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最狠暴君-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音刚落,在坐的士绅中忽然有人开口说道:“那妥了。回头我先找几个想买地的蛮子,把地卖给他们。回头等这事儿黄了之后,再把地卖给官府。这一来一去,就是一亩地卖出了两亩的钱,还算不亏。”
  而刚刚说不许卖地给蛮子的那个士绅却瞥了说话的士绅一眼,冷哼一声道:“你能想到的,老夫又岂会想不到?只是开封府说了,不许蛮子们买地买房子这事儿早就已经传出去了,你想坑蛮子也没得坑了。”
  “狗日的王时雍!真是不当人子!”
  “断人财路,王狗贼早晚要上那法场上走一遭!”
  “……”
  雅间里的谈话很快就跟沙雕网友在论坛贴聊一样开始歪楼。只不过这些人把火力瞄准了开封府知府王时雍,反而没人把火头往赵桓身上引。
  又骂了半晌之后,坐在主位上的老者才叹了一声,说道:“先停下吧。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先商量商量怎么办这个报纸。”
  场中有一个士绅说道:“依老夫之见,咱们应该先去找开封府,问问这报纸到底该找哪个衙门,到底是归他开封府管?还是归礼部管?”
  给开封府带话的士绅应道:“说起来,我去年曾经去过一趟北地,那边儿倒是有个什么《顺天府日报》,滦州那里还有个《滦州商报》,上面的内容跟《大宋皇家报》大同小异,只是大部分内容都是偏向于他们当地的,而且什么乱七八糟的内容都有,倒是比《大宋皇家报》有意思一些。”
  “那就办!”
  “他们办得,我们自然也办得!”
  “虽然这报纸卖得便宜,但是肯定能赚钱,现在不办,更待何时?”
  “若是再不办份报纸发声,倒让官家以为我等都是引颈就戮的羔羊!”
  “……”
  继续歪楼。
  等到这些人杂七杂八的商量了半晌之后,为首的老者才站起身来,说道:“既然如此,那老夫明天就去顺天府问问,诸位不妨耐心一些,等着老夫的好消息。”
  ……
  没有什么太多的娱乐项目,酒楼一年只举办两次的“开煮”和“卖新”两个活动,还有青楼举办的花魅大赛之类的活动毕竟不能天天办,所以上茶楼酒肆里面听人讲读报纸的同时吹吹牛逼,也就成了人们最好的消遣方式。
  这种天天都能进行的活动,让大量科举无望的老童生们吃上了皇粮,也让茶楼酒肆的生意变得更好。所以茶楼酒肆的老板们看着每天的营业额,心里痛并快乐着——
  赚的钱多了自然要高兴,可是这税钱也多了,心疼,心疼啊。
  当然,茶楼酒肆的老板们因为赚钱和交税的问题痛并快乐着,茶客酒鬼们也因为自己能牛气哄哄地指点江山而满意,但是有些人就不那么快乐了。
  因为上一次陈东那个沙雕的原因,官家下令生员不许议政——
  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果有一切军民利病,许当该有司、在野贤人、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皆可言之,诸人毋得阻挡,唯生员不许。
  尤其是汴京,不管是国子监还是各个书院,皇城司的座探都堂而皇之地进入,摆明了就是监控这些学生,一旦发现有生员议政,便是一通毒打,之后便是开革学籍,遣返回乡。
  甚至于这些书生们去烟花柳巷之寻欢之时,也不敢再与姑娘们谈起时政一类的话题——有好几个因为跟院子里的姑娘谈这些话题而被开革的!
  至于在这茶楼之中喝茶听讲读人讲报纸,那是没有问题的,也不会有人来管,两个人倘若小声些交谈,多半也是安全的。
  所以这些书生也都学得聪明了,也不嫌有失身份,都是三三两两的跑来茶楼听讲读人讲读报纸,顺便再小声针砭一下时弊。
  但是不开心就是不开心。
  “要不然咱们也办一份报纸?”
  “官家说不许生员议政,可没说不许咱们写文章吧?”
  “咱们办一份报纸?那开封府能允了?”
