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可是我不想造反啊!”苗绶哭丧着脸道。
“造反?谁告诉你我们要造反?”张元大笑:“萧总管是什么家世?他会造反?吃牛肉发马疯吗?千里为官只为财!我们只想发财而已。苗绶,你以前弄的那点钱算什么?好好地跟着我们干,过上几年,我们让你看看什么叫做富可敌国!”
听到不会造反,苗绶倒是彻底的放下心来了。
张元的这番话,说白了不就是欺上瞒下吗?
看他们的这番搞法,前期投入如此之大,只怕最后收获起来,当真会富可敌国。
“张长史,我跟着你们干,跟着你们干呀!”
“嗯,苗副团练使,既然是这样呢,你就先去休息一段时间,把身体好好地将养将养,要做事情,先要有个好身体嘛,瞧你现在这模样,只怕是一阵风就把你吹跑了!”
苗绶欲哭无泪,我这个模样,不就是拜你所赐吗?
不过这话是真不敢说出口的。
张元看起来笑咪咪的人畜无害,但当真是心狠手辣而且无法无天,自己好歹也是有品级的官员,但在他眼中,跟小猫小狗也没啥差别,关键是他支使得动那些横山党项,特别是横山之中的那些生番,当真是让人望而生畏。
与其听安抚使的话从而无声无息的死在某个角落里沦为野兽的食粮,倒不如委身于对方。反正马兴从来也没有真正看重过他,有的只不过是利用而已。
“收拾掉这个贼子了?”拓拔奋武走了进来,看着刚刚离去的苗绶的背影,笑问道。
“这样的人,毫无节操可言,收拾起来太简单了!”张元笑道:“今日过来,有什么事吗?”
“大哥召人编的我族文字第一稿已经完成了,大哥临走之时让我送去汴梁请二公子斧正,不知张长史有没有什么话让我带给二公子的?”
张元想了想,笑道:“你就跟二公子说,我现在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了,请他放心。”
拓拔奋武挑了挑眉毛,却也没有开口多问什么,直接点点头,转身出门而去。
第二百零一章:新局面
狂风暴雨之后,自然便是难得的平静。
七月,汴梁风起云涌。
荆王赵哲这一次一跟头栽得极狠。
被勒令居家读书,思过,身上所担任的所有职事全都去除,连王府的卫队也尽数裁减。现在担负着王府警卫的,是宫中派出来的御前班直。
至于一直跟在赵哲身边的那些幕僚就更惨了,他们中的一部分被皇城司逮了去,就此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还有一些被剥夺了出身以来文字,然扗撵出了汴梁。
这对于那些文人出身的幕僚来说,可谓是一撸到底了,剥夺了出身以来文字,这些人从根本上被断绝了出仕的可能。
不过萧诚倒认为这些人被从荆王身边赶走,对于荆王来说,倒是一件好事。这些人实在是不能胜任一位亲王的幕僚之职。他们都是在荆王在河北任安抚使的时候收拢在身边的,一身的本事,基本上都在沙场决胜,粮草后勤等军政之上,要他们在京城勾心斗角进行一场惨绝人寰的政治斗争、夺储之争,他们会输掉一切的。
眼下荆王看起来输得干干净净,对于他来说,指不定还是一件好事。
本来萧诚就不同意荆王现在的那种咄咄逼人的策略。
官家春秋正盛啊,你一个亲王,要这么大的名头做什么?要这么大的权力干什么?埋头干活不就成了吗?
现在荆王不老实,也得老实了。
他连出府门都费劲了。
楚王赵敬看似大获全胜,身上挂着的职司又多了几个,楚王府邸所在的胡同,不管白天黑夜都停满了马车,无数的人都在想办法能够进府去见上他一面。
但想想去年荆王回京之后,不也是这副场景吗?
