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老这一说,陈凡也变得豪气万千,一时有些激动。
“对了,陈凡,我演哪个角色?”
“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是谁?”
“要讲司马迁是谁,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完的。这是剧本,杨老,您先看看。”
陈凡将剧本递给了杨君儒。
杨君儒虽然已经金盆洗手多年,但对于艺术却是无比的执着。
他起身前往了洗手间,将手清洗干净。
然后,杨君儒带上他的老花镜,无比认真的阅读起《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剧本。
而当杨君儒将剧本全部看完。
杨君儒双手激动的颤抖起来:“能饰演司马迁先生,我毕生无憾了。”
……
“兄弟们,凡哥最近好久没冒泡了。”
“听说去修史了。”
“我草,真去修史了啊。”
“你说呢。”
陈凡快抖粉丝群,不少人念叨起了陈凡。
“不过我怎么听说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又有新的消息了。”
“什么新的消息?”
“说是《典籍里的中国》要出第二期了。”
“意思是说,凡哥要出现了?”
这一说,众人又是纷纷@起了陈凡。
只是可惜。
一众粉丝发了不少信息,陈凡并没有上线。
“算了,大家别给凡哥私发信息了,估计在忙节目呢。”
“主要是,我想让凡哥向我们透露透露一些第二期的情况。”
“央视好像打广告了,你没看到吗,第二期讲司马迁。”
“司马迁是谁?”
“我也不知道。不过,好像之前凡哥提到过这个人,不过我不太记得了。”
“好像是在班固那期,班固修的汉书,其实就是续写司马迁的《史记》。”
“明白了。”
不少人开始回忆起来。
“而且此前凡哥也提到过几次司马迁,他称司马迁是太史公,感觉对司马迁非常的尊敬。”
“这么来说,司马迁也是一位史官了。”
“是的,据说凡哥祖上也是史官,也不知道与司马迁有什么关系。”
这一说,众人对于司马迁的身份变得无比的好奇起来。
只是关于司马迁的资料太少。
众人猜来猜去,也不是特别了解司马迁。
不过。
就在大家准备着到时候看节目的时候,当天晚上的12点,陈凡突然上线。
“我去,凡哥,炸魂啊,12点上线?”
“你们不是给我发了这么多私信嘛,也不知道你们发生了什么事,就来看看你们。”
“凡哥,我们错了,我们啥事也没发生,就是想你了”
看到陈凡对于他们这么关心,一众粉丝有些不好意思。
想想人家这么忙,还总是想着陈凡上线给他们开小灶,不少粉丝多少有些过意不去。
于是八卦也不问了,不少粉丝倒是变得正经了起来。
这让陈凡有些奇怪:“就只看看我,没有别的了?”
“没有别的。”
“那我下了。”
陈凡装着要下。
这时,频道里一众粉丝终于急了,问道:“凡哥,凡哥,先别下,问几个八卦再走。”
“哈哈哈,就知道你们有事,说吧,啥八卦?”
“听说您修史去了?”
“嗯。”
“真去修史了啊?”
“之前不是说了吗?”
“我去……啊啊啊,之前以为你只是说说,没想到您真修了。”
众人一片沸腾。
“凡哥,凡哥,现在应该叫您大史了吗?”
“也可以这样称呼,不过,就是感觉有些怪怪的。”
“不怪,不怪,听多了就顺耳了。”
“那啥,修史有工资吗?”
“有。”
“修史这活儿好像能名垂青史呢,凡哥,以后你可得千年留名了。”
“也没有这么夸张,我主要还是整理一众先贤写出来的史书。要说贡献,啥贡献也没有。”
“凡哥,又谦虚了。”
这般修史的工作,对于众人来说,那简直是光宗耀祖,祖坟上冒青烟的大事。
众人无比的敬佩。
接着,一众粉丝又问道:“凡哥,过几天《典籍里的中国》要播放第二期。”
“是的,目前彩排的差不多了。”
“讲司马迁吗?”
“对。”
“这位司马迁就是您之前所说的太史公先生?”
“是的。”
“也是一位史官吗?”
“嗯。”
“能不能跟我们说说司马迁?”
