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末大军阀-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我晋国与梁贼乃是世仇……但也不得不承认朱温那狗贼,说他狡诈善于蛊惑也好,当真也有雄主之能也罢……当初也的确招聚了大批智谋勇烈才干为其所用,只是时至今日国中文武英杰凋零,唯剩下这牛存节也终究葬身于此……即便社稷覆亡,可是牛存节也确实恪忠尽节,倘若是我晋国落到这般局面,孤的心腹之臣,又会如何……
  然而正寻思着,李存勖猛然警醒,渐渐的,他脸上又浮现出一抹傲意:
  孤又是何等人也?又岂能与梁贼末主相提并论?那朱友贞暗弱无能,听信奸邪小人,最终致使国祚断绝。而孤自从继位以来,好歹励精图治,整顿内政、严肃军纪,而提拔贤才、惩治奸佞……梁末主的过失,孤也绝对不会犯下。
  何况梁贼之后,终究要与魏帝李天衢角逐争霸……孤要想着如何赢,又怎能去想输以后的事!?


第635章 长安与降臣,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于李存勖攻破蒲津关之时,李天衢御驾也早已进入长安,以接受梁国众多降臣的参拜。
  康延孝先行便率领一彪军马出城迎候御驾,但见他欣喜振奋的模样,李天衢嘉言赞赏,并承诺按功受赏,也当赐封康延孝为藩镇节度,司掌一方军政大权。
  而时至今日,李天衢也终于能得以领略被世人赞说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中华后世十三朝古都长安的风光。
  本来历经黄巢、李茂贞兴兵祸乱城郭,焚烧宫宇,按说长安按原本的轨迹朱温于挟持唐昭宗皇帝东迁之时,也会拆毁长安宫室民居,取木料顺渭水漂黄河转入洛阳……而使得这座古都名城为一片废墟。
  明朝时节朱元璋虽然划分西安府,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修筑西安城墙,而且与他长子朱标也曾动过迁都长安的心思,然而后来的景象,到底还是有别于长安曾做为世界中心时那般的大气恢弘,也与后世到西安旅游观光明代重建城郭宫宇时的感官大有不同。
  由于丢了发迹之所宣武军,而只得西迁退守关中的朱温,反而需要将长安这座历经先前各朝修建完善的名城做为己方势力的中枢所在,是以仍旧按先前的城市的格局修葺补建。所以如今的长安古城,格局严谨对称,规模也仍是宏伟壮观。
  即便不比大唐最为强盛时期“万国来朝”那般开放、大气、包容的景象;既使东京汴梁,做为远在战国时节魏国所定都城大梁之后,至五代时节才得以兴起繁荣的名城坐落于中原,眼下也更适合做为国家的都城……但是李天衢也切身能感受到长安更为厚重的历史底蕴,而拿下了此处古都,按他设想,仍要将长安打造成联系中原与西域的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与汴京同样也将发挥出国际大都会的效用。
  长安城内先前已发榜晓谕,经过安抚整顿,黎民百姓出来迎候圣驾,肃立于长街两旁,也大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架势。
  而长安城内居民,虽然不及唐朝极盛时达百万规模之巨,经过朱温好生经营,如今也有数十万的民众。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这本来也是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长安百姓又历经梁末时节的腐朽黑暗,民生动荡……如今也终于盼来战事结束,只想过安乐平和的日子,自然也都认同做魏朝治下的子民。
  毕竟魏帝李天衢,于方今时节被世人赞说为施仁政抚民的明君当中,也会算他一个。
