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将亲姐姐调到越州医院来工作,谁有意见?
再说了,人家陈春可不是关系户,人家是比宣永达主任还牛逼的存在,是有真本事的。
但人心隔肚皮,把陈春放到消化内科去,让宣永达怎么办?他会不会有意见?
要知道当年的幽门螺旋杆菌课题研究,陈春才是第一负责人,他宣永达只是挂名的第二负责人。
现在老宣同志非常风光,风光到多少都有点飘了,到时陈春过去,谁给谁当助手?
这是个麻烦事情,也容易引起宣永达的不满,影响陈春的工作的。
所以陈夏也干脆,什么科室都不去,也不去占哪个科室的名额,单独成立了一个“肝病科”。
肝病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既然在省一院放不开手脚,到了越州医院随便陈春怎么搞。
陈夏提供了所有肝炎抗病毒治疗资料,南瓜藤公司提供所有的药物,同时还准备投资1000万人民币,成立一个新实验室。
陈春既是新科室的科主任,也是实验室的负责人,资金调配她一个人说了算,而且南瓜藤公司公开宣称,经费不够还有,要多少给多少。
这么做就是在给陈春撑腰,也是在打省一院的脸。
你们省一院不珍惜的人才,在越州医院成为了顶级专家待遇,甚至专门为她成立一个新科室新实验室。
来来来,国内的诸多人才们,各大医学院校的学生们,大家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快来看看越州医院和之江省一院对于人才的扶持力度有什么不同。
所以,来吧,来越州医院工作吧,只要你有能力,就让你随意发挥。
这广告效应,在有心人的推动下,果然迅速在之江省内,在国内各大医院和大学传开了。
陈春是谁,她可是国内消化病方面的一杆旗帜,是受人关注的医界新星,她的一举一动,她的研究方向在业内都瞪着的。
所以说周忠不聪明,他没有好好利用这块“金字招牌”为省一院做宣传,反而亲手毁了这个招牌,推向了竞争对手。
陈春也干脆,除了詹爱菊外,她又将曾经同寝室的好姐妹,在附属二院工作的方美珍,在省立医院的沈惠善,都让陈夏想办法调到了越州医院。
这样,曾经的四姐妹又相聚在了一起,陈夏又给“肝病科”配上了一些听话的医生护士
可以说陈春现在就可以一言堂了,手上有权又有钱,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这样不出成绩那才怪呢。
越州火车站
陈春和陈夏两姐弟,亲自在出站口等着。
越州离省城临安很近,只有50公里路,火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今天是詹爱菊他们几人来越州报道的日子。
当年这三个女大学因为家里太穷,连回家的车票都买不起,所以过年过节都是跟陈春一起回柯镇的。
所以她们跟陈家是很熟悉的。
陈夏为了照顾她们,也让她们帮忙在“制药作坊”里帮忙,还顺便给他们一些补贴,缓解她们的经济压力。
几年过去了,她们也都成家立业了,但这个年头医生的收入是真低,哪怕在省城医院工作,分房也轮不到她们。
每月扣除房租、一日三餐,还有孩子的开销,就算是双职工也同样吃不消,存不下什么钱,更何她们还要每月寄钱回老家。
这次听到陈春的招唤,她们本来还有点犹豫,毕竟她们的家已经安在了临安,哪怕是租的房子。
但陈春说了,越州医院除工资外,还有奖金,另外实验室还会补贴每月200元,同时陈夏会帮忙给他们安排住宿和家属工作。
这样丰厚的条件,全中国去哪里找?越州医院的收入加起来可是原来的3倍以上了。
不得不说,陈夏为了让大姐工作愉快,没有掣肘,也是大开绿灯了。
火车到站了。
詹爱菊、方美珍、沈惠善三人一看到出口处的陈春,马上都跑上来叽叽喳喳拥抱在了一起,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那样。
四人都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但平日工作太忙,家里事情太多,四人聚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
这回,又要在一个战壕里工作了。
第749章 分明是引狼入室
方美珍兴奋地喊道:“阿春,以后我们又可以在一起了,太开心啦。”
沈惠善假装严肃说道:“不行,不能叫阿春了,以后要叫陈主任。”
詹爱菊也跟着说道:“以后请陈主任多多关照哦。”
陈春也假装一副大人物的派头:“没问题,老规矩,以后寝室卫生你们搞,我罩着你们。”
哈哈哈,四个女人一台戏,笑得很开心。
看到在旁边傻笑的陈夏,几只曾经的女大学生都打趣道:
“不行,陈主任大腿不够粗,以后我们要抱陈院长的大腿。”
陈夏轻松一挥手:“没事,到时给我去搓半个月药丸,我再给你们50元补贴,怎么样?”
