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当年曾做过到唐土求学的遣唐使,真要是引经据典,议论诗词歌赋、史籍典册,金敬德虽是新罗人,自问也不会比中原有才之士逊色……然而在金敬德看来,这个叫韩熙载的年青人,他所说的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却也有些强词夺理了……
新罗、百济当初的确彼此对持了六百多年,而且新罗利用唐廷灭了高句丽与百济之后,的确翻脸又煽动两国残余势力,驱逐唐廷安置在百济故地唐军的行径也不算讲究……但是之后新罗毕竟又统治了朝鲜半岛两湖之地三百来年,先前唐廷也就曾占据过十几年的光景……这你还要与我争论,中原王朝也有对百济故地的归属权?
何况韩熙载出列驳斥,一下子又直接扯到了六百多年前,反过来还声称应索要汉四郡故地……他思维也未免忒过扩散了些,也让金敬德一时间有点反应不过来……
而李天衢眼见韩熙载出面驳斥,他便用肘支在椅上,单手托腮旁观,心说我也不妨暂且看戏便是,毕竟韩熙载不止才高博学,甚至按世人评述,还是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的神仙中人……如若他主动出面要与泰封国来使打嘴仗,看来胸有成竹,想必也能怼得那金敬德理屈词穷……
第1351章 前朝缔约,你敢认么?
虽然韩熙载忽然站出来大加驳斥,可金敬德错愕片刻,也立即意识到不能被对方的思维牵着鼻子走,否则恐怕更要受制于人。
至于韩熙载所说的汉四郡故土,当初则属于高句丽的版图当中……而高丽本来就是高句丽的简称,结果正史中的弓裔、王建相继以高丽为国号,如此鱼目混珠,后来还真就起到了混淆视听的效果,导致后世在中国很多人听到高丽这个词汇,第一想到的是三韩人的后代,乃至朝鲜半岛上的一个朝代,而不是起源于濊貊,属于中国古代地方民族政权的那个王国。
然而当年中原群雄逐鹿,李天衢却还有精力通过外交施压,声讨弓裔冒用国号,你个三韩妖僧神棍要造新罗的反,乱认祖宗,高句丽又与你何干?王建取代弓裔称王之后,宣称国号为泰封,也是因为出自于忌惮魏朝的缘故。
所以听韩熙载把话题往汉四郡的方向引,金敬德却自知不便拿高句丽说事……否则他一旦敢开这个头,恐怕更要被驳斥得无以应对。
毕竟当年唐朝、新罗联手灭了高句丽,而其中起了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大唐……高句丽的遗民,的确也有不少迁入朝鲜半岛,诸如由新罗扶持,用以对抗唐军的高句丽王室后裔,报德国国主安舜一脉以及治下高句丽子民,大概有十万人后来完全融入新罗。
但问题是内迁入中原的高句丽族,约三十万人归化大唐,还要超过入籍新罗的数目。诸如大唐名将高仙芝、唐玄宗皇帝的宠臣王毛仲,以及视新罗为世仇,所以还曾纵使海贼到朝鲜半岛掳掠,大搞新罗婢买卖的节度使李师道……等很多文臣武将,也都是高句丽族裔。
而其他高句丽遗民,大部分则迁入渤海国,但渤海国也是接受唐朝正式册封的,而且亡国的年头不算长久,所以这个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又属于多民族混杂的国家,与中原王朝、新罗三方的关系现在就能辨识得清楚。也不必再查询繁多的史料,而在一千多年之后,由后世朝鲜半岛南面某国恬不知耻的叫嚣“渤海国的历史和领土也是我们国家的”……
金敬德早年做为遣唐使,毕竟在中原留学受业,所以比起后代子孙,他起码还要点脸……而渤海亡国不久,他主子王建要争取北拓疆土的名义,便刻意收容大批渤海遗民,也属于典型的底气不足,才要大举造势。所以金敬德与韩熙载起码要根据史实的基础上争辩,也总不能睁着眼说瞎话,直接在魏朝朝堂中宣称不但百济是我祖宗的地,所以你们不能拿,还有高句丽、渤海人也都是我祖宗……
六百多年前的烂账既然不便细究,否则反而对泰封国更为不利……金敬德倒也很快想好了应对之策,他又假模假式的向李天衢躬身施礼,并高声言道:
“鄙邦心诚愿与天朝亲善,当然承认大魏受命于天,江山社稷延续前朝唐廷正朔……只是上国宣称继承前朝疆土,也理应按当初唐廷与邻邦缔约,而划清彼此疆域界线吧?”
