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末大军阀-第7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有趁着这个时候发得利市,好好捞上一笔。
  待魏人来时切不可露财,也决计不可妄动。便如先前议定的那般,立刻弃械表态降从。至于死在此处的王延钧,以及闽国一众宗室子……便由我去应付魏人,交代原委,以后得以收编,便转受魏朝的军职差遣!”
  朱文进一刀搠杀了先前的主公王延政,很快便与同党连重遇安排下去,吩咐他们麾下的军校兵卒动弹起来……再不过两刻的功夫,魏将何敬洙,便由外城降从的闽军将校引路,统领麾下兵马冲入内城。
  结果抵至正殿附近之时,何敬洙与麾下魏军将士便发现遍地尸首,鲜血也溅染得到处都是……从那些死尸身上的服饰看来,也能断定出他们大多都是闽国王室成员。旁边还聚集着一众闽军将兵,已将兵器都置于地上,看来也是无意反抗,而打算归顺降从。
  目睹此情此景,何敬洙先是一怔,当他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当即厉声喝问道:
  “这些闽国宗室子……都是你们杀了的?”
  面对着魏将的质问,朱文进、连重遇踱步上前,躬身施礼。其中朱文进也全然不似方才下令将国主王延钧,以及闽国宗室子嗣一并赶尽杀绝时的狰狞模样,他做低眉顺眼状,又毕恭毕敬地向何敬洙回道:
  “王延钧弑兄篡位、荒淫无道,意图欺瞒圣聪,而招致天朝大军讨伐……卑下朱文进,与同袍连重遇早先便有弃暗投明的打算,只是苦无投效归顺的机会……如今天朝王师攻取长乐府内城,而卑下统领拱宸、控鹤二都军士把守宫禁,也断然不敢抗拒天军。遂恭候王师前来,自当顿首归从。
  只不过……王延钧与闽国王姓宗室冥顽不灵,不肯降伏,仍旧意图逃至长乐府东北隅的港汊乘船出海逃亡。卑下等人,既然已决议归顺天朝,又怎能坐视王延钧等余孽逃脱得去?
  卑下与连重遇要为天朝分忧,遂率部要擒执住王延钧等一干人等,可王延钧与闽国宗室子怙恶不悛,仍要负隅顽抗。毕竟刀剑无眼,何况王延钧等人尽是桀贪骜诈之徒,宁死不愿归顺天朝……总不能让这干凶顽之辈冲撞冒犯了天朝上国的王师尊驾,所以卑下先是号令两都军士拦截捉拿,后来也只得将这伙余孽尽数杀了!”
  ……
  国主王延钧,与居住在长乐府的闽国所有宗室子嗣……便由连重遇一口咬定他们当时都打算逃走,以后还要图谋卷土重来,对魏朝不利,而且这干人等当时反抗十分激烈,想要迫使他们乖乖的放弃抵抗,听候发落,直至魏军前来拘禁起来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阻止王延钧等人逃离,也就只能刀刃见红,将他们尽数杀了。
  朱文进、连重遇向魏军所交代的经过六分真、四分假。王延钧与其家眷子嗣,的确是打算尽可能的挟裹财物与服侍他的女子,逃至港汊,再乘船流亡至海外之地……但是王延钧在奔走途中,却撞见与他彻底反目成仇的王延羲等兄弟,被阻拦住了去路,于亡国之际还要骨肉相残……
  当时的王延钧,便已很难从内城中逃脱出去。直到魏军杀至,就算再是不甘,起码还能得以苟活下去,那么王延钧也很有可能放弃抵抗,任由魏军将他与其子嗣,乃至那一拨闹起内讧的兄弟侄子都控制起来。
  然而按朱文进、连重遇想来,生擒住王延钧等人,那么魏朝还要将他们押至汴京,以对待亡国宗室的制度安置起来,管吃管喝,还要提防这些人是否又有复辟的打算……那么就让他们都死在长乐府内城当中,这想必也是魏帝李天衢所乐意看到的。
  如此不但能为新主排除忧患,而且马无夜草不肥,还能趁机在内城宫宇私掠搜刮,取来一笔富贵……朱文进、连重遇自然也早已拿定了主意,长乐府外城城关被攻占之日,便是国主王延钧与城中所有闽国宗室子嗣尽遭屠戮之时……
