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16章 兼并荆襄,不会再有南平国了
高季昌闻言皮面顿时一垮,仍说道:
“先生才思过人,剖析时局于山南东道立足,乃至处治理诸地民生政务也多蒙您出言谏策。先生是我最后的倚仗,如今也当真已别无他法了么?”
梁震淡淡的乜了高季昌一眼,也撇过头来,不咸不淡的回道:
“在下何德何能,蒙公请为参谋,只是天下大事,都讲究个顺势而为。时务之要,不可不察。魏帝豪取诸镇、雄踞中原,且今番南下兵众而势甚,势必要兼吞襄樊、鄂岳,震慑湘楚、赣地。明公并非不肯降,只是不愿放手山南东道军政大权。可魏帝执意要直辖管治荆襄诸地,故而两相意愿相抵,令公踌躇迟疑。
然而如果不降,无外乎也就只有打、逃两条路可以走。可是这打又打不过,便是多了鄂岳杜洪的助力,也实难抵挡魏军虎狼之师;晋王再度发兵河中军,梁国自顾不暇;而荆南成汭,如今治下领地却又遭受蜀军大将王宗寿侵攻,亦是自身难保,何况在下以为,就算成汭眼下纵无外患,想必也不肯兴兵来援,而直接与魏帝发生冲突。”
眼见高季昌不由的点头认同,梁震遂又长声言道:
“可是要逃,却又能往哪里逃?舍弃山南东道,寻路逃往长安?朱温为人秉性,公当然比在下更为清楚,丢了荆襄诸州,他又会如何定罪?那还能往何处逃去,是荆南成汭、蜀国王建还是楚国马殷,难道他们就不会心生猜忌,这不仍旧是身家性命要落入他人的掌控之中?弃守襄州,注定只能寄人篱下,而大树底下好乘凉,那么又为什么不投从势力最为强盛的一方?”
听梁震把现在的处境分析的明明白白,高季昌也不得不承认他所言的确在理。而高季昌名义上到底还是梁国臣子,梁震直呼皇帝朱温原来的姓名,他也全然当做没听见。眼下高季昌只顾撮着牙花子,背负着手又踱了几圈,忽的迟疑道:
“先生所言,的确在理。可是我若拱手交出兵权,到时也要任他捏圆搓扁。那李天衢既然会提防我日后有背反的可能,难道他便不打算快刀斩乱麻,届时寻个理由取我性命?”
魏帝纵然不是什么仁人君子,好歹也要比你那弑帝篡唐的主子朱温为人强上太多了……
梁震心中腹诽,可面上仍对高季昌耐着性子回道:
“明公可还记得,当初坐镇山南东道的,可是赵德諲之子赵匡凝,他投从魏帝,也得以安身立命。除朱瑄、时溥、李罕之之流,当初与魏帝争霸败亡,诸如王师范、赵匡凝、韩建、孟迁……当年也都割据一方,如今于魏国不也尽享爵禄富贵?公若降于魏帝,若无背反确凿罪行,想必魏帝也必然要善待于公,只因除掉一人之患,以后诸国诸藩君主,哪个还敢降从于他?魏帝要做给天下人看,也就必须要厚封明公。
而明公将失去的,是统掌一方的权势,却也能取信于魏帝,而不至因猜忌而招致来杀身之祸。如淄青军王师范,年纪轻轻便被赐封为中书侍郎,于朝堂掌握权柄,也全因当初他献淄青军全境疆土,遂得受魏帝器重。趁着明公如今尚据襄、随、房、郢几州之地,有些抉择,也需要尽早做了……”
梁震的意思说的很明白,若要投降,则越快越好。趁着现在还掌控几处军州的时候主动归降,相较于李天衢挥军杀至襄州,兵临城下时才服软归从,所能受到的待遇当然要好上太多。
更何况,以高季昌的见识他也能想得清楚,真要是到了敌军杀到家门口的份上,李天衢也未必会接受请降,我就差临门一脚便能把你灭了,那何必再多此一举?本来是要让其他割据势力看清楚,降的越早、待遇越好,可是顽抗到底才不得已降从,那倒是应该杀鸡儆猴了。
高季昌矗立片刻,忽的苦笑一声。本来他还心想如今以自己的实力,如果自封为王,那无疑是要狂拉仇恨。而李天衢也要收买人心,那我便拿山南东道为价码,跟他讨个王爵做做,届时也有倚仗。
再不济,您封我做个永镇山南东道的节度使也成啊,咱还是一如既往,关起门来做土皇帝,不过就是名分上换个主子罢了。以后处于时局发展的考量,你李天衢也未尝不会封我为自据一方的国王,到时候咱们再慢慢细聊。
结果李天衢却是要做一锤子买卖,不会拉回扯皮的讨价还价,山南东道的兵权与地盘,你到底交不交?不交就打,高季昌以往奸滑泼皮的路数也完全不起作用。他倒是舍不得献地交权,可问题是打也打不过啊。
去他娘的,罢了……老子当年于陕州做泼皮勾当,而后颠沛流离,辗转投到汴州李三郎府中为奴,如今却有机缘做得统掌一方的封疆大吏。如今就算不能自据一方,若当真还能享得高官厚禄,也是这辈子的造化了……
高季昌心中念罢,脸上倒露出一抹痞笑,他注目向梁震,却忽的说道:
“嘿嘿……我知道先生极力要促成降于李天衢,既是为我的处境设想,却也未尝不是没有私心。我若是肯交出兵权、献出山南东道也要促成归降一事,对于先生而言,也是达偿所愿了吧?”
