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周昏君-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想要陛下收回成命,可老夫这会偏偏要劝陛下征收商税、矿税。”原本,郑永基心里也是不愿看到朝廷征收商税、矿税的,毕竟郑永基本人手下就有不少的商铺。可如今见高霈这么急不可待的跳出来反对,心里暗暗打定了主意。
 跟郑永基所想一般,曹睿、朱开山、陈一鸣等人也不愿意看到高霈好过,心中亦不约而同的打定了支持朝廷征收商税、矿税。
 这么做,他们无疑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可能看到高霈吃瘪,他们乐意。
 纯属为了反对而反对。
 高霈说完之后,朱开山便开口反驳道:“高尚书此言差矣!太祖皇帝之时,大周耕地几何?百姓几何?商税又是几何?
 须知时移世易,太祖皇帝定下的国策,在那个时候确实再合适不过,然而现在已经过去了两百载,如果还抱着之前的老观念,老夫不得不说你一句‘因循守旧’了。”
 “朱尚书所言极是!”曹睿附和道:“老夫虽不曾在户部任职,可前些年担任两江总督之时,老夫便知道江南的那些商人,一个个可都是富可敌国之辈。如果放任他们不管不问,只是向百姓增税,只怕说不过去吧?”
第二百二十八章:人口暴增的问题
 “老夫亦赞成朱尚书同曹尚书的观点!”陈一鸣只是轻轻说了一句,便看向主位上的郑永基。
 “几位所言有理!”郑永基颔首,说道:“老夫曾在户部任职多年,多少还算了解一些情况。
 特别是去年户部丈量全国土地之后,老夫发现,相比国朝开创之初,耕种土地并未增加丝毫,然各地人口却增加了四、五倍有余。
 国朝开创之初,太祖皇帝曾命户部盘查全国人口,统计的结果是全国人口不满一万万。
 而今,全国人口已增至五万万人,如果国库税收只是打百姓那一亩三分地上的主意,只怕百余年过后,国朝财政必将面临前几年入不敷出的情况,甚至比之前更加的严重。”
 “郑阁老严重了吧?”高霈满心不悦的说道。
 “怎么严重了?”郑永基斜视高霈一眼,说道:“国朝开创之初,太祖皇帝只怕也没有想到二百载后的今天,大周人口会增加五倍吧?”
 郑永基的话,给众人提了个醒。
 相比大周开创之初,现在全国各地的耕地面积并未增加,粮食产量也没有增加。
 现在这么多的粮食,养活五万万人口,看似没有多大的问题。
 可一旦人口增至六万万、七万万,乃至八万万呢?
 到时候,以如今的粮食产量,能养活这么多人吗?
 这便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
 历朝历代之所以覆灭,没有超过三百载之数,除却土地兼并的问题之外,那便是人口的暴增,使得朝廷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了。
 不同于现代社会,现在社会因为科技的原因,国家的耕地面积虽然也没增加多少。
 可因为种子改良,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亩产粮食产量逐年增高。
 在封建社会,种地完全是靠老天爷吃饭。
 风调雨顺还罢,百姓尚有一口饭吃。
 可一遇到大再之年,别说吃饭了,卖儿卖女是家常便饭之事。
 百姓一旦活不下去,造反便成了无法避免之事。
 要不然,历朝历代开国之初,各地即便遇到了大灾害,为何百姓没有大规模造反的现象发生?
 还不是因为当时人口少,百姓手上有足够的土地,虽然日子过得依旧贫寒,但好歹百姓还是一口饭吃吗?
 可到了王朝末年,土地被地主豪绅兼并日益严重不说,人口的暴增也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因为那个时候,人多地少,朝廷的税收逐渐下降,已经拿不出足够的钱粮去赈济灾民了。
 所以没有了活路的百姓才会去造反。
 如此现象反复发生,即便是历代明君贤相,也根本无法挽回王朝三百载不灭的诅咒发生。
 “郑阁老所言极是!”李广泰点头说道,“不谋百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我等身为朝廷命官,既然发现了问题,那便要解决问题,总不能交给后世子孙去解决吧?