  如此外城有王仁达倒戈降从,内城又有朱文进、连重遇发动兵变,弑杀君王,且杀尽闽国王室成员……魏朝不费一兵一卒,便占取了长乐府,而将闽国国都直接纳入魏朝的直辖统治之下。


第1332章 皇帝的兄长,竟然投敌
  魏朝大军先攻克建州,而后占取闽国国都长乐府。南面虽然仍有泉州、漳州、汀州三处州府尚未拿下,可是早一时、晚一时,也必然会被中原王朝兼并。
  其中镇守汀州的闽国宗室子王继业仍打算据城顽抗,可是麾下将兵却不愿白白送死……遂密谋合计,趁夜袭杀了王继业。待魏朝军旅杀至汀州治所,就见城门敞开,上面也竖起了降旗,一众官吏列队恭迎,就此归顺于中原王朝;
  至于泉州刺史的王延武,同样是王审知的亲生骨肉,按史载轨迹,由于他与王继鹏在位期间重新的妖巫有怨,遂被诬陷称鬼神知其有异心,遂连同子嗣一并被王继鹏冤杀……可如今的王延武情知王家闽国社稷,注定难以再延续下去,遂大哭一场之后,便与其子嗣开城表态,愿意降从于魏朝。
  也正因为王延武认清了现实,不打算再负隅顽抗下去,他的命途轨迹也出现了变化,一家老小也不会被亲侄儿王继鹏冤杀……虽然朱文进、连重遇杀尽长乐府闽国宗室子嗣,可是有王延武这一脉延续下来,曾经勤政爱民的王审知,也不至于落得个断子绝孙的下场;
  而按正史轨迹,闽国覆亡之时,趁机占据泉、漳二州,自领军府事,拥兵自重,斡旋于宋朝、南唐之间的一方军阀留从效现在二十出头的年纪,眼下只不过是一介州府衙兵……自然也不具备趁乱割据一方的名望与实力,所以魏朝轻取漳州,将闽国全境纳入版图当中。
  当闽国覆亡的消息传至汴京,朝堂上下喜悦相庆。毕竟除了几大都护府主要施行羁縻统治的区域,魏朝兼并自前朝唐末乱世以来,相继称王称帝,而自立建国的所有割据政权,这也可称得上一统天下,而标示着中原正朔王朝的国格实至名归。
  不过按李天衢的想法,还有白山黑水、蒙古草原、青藏高原、西域新疆……等大片广袤的土地,当然也都是中华不可分割的领土。就算自己不能在有生之年,将那些疆土尽数纳入中原版图,可是好歹也要为后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就眼下而言,要拿下契丹国掌控的全境疆土,对于李天衢而言也仍是头等大事。
  至于闽国覆亡的善后事宜……守将王仁达打开城门倒戈,便纵兵杀尽贪官佞臣;而朱文进、连重遇又屠绝长乐府内城的闽国王姓宗室,的确也给魏朝省去了不少麻烦……
  王仁达开城有功,理当嘉奖封赏。至于弑杀国主,又对闽国王室子嗣大肆屠戮的朱文进、连重遇二人,李天衢心说这两人摊上的君主,都不是通过正常流程继承国主之位,又是一代赛着一代荒淫昏庸……所以这两人的确也有动手的理由。
  若是走史载线朱文进自称闽主,对闽国王姓宗室子嗣又是格外的狠毒……不过他在位期间放宫女出宫,停止大兴土木,还要征用大批役夫的建筑工程……虽说也是出自于拉拢人心的目的,可是朱文进臣服于中原,请求后晋册封,而且治理国家,走的也是与王家那哥几个施行的暴政完全相反的路数。
  所以朱文进、连重遇虽然背负弑君的恶名,李天衢心说也未必非要除掉他们二人……这两个叛将应该趁着闽国覆亡之际捞了不少好处,不过以后若能安分守己,就由着他们领份俸禄各司其责吧……毕竟魏朝方面如果无端诛杀已经降从的将官,也难免要惹世人非议。
  而闽国既亡,李天衢遂下旨将其国都长乐府改回福州,吏部还要将福、建、泉、漳、汀五州各级官吏上上下下梳理一遍,调派人手,重新进行任命。然而在此期间,驻守于辽西却又有急报传来,禀奏敌国契丹那边,有个地位尊崇的皇亲显贵,竟然带领亲信家眷一并前来投从魏朝……
  “东丹国主兼人皇王耶律倍……携家带口,带领一众亲信,前来投从我魏朝?”