本来神情淡然的梁震闻言面色不由一变,他错愕的朝着高季昌望去,却见他仍是嬉皮笑脸的模样,继而又道:
“我当然清楚,先生深恨朱温篡唐乱常,本来不愿为梁国效力,而我也不过是个家奴出身,先生是清高的人,若不用些手段,也决计不可能为我所用。
而高某本来是个粗人,以往做泼皮行当,什么圣人的道理也不懂得。当年在乡里却听过恶狗怕蛮棍、好女怕缠郎这句话甚是有理。我本来权掌一方,也需要有先生这等能人辅佐,所以也只有强扭着将您留下,处好交情,就指望先生回心转意,肯安心为我出谋划策。
不过事到如今,我若降从于李天衢,交出山南东道,先生也就不必再以布衣宾客的身份屈居幕府当中。梁国的官,先生不肯做,想必李天衢若赏识您,应该便肯受职再度入仕了吧?往日多蒙您提议谏策,助高某受益实多,以先生高才,以后仕途前程更是不可限量,到时候……恐怕须您多加关照了。”
梁震怔怔的听罢,虽然高季昌那句好女怕缠郎听着十分别扭,可他仔细一想,凭良心讲这些年下来,高季昌待自己也的确不薄。
而高季昌也清楚他若是献地交兵,完全任由李天衢调任安顿,那么梁震与他也就不会再是君臣关系。以后做了同僚,以梁震的才干应该更能得受重用,是以便把话挑明讲,到时都成了李天衢治下的臣子,凭咱们先前的交情,可还要彼此照应。
梁震很快便体会到高季昌话中意味,他脸上渐渐的也露出一抹笑意,旋即便朝着梁震躬身施礼,举止上反而也比先前恭谨了几分……
次日,襄州便又派出使臣,赶赴邓州拜见王彦章、符存审等统兵主将,表说高季昌愿意献出山南东道,交出兵权,也不会带有任何条件。即日便将携家眷亲族、幕僚属臣一并赶赴汴京,参拜魏帝,而听候封官调任。
第417章 鄂岳,危;荆南,慌
高季昌与倪可福、梁震等一众文武近臣还没到兵临城下,才不得不降的份上,而是尚在据几州之地的情况下选择归从,李天衢待他的确更为善待。待他们一行人来到汴京皇城觐见,便也吩咐光禄寺安排席宴款待。
以后要归从效力的皇帝面前,高季昌虽然恭谨,可是李天衢看他言行举止,也会流露出几分狡猾巧诈。
人性本来复杂,这高季昌若是做割据一方的国王,与宗主、邻邦相处都有几分无赖习气,在强大势力的夹缝间生存时,还有些行事风格,按后来的话说就是这人特别苟。而他的确又能礼贤下士、任用贤明,注重民生、善待百姓,也足以胜任治理一方的能臣身份。
比起不少割据政权的国主,高季昌对外名声不好,对内大概也可以称得上是个明君,所以他才有能力做得史载中延续至五代最后一朝都已被代立的开国君主。李天衢心说高季昌如果有自知之明,不会再有割据自立的野心,那么赏以他高官厚禄,治理民生也能一展所长。
毕竟高季昌这种人怎么用,还是要看他所效力的君主能力。当初被朱温提拔,这高季昌能从他义子府中的家奴身份,打拼争取到如今这般成就,也足以说明他的确有能力。
可是被外派权掌一方,随着时局演变,朱温年迈、朱友珪弑父篡权、梁国国力衰退,高季昌便会趁机扯旗自立;后唐庄宗、明宗两代皇帝都因兵变而亡,高季昌当然也会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猥琐发育势力。当时如果有个镇得住他的君主,恩威并施,在节制其自治的权力同时,也能予以其荣华富贵,高季昌应该也能接受现在身份的转变。
毕竟这厮狡猾,便也是个聪明人,他有野心,可是野心还没大到宁可自取灭亡也要称王称霸。该提防也固然要提防,但是高季昌若无背反的迹象,此人还是要厚待。
