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德条约,由胞登堡割让她沿着亚德湾3。13平方公里的领土给普鲁士建立海港。当时统治普鲁士的威廉一世在海港建立后,以自己的名字为海港命名。
方怀记得这里有许多标志性的建筑,像:德国海军博物馆、萨克森瓦腾海国家公园、威廉皇帝桥等,其中威廉皇帝桥横跨亚德湾,全长159米,曾经是欧洲最大型的旋转桥。不过对于海军爱好者来说,这些都比不上威廉皇家海军造船厂来得有名。作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六大造船厂之一,曾有无数名舰诞生自他的船坞。
方怀此行的一站就是带领访问团参观威廉皇家海军造船厂。日本从法国订造的四艘前无畏舰带给了方怀巨大的压力。这四艘排水量超过万吨的一等战列舰,虽然由于建造时间早,在装甲的工艺上有所欠缺,算不上十分成熟的前无畏舰,但由于法国的舰船设计师一直具有超前意识,所以这四艘战列舰已经具有前无畏舰高干舷,舯部向外隆起的特征,而且日本海军部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对这四艘大型战列舰进行改进,正如后世历史中,他们在二战中对美国的战略,他们认为凭借日本的国力,想在舰船吨位↓量上超过中国是件难以完成的事情。因而日本海军想通过质量优势来抵消对手的数量优势,所以他们一直致力于在四艘战列舰上应用新的技术和新式武器。这也是为什么。1883年开始建造地“九州”号直到今年才完工,另外三艘的建造还要陆续进行到明后年。可以说,这四艘日本前无畏角世界造船史上建造周期最长地军舰。
虽然这种在舰船设计上不断修修补补的行为看上去十分小家子气,而且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取得期望的效果。但通过各方面反映,这四艘几乎倾注了日本海军全部心血的大型战列舰看上去还不错,不论从吨位、火力、装甲、航速都全面压制了北洋水师现在的主力舰“定远”级和南洋水师现在的主力舰“南琛”、“南瑞”。
“定远”级排水量7335吨,“南琛”、“南瑞”排水量都是7950吨。而日本“九州”号排水量为10820吨,三艘“大和”级排水量为10558吨;
“定远”级四门主炮口径为12英寸,“南琛”、“南瑞”四门主炮口径为9。2英寸,而日本“九州”号四门主炮口径两门为寸,两门为寸,三艘“大和”级四门主炮口径为寸;
“定远”级主装甲最大厚度为14英寸,“南琛”、“南瑞”主装甲最大厚度甚至只有10英寸,而日本不管是“九州”号还是三艘“大和”级战列舰主装甲最大厚度都为18英寸;
除此之外。“定远”级的最大航速为南琛”、“南瑞”的最大航速稍快为。75节,而日本“九州”号地最大航速也有。5节,三艘“大和”级战列舰的最大航速甚至能达到18节;
从这些数据上看。一旦北洋水师的四艘定远级铁甲舰和南洋水师的南琛、南瑞两艘铁甲巡洋舰与他们对上,结果将是灾难级的。
毕竟,“定远”级和“南琛”、“南瑞”虽然都属于铁甲舰中的王者,但比起前无畏舰,他们还差了一个等级。****
中国必须拥有同等级别的战舰来对抗日本,而威廉皇家海军造船厂正在建造的“大选帝侯”号吸引了方怀和他身边吕翰、刘步蟾、林泰增等人地目光。
“大选帝侯”号属于德国“勃兰登堡”级战列舰,是德国海军从近岸走向远洋。吃建造的第一级战列舰。
1871年。自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的那一刻起,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世界就统一在德皇威廉一世地旗帜下。数百个小邦的力量会聚在一起,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在帝国境内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使这个年轻而古老的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尚未瓜分地自由地区。而出海口和良港地获得又使她拥有了发展海军的先天条件,这个以强大陆军著称地国度从此有了发展海军的需要和能力。
早在1875年,著名地“萨克森”级铁甲舰就在伏尔铿造船厂下水,但直到1889年,德国海军的主力舰还仅有5艘单脚水量7600吨左右的“萨克森”级二等铁甲舰(甚至该级的最后一艘还由于预算不足被迫“缩水”,排水量仅为5600吨)和1艘排水量只有3500吨的“齐格弗里德”号三等铁甲舰。从技术指标上看,这些主力舰装备的最大口径火炮仅为260毫米,其余火炮均未超过240毫米而且没有速射炮。