不做事,就不会犯错,做的事多了,犯错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
特别是楚王赵敬还没有荆王赵哲那一身的才具,没有赵哲那严以律己的德性,一旦春风得意,他马失前蹄的次数,必然就会很多。
而宫里的那位官家虽然对权力看得极重,为了独占权力把自己的亲儿子也要整垮,但并不代表这个人就是一个蠢货,实际上他精得很。
他现在当然能看得出来两个儿子谁更强一些。
等到再过上一些年,他年老体衰,不得不考虑交权的时候,他当然要为大宋选一个更强的接班人。
到了那个时候,荆王赵哲,并不是没有机会。
所以整个七月,萧诚都很快活。
父亲终于听了他的话,在最后时刻,与赵哲做出了切割,哪怕是表面上的。但这个表态,已经让宫里的官家比较的满意了。当然,这也与萧禹强悍的业务能力有着极大的关系。
自从任了三司使之后,萧禹当了一段时间的驼鸟,直到将前任三司使周廷的人手全部吸引消化再与自己的人手整合之后,这才拿出了手段来整顿三司使。
效果斐然!
今年还只过了半年,但财政收入与去年相比,已经达到了去年的七成。
而这,还是在西北、河北两路开战的情况之下完成的。
这样的成绩,即便是官家赵琐再不喜欢萧禹,也不得不承认对方是一个优秀的财相。
收入多了,当然就能办更多的事情。
萧禹终究还是站稳了脚跟。
而萧定成了征西军行军总管,军权在握,势力正在向着西边渗透,所有的一切,都在按着萧诚当初的设想在走。
一块块的拼图,正在被镶嵌进萧诚脑子中构思的那副宏伟的图画当中去。
七月里,汴梁官场之上,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东府首相罗素罗介山称病了。
当然,这是对外的说法。
事实上,罗素一向注重养生,虽然六十大几了,但看起来却似五十多岁的人。
他是被皇帝厌烦了。
而之所以被皇帝厌烦,正如萧诚所预测的那样,罗氏一脚踩进了楚王那个泥淖之中。
七月中的时候,楚王妃生辰。以楚王现在的风头,自然是上门去贺寿的人无数。
罗素作为首辅,就算脸皮再厚也不可能上门去为楚王妃贺寿。
但问题是,他的次子的媳妇儿去了。
他的次子罗焕在国子监任司业,这是一个清贵的官儿,平时也没有多少事情做,主要的任务呢,其实就是照顾罗素了。
这也是朝廷给首相的体面。
这一去可就出了问题。不管罗素知不知道这件事,反正这件事就惹心了官家,于是一道诏命下来,清贵的司业,就变成了地方上一个军州的知州。
罗焕被外放了。
大家都是明白人,罗焕刚刚离京,罗素便适时病倒。
参知政事的罗颂捡了一个大便宜,罗素这一病,他代行首相之职,倒是一天天的满面春风,兴奋之极。
一般来说,按照以往的惯例,罗素会在病一段时间之后,便以身体有恙为由,向官家乞骸骨,而官家自然也是不允的,会派出太医来替首相诊治身体。但治来治去,首相的身体总是不见好。
于是乎,再上折子乞骸骨,再不允,如是三番两次,最终罗素会得偿心愿,回家休养。
而作为曾经的皇宋的首辅,官家自然是不会薄待他的。
一个国公的封号是少不了的,至于是大国还是小国,这就说不好了。
不过在萧诚看来,罗素肯定是得不到一个大国的国公封号的。
有人走,就有人来。
不管是陕西路的马兴,还是河北路上的夏诫,都是希望最大的。
而罗颂想要把这个代行首相职责搬正的话,这段时间里,就必须得做出政绩来,不然等到夏诫或者马兴一回朝,以他们的功劳,只怕罗颂就只能空欢喜一场了。
当然,以萧诚的档次,还无法参与这样高级别的谋划当中去,即便他有千条计,人家也都以为他还只是一个运气好在边境立了些许功劳的书生罢了。
所以萧诚呢,现在正一门心思地读书,毕竟九月的进士试,就在眼前了。
到了八月,汴梁城已经分外的热闹起来了。
来自帝国四面八方的举子们云集汴梁城。
这些人都可以算得上是大宋的精英,而九月份的进士试,就是要从这些精英之中选出三百人来,成为这个帝国的后备官员。
面对着这些人,萧诚不敢有丝毫的托大,现在的他,基本上是在岑夫子的教导之下,进行着最后的考试突击,其实学问上长进已经不大了,主要就是一些应试技巧。
主考、副主考、阅卷的人选已经出来了,岑夫子现在做的,就是针对这些人的好恶来对萧诚等人进行培训。
到了这个时候,萧诚终于了解到为什么岑夫子有偌大的名声了。
岑夫子对这些人的了解和评价,可以说是入骨三分。
难怪岑夫子教的学生,中试的比率如此之高。要做到这些,平时的投入也绝对不会少。当然,回报率也相当之高。
“只要你不犯低级的错误,你今天中试是必然的。”岑夫子笑着道。“一来是你的学问已经到了,二来,不看僧面看佛面,谁叫你老子是大宋财神呢!”