而比起高季昌,让李天衢更为注意的,还有另一个人。
“草民梁震,本无德行,却得陛下召见,有幸参拜圣颜,诚惶诚恐甚矣。又蒙陛下提携任用,草民亦是登高履危,然为报圣上洪恩,也唯有鞠躬尽瘁,效死竭力而已。”
高季昌的首席智囊梁震也一并来到汴京,李天衢点名召见,也是顺理成章的要赐封他官位。而梁震入宫觐见,也立刻表态愿意接受魏朝的任命,李天衢自也安抚他道:
“先生不必过谦,当初你于先朝官居工部侍郎,亦被赞说有大器之才。只是朱温祸乱唐廷朝纲,先生不愿同流合污,故而还纳官诰,离朝出走。朕知先生贤名,又怎会错失屈沉良才?也自当重用先生,而让你才尽其用。”
李天衢和颜悦色的说着,心中则嘀咕着高季昌与梁震之间的关系也着实有趣。他本来看不起家奴出身的高季昌,更排斥朱温梁国,然而高季昌却偏偏好似个对清高的姑娘家死缠烂打的流氓小伙,嘴还挺甜,又会来事。
而梁震嘴上不说,其实应该也被高季昌的诚意打动,便很傲娇的表示我就是不接受你的官职,始终以前朝进士自居,可还照样给就高季昌出谋划策……
如果他们两个再以君臣的关系相处下去,梁震也会愈发的为高季昌的处境着想。后唐灭梁,高季昌遂避李存勖祖父李国昌名讳,而改名季兴,又在司空薰等谋臣的建议下打算入朝觐见,梁震便立刻站出身来反对,直言“唐有并呑天下之志,严兵守险,犹恐不自保,况数千里入觐乎?且大王梁室故将,安知彼不以仇敌相遇,行当为掳尔”……而后高季昌差点被扣押在洛阳,侥幸逃脱,也正如梁震所料;
后唐又灭了前蜀,高季昌也意识到自己也将成为下一个要被兼吞的势力,又是梁震出言“唐主得蜀益骄,亡无日矣,安知不为我福”……不但准确的预测到李存勖有大难临头,他也已完全是站在南平国的立场上设想筹谋。
身为高季昌麾下的首席智囊,梁震为南平国政权制定国策,治理内外事宜上居功至伟。而高季昌与高从诲父子两代南平国国君,又是被周边诸国骂作“高赖子”、“高无赖”的两代流氓国王,待梁震尽是格外信任,他也无疑是顶级水准的谋臣。
出自如今时局的考量,也是为高季昌的处境打算,梁震力谏降从于李天衢。眼下已然事成,他也就不必再端着架子只在高季昌府中做个布衣宾客,而干脆的接受李天衢予以他黄门侍郎的官职。
然而赐封为济西观察使,划出原天平军治下曹、郓、濮三州主管民政而不掌兵权,管辖州府又与京畿十分临近的高季昌得知之后,也不免碎碎念的埋怨道:
这梁震,当年老子上杆子供着他许以高官厚禄,可他死活就是不肯,怎的魏帝赐封官爵,怎么答应的就如此痛快?这人比人,气死人呐……
高季昌一众人既然赴汴京接受任命,山南东道余部军旅也尽被收编接受重整。襄州、随州、房州、郢州等地也开始着手调官分职,安抚黎民,整顿吏治,以推行魏国法令。
然而高季昌已献地降服于李天衢,武昌军杜洪闻讯之后,顿时勃然大怒,咒骂其十八辈祖宗先人,痛斥那高赖子无耻可恨。是你被李天衢攻打,形势险急,而向我请求救兵支援,本着唇亡齿寒的道理,我出兵驰援,也已与李天衢麾下军旅正面厮杀过了……结果你他娘的直接降了?
杜洪再是恶言咒骂也全然无用,王彦章、符存审、高思继、张归霸等南征大将经过休歇整顿,并安排暂时接管山南东道治下各州防务的部曲之后。磨刀霍霍,便已准备朝着杜洪所统掌的武昌军藩镇进军而去。毕竟高季昌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