李天衢闻言眉毛一挑,沉声道:
“此话怎讲?你且说个明白。”
“大魏毕竟乃是天朝上国,想必不会与鄙邦争弹丸之地……”
金敬德先是以退为进,仍要给中原王朝戴高帽,继而又言道:
“当年高句丽、百济覆亡之后,新罗也的确曾与大唐兵戎相见。可是后来文武王向中原奉表请罪,唐廷亦允许藩属伏奉恩敕,浿江以南,宜令新罗安置,而后仍按宗藩邦交往来,彼此亲善如故……故而按前朝缔约,浿江以南皆为新罗国土……天朝以王道教化恩抚四方,以诚信为先,又岂会毁约而无端侵占化外之地?”
按金敬德的意思,辩论领土归属,也就别扯到六百多年前了,否则自古以来的那笔账不好算……咱们就按着唐朝与新罗达成的停战和议,中原王朝当年可是承认了浿江,便是后世的大同江以南,确定就是那时达成三国一统的新罗疆土……而后百济甄萱自立,他本来也是新罗治下的土豪世家出身,那么魏朝方面以藩臣属国的名义,助他讨伐篡位逆子也就罢了,但是直接设置都护府统掌当地,这就与理不符了吧?
你魏朝说是延承中原正朔,就宣称当年大唐直接、羁縻统治过的疆域,都是应收复的领土。但是当年唐朝与新罗达成条约,就已经承认放弃统治过十几年的两湖之地了啊,而魏朝出兵渡海,便已经侵犯到浿江以南的领土了……
中原王朝,不是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居么?总不能对您有利的就宣称继承前朝疆土,却又不肯承认前朝已经签订的协议吧?
“好啊!就以当初唐廷与新罗达成的和议而论,这可是您说的!”
然而金敬德方自说罢,就听韩熙载抚掌击节,立刻接茬回道……他面色一变,心想这又被对方抓住什么把柄时,便见韩熙载笑吟吟的又道:
“足下说按当初唐廷于新罗的和约,便以浿江为界,而甄氏百济出自新罗,所以他所占据的两湖百济故地,不应由中原王朝占据……可是王氏泰封,岂不也是从新罗国自立出去的?
然则泰封国趁着契丹势微,又明里暗里的向北扩张至鸭绿江南畔,甚至还觊觎辽东各地,如今治下疆土,又有多少于浿江以北?甄萱以百济为国号,可他如若因为是新罗豪族出身,治下疆土也要按唐廷与新罗的和约划定的话……足下是泰封国来使,并非新罗国使臣。如若以从新罗自立出去的国家自居,那么按前朝缔约,又岂能到浿江以北谋地掠土?
王氏泰封,占据浿江以北的高句丽故地,便未曾遵循唐廷与新罗达成的协议。可是提及百济两湖之地,这却又要以新罗臣属自居,如此哪一种说法更为有利,便要以此而论。这岂不是如贵国先主弓裔那般,先是自称新罗景文王庶子,而后却又妄称要复兴高句丽,只要有利处的,就连祖宗都可以随意认?”
金敬德正瞠目结舌时,听韩熙载把话说到最后,顿时面色一沉:
“朝堂当中,请勿出言无礼!弓裔残虐治国,愚弄民众,而失尽人心。正所谓桀纣之暴,汤武讨之,吾王平乱除暴,取而代之,也是众望所归,又岂妄言乱认先祖,而与弓裔一概而论?”
若不是我早先便已施压,而那王建忌惮魏朝……他按正史轨迹在推翻弓裔后,把国号又改为高丽,实则不也是个乱认祖宗的货?
李天衢心中暗念,眼见金敬德被韩熙载说得有些急了,他轻咳了两声,忍住笑意,便假意呵止道:
“韩爱卿,朝堂之上,与外邦来使辩议,且注意言辞,不得无礼。”
以韩熙载的心机,自然也能听出自家主公这是明面呵止、实则鼓励……他假意道了声罪,旋即便又瞧向开始有些吹胡子瞪眼的金敬德,而悠声说道:
“言归正传,既然王氏泰封、甄氏百济皆出自新罗,要以前朝唐廷与新罗缔约划定疆域,便要求我朝退出百济故地……这既是足下主动提及的,那么还请问贵国何时放弃治下领土,而退到浿江以南呢?”
