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吴国臣子还是一副忠心维护主母的模样……她也如史载轨迹那般,反而对徐温极其依赖,遂当即带着哭音的恳请道:
“先是渥儿遭逢不测……可怜先王诸儿年纪尚幼,居然也要遭遇这等祸乱……蒙徐公保护杨家宗室,您的大恩大德也必然铭记于心。”
听得史太夫人这句话传入耳中,跪倒在地上的徐温嘴角微微翘起。心说差不过已能确定,自己从同样牵连弑君大罪的逆臣身份,已经洗白成一个定乱平叛,拯救宗室的忠臣……要忽悠史太夫人这些孤儿寡母,这还不容易?而一旦能争取到先王遗孀的依赖,再由我扶植新主继位……其他吴国宿将,哪个还会追究我弑君的行径?
至于先王杨行密膝下的其他子嗣……徐温微微抬起头来,乜向由内苑宫女看护住的那些孩童。其中杨渭、杨濛、杨溥年纪稍长,但年纪也都在七、八岁到十岁出头上下;至于杨浔、杨澈两个幼子,还只是襁褓里的婴孩……
所以当年哪怕杨行密从来都不认同他的长子有雄主之才,却又只得将吴王的位子传给他。而徐温朝着面前那些年纪幼小的孩童打量过去,就见他们一个个面色惊惧,瞪圆了双眼,依偎在身旁的宫女怀中死活不肯撒手。至于杨浔、杨澈两个婴孩,也被先前右牙军撞入王城内苑时发出的响动给惊吓到,各自在襁褓中正嚎啕大哭着……
而追随着父亲徐温,一并杀入内城宫闱当中的徐知训大咧咧的站在一旁,嫌婴孩啼哭聒噪,还不住狠狠的啐骂了一口。他横着眼打量杨渭、杨濛、杨溥等先王遗子,瞧他们也不过都是可以任凭处置的孩童,竟然也丝毫不掩饰脸上那轻蔑不屑之色。
徐温心中更有城府,虽然不似他儿子徐知训那般张狂,但这个时候他心中也正暗忖道:
所以说张颢终究是自取灭亡,又何必废黜先主宗室,非要做吴国的王,而惹犯众怒?杨渥那小儿既除,先主其他子嗣更是年幼,也只消扶植新王继位,而摄政把持大权……如此即便名义上仍为吴国臣子,可实际上与吴国之主又有什么分别?
也亏得你张颢太过急于求成,非要篡位夺来那虚名……否则我还要与那厮一直尔虞我诈下去。不过张颢作法自毙,而我又抢先救应先主宗室,占得先机。如此那蠢汉看错形势,到底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便宜了我啊……
心中虽正打着如意算盘,可徐温脸上仍扮出副气切关怀的模样,他又安抚史太夫人带着杨渭、杨濛、杨溥等先王遗子返回宫闱中,便表态如今由他分拨牙兵戎卫,也无须忧虑。
又过了一阵,宣城王宫内苑间,忽的却又有衣甲铿锵声响起,由周本、陶雅、李遇所统领的吴军将士,也都抵至王城宫闱。
而徐温立刻笑呵呵的前去相迎,摆出一副迎接许久不曾相见的同僚袍泽的姿态。而周本打眼瞧见徐温,先是重重的冷哼了一声,然而却也胡乱一施礼做了回应……
毕竟周本对徐温的看法十分复杂,弑杀吴王,本来大逆不道,偏偏这也是为他们这些旧臣宿将出了一口恶气,再加上徐温又立刻与张颢决裂,打开城门接迎征讨军旅,也是平叛定乱的有功之臣……周本又是勇烈豪直的性子,为人处世直来直去,然而以徐温的行径看来,他一时间却也不知该如何对待;
而陶雅则面色如常,与徐温攀谈几句,也并没有如何不快。这也代表他的态度:弑君的事,我揣着明白装糊涂,毕竟你有你的苦衷,也算是解了我的危难……既然你还认保先主宗室,这事就当翻篇过去了,我也不再提。
然而等到徐温又要与另一员救援杨氏宗室而来的宿将李遇套近乎时,却见他面色不善,还阴阳怪气的说道:
“徐指挥,先前无论是与张颢那逆贼合谋弑主,还是如今救援先主宗室,你来得可都够早啊……”
第659章 那个国家,以后只会越来越乱
听李遇夹枪带棒的说罢,徐温的脸一下子便沉了下来,也当即回道:
“……李将军,你这话又是什么意思?”