“不是糊名还要誊卷的吗?怎么能辩得出来就是我的?”要是能作弊又没有后遗症的话,萧诚也并不会矫情,说起来这些天他也与不少的各路精英见过面,除了极少数是属于读书读傻了的家伙之外,绝大部分人,都是真正的人尖子,萧诚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行文风格还有答卷的内容啊!”岑夫子微笑着道:“像你这样的人,大家都会把你举人试的卷子拿来研究研究的。而且策论题,你多半要拿西北之事来做论证吧,虽然不能提具体的人或者事,但对于西北的了解,谁人能有你细致入微,所以到时候即便有不少人拿西北说事,但主考官们仍然能一眼便将你从人堆之中分辩出来。”
“厉害啊!”萧诚感叹不已。
“不过你也要有心理准备。”岑夫子道:“你中试是没有问题,但也是因为你的身份问题,你的名次绝不会太高。三百人,估计你在三十名上下。”
“对这个我没有要求,哪怕就是第三百名也行。”萧诚笑道:“有了这个身份,跨进了这扇大门,以后还不是就看个人能力,际遇了!”
“进士和同进士,差别还是蛮大的!”岑夫子摇头道:“真要搞成同进士,你将来可就没有机会进政事堂了。只有进士,而且是庶吉士,未来才有可能进入政事堂。”
“是这样吗?”这一点,萧诚还真没有注意到。
“你可以回去仔细地查一查。”岑夫子笑道:“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这就是潜规则,是大家都默认的。”
“您说我在三十名左右,那还是有机会被选为庶吉士的。”萧诚笑道。
“就怕官家不愿意啊!”岑夫子却是叹了一口气。“你父亲不会成为你成为庶吉士的阻碍,等你成长起来的时候,你父亲早就致仕了,问题在于你的大哥。现在看起来,你大哥位列横班是早晚的事情,如果不出意外,他甚至会成为皇宋最年轻的太尉。你觉得官家会让你有机会入主政事堂吗?你大哥是握兵权的,不可能长期在外,迟早是会回来的。所以,你也就只能在地方上了。”
萧诚笑了笑:“将来的事情,谁知道呢!多谢夫子的点拨,我还是先考好,真要考好了,官家也不能一手遮天吧!”
“有时候,还真能一手遮天!”岑夫子笑道。“在这件事情上,两府与官家是站在一边的。这是平衡之道。假如你有一天真能回京甚至进入政事堂的话,你的大哥,只怕就需要解甲归田了。”
萧诚点了点头:“还早着呢!我现在想这么远的事情,太不切实际了。”
“说得也不错,将来的事情,谁知道呢?”岑夫子摆了摆手:“不说这些了,我们再来把一些忌讳复习一遍,这可不能有一点儿的大意,不知多少才华横溢之辈就倒在了这个上面。崇文啊,对于走仕途的人来说,时间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迟,可就步步迟,一步占先,说不准就能一辈子占先呢!你的年纪,是一大优势,要是第一次参考就中试,那你就别人多出了很多的时间呢!”
“有劳夫子了!”
就在萧诚卯足了劲儿认真复习,作着考试前的最后冲刺的时候,繁华的汴梁街头,走来了几个汉子。
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风尘仆仆,看起来都是疲惫之极,但几个汉子却仍然昂首阔步行走于街道之上。
领头的一人,正是秦敏。
对于他们来说,汴梁太大了,人也太多了。
进入汴梁城之后,他们毫无疑问地就迷路了。
“秦哥,这可怎么办?咱们去哪里找高先生呢?”一个汉子摸了摸肚子,一阵咕咕的叫声传来:“秦哥,我饿得狠了!”
“我也饿了!”另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