第1352章 扶植傀儡,用心险恶
韩熙载反过头来宣称泰封国遵循前朝合约,而泰封国理应放弃的浿水,也就是后世大同江以北,至鸭绿江以南,囊括平壤在内的平安道,以及咸镜道绝大部分领土。
而契丹先前与魏朝关系还算和睦时,耶律阿保机还曾出动出兵,而教训当时侵扰两国海贸的弓裔之时,而在鸭绿江南畔平安道地界又打下一片疆土……只是后来随着契丹元气大伤,王建趁机不但收复故地,又向北拓张,势力才得以触及鸭绿江南隅。
至于地处后世咸镜道下辖疆土,甚至就连后来的李氏朝鲜都承认“咸镜道本非我地,而于前朝避役之民,皆归其地矣。至我世宗朝,始设六镇,而野人愿托以生焉”……实际一直到了满清时期与朝鲜设立界碑,才完全划清了两国界线。
如今这般时节,那块地盘先前主要处于渤海国治下,按史载轨迹,后来则是并不归属于伪高丽统治之下的曷懒甸部生女真主要栖息繁衍的领地。伪高丽时期倒是也曾试图掌控当地,然而契丹辽朝之后,却又被强势崛起的完颜阿骨打揍得哭爹喊娘。
只是渤海国覆亡之后,又有大批遗民南渡鸭绿江,当地目前由渤海末主大諲撰之子大光显掌控。只是王建以收容渤海人为名义,设镇筑城,犹如对待傀儡一般控制大光显,势力也早已渗透入当初的渤海国南京南海府治下疆土。
而王建机关算尽、处心积虑向北扩张,疆域终于得以触及鸭绿江流域……泰封国使臣金敬德又怎么敢自作主张,而主动放弃大片领地!?
然而先前的坑既然是自己挖下的,可是金敬德捋清楚思绪,便又按他主子王建的吩咐顺势问道:
“这……全因契丹丑类蛮横凶暴,巧取豪夺,以武力强征诸族各部,非但曾南侵燕云,冒犯中原天威,并兴兵东征吞并渤海国……鄙邦本与渤海唇亡齿寒,吾王愤慨于契丹暴行,遂安顿渤海宗室公卿,赐僚佐爵,并收容遗民,以对抗契丹。
当年唐廷既然正式册封忽汗州都督大祚荣,承认其始以渤海为号,自立建国。如今天朝发兵辽东,又是否会划辽西以东,浿水以北为界,而助渤海复国?”
听金敬德狡辩说罢,李天衢不由得冷哼一声,也已听出泰封国王建用心之险恶了……
按这厮的说辞,唐廷与新罗当初确定以浿水为界之后,却又承认了渤海国的自立。那么浿水以北的朝鲜半岛地区,以及辽东,乃至白山黑水诸地,也都已经不是中原王朝的地盘了啊……你说从新罗自立出去的泰封国,治下疆土不得越过浿水以北,那么你魏朝是否又打算直接吞并了昔日渤海国的故地?
如果魏朝直接表态,不会承认已经亡了国的渤海宗室复辟的政权……那么泰封国就会煽动那些本来不愿顺服于契丹统治,而起兵发动叛乱的渤海武装力量,转过头来对抗中原王朝,以形成契丹、泰封、渤海遗民共同与魏朝为敌的局面;
可是如若魏朝承认渤海复国……那个亡国世子大光显,如今就相当于由王建扶植的傀儡。当年新罗利用大唐灭了高句丽,又煽动高句丽王室遗胄另立报德国对抗唐朝,然而与唐廷达成和议,划浿水为界,新罗王便“征报德王为苏判,赐姓金氏,留京都,赐甲第良田”……换而言之,就把他直接扶植起来的傀儡国吞并了……所以王建也如今只不过是故技重施,他支持大光显,收容大批渤海遗民,还能安得什么好心?
从王氏伪高丽,再到后来的李氏朝鲜,所使的伎俩也都是换汤不换药……朝鲜王李芳远,便向明成祖朱棣宣称融入朝鲜的女真人不应归返明朝,而朝鲜也有理由谋求对朝鲜、女真在白山黑水地区的主权,还曾极力阻挠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铁木儿再复归附明朝。
由于当时明朝众臣对辽、金地理志所知不详,还真就被忽悠得朱棣有言“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妥协让出鸭绿江、图们江以南一部分疆土,不过朱棣事后也拿言语敲打过李芳远别再不知好歹,你说你家祖坟在辽东,又干老子屁事,如若得寸进尺,那你直接动武去强取辽东试试?
泰封国则是打着助大光显复国的幌子,更便于控制其宗室子裔,以扶植渤海的名义,谋取三韩在辽东的主权……李天衢心说既已识破泰封国的奸计,又怎能让王建那厮得逞?
“据我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