李遇冷笑一声,又踏前两步,毕竟他自打投奔杨行密效力以来,是领兵打仗的武将;而徐温则更倾向于协助主公,处置藩镇内部事务。所以两人相较,明显李遇更有股杀伐狠戾的气势,他凝视向徐温,又沉声道:
“我说的哪里错了?与逆贼张颢合谋弑杀吴王的,是你徐温;而如今反目又袭杀张颢的,也仍是你徐温。而张颢意欲篡位自立,固然该杀,你倒能趁机反水,也是借助我等的声势除掉了张颢这个竞争对手……以为便能独自把持吴国朝政了?”
徐温闻言,心中当然已经对李遇起了杀心,可偏偏却又不便发作。因为李遇正说中了他心中的想法……何况以现在这等处境而言,自己也不具备对李遇出手的条件。毕竟陶雅、周本的旧将也在旁边瞧着呢,徐温自知如果沉不住气而一意孤行,他也不是没有可能要与张颢落得同样的下场……
偏偏李遇挑明了逼问,徐温脑筋转得飞快,立刻想好了说辞,又做出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说道:
“如若易地而处,李将军不得已兵谏夺权,而引得吴王忌恨……你又作何打算,是君要臣死,臣便不得不死?难道还任由他继续打压戕害功勋宿将,致使吴国众臣人心尽散,而招致覆亡之患?
而张颢包藏祸心,先前我并不知情,如今接引诸位袍泽,诛杀那意欲僭位的叛臣,这难道还错了?既然我的确曾为自保,而合谋除掉吴王,终究愧对先主……可这也不是为我吴国的旧臣袍泽着想?
否则王茂章、吕师周……等同僚本来愿为先主竭力效死,被迫却只得叛离出走……李将军认为我也该叛逃?亦或者说就只能等死?从头到尾,我也只想尽臣子本分,也实无意趁机独揽大权、把持朝政!”
李遇听了重重的哼了一声,可他还要言语时,陶雅却站出身来,挡在了他们两人中间:
“罢了……我吴国内乱纷争,也该至此为止了。徐指挥使,也是先王旧部出身,如非为势所迫,先前也不至出那般下策……如若认由吴王胡作非为,只怕到底要断送我等出生入死,而打下的这片江山社稷……眼下也当尽快另立新主,以稳定局势,至于其它事……也不必再争执下去。”
眼见陶雅出面调停,李遇寻思片刻,仍斜眼打量着徐温,又道:
“诚然正如浔阳公所言,也当立刻拥立新主。只是杨氏宗室子嗣年幼,也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臣子掌控……依我之见,宫禁内宿卫衙内,乃至拱卫国都的军旅,也须重新整顿一番。我愿率领所部兵马,转迁宣州,以图匡正王室,护卫君王。也免得再有什么乱臣贼子,因新主年幼,便还要生出什么不轨的企图……”
李遇此言一出,陶雅、周本听了,也觉得未尝不可……然而徐温闻言,心中不住又恶狠狠的咒骂了几句。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君主年幼而极易被权臣把控。李遇很明显看不惯徐温有摄政揽权的机会,就是针对他自表要调至宣城。而如若徐温这边当真有挟制君王的意图,李遇就是他眼前最大的障碍,而且其余统军戎卫一方的吴国将领,仍随时会关注宣城这边的局势。
可是李遇除了是先主的嫡系旧部,他的儿子还迎娶了杨行密膝下一女,所以还兼顾宗室外戚的身份。如今宗室动荡、新主年幼,他要统领军旅转迁至宣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毕竟本来戎卫宫禁左、右牙军,先前可都参与弑杀君王……乳臭未干、少不更事的吴国新主,却仍要由手上沾满了他兄长鲜血的徐温看护着……李遇也完全有理由提出质疑。
陶雅思忖片刻之后,便转头望向徐温,问道:
“李将军所言倒也在理,宣城历经动乱,也当转调军旅拱卫君侧。而由我司掌的歙州与宣州接邻,也便于策应。而与李将军同殿为臣,不知徐指挥使意下如何?”