哈哈哈,属于这几个人的回忆杀,却把几个家属都看傻了。
“这么年轻的院长?陈春都当上科主任了?这个世界太疯狂了!医院不应该是按资论辈的吗?”
几个家属分别又做了一番介绍,詹爱菊她们的丈夫都是医生,同系统嘛,当然是找本系统的老公。
陈夏觉得这真是大赚特赚,招了3个女医生,结果一口气来了6个,买一送一的节奏。
“走,我带你们去住宿的地方,今天给你们接风洗尘。”
越州医院的中巴车载着一群人来到了“四季小区”,这些省城来的土包子都傻眼了。
沈惠善悄悄问道:“阿春,这么多高楼,全部都是越州医院的宿舍?”
陈春也刚好解释道:
“你们刚来越州,按越州医院的政策,工龄在5年以内的年轻职工是不能分房的,只能住在筒子楼宿舍,这个小区是四季集团的,我家的。
陈夏就是暂时把你们安置在这儿,放心住吧。等你们入职了,又是双职工,应该很快就会给你们优先分房的。听说医院还准备新建第二职工小区,为将来扩张做准备。”
放心,能不放心吗?
从坐电梯开始,这群人就晕乎乎了,
结果到了20层楼,每家分到了一个三室两厅,大伙儿就更晕了。
站在高层,看着远处的景色,都感觉像做梦一样……
其实陈春的事件,也折射出了越州医院目前最大的一个任务
那就是招人。
新医院已经在建设之中,3年以内就有可能完工,到时就是人民医院全面开花大发展的时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数量起码在3000人左右。
这样,医务工作者的紧缺问题就摆在了眼前,这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制约越州医院的扩张。
反而是现在领导们都头痛的“钱”,越州医院一点都不缺,估计还用不完,你们说气人不气人!
医生可不是大白菜,说有就有的。
以陈夏的标准,一般的医生还真看不上眼,比如越州二院、四院的,他都没怎么调人。
同样的,八十年代医科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几乎都分配去了大城市,
这些地级医院,县级医院的主力军,是卫校的毕业生。
耶,不要小看这时候的中专毕业生,当年的含金量可不比现在的大学生少。
但中专生毕竟是中专生,连英语课都没有开展,怎么跟得上越州医院的发展呢?
所以越州医院除了安排进各大院校进行校园招聘以外,最好的办法就是“挖人”。
首要目标是挖省城那些医院的医生,反正大家几乎都是同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调人太方便了。
越州医院的工资收入是其他医院的两、三倍,这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更何总还有那么一个新小区放在那儿,等着大伙儿符合条件去选房。
临安这几大医院的院长有没有意见?
意见很大好不好,虽然陈夏保证不挖专家级别的老医生,但他就是耍了一个小心眼,
这些老头老太太一来不好忽悠,二来陈夏也不要。
他要的是正强力壮,可塑性强的中青年医生,到时往国外这么一送,进修回来个个都能成为精英。
省一院的周忠为啥那么看陈夏不顺眼,陈夏挖走了不少年轻医生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之江省内,陈夏完全可以横着走,别人有意见也只能忍着。
但之江省在八十年代并不是一个发达省份,条件一般,那些顶尖的、有潜力的年轻医生能有几人?