“这个啊,其实没有什么大事,太史公先生是一位史官,写了一部史书,名字叫史记。”
“这是不是太简单了?”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陈凡点头。
一众粉丝有些抓狂:“凡哥,别逗我们了,再透露一点。”
“不行,透露的已经够多了。”
“凡哥,就再透露一点,一句话也成啊,要不然,我们会睡不着觉的。”
“那……行吧。”
实在是拿他们没办法。
想了想,陈凡便拿出笔,写下了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二百八十九章:史官要敬畏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
“我感觉这期写司马迁的节目,要超过之前的李时珍。”
“我也觉得。”
“陈凡老师是史官,这一期讲的也是史官,绝对不简单。”
“历史当中史官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如果没有他们,也没有我们所知道的历史。”
“是的,其实之前我对于史官也没有太大感觉。可自从陈凡老师讲了历史之后,我才发现,一位优秀的史官对于传承我们中华文化绝对有着巨大的贡献。”
……
此时。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还没有开始。
但媒体,观众,评论者……这时已经对于这一期无比的期待。
事实上。
这也反应到了收视上。
还在放广告的期间,央视1套的收视就已经在暴涨。
而陈凡以及一众话剧演员都在准备。
当时间指到8点。
陈凡出现在了舞台。
舞台上摆放着一盏台灯,打开台灯,陈凡拿出一卷竹卷读了起来:“《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为西汉司马迁所著。开纪传体先河,史纪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多年的历史。史纪第一篇为五帝本纪……”
说完。
镜头一转。
此时。
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原始部落族群,一位首领带着他的族人站于巨石之上。
陈凡介绍说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一边介绍。
舞台上的话剧演员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饰演黄帝的话剧演员昂首大声,说道:“我,轩辕黄帝,诸侯尊奉我,我当为天下奔忙,抚万民,度四方。天下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我前往征讨,平定战乱,一生奔忙,从未安居过。”
陈凡则再次介绍说道:“黄帝,集崇德尚武,勤政爱民于一身,统一上古中原诸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族,司马迁为后世描模和竖立了华夏民族的道德典范。”
“我去,这场面大。”
“五帝本纪,皇帝者,轩辕氏。”
“乖乖,这本史记了不得。”
不同于之前的李时珍传。
陈凡只是一上场,直接开启了高潮。
特别是黄帝的介绍。
虽然只是区区几句,但却让众人一下子感觉气势磅礴,无比的浩大。
……
“秦始皇本纪。”
五帝本纪稍稍介绍了一下,接下来则是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之子。”
镜头再一转。
一位饰演秦始皇的演员出现:“我是赢政,战国纷争,我秦国一统天下。天下从此再无战乱,从即日起,统一法度,衡石,丈尺,书同文,车同轨。”
站于一边的陈凡则继续说道:“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功过分明,皇帝始于赢政,谓之始皇帝。大一统利于民生,秦始皇的一系列改革也奠定了长期统一的基础。但可惜,秦二世而亡。”
比之第一篇介绍五帝本纪,第二篇的秦始皇一出,高潮已经直接升到天际。
“秦始皇?”
“我靠,赢政是始皇帝?”
“啊啊啊,为什么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才知道。”
“还有那啥,车同轨,书同文……妹哟,这也太霸气了吧。”
“我感觉好像之前对于赢政是不是有一些误解?”
“还是之前我们读的历史书是假的?”
“那啥,能不能再介绍一下秦始皇?”
黄帝的介绍已经够燃了。
没想到,竟然还有不落丝毫下风的秦始皇。
听着陈凡介绍着史记。
众人只知道,这部史记就是一部历史界的天书。
但今天要介绍的并不是五帝本纪,也并不是介绍秦始皇。
随即。
陈凡再次介绍,陈胜,张骞……等一众历史人物。
当然。
介绍他们只是拿来当一个引子。
这个引子。
为的就是引出司马迁。
而为了增加《典籍里的中国》的看点。
第二期陈凡还将整个表演团队也给介绍了出来。
“这场景,我感觉钱在燃烧。”
“这简直相当于电影里的场景。”
“不只是场景,看看他们的服装,道具,完全还原西汉时的风格与文化。”
表演团队一众演员,导演,服装设计师,场景师……等等不时述说他们的想法。
漫天的掌声再一次涌来。
最为刺激他们的。
那则是杨君儒老爷子的上场。
杨君儒原本一直就是话剧界的传奇,但他早就金盆洗手了。
可没想到。
此时杨君儒竟然上场了。
当杨君儒来到化妆间的镜子前,镜子里面出现的,竟然是一位2000多年的史官。
这个设定一下子便让众人大开眼界。
“好吧,看来央视还是1哥。”
“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对,也有一种前世今生的感觉。”
内心里面早已经沸腾。
不少人明白。
这样的设定不仅仅是新鲜。
更为牛逼的是,通过这样的设定,人们下意识就真的觉得杨君儒就是司马迁。
这也极大的提升了整个节目的真实感与代入感。
当然。
典籍里的中国从第一期开始,他就将这种穿越玩到底。
开篇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几位人物之后,接着,很快就引到了历史人物司马迁的身上。
巨大的屏风从下而上,缓缓的打开。
一个2000多年的世界,出现在众人眼里。
映入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藏书阁。
藏书阁里,有着数百号人物忙来忙去,似乎正在检验着书卷。
接着杨君儒饰演的司马迁出现在镜头当中。
掌声再次来袭。
……
家族子弟:“报,《太史公书》本纪十二篇,勘验完毕。”
家族子弟:“表十篇,勘验完毕。”
家族子弟:“书八篇,勘验完毕。”
家族子弟:“世家三十篇,勘验完毕。”
家族子弟:“列传七十篇,勘验完毕。”
司马迁点点头,说道:“今日,《太史公书》要入阁。先父与我两代人,竭尽毕生精力,著成此书,现已校验无误,送书入阁。”
司马迁:“《太史公书》入阁,足以告慰先父之灵。”
一场规模盛大的送书入阁仪式,就此呈现在大家眼前。
台下一众看客发出阵阵惊呼。
但这只是刚刚开始。
送书入阁结束。
陈凡便穿越来到这个世界。
“外祖,我回来了”。
说话的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
司马迁摸了摸杨恽的头,问道“五帝本纪,背得怎么样了?”
杨恽:“外祖,我只会背一部分,但这位哥哥却会背更多。”
司马迁转头看向了陈凡:“你也会背?”
陈凡点点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以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司马迁:“我这《太史公书》还没有公诸于世,你怎么能背出来?”
陈凡:“晚辈陈凡,是2000年后一位读书人。”
司马迁有一些不敢相信:“2000多年后?”
陈凡点头:“正是……2000多年之后,您的这本《太史公书》被称之为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经典。学生此翻前来,是想知道先生您是如何能够完成这样的一部巨作。”
司马迁看着杨恽,说道:“像他这样大的时候,我的父亲告诉我,修史是我们司马家的使命。”
咚的一声钟响。
镜头转到了另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