 虽然老夫不知道我大周能不能躲过王朝三百载不灭的诅咒,可如果按照陛下的意思,大周的国祚多延续数十年,还是没有问题的。”
 只要国库存了足够的钱粮,以后即便遇到了天灾人祸,大周也是能够多挺上数十年的。
 郑永基的话,为在座众人都敲响了警钟。
 可以说,在座之人,都是大周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希望后世发生王朝覆灭的现象。
 要不然,倒霉的也是他们的子孙后代。
 ……
 东华阁内的对话,通过锦衣卫密探,无一遗漏的传到了张凌阳的耳中。
 听了密探的叙说之后,张凌阳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如果没有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即便张凌阳有天大的本事,又进行了各种税制改革,但也只是一时的续命手段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王朝三百载覆灭’的诅咒。
 细想前世的封建王朝,好像历朝历代人口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乱世必将到来。
 两汉国祚延续了四百载,可无可避免的,发了了黄巾起义,随后便是混乱的三国时代。
 这其中,固然有土地兼并的问题,但人口暴增的因素却也不得不考虑在内。
 相比较汉朝开国之初,汉朝末年的耕地面积虽然增加了一些,但却也是极其有限。
 而汉朝末年的人口,却比之开国之处增加了数十倍不止。
 以当时的生产条件,即便没有土地兼并的问题,那百年之后呢?
 只怕百年之后,汉朝的人口还会暴增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当时的粮食产量,可以养活五、六千万人,可能养活得了八千万人、九千万人吗?
 答案显而易见!
 到了后世,生产技术有所提高,开垦的土地有所增加,可人口一旦到了一个极限,亦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
 就好比明朝,虽然明朝的制度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可明朝末年的人口却暴增到了无以复加的两万万人。
 土地兼并严重,各地又频繁爆发天灾人祸,自然而然的,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便随之爆发。
 可到了满清时期,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量的新品种被大规模推广,再加上摊丁入亩等政策的实施,使得到了满清末年,人口暴增至四万万五千万。
 如果没有西方列强入侵事件,只怕满清国祚再延续百十年也不成问题。
 而千年前的宋朝,耕地面积相比隋唐时期也是有所下降,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可为何宋朝能够养活一万万多人口呢?
 自然是因为宋朝的朝廷有足够的税收,能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终宋一朝,根本就不见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不得不说是宋朝的税收制度起了恨到的作用。
 无论南宋还是北宋,都被官以‘弱宋’的称呼,每年向西夏、辽、金、蒙古进献大批的钱粮,国内还要不时的招安那些起义军。
 可宋朝就是始终都能拿出足够的钱财。
 都说钱是男人胆,换做一个王朝,只怕也是同样的概念。
 如果国库没有充足的钱粮,无论做起什么事情,只怕也是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第二百二十九章:新的土地税?
 张凌阳心想:“只要朝廷有足够的税收,那么即便大周的人口再暴增一万万,朝廷也能够从容应对。”
 这是很简单的问题。
 以现在的生产技术,大周每年的粮食产量,养活五万万人口已经是一个极限了。
 可不要忘记了,只要国库有充足的银子,便可以向北方草原上的瓦剌购买大批的牛羊。
 牛的作用在古代显而易见,属于战略性的物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
 到时候即便还无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大周还可以从周边的国家购买粮食。
 东南亚的那些小国,虽然国力很弱,可那里却土地肥沃的紧,稻米一年三熟不说,产量也是极高。
 一旦从东南亚的那些小国购买到大批粮食,即便国内出现天灾人祸,大周也能从容面对。
 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是?
 不说为了自己的千秋功名的大话,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后世子孙着想,张凌阳心中也是更加笃定了征收商税、矿税的想法。
 甚至,张凌阳还存了对加深税制改革的想法。
 很简单,张凌阳心想:“既然现在百姓都很贫瘠,那就按照前世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法,征收土地税不就行了?”