  即便比起吴越钱镠、闽王王审知、朔方韩逊等国君节度,似乎魏朝对外用兵的频率似乎更勤了些……但李天衢也尚还说不上是穷兵黩武,而毕竟魏帝如今统掌的地盘最为广阔,实力也最为强大。只有国家强盛,时局方才尽可能的维持稳定,家庭才能得以平安的道理恒古不变,是以长安百姓,几乎也都是心甘情愿的接受魏朝的统治。
  经过外城长街,御驾抵达唐朝与梁国的大朝正宫大明宫,又行至内朝当中的紫宸殿,李天衢也早已换上黄袍衮冕,展宫悬鼓吹,陈车辂舆辇,警跸宿卫排布于大殿内外,也做好了准备,接受原梁国群臣的朝参礼拜。
  包括朱温的外甥,先前于梁国朝中也属于权贵勋臣袁象先在内,还有郑珏、赵光逢、赵光允、赵光胤、韦说、杜晓、李琪、萧顷……等一众梁国降臣,呼啦啦的跪倒一地山呼万岁。毕竟他们作为原为败亡的政权效力,如今又转而投从新朝的降臣,不但要表态效忠,也颇有请罪的意味。
  李天衢的目光,首先落到了毕恭毕敬伏地的袁象先身上。心说这厮虽有巨贪恶习,不过却也生性宽厚,曾赈恤黎民……
  毕竟一个人的好坏难以做定论,而袁象先按原本轨迹降从于后唐之后,也没有如段凝之流那般仍要争权夺势,即便被委以重任,他似乎也不敢再闹出什么幺蛾子来……所以给这袁象先安排个没什么油水可捞的官做,如果尽职尽责,让他领受爵禄,按本来的归宿得个善终,也未尝不可。
  而袁象先先前通过大肆敛财,家财巨万……李天衢迅速官职任命且先不急,就吊着他的胃口,毕竟这厮又有朱温外甥这层身份,现在也无从得知魏朝又将会如何处置他……按袁象先原本投从于后唐时“遍赂权贵及刘皇后、伶官巷伯”的套路,就把他带到汴京去,通过自己扶持的“权宦”王嗣恩好生敲其竹杠,又能让他吐出多少财产,就全充为国用了。
  李天衢的目光,又扫向其他拜伏在地上的降臣。
  这些人,起先有不少都是唐廷臣子出身,而朱温当年清洗清流公卿,屠戮朝中重臣,过了几遍筛子,于灭唐立梁之后,还能留下来为就梁国效忠的,基本也都是被朱温给吓怕了,也不会讲究为君尽死节那一套……毕竟当初唐廷朝堂中真正忠烈尽节的公卿大臣,几乎也都被朱温给杀光了。
  其中诸如萧顷、郑珏之流,若是李存勖攻破长安、覆灭梁国,由于他河东李家一直打出的是扶唐国祚,为大唐复仇的旗号。由于萧顷与郑珏等人在唐朝届时世代显贵的身份,李存勖为严惩他们未对唐廷尽忠尽节,虽未处死,但下诏贬出朝堂,打发到地方州府任职。
  不过被问责贬出国都朝堂的,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没有向宫闱后妃、权宦伶人行贿……而其中确有才干者,之后也曾升迁复入朝堂。其中如京兆韦氏出身的韦说,甚至以降臣的身份做到了后唐宰相(却被秉政争权、打压异己的郭崇韬给搞死了)……所以这些人当中,有的也还有大用处。
  李天衢把眼朝着左侧乜去,望向排列伏拜的赵光逢、赵光裔、赵光胤等兄弟几人。也知道如今那赵光裔虽然本为梁国膳部郎中,可按正史线州,他应该会在一两年后,被派遣清海军番禺传诏,赐封刘隐为清海、静海军节度使,之后便留在当地。
  而于刘隐之地刘(上龙下天)称帝建大越国(后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时,赵光裔被赐封兵部尚书,而后又累功就被升为宰相,随后为相二十余年,时称贤相。
  虽然一方割据政权的宰相,与幅员辽阔的大国王朝的宰辅相较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起码重用某些才干,治理一方政务的能力还绝对是有的。当然其中也有些之前巴结赵岩等权奸外戚弄权乱政的隐患,时机成熟时也务必要铲除掉……
  考量只眼下而言,这一众降臣当中能用得上的人手,李天衢心中寻思着,也忽的开口说道:
  “梁主朱温,毕竟犯下弑帝篡唐这等大逆不道的恶行,得位不正,也自当断灭其国祚。尔等虽为伪朝旧臣,但倘若心诚肯为我朝效力者,朕自然是既往不咎,只是考量先前侍奉梁国事迹,谁当录用、谁当惩治……朕也还须好生思量一番。
  而今我大魏入主长安、兼并河中,倒也有一桩差事,须遣使赶往凉州夏末、甘州回鹘等势力宣告我朝灭梁,看其如何回应,你们当中又有谁……愿出使走这一遭?”