另外就是航速缓慢,“萨克森”级的最大航速仅有14节,续航力也普遍不足。唯一值得骄傲的是它们普遍装备了高质量的厚重装甲,尤其是“萨克森”级,其主要部位的防护装甲厚达14英寸(356毫米),足以防御当时出现的任何威胁。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德国海军是以近海防御为目的而构建的,它的主要舰艇实际上是放大了的蚊子船,再加上重炮和厚甲,使之成为海防利器,坚不可摧的移动炮台。****这些舰艇地任务也仅仅是充当海防兵力的中坚,在敌方封锁舰队前来攻击时才出港截击,配合炮台火力。阻止敌人地进犯。
而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既没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需要巡视。又没有要塞化的港口可以容纳和保护大型舰队。这时的德国需要的是一支近海防御型的海军而不是远洋进攻力量,把自己放在弱势地位,养精蓄锐,可以给德国造船工业进行探索留下需要地时间,在成本较低的前提下完成技术方面的积累和革新,锻炼本国的造船业以便在后续的均被竞赛中有条件追赶老牌海洋帝国的脚步。(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这正是俾斯麦“没有海军的德国是安全的”这一战略构想。在那段时期,德国与英国形成了心照不宣地战略合作关系——德国在大陆上挟制法国,迫使后者分心防御来自陆地的威胁而不能全力和英国争夺海洋霸权;从保持大陆均势的传统外交策略出发。英国在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地方面将照顾德国的利益。因为这样一系列地原因,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德国海军的任务仅仅是近海防御作战,所以建造便宜的二等铁甲舰和三等铁甲舰确实是民智之举。
俾斯麦确实是具有非凡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在他当政时期,他利用权利集于首相一人的便利,尽量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避免咄咄逼人,避免发展大海军。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谋取国际利益。总之,尽量避免众多强国联合制约德国这样的局面,以便专心发展国家地实力。“在一个强大帝国获得新生但还远远未到鼎盛地时候,国家利益的获得需要以牺牲局部利益为代价。”从这句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俾斯麦政治手段地老到。
然而,俾斯麦执政对于德国是幸事,对于中国则不是。俾斯麦那仿如天秤一般的外交手段,绝不会允许在他控制下地帝国在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就滑落到英国的对立面。这也是德国迟迟没有通过中国加入同盟国的原因。
好在,因为中国的强势崛起,世界历史已经发生了微小的改变。越南战争的失利,使得法国几乎丧失了在远东的所有殖民地。他们的战略重心完全缩回了欧洲。这也导致他们与英国的矛盾比原来历史上小了很多;而出于保护在华利益的需要和为逼迫俄国将战略重心从亚洲拉回欧洲,英国和法国。这对争夺了几百年海洋霸权的宿敌,比历史上提前十几年站到了一个战壕里。而这样一来。就破坏了俾斯麦与英国人之间形成的默契。为了发展,德国人必须自己去争夺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俾斯麦并没有反对德国在中国的投资和出兵暹罗以获取远东殖民地。
这看上去似乎违背他通过外交和政治获取国际利益的原则,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只有根据国际形势及时调整国家战略,才真正是具有非凡气度的大政治家。
也正是因为俾斯麦的这种转变,历史上威廉二世与他的反目才没有出现。
1888年,29岁的皇储腓特烈。威廉。维克托。阿尔伯特继承了德意志皇位和普鲁士王位,史称威廉二世。
不久,他就赴英国参加了他的外婆,维多利亚女皇登基五十周年的纪念仪式,皇家海军规模宏大的阅浇令这个自幼手臂残疾而内心却极度自负的新君主羡慕不已,他从心理希望拥有和皇家海军一样的强大舰队和牢不可破的制海权,像大英帝国一样汲取世界的财富,布国威于四海。****这位皇帝朝思暮想的已经不再是他的前辈们无比珍视的“古老的普鲁士称号”,而是一个“世界的德意志”……这些显然和首相俾斯麦韬光养晦的执政方针大相径庭。
但那些血与火换来的治国经验却是血气方刚的新帝王所不能够体会到的,美国漫画里威廉皇帝抱着地球贪婪啃咬的夸张墨阳似乎更形象地反映了他的心思,加之皇帝本人对马汉的海权论推崇备至……如果事情不发生改变,这位极具表演天赋的青年君主难免像历史上一样,在精明却日渐老迈的首相面前上演一出高唱赞歌的大戏之后,突然宣布“让老家伙走人!”