 这样一来,虽然国库的税收有所减少,可恨明显,这样做能够有效的减缓百姓的压力。
 所以,当天,张凌阳便细想出了一个章程,就是按照现在人们占有土地的多寡,来征收农业税。
 人均五亩以下的土地,是一个什么标准,五亩到十亩,又是一个什么标准,十亩到二十亩又是一个什么标准,二十亩到五十亩,又是一个什么标准……
 以此类推,张凌阳相信,肯定能够有效的缓解土地兼并的问题。
 当然,这个制度还有很明显的缺陷,那便是那些占地极多的地方大族会以各种手段来避免上缴更多的税收。
 就好比说,张三有耕地一千亩,为了逃避税收,他会将自家的土地放到族人或者同乡百姓的名下,这样一来,上缴的税便会少上很多。
 可这其中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便是如果张三不给族人或同乡百姓好处,族人和同乡百姓会让张三将自己的土地放在自己名下吗?
 再说,张三将自己的土地放在族人和同乡百姓的名下,他就不怕族人和百姓私吞了自己的土地?
 要知道,在以往,百姓为了逃避税收,都会将自己的土地放在又功名的举人老爷名下。
 自然,这些百姓都要给举人老爷一定的好处,就好比每年给举人老爷两成的粮食。
 那么现在你张三张老爷要将自己的土地放在俺的名下,是不是也要给俺两成的好处?
 亦或者说,你张三将自己的土地放在俺的名下,过几年之后……
 嘿嘿!
 这些土地就是俺的了。
 如果说是一两个族人或百姓这么做,张三老爷自然是不担心的,因为依靠张三老爷的功名,地方父母官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可一旦这样做的族人或百姓多了起来呢?
 地方父母官还会站在自己这一边吗?
 毕竟,地契上可是写的清清楚楚,这土地是张三老爷族人或百姓的。
 所以,这么做,地方士绅大族根本就不能完全放心的将自己的土地放在族人或百姓的名下。
 须知,财帛动人心啊!
 写好了章程,张凌阳便命小福子前往东华阁,让内阁首辅郑永基及其他大臣商议,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税收制度。
 这一波接一波的,弄得郑永基都有些懵了。
 而高霈却幸灾乐祸道:“这下,郑阁老可满意了?”
 “满意,能为朝廷效力,老夫有什么不满意的?”郑永基脸色铁青,皮笑肉不笑道。
 心里,郑永基却道:“如果不是因为高霈你这个王八蛋,老夫早就入宫劝谏陛下去了!”
 除却李广泰面色如旧之外,其他几位大臣的脸色也十分的精彩。
 要知道,张凌阳草拟的这个章程,损害的,可也有他们的利益。
 之前的那些税收改革,虽然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可与得到的利益相比,却是微乎其微,所以他们并没有强烈反对。
 甚至,为了让高霈难堪,他们用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法。
 而今,张凌阳的这份章程,可是触动了他们最根本的利益。
 在座之人,除却李广泰,谁家没有几百顷土地?
 朝廷一旦开征类似的税收,他们谁顶得住?
 他们的门生故吏谁顶得住?
 所以他们一个个的,脸色都十分难看。
 心里却无不在暗骂:“高霈这么混蛋,难不成你就没有损失了吗?竟在这里幸灾乐祸!”
 如果知道这些大臣的心声,高霈肯定会大呼冤枉。
 不过相比较其余的大臣,高霈自然是没有那么心痛。
 高霈名下虽然也有几千顷的土地,可与其他产业相比,土地里的产出却是微乎其微。
 之前,高霈担任两广总督多年,自然也参与了海上贸易之中。其中有自己主动参与进去的,但更多的,却是下面的孝敬。
 只要在两广做海贸生意的,现在每年都要向高霈上缴一成的利益。
 不要说一成利益很少的话。
 海商自己要挣钱,孝敬的也不止高霈一人,下面的方方面面都要打点到位。
 不是有句话说,阎王易躲,小鬼难缠吗?
 即便只占据了一成,可海贸的收益,那可是极其丰厚。
 所以每年,高霈都会收到上百万两的银子。
 所以之前高霈才会这么不遗余力的反对朝廷征收商税。
 毕竟,一旦征收商税,高霈每年要上缴的税收,那可是海了去了。
 更关键的是,高霈的那些门生故吏多在两广,自然也都参与到了海贸之中。
 高霈自己损失一些银子也就罢了,可让那些门生故吏一同损失银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