  听到这一消息的李天衢眉毛一挑,立刻便想到正史中契丹于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亡故之后,次子耶律德光有他母后述律平撑腰而继承帝位,他那长兄耶律倍,的确便弃国去投奔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便接待国主的礼仪迎接,对他也是格外的厚待。
  只不过换作如今这般形势,汉化程度极深的耶律倍仍要选择从契丹出走,所能投靠的,也就只有魏朝而已。
  本来耶律倍是在后世辽宁省大连地界登船走的海路,而在岸边立了一块木牌,上刻《海上诗》一首有言“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一抒悲怨之情……不过魏朝已然占据辽西诸地,耶律倍自东丹国携家带口的前来投奔,走陆路倒也更为便利。
  当初的身份只列在天皇帝耶律阿保机、地皇后述律平之下,而贵为契丹国第三号重要人物的人皇王耶律倍竟会选择投奔中原,倒也颇有四夷来朝的意味……然而李天衢面露冷笑,看来也不会因为耶律倍背离契丹、投奔敌国而重用他。
  不过契丹正值风雨飘摇之时,本来贵为契丹皇长子……皇帝耶律德光的兄长耶律倍竟然会投敌请求魏朝收容安置,这也势必更会导致民心震恐、军心动荡。
  李天衢继续设想下去,耶律阿保机要改变契丹的部落联盟制,而建立起一个帝国,在当时便受到各支部族首领的强烈抵制……本来联盟可汗由诸部夷离堇轮流做,每隔三年另选,凭什么就只能由你迭剌部耶律氏终身世袭,而学中原汉人那套帝王家天下的体制?
  就连耶律阿保机那些兄弟也十分不满,遂相互撺掇起来发动“诸弟之乱”……由于其他七个部落的强烈反对,而不惜动用武力胁迫,耶律阿保机面对强大的压力,也的确假意退位妥协过。
  然而他采纳妻室述律平的提议,决定快刀斩乱麻,设下鸿门宴将各部落的首领全部杀死……做法简单粗暴,也难免更会激起其它部落的仇恨,所以也有契丹骑众投效后唐,被收编组建成银鞍契丹直,而站到了耶律氏的对立面上。
  而后反对耶律阿保机称帝的声音越来越小,是因为他的确有能力带领契丹翻身做主,开疆拓土,成为雄霸塞外的帝国……契丹族民收获的实惠利益越来越多,那么也就不会排斥由迭剌部耶律氏世袭传承帝位。
  可是眼下契丹只传了一代,先主耶律阿保机含恨身死,新主耶律德光在山河破碎之时继承帝位……与魏朝进行的国战全盘溃败,丧失了大量领土,先前各支臣服的部族分崩离析,契丹不再处于强势的一方,面对中原王朝的全面压制,也必然会有迭剌部耶律氏以外的契丹部族再想起当初的旧怨,而去动摇耶律德光的统治地位……
  所以耶律倍投奔中原王朝,也正可以这场事件大举造势,以尽可能加剧契丹慌乱的情绪……李天衢心中思量,虽说那耶律倍只是为势所迫,便从契丹出走投敌,这厮也不是真心实意地归顺我朝……但是他既然已经来了,也还会有其它的利用价值……


第1333章 身在中原,你会反悔再叛的
  耶律倍与其家眷亲信自辽西进入魏朝治下疆土,按李天衢旨意也是接待国主的规格,这一路下来锣鼓喧天、排场极大……对耶律倍而言,能受魏朝如此重视,他固然倍感庆幸,而魏帝李天衢就是通过统掌渤海故地东丹国的耶律倍投魏这场事件大举造势,而向契丹传达一个消息:
  你们皇帝耶律德光的皇兄耶律倍,当初由耶律阿保机钦封的人皇王,都已前来投奔降从于我朝……形势如此,如若耶律德光仍意图顽抗,中原王师再度兴兵北伐之时,你们还要怎么与我魏朝斗?
  而耶律倍这一行人等,经辽西、入燕云、过河朔、渡黄河……沿途受到隆重接待,顺顺当当地抵至魏朝国都汴京。改换门庭,自然也要尽快拜码头认主子,耶律倍得接引至皇城内殿,得李天衢召见,甫一打照面便顿首叩拜,以示意他这个本来的契丹皇长子,愿意俯首做中原王朝的臣子。
  不过耶律倍说是携家带口的前来投奔,核实一众随行家眷人等,却是诸如粟末部靺鞨出身,昔日渤海国王族大氏,以及倍受耶律倍宠爱的汉家女高氏等侧妃爱妾为主。至于他的正妻与已经诞生的幼子,则都留在了渤海国。
  李天衢心想本来身为太子妃,而正史中耶律倍的正妻端顺皇后萧氏,便是在他夫君奔逃去投奔后唐以后仍留在东丹国摄政……而辽朝第三任国主,也就是耶律倍的长子耶律阮,与其生母柔贞皇后萧氏也都在了北地……虽然他爹叛逃出走,可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对他这个侄儿却仍是视如己出,格外的喜爱,所以得众臣拥戴推举继承辽朝帝位;
  而耶律倍的次子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