  “依我之见,咱们不如往这《大宋皇家报》上写文章。”
  “听,刚才这篇文章便是某写的。”
第281章 大宋的神奇改变
  当得知民间也想自发的办报纸的时候,开封府知府王时雍的第一反应就是把这事儿推给礼部。或者随便推给哪个部门都行,反正不是让开封府管这摊子破事儿就行。
  而礼部尚书方子安的第一反应则是推给国子监或者户部,实在不行的话就交给中书省也行,最好能直接推给官家亲自处理。
  倒也不是朝堂上的这些大佬们太懒——
  能从靖康元年之后留在朝堂上,而且能走上高位的,这些大佬们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一个懒的。但是这话又说回来了,再勤快的大佬,也抗不住各自管着的那一摊子破事儿太多!
  现在光是自己部门的改制就压得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来,现在又要多了管理报社的职责?所以就没人想接手这种破事儿,最后还是赵桓强行把这种事儿压到了礼部身上。
  然后礼部就本着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放的态度,在临时定下了几条诸名不许抹黑官家、不许抹黑朝堂、自负盈亏的规矩之后就开放了报纸的申办条件。
  再然后,任凭赵桓想破了脑袋也没有想到,大宋的这些书生们到底有多会玩——
  生员不许议政?根据大宋律对于议政的规定,议政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生员聚集在一起议论朝政,另一种是将文章写成奏疏的形式递到朝堂上。
  所以,这些生员们就惊喜的发现,随便自己怎么写文章,反正只要不把文章递交到朝堂上就不算议政。在报纸上抨击朝廷,针砭时弊也不算扎堆议论,自然也不算议政。
  如此一来,这些生员们就陷入了一场狂欢——扎堆讨论也好,把文章递到朝堂上也罢,这两种形式无论哪种都只是小范围传播,又哪里比得上写文章投给报社?
  哪怕几十篇文章里面只有一篇被刊登出来,那也是一朝成名天下名了!
  然后这些读书人还特么无师自通的学会了笔名这种玩法。
  报纸上写文章是不能抹黑官家,不能抹黑朝廷,但是如实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总是允许的吧?
  大不了就把语气收敛一点儿,再随便再弄个假名出来,只针对朝政或者地方上的问题,不牵扯官家和朝堂不就行了?
  如果还是不行,那就先在文章里把官家夸上一遍,然后再指名道姓的说某个官员是傻逼,他的政策有问题,抨击这种蒙蔽圣听的奸佞小人,这样儿就不能算是抹黑朝堂了。
  根据皇城司报上来的消息来看,仅仅只是国子监里的那些书生,平均每个人就拥有三到五个笔名,甚至有的人拥有十几个笔名。
  大概就是写一篇文章就换一个笔名的那种,颇有一种你抓周树人跟我鲁迅有什么关系的意思。
  这些人甚至都不在意自己写的文章到底能不能发表出来。
  不过,这些书生们在报纸上写文章倒也不全是坏处——
  毕竟汴京城里读书人的基数不小,根据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原理可以得出,汴京城里起码也得有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的诸葛亮。
  就像后世的穿越者培训基地。尽管每年能够成神的就那么几个,但是扑街的基数大了,就总有些脑洞会显得很亮眼一样,尽管这些诸葛亮们对于朝堂上的事情大多都是一知半解,但是抗不住这些人的基数太大,里面总有一些文章能给赵桓和朝堂上的大佬们提供一些思路或者说参考方向。
  对于这种情况,就连见多识广的赵桓都感觉服气。
  而更让赵桓想不到的是,随着改制的一步步进行,阶梯税律也再一次被人想起,然后就出现了大量的地主开始清退土地——
  原本之所以能把土地租出去,是因为开荒这种事情是一项需要全家总动员,耗费时间以年来计算,甚至能赔上性命的超级工程。
  但是现在的开荒……西夏奴和交趾猴子把种子都洒好的荒地了解一下?