徐温倒也想反对,可是他也并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而李遇冷眼旁观,陶雅出言相询,在旁还有周本目光炯炯,也正朝着自己这边凝视过来……徐温也只得故作痛快的表态,而当即说道:
“同样是了为匡正我吴国社稷,李将军有意要转调至宣城,这又有何不可?只盼能与将军精诚协力,时日久了,徐某也当能自证心迹,恪尽本分,而辅佐先主子嗣……”
嘴上虽如此说,徐温心里则暗恨道:
刚除了张颢,却又来了个李遇,可恨这厮对我提防心思极重……可虽然眼下不便与其为敌。李遇本来毕竟屯戎地方的武职军将,在吴国朝堂中根基不及我深厚……要与权谋手段慢慢与之周旋,想必早晚也有机会铲除掉他。
只不过还须权衡陶雅、周本,乃至司掌镇南军的刘威等元勋旧臣的反应……要掌控朝堂,也仍须小心谨慎,决计疏失不得啊……
……
由徐温、周本、陶雅、李遇等吴国元勋旧臣诛杀软禁杨家宗室,而意欲篡位自立的张颢,便拥立杨行密膝下另一子,如今尚还不过十岁出头年纪的杨渭继位,更名做杨隆演,成了南吴第三代国君。
而杨隆演做了吴国国主之后,还由徐温安排部署,派遣使臣至本来敌对的魏朝上表臣服。
而李天衢闻知南吴有使者前来,这倒也在他的意料之中,毕竟按史载轨迹,张颢、徐温原本计划行刺杨渥得手之后,便相约向后梁称臣。
当初杨行密与朱温,可也是连年征战不休的死对头,他们要迅速整合吴国朝堂,自然也要尽可能争取消弭外部的威胁。而如今雄踞中原的既是魏朝,现在经历内乱,也经不起折腾的吴国名义上选择服软认怂,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李天衢也已探明,吴国旧臣宿将李遇,因征讨清除逆臣功绩,而被加封为宣州观察使,同时吴国朝堂内部官员调动得似乎也比较频繁……他便立刻意识到,即便张颢身死,徐温要想在吴国朝堂中一手遮天,也绝没那么容易。
毕竟按正史线走的话,徐温一人独揽大权之后,也开始试图逐步翦除杨氏旧将的势力。而对于他掌控朝堂反抗态度最为激烈的,正是那个李遇。
徐温为了尽快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则是拉拢来按原本轨迹,本会为吴国效力的柴再用出兵攻打,还擒执住李遇的儿子到了城下逼迫其就范……李遇不忍自己的爱子受折磨炮制,只得出城请和,却被柴再用当即擒下斩首,家门除了儿媳是先主杨行密之女而留下安顿之外,其余亲眷也尽遭屠戮……
可是如今的柴再用,却在长江以北担任魏朝淮南军节度副使……徐温又无严可求辅佐,尚还没有掌控住朝堂。多了李遇这个死对头就在眼皮底下,徐温就算要动他,可是驻外的统军将领,已插手吴国君主更迭事宜……徐温再是奸诈,也有颇多顾忌。而他无法独揽大权,那么吴国以后的形势,又将会如何演变下去?
第660章 后继人选,不能光看别人的笑话
如果按史载的轨迹,徐温先除李遇,仍忌惮刘威、陶雅等宿将,而欲兴师讨伐。然而刘威后来相约陶雅、李简等同僚驾轻舟赴席,表明承认徐温总揽大权的事实……这也是因为当时的徐温已完全控制住朝廷中枢,而且他本身虽也算是个阴谋家,但也深知宽政抚民的道理。
似刘威、陶雅等吴国旧将,考量到当时就算对抗徐温,只怕已是胜算不大,所以先后只得选择顺从。不过现在的徐温仍需要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稳定内部,甚至排除异己上……然而他要压制反对力量的过程,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更何况……李天衢也很清楚徐温膝下还有徐知训这么个败家子,不但骄横淫暴,也将手握权柄。如果按正史线走,由朱瑾出手怒杀徐知训,不但反而可以说是帮了徐温一个大忙,同时也为如今尚还在隐忍蛰伏的徐知诰扫清了他面前最大的障碍。
按说徐温本来会架空了他主公杨行密的子嗣,掉过头来也要清除吴国旧将势力;而他的义子徐知诰,不但夺取徐家基业,起先最初为杨行密收养,让他一介出身微末的流民出人头地,本来恩同再造,可是徐知诰如若称帝,他也会把杨氏子孙悉数关禁起来,杜绝与外界接触,甚至到了同宗男女自相匹配的地步。
再到他儿子李璟那一代,索性将先朝开国宗室杨氏悉数杀尽,致使杨行密绝嗣断后……所以徐温与徐知诰这对义父子,的确有着心狠手辣的一面。
然而无论徐温还是徐知诰,之所以能成功上位,除了他们对竞争对手出手虽毒辣,也的确能勤于政事,注重兴利除弊、保境安民,只不过另一方面,的确也有机缘巧合的因素。
所以如今面前的阻碍更多,徐温、徐知诰更要不择手段,用阴谋诡计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