可以说,因中国而出现国际局势变化,缓和了两人地矛盾。俾斯麦“勉强”通过了皇帝的海军扩张计划,而威廉二世则继续保持他对首相地尊重……德意志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继续得以为他的君主和国家保驾护航。
新通过的海军扩张计划所建造的第一级战列舰。从历史上的四艘削减为两艘。这样既保证可以对法国的海军优势,又不至于刺激到英国……俾斯麦依旧没有打算与英国正面对抗。
这一级战列舰就是勃兰登堡级。虽然该级战列角以战时对敌进行海上决战为前提设计的第一级德国战列舰,但他依旧残留有浓厚地近海防御战舰的痕迹。
该级战列舰搭载了6座主炮,是世界上第一种搭载6座主炮的新式战列舰,3座双联装炮塔均位于中轴线上,其全部主炮火力可以指向一舷,这样的设计似乎与后世闻名遐迩的超无畏舰如出一辙。但实际上,这六门主炮的身管长度并不一样。艏艉炮塔中的火炮是40倍径,而舯部炮塔为了保证旋转时不受上层建筑的阻挡,使用地是35倍径的火炮,因此带来的弹道特性的不同使得这些重炮无法在正常交战距离上进行齐射。这说明设计时根本没有考虑所有主炮齐射,只是为了尽可能搭载更多地重型武器。
另外,“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厚度达400毫米,但只覆盖了舷侧水线附近的狭窄区域,大面积的船舷和上层建筑实际上没有足够的装甲防护。而且由于舰型上仿照法国战列舰,“勃兰登堡”级的上层建筑高达,舰桥十分宽阔,这些都使其很容易遭到敌炮火的杀伤。除此之外。“勃兰登堡”级战列戒备地炮塔比较特别,它保留了炮塔地基本样式,具备固定的300毫米炮塔基座装甲围壁,其上装有一个“炮罩”,这个“炮罩”厚度只有50毫米,正面防盾也只有120毫米,这样地设计在后来被证明有一个可怕的结果——大口径炮弹穿透装甲后。碎片就会在炮塔内四处飞散和反弹。瞬间杀伤大量舰员,造成战斗力地丧失。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设计。是出自对德国海军作战环境的考虑,北海长年风高浪急。海况条件恶劣,波罗的海海域狭窄,回旋余地不大。这使得双方舰队在交战时,往往会在相对较近的距离,这个时候,炮弹在空中的弧线会相对较平,大角度落在上层建筑和甲板上的机会相对较低,炮弹一般会命中船舷和炮围,这些地方都是“勃兰登堡”级装甲防御最厚的地方。
只是这样一来,让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看上去更像是海岸防御铁甲舰的放大版。
当然,以德国优秀的造船工业,这一级战列舰也不是没有闪光之处。
其摒弃了“萨克森”级铁甲舰的低干舷,而采用了长艏楼结构,干舷很高,高速航行时阶上浪现象有很好的改善,能够在相对恶劣的海况条件下,为火炮提供稳定的射击平台。
另外,该焦用的是8门88毫米速射炮作为反鱼雷艇武器,与英国战列舰普遍使用的3磅炮(47毫米口径)和6磅炮(57毫米口径)相比,优势比较明显,每分钟15发的射速对付鱼雷艇之类的目标绰绰有余。
而在动力系统方面,“勃兰登堡”级采用2台活塞蒸汽机,由12座老式的圆式锅炉提供蒸汽。主机最大功率10369马力,驱动两个推进轴和两个螺旋桨,最大转速超过每分钟一百转,这使得这一级战列舰的最大航速达到要知道与他同时代的英国战列舰和美国战列舰,普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