所以陈夏将眼光放向了全国。
比如首都、比如沪市,
这里的顶级医生最多,但最难挖,人家的优越感非常强的,不是特别痴迷技术的医生,很少愿意跑到越州这种十八线小城市去。
那么最好的挖人地方就是其他省的省会城市。
比如八十年代已经慢慢衰落的东北,位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哈医大的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的附属医院等等。
这些时候东北医院的水平,远远高于之江省的医院(越州医院除外)
不过当年有多辉煌,后来就有多没落,人才大量流失,从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了,都往南方跑了。
陈夏就想来个半路拦截,别去广东了,就来之江吧,越州医院欢迎你。
另外可以挖人的地方,就是那些看起来还很穷,但绝对卧虎藏龙的地区。
比如四川的华西医院牛不牛?武汉的同济医院厉不厉害?长沙的湘雅医院要不要放过?
这些医院都太牛了,好苗子一抓一大把。
八十年代,华国刚开放没几年,沿海城市都比较落后,这些中西部地区只能用“很穷”来形容。
哪怕你在省城也没用,省城大量的国企倒闭潮已经开始了,大家都没钱了,你医院能独善其身?
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中青年医生,申请不到课题,没有药企的赞助,收入普遍偏低,于是就动了跑到南方或国外的想法。
关键时刻,越州医院带团来了,全院正副四个院长全体出动,名义上非常好听:
“之江医科大学附属越州医院参观访问团”。
每年同系统内的各大医院,互相访问,然后开几个会,会后一起去游山玩水,吃吃喝喝也是常态。
越州医院可是华国目前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是华国拥有国际专业医学会委员最多、国际合作实验室最多的医院,盛名在外。
尽管底蕴是差了点,可人家的实力强呀,据说还超有钱,造个新医院花了几个亿。
于是当地医院无不是热情招待,规格超高,可他们哪里知道,这分明就是引狼入室呀。
第750章 明珠市甲肝爆发
1988年,就在陈夏带着越州医院参观团,在全国各地挖人墙角,收割人才的时候。
苏省“东启县”的渔民们,也在忙着打捞着自己的渔获。
东启县,位于苏省东南角,与明珠市隔了一个长江口,再外面就是广阔的东海了。
东启县八十年代的经济并不是很发达,全县主要是以农业和渔业生产为主,而且渔获大多数都是卖到明珠市去。
今年也许是老天开眼,长江口和东海的交汇处,出现了大量的毛蚶潮。
这是一种小型贝壳,无论是放汤、蒸蛋吃都非常鲜美,
明珠市的市民们特别喜欢毛蚶这类小海鲜,吃之前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浇上酱油撒上葱花就是一道家常菜。
价格也不贵,市场上零售价一斤大约是6毛钱左右。
因为今年东启县毛蚶大丰收,大量的批发商都聚集在码头上,然后一船船的毛蚶被渔民送了过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再然后一车车的毛蚶就这样运进了“明珠市”,送到了各个菜场,再到各家各户的餐桌上。
谁也不知道,一场巨大的灾难就随着毛蚶的大量涌入,开始笼罩在这个远东第一大城市的上空。
明珠市黄浦传染病医院杨廉奎医生和黄浦中心医院刘小庆医生是同学,
两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聊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近他俩坐门诊的时候,发现“甲肝”的发病率在急剧上升。
以前一个月有个几十例就算多了。
现在每个医生,每天都可以接诊20多例。
再联想到“甲肝”属于传染病,这样短时间内门诊大量涌入的病人,绝对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关键还有一个不正常的地方,病人们普遍反映在得病之前,都吃过毛蚶。
其中有一个2岁的小孩子和妈妈同时得了甲肝后,医生问病史的时,妈妈就反映曾经给小孩子添了一下毛