  而租种土地虽然不用像去西夏和交趾一样背井离乡,但是在“以地看人”的时代,掌握了土地就等于掌握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哪怕只在半亩地也能让人平等相等,而一点儿土地都没有的,就不会有人正眼相看,因为无地的属于流民,说不准哪天就全家饿死,跟这种人打交道没意义。
  后世其实也一样。比如你在城里上班,是租房还是买房,那当地的同事跟你相处就是两回事儿。因为你租房有可能退租离开,跟你处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如果你买了房,至少能证明你愿意扎下根来,这时候再相处,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所谓的人清淡漠,大致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作祟。
  也别提买地,因为买地这种事情不是那么好买的——
  假设有张三准备卖掉他的房子跟土地,那么张三首先得问自家宗族里面有没有人买,其次要问自己家前后左右的四方邻居,只有宗族和四方邻里都不买的情况下才能往外卖。
  但是,即便往外卖,也基本上都是先卖给互相熟悉的,买房买地的这人还得有个好名声,要不然四邻直接闹到衙门去,这事儿还是得黄。
  像某些穿越小说里面的主角穿越后大把撒银子买地的情况,基本上就是瞎鸡儿扯,一点儿都不靠谱。
  再加上十亩地的赋税跟一百亩地的赋税差距太大,而西夏和交趾那里又是三免五减又是给种子耕牛农具和安家银子,谁还愿意留下来?谁不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地?
  再说了,就算愿意留下来等着官府分配或者购买那些地主不要的土地,那也得先想想自己能不能买得起。就算买得起,大多也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地主开始清退土地的场面。
  倒是汴京城的房子依旧没人愿意出手,使赵桓想要扩建皇城的想法又一次落空。
  而更加神奇的是,随着大量的地主开始清退多余的土地,大宋又出现了一种更加操蛋的事情。
  史称百万疯狗出笼记。
第282章 百万疯狗出笼
  众所周知,大宋所谓历朝历代最牛逼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其狗屁不通的统计方式上的(不懂的可以往前翻,朕也忘了在哪章写过),而实际上的贫富两极分化却是十分严重的。
  那些富裕点儿的或者稍微只是穷了那么一点儿但是还能凑合着活的也就算了,那些穷的叮当响,一条裤子全家人谁出门谁穿,想干点儿农活都得趁半夜没人的时候光腚去干的,那这些人该怎么办?
  以往的大宋官府选择了凉拌。
  正所谓穷不过三代,三代之后这些穷鬼就死光了,到时候还会再产生一批新的穷人,所以也没人关心他们的死活。
  但是现在的大宋不能再对这些穷鬼们视而不见了,因为朝廷需要大量的劳工,需求大到一两百万不嫌多,十万八万就嫌太少的那种。
  然后地方上的官老爷们就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
  以前不把这些穷鬼当人看,是因为皇帝本身也没把他们当人看。但是现在赵桓这个官家中的另类把这些穷鬼们当人看,什么百姓的饿死数量、地方人口的增长比例、地方百姓均年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等等乱七八糟的指标成为了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后,这些穷鬼们的生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也就是说,替这些穷鬼们找一份能挣钱养活一家老小的活计,成了摆在地方官老爷们案头上的头等大事,因为这涉及到官老爷们以后能不能升官。
  然后地方官老爷们觉得秦会玩在奉圣州和滦州、顺天府这三个地方玩的疯狂基建模式就不错。
  虽然自己当官的这个破地方用不着修长城,也用不着盖新城,但是再怎么不济,他也能修路吧?
  官家不是说过么,要想富,先修路。只要把这个路好好修一那么一修,既响应官家的号召,又能解决百姓的生计,这简直就是两全齐美啊。
  顺便这个路还能修了再拆,拆了再修,这钱……
  懂的都懂。
  反正大宋官场上的官老爷们比后世的那些沙雕网友们可强多了,都懂。
  然后,为了能尽快的把路给修起来,也好尽快的让百姓手里能多几个小钱钱,这些地方上的官老爷们眼珠子一转,直接就找到了地方上的富户士绅,表示这修路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儿,诸位善信不捐点儿?
  跟朝廷要钱?跟朝廷要钱多没面子,如果诸善信愿意捐点儿,等修好了路,咱就再立上一块功德碑,这功德碑上再刻着诸位善信的名字……
  反正本官的话是撂在这儿了,而且老爷我保证不从里面拿一文钱的好处。
  然后这些不差钱的地方乡绅们就心动了——
  钱这个玩意儿吧,它怎么花不是个花?反正平常也少不了被官府打秋风,为了名声也经常修个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