丹作为主人,依例要先给客人行礼。
秦王起同样回了赵丹一礼。
两人相互见礼完毕,然后各自在两侧主位落座。
等到两人落座之后,秦王稷身后的秦国群臣同时向前,朝着赵丹恭敬行礼:“见过大王。”
赵丹同样还以一礼。
秦国群臣分别落座。
等到秦国群臣落座之后,赵国群臣同样上前,朝着秦王稷行礼:“见过大王。”
秦王稷同样回礼,赵国群臣落座。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丹才有机会打量了一番面前的这些秦国大臣。
这些秦国大臣均身穿长袍,前裾复足,后裾曳地,其中有数人袍较窄瘦,形如喇叭口状,与后世所知的汉服相近,且各人袍色有别,分别为褐、绿、红和黑色。
中华古今注载:“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
所以这些秦国大臣的品级显然也并不低。
赵丹目光在秦国大臣中游移,心中却暗自想到:“不知道这里面哪个是范睢?”
很快的,赵丹将目光锁定在了秦王稷身边的一名身材不高,长脸小眼,颌下有须的中年人身上。
从胡衣卫呈上来的画像来看,此人应当便是范睢。
“希望这个范睢不要搞出什么太大的麻烦。”赵丹一边在心中想着,一边用目光朝着身旁的虞信示意了一下。
既然人都已经到齐了,那么自然这次和谈就应该开始了。
第一百六十二章 我们赵国要求不高,你们秦国只需要割点土地就行了(第二更)
和谈,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用来结束战争的方式。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战争,其最后的结局都以和谈而告终。
即便是放眼整个世界,数千年以来所进行的数以万计的战争之中,和谈休战也仍然是达到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通常来说,不经过和谈而休战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其中一方被完全消灭。
和谈的地点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选择和谈的地点,主动权并不掌握在劣势方或者失败方的手里,而是有优势方或者是胜利方来指定。
当然了,劣势方和失败方毕竟是不同的概念,优势方和胜利方也同样是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在历史上的那次长平之战后,四十五万赵军全部覆灭的失败方赵国就不得不接受了胜利方秦国的苛刻要求,让赵孝成王本人灰溜溜的跑到了咸阳,在秦王稷的面前赔礼道歉,割地求饶。
如今来说,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优势方,但有时优势方并不代表着胜利,所以赵丹也并不能够将秦王稷招到邯郸去聆听自己的训斥虽然赵丹的确很想这么做。
正是因为双方此刻胜负未分,所以这一次和谈的地点就被选在了作为双方实际控制分界线的清河。
由于赵国在战场上的优势,所以和谈的具体地点就是位于赵国一侧的东边,而不是位于秦国一侧的西边。
除此之外,参与和谈的人等级通常也是很有讲究的,像如今清河之会这种由两国国君亲自牵头参与的和谈,还是极为少见的高规格和谈,足见双方对此都极为重视。
既然此刻双方都已经就位,那么很显然,和谈就该开始了。
由于双方此时此刻还仍旧处于战争状态,所以指望像十九年前的渑池之会那样,吃着火锅唱着歌,聊着天打着屁就把盟约给定了,那显然是根本不可能的。
作为目前的优势方和东道主,赵国一方理所当然是要先开口的。
所以在得到了赵丹的眼神之后,虞信就站了起来,先是朝着秦王稷行了一礼,然后又朝着赵丹行了一礼,这才将头转向了面前的秦国众人,开始讲话。
“自晋以来,秦晋两国乃多年友邦,故有秦晋之好一词。赵承晋国之运,亦和秦国为多年之友邦。不意如今竟兵戎相见,实乃两国之憾事也。”
虞信说到这里刻意的顿了一下,观察着在场众人的反应。
在虞信对面的秦国众人之中,有人微微颔首,也有人嗤之以鼻,但秦国两大首脑秦王稷和范睢都是面无表情,看不出来他们心中的想法。
虞信继续说了下去:“长平之战,并非我赵国之愿也,实乃秦国咄咄逼人,先取魏国河西,再夺韩国宜阳,今又欲图上党之地,令上党生灵涂炭,实非天下之幸也。”
“吾王心怀仁善,不忍见上党军民陷水深火热之中,故纳上党郡而入赵。何也?实乃为拯救上党众军民也。然秦军却因此而兴不义之师北上攻长平,令两国间再燃战火,实属不智。”
虞信说到这里,又转头看了赵丹一眼,然后道:“天幸吾王英明,众军用命,又有魏、楚、齐、韩诸国之助,故得此长平之大捷。”
“今秦军受困于长平之地,北进不得,南撤亦是不可,实属绝境也。秦军之覆亡,不过吾王一念之间尔。若长平秦败,则三晋联军破函谷入咸阳,亦不过旦夕之间。”
“然吾王心怀仁善,念两国多年邦交,不愿令秦国生灵涂炭。故秦国只需自上党退兵,再割陶郡与魏,割河东郡与赵,还宜阳与韩,则秦赵之和可成矣。”
虞信这一番话,洋洋洒洒说了好几分钟才全部说。
才说完了这番话之后,虞信又朝着秦王稷和赵丹分别行了一礼,方才施施然回座。
在场的秦国君臣听了虞信的这番话,脸色一个个顿时就都变得不太美丽了。
在虞信的这一番话里可以说是完全摆足了姿态,既将赵国说成了救世主一般的存在,然后又把秦国说成了一个只知道发动战争,令诸国陷入战火之中的不义之师。
当然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就算了,毕竟在这些外交的场合本来就是大家给自己吹吹牛逼,顺便再贬贬对手,这套路都知道的。
当年的渑池之会上,秦王稷和蔺相如也早就已经这么pk过了。
真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虞信最后所提出来的那些和平条件。
虽然仅仅是短短的一句话,但是虞信的和平条件实际上包含了四个。
首先,秦军必须退出上党郡。
这等于是要求秦国人放弃五年来的努力,将上党郡拱手相让给赵国。
其次,将河东郡割让给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