第636章 魏国灭梁,蜀国的反应
  听李天衢这一番言语,紫宸殿内伏拜的一众降臣登时来了精神。他们也都很清楚,降从于魏朝之后,他们的身份与地位也都要会重新洗牌……其中谁能加官进爵,又有谁会受惩处贬官,甚至有杀身之祸,也全由魏帝定夺,在新主子面前,一有机会也必须要尽力表现,无论是谁得李天衢委以职事,起码还说明自己在魏朝有用。
  李天衢如挑瓜捡菜一般,最终择选出使凉州夏末、甘州回鹘的人选,却是个年过花甲的老夫子。他名为韦震,出仕时本来任朱温藩镇中的统判官,所以也是梁国朝中的老资历宿臣。虽然说不上是定国安邦的能臣,但为人干练机敏,有口辩之才。
  听闻韦震当初按朱温授意,做得也是不断向唐廷施压,逼迫唐昭宗就范的勾当。而当世的顶级说客李振反而早已投至李天衢麾下,所以阴差阳错的,倒也显出了韦震的能耐。朱温篡唐之际,他便被赐封为正一品的太子太傅,朱友贞登基之后更是加封为太师,虽然实权不大,起码官阶已是位极人臣的荣誉虚衔。
  由擅长外交的韦震出使与凉州夏末、甘州回鹘等势力打交道,也可说是物尽其用了。然而除了这些情愿降从于魏朝的梁国臣子,倒还有个在逃的人物需要处置……李天衢沉吟片刻,忽的又沉声说道:
  “梁国驸马赵岩,根据长安南隅鄠县降军上报,他与其族弟赵縠一众车仗途径县城,又往西南方向奔逃而去……看来是打算去投奔蜀国啊……”
  恩官赵犨的次子,当年还曾共同死守宛丘对抗黄巢大军的朱温女婿赵岩。按他原本的轨迹,便是在梁国国都眼见要被攻破之时,背离朱友贞出逃。只不过按说他因与本名温韬的温昭图狼狈为奸,所以便去投奔当时坐镇徐州的同伙,结果却被温昭图砍了脑袋,而当做向后唐换取功名的本钱。
  不过如今温昭图早已死在由李克用亲掌鸦儿军的攻势之下,梁国其余州府望风而降,赵岩若是要逃,东面尽是魏朝掌控的疆土,北面又有梁国的世仇晋国掌控,西面则是局势错综复杂的诸族各部……所以唯一的选择,他也就只能去寻求好歹先前与梁国也曾做邦交往来的蜀帝王建庇护了。
  即便当年曾经并肩作战过,李天衢估计赵岩也很清楚彼此间相处的并不愉快。就算顾念恩官赵犨的情分,李天衢也不会打算如李存勖那般,以协助朱温灭唐的不赦大罪名义,将赵家后嗣诛族杀绝。可赵岩想必也很清楚,魏帝就算会宽胥保存赵家宗族骨血,但是也实在没有理由放过他这个讨好朱温最为卖力,而带头促使忠武军藩镇归附梁国的权奸外戚……
  所以赵岩只能逃,也可说是病急乱投医,投奔蜀国纯属没有选择的选择……李天衢心中寻思,以蜀国皇帝王建的秉性,他有必要去包庇收容已经失去靠山的赵岩等人么?
  ……
  蜀国国都成都,由王建称帝时聘名匠所建创的宫殿,也正按《十国春秋》中所载的那般“尝以缯彩数万段,结为彩楼。山上立宫殿亭阁,一如居常栋宇之制”……
  而富丽堂皇的大殿当中,蜀国一众臣子位列两班,也正听着由镇守蜀道要隘的将领所派遣来的使臣,禀说梁国外戚赵岩、赵縠投至关前,呈上珍宝财物,乞请转呈蜀国帝君收容的消息。
  而王建端坐在龙椅上,他生得隆眉广额、龙睛虎视,倒也有能镇住麾下臣子的雄主之相。只是他现在也已是六旬的年纪,似乎也是由于这些年来愈发的沉迷享乐,所形貌气质也显得有些懒散与消极。
  “朱温的女婿赵岩,还有梁国左骁卫大将军,兼宣徽北院使的赵縠,已浑如丧家之犬。若是朱温还在世,朕多少忌惮梁国几分,可是如今梁国都已亡了,那蠢汉还以为朕却是好买通的?又何必顾忌他梁国外戚的身份?我蜀国又何必收容那专权乱政,也已是名声在外的佞臣?”
  王建冷笑一声,旋即又慢条斯理的说道:
  “那赵岩与赵縠……就不必来成都了。珍宝财物留下,人则杀了,将他们的首级传至长安去,全当做魏国攻灭梁国的贺礼了……”
  然而王建方自下令说罢,参赴朝议的众臣当中,本名王宗懿,如今因被钦封为太子而更名的王元膺面露忿然之色,也不住恨声说道:
  “可恨魏、晋两国悍然出兵,即便梁末主暗弱无能,可是社稷覆亡之快,仍出乎我朝意料之外。偏生大长和蛮夷犯边侵袭疆土,倒有那杨师厚的确用兵了得,杀过大渡河,反并下云滇之地大片疆土。
  只是我国因处于战事,调度军旅,征讨南面诸寨各部……本来也因趁着梁国国力衰微之际,趁机出祁山吞取关中诸地。如今却是被魏国捷足先登,并下梁国大多领土,反而成了我蜀国强邻……而那魏帝李天衢野